- 人口的空间变化
- 共1191题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据2009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C
(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该现象。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口迁移模式改变”2012年2月27日,英国知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刊登题为“中国人口迁移模式改变”的文章称,过去30年,中西部地区人口的发展趋势呈“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很多人离开故乡,来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而现在,中国的内陆居民正日益倾向于在离家乡更近的地方工作。
材料二
2011年,在重庆区内流动的本地工人第一次超过了流向其他省份的人数。也就在几年前,70% 的人口还在涌向其他省份。2008年以来,河南省的五分之四外出务工人员首次在省内流动。
(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______。(填字母)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C
(3)①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共12分)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动图”、“某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和“某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完成下列要求:
(l)从图中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 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① ;② 。
(3)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 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 和
。
正确答案
(1)逐年增加
(2)①从农村到城市 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自发 务工 经商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1)直接读图。(2)通过“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 和“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反映由于经济因素导致的人口由内地到沿海;由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方向。(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受经济因素影响引起的人口迁移。表现为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主要的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读“80年代下半年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是 、 和 地区。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⑵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3)四川省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⑷ 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严峻课题,农民工不能很好合理的安置,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在农村甚至出现“空巢”现象等,农民工问题攸关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安定。根据以上材料试提出一些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
正确答案
(1)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社会保障完善、交通便利等。
(2)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西部大开发
(3)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发展带回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等。
(4)重视农民工的安置问题,关爱农民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加强农民工的培训和再教育,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等。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迁移。(1)直接读图可知,我国人口迁入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新疆吸引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资源和地理位置。(3)人口迁出的积极影响主要从缓解人地矛盾、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对外交流等方面分析。(4)农民工的问题主要是教育、就业等基本权益的社会保障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这一时期民工流动的方向: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是______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区环境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1)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2)自发 务工经商
(3)能改变内地边疆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改善迁入地的综合环境,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可能一定程度上引起或加剧了迁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带来环境“脏乱差”、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
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征。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所以我国大量民工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而这时期人口迁移多为自发性的。人口的迁移促进了迁入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城市环境问题。
读“北京市常住人口调查数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北京市常住人口2005年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原因是( )
①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北京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 ③外来人口大量迁入 ④每年新增大量大学生就业
(2)人口性别比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北京市的人口性别比是 。
(3)从资料分析,北京市的劳动力是否短缺?为什么?
(4)从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上看,你认为北京市现在正面临着哪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你对缓解这些压力有什么良策?
正确答案
(1)C
(2)102(或103)
(3)否。因为劳动力的主体部分是年龄在14~65岁的人口,而北京市该部分的人口比例达到79%,可以看出劳动力充足。
(4)面临的压力:就业压力;人口老龄化。对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发展养老院和家政服务等,实现老有所养;关心照顾老年人。
(1)北京市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人口死亡率会有所上升。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以及每年新增大量大学生就业。
(2)设北京市的人口性别比是X,根据758∶778=100∶X,可以求出X≈102.6。
(3)从常住人口年龄比例可以看出北京市15~64岁人口占79%,不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
(4)从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上看:第一个问题是北京市目前15~64岁人口占79%,偏多,存在劳动力就业困难,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第二个问题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10.79%,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关心照顾老年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水库移民是许多国家在修建水库时所碰到的一大难题。目前水库移民的方式主要是远迁和就地靠后安置两种。由于种种原因,远迁的居民常常会返迁,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就地靠后安置虽然比较稳定,但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三峡移民是人类修建水库史上最大的移民,至2009 年工程竣工,计划搬迁l33 万人。
(1)影响三峡库区移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远迁的库区移民为什么常常出现返迁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就地靠后安置为什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1)政策因素
(2)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许多移民不适应移居地的环境,或移民的经济状态不好;二是移民在移居地的生活或职业与其个人的要求不相符等。
(3)就地靠后安置加剧了库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开荒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季节变化变大、河流更易泛滥等。
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有关国家媒体将此乐观地称作“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材料二:美国东北部地区为欧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西部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系统,内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个地区的面积占全国的1/4,但人口占全国近一半,全国大部分的汽车制造、化学工业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工业都分布在这里。
小题1:美国人口增长模式属________型。
小题2:材料一表明,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聚集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现代,美国退休的老年人又沿着箭头方向迁移到南部A处,南部对其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现代型
小题1: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的问题,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美国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劳动力资源,增强了经济活力。
小题1: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西部的铁矿,矿产资源丰富;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和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系统,交通便利;内地肥沃的平原;有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小题1:气候温暖,阳光充足,空气清新
本题考查美国的地理环境。
小题1:美国经济发达,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低,为现代型模式。
小题1: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增长缓慢,普遍面临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美国人口突破3亿大关,说明其在劳动力方面较欧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更具优势。
小题1: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主要是经济原因,美国东北部地区是美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故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小题1:美国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由于气候方面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甲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乙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_ 苏中地区________ 苏北地区________(6分)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正确答案
(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1)分析下图可知江苏省城镇化水平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这是由苏北、苏中、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
(2)结合上题知,苏南相对于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特点去分析。
(3)读下图可得出苏锡常都市圈邻近上海的地理位置优势。苏北淮安增长极的作用可从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着手分析。
(4)与此题相关的背景知识点是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应围绕提高城市质量的措施进行阐述。
(5)此题的解答应依据上面题中得出的苏北、苏中、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差异着手,找出相应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读图并回答问题。(7分)
(1)某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_____
___
正确答案
(1)C
(2)原因: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环境 结果:①对迁出地:改善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增加了收入, 转移剩余劳动力, 加强与外界交流; ②对迁入地: 为当地提高了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环境压力过大、 生态破坏、 社会秩序不稳定等问题。(任意5点得分)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里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多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四川、安徽、湖南等)迁往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等)。人口迁移的原因多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其产生的结果是对于迁出地来说改善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增加了收入,转移了剩余劳动力,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而对于迁入地而言,能够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压力过大,生态破坏、府秩序不稳定等问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