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的空间变化
- 共1191题
(22分)读下左图(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一体化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简图)和右图(武汉部份大学分布示意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武汉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超过100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在世界城市中排前列,2009年武汉东湖开发区被列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C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请分析该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10分)
(2)分析大学在武汉集聚的社会经济因素。(6分)
(3)武汉的高校林立、在校大学生数量庞大,对武汉城市发展起了什么作用。(6分)
正确答案
(1)位于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2分)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2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2分)京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水运等水陆交通便利;(2分)武汉市是湖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分)
(2)(6分)
(3)高校的技术与人才集聚,促进了武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百万学生集中在武汉市,)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城市消费,拉动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6分)
试题分析:
(1)城市区位条件分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因此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分析,因此武汉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自然因素:位于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社会经济因素:京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水运等水陆交通便利;武汉市是湖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等。
(2分)大学在武汉集聚的社会经济因素,我们可以借鉴工业集聚的原因进行分析,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各高校空间位置接近,)优势互补,学科互补,便于联合办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利于学校间人才与信息的交流,提高学校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办学成本。
(3)武汉的高校林立、在校大学生数量庞大导致高校的技术与人才集聚,促进了武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学生集中在武汉市,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城市消费,拉动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底特律是美国著名的工业城市。
20世纪初,底特律因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为世界“汽车之都”。20世纪中期以来,受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13年11月底特律因财政等问题而宣布破产。
读图说出底特律1900年以来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并简述引起其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900年—1950年人口迅猛增长,从28.6万人增长到185万人;1950—2010年人口不断减少,从185万人减少至71.4万人。(4分)主要原因:20世纪初,底特律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人口迁入;20世纪中期以来,汽车工业衰落,就业率下降,引起人口迁出。(4分)
试题分析:读图,根据图中曲线的变化数值分析,底特律1900年—1950年人口迅猛增长,从28.6万人增长到185万人,1950—2010年人口不断减少,从185万人减少至71.4万人。底特律是因汽车工业兴起的城市。在20世纪初,底特律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人口迁入。到20世纪中期以来,该市汽车工业衰落,就业率下降,引起人口迁出。这是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新西兰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国。面积约26.8万平方公里。首都为惠灵顿,奥克兰是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全国工业、商业和经济贸易中心。2007年奥克兰被评为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第五名;奥克兰人口150万,占新西兰全国人口的33﹪。在2006年到2013年间,新西兰人口增加约21.4万人,其中奥克兰地区就增加约11万人,下图为新西兰地图。
(1)根据图分析甲岛的地形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2)新西兰是世界上畜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据材料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人口四个方面简述新西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8分)
(3)假设你是奥克兰市民,你是否赞成奥克兰大量迁入外来人口,并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1)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为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河流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流(或山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6分)
(2)位于南半球,(1分)农产品生产与供应与北半球具有季节互补性(1分);国土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为多汁牧草生长提供了热量和水分条件;(2分)多山地和丘陵,(2分)地广人稀,天然牧场广布,经营规模大(2分)。
(3)赞成:大量人口迁入为奥克兰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赞成:大量人口迁入为奥克兰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就业、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出现(答案合理可能酌情给分)(观点给2分,理由给6分,结论与理由一致,且要有理由支持,只有结论不给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河流的分布与流向分析,河流多自西北流向东南,所以甲岛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为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根据图中纬度判断,国土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为多汁牧草生长提供了热量和水分条件。新西兰位于南半球,农产品生产与供应与北半球具有季节互补性。该国境内多山地和丘陵,地广人稀,天然牧场广布,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经营规模大。
(3)开放题,只要言之有理,便可得分。新西兰是发达国家,大量人口迁入为奥克兰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持赞成的观点。
不赞成:大量人口迁入为奥克兰,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就业、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出现,所以不赞成。
(10分)读图12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20世纪80年代外资企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的原因。(3分)
(2)列举城市化对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3分)
(3)简要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人口空间分布特点的变化及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 珠江三角洲良好的区位(劳动力价格低,土地价格低) 全国最大的侨乡 交通便利
(2)有利: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缓解人多地少的压力 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农业用地变少。
(3)特点: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向城市集中 原因:乡村城市化,外来人口增加
(1)本题考查影响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是:①劳动力因素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③市场因素。20世纪80年代外资企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的原因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珠江三角洲良好的区位,全国最大的侨乡,交通便利。
(2)本题考查城市化对乡村地区的影响。城市化能够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缓解人多地少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导致了农业用地变少。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城市化,外来人口增加,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向城市集中。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中A地是著名的“冰糖心苹果”产地,“冰糖心苹果”具有色泽光亮自然,皮薄肉厚、质地较密、味甜汁多、含糖量高的特点,采摘上市时间较晚,严格控制在每年的10月25日霜冻期以后上市。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指出图示地区气候最突出特征,并简述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4分)
(2)说明气候条件对A地苹果生产的有利影响。(3分)
(3)A地大量迁入人口可行吗?说明理由。(3分)
(4)若R河流域农业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将产生哪些主要的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5分)
正确答案
(1)干旱(1分)气候干旱导致河流稀疏(0.5分),多内流河,河流短小,水量不大(0.5分);植被稀少(0.5分),多荒漠(0.5分),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0.5分);风成地貌分布广泛(0.5分)。
(2)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0.5分),昼夜温差大(0.5分);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期长(0.5分),有利于糖分积累(0.5分);纬度较高,气温较低(0.5分),病虫害少(0.5分)。
(3)不行(1分)该地位于沙漠边缘,气候干旱(0.5分),水源有限(0.5分),生态环境脆弱(0.5分),环境承载量小(或环境人口容量小)(0.5分)。
(4)土地荒漠化或盐碱化或土地退化(1分)、水资源锐减(1分)。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或调配流域内水资源(1分);提高灌溉技术或发展节水农业或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1分);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或退耕还林、还草(1分)。
试题分析:
(1) 图示地区是我国新疆地区,深居内陆。干旱是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气候往往是影响区域环境演化的主导因素。影响区域河流的水位特征、外力作用、植被、土壤等。
(2)气候决定了农产品生长所需要的光、热、水,对水果来说尤其是光照和温差。先分析新疆的气候特征,然后分析对A地苹果生产有利的方面。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加上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期长,有利于糖分积累,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3)一个区域适合多少人口,要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图中信息,结合有关知识,发现该地位于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水源有限、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量小,而且经济不发达,适合生活的人口有限,所以A地大量迁入人口显然不行。
(4)从图中可以看出,R河流域属于内流河,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水资源锐减。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可以根据所学的有关荒漠化治理的知识来回答。要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
(12分)读图,回答问题:
⑴(3分)若A、B、C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那么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填写图中的序号),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填写图中的序号),这种迁移是以人口迁移的 为标准来划分的。
⑵(4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 、 、 。
⑶(2分)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
一是 ;
二是
⑷(1分)若B代表城市,A、C代表农村, 那么图中表示由农村到城市人口迁移的是 (填写图中的序号)。
⑸(2分)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 国家历史上和 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
(1)②③④ ⑤① 跨域国界线
(2)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
(3)从乡村向城市 从西部内陆向东部沿海
(4) ②④ (5)发达 发展中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即跨越国界,图示②③④符合;国内人口迁移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未跨越国界,故①⑤符合。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等。(3)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因素成为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故人口迁移的方向表现为由乡村向城市,由中西部向东部;
(4)结合图示由A、C向B的人口迁移即为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为②④;
(5)由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即城市化过程,故为发达国家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人口迁移方向。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⑴从不同角度,概括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流向。(4分)
⑵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⑶人口流动对流入区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⑴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市;从内陆流向沿海;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4分,任答一点即得2分)
⑵人口流动式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2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2分)
⑶弥补了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2分)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2分)
试题分析:
⑴读左图分析,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是自发性人口流动,人口跨省流动方向是从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流沿海向经济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⑵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是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流动目的是为 了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环境。所以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⑶人口流动,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弥补了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增加了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读“80年代下半年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是 、 和 地区。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6分)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2分)
(3)四川省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4分)
(4)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安定,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有: 。(4分)
正确答案
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经济发达、就业就会多、社会保障完善、交通便利等(6分)
⑵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西部大开发(2分)
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发展带回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等(2分)
⑷重视农民工的安置问题,关爱农民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加强农民工的培训和再教育,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等。(4分)
(1)29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迁移主要有农村到城市,有内地到沿海。原因从经济,就业,交通,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从西部开发的政策,新疆的矿产开发等方面分析。
(3)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从加强交流联系,增加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方面分析。
(4)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从增加农民工的知识技能,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农民工的安置问题,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分析。
材料三 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这种差距是多年来吸引千百万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原因。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出现了“雁南飞”的局面,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相反。
材料四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口迁移方向变化的原因。(12分)
(4)结合材料四分析1985年以来山东农民纯收入大大超过黑龙江农民的原因。(8分)
正确答案
(3)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经济越发展,地区间的人口迁移受经济影响越明显;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影响人口迁移。(12分)
(4)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区位优势多(交通便利,海洋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等);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下首先得益;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快。(8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4分)
材料一:三亚市部分人口资料。
材料二: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从1991年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2.12倍,而城市化水平仅仅增长了0.89倍,土地扩张速率是人口城镇化速率的2.38倍,城市土地扩张与城市人口密度相背离。有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发展房地产,有些地方出现了农民“上楼吃饭,下地干活”的现象;另外我国人口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脱离的人口有两亿多。
材料三: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城市中存在很多贫民窟,这些贫民没有正式工作,只能以乞讨、捡垃圾为生。
⑴三亚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属于 因素。(2分)
⑵三亚流动人口 素质较低,推测三亚的产业结构可能以 指向型工业或者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2分)
⑶城市化过程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从以 为主到 为主的变化。(4分)
⑷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我国新型城镇化(目前可以理解为城市化)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的措施。(6分)
正确答案
⑴务工经商 经济(每空1分)
⑵文化 廉价劳动力(每空1分)
⑶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每空2分.如果用农业、工业、服务业代替可以得分,第二空只答其中一种不得分)
⑷集约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2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二、三产业),促进进城农民工就业;(2分)调整户籍政策,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2分)(采分点不能增加,意思接近的说法可以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每一点总分)
试题分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三亚市部分人口资料”可知三亚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其比重占51.8%,属于经济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
第(2)题,由“三亚市常住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情况表”可知三亚流动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其产业结构可能以廉价指向型工业或者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
第(3)题,城市化的本质是人的改变,由农村人转化为了城市人,因此城市化过程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变化。
第(4)题,城镇化过程应该注意城镇化过程后出现的问题。因此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的措施主要体现在集约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二、三产业),促进进城农民工就业;调整户籍政策,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等方面。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需明确:(1)自古以来,经济因素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2)掌握城市化的实质、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