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的空间变化
- 共1191题
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 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流动在数量上呈_________________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流动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3)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______性的,流动和迁移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4)图中表现的人口迁移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相比较,引起的原因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逐年增加;国家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限制
(2)农村;城市;内地省、自治区;沿海城市和工矿
(3)自发;务工和经商
(4)不相同,历史上人口迁移大多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是被迫的,这次是自发的。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
《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迭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
(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也可从广东
等省生产成本高等角度分析)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
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
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也可从安徽省劳动力富余等角度
分析)。
(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
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都市,2003年的户籍人口为1340 万。从外地来上海务工经商的外来劳力及其子女总数499 万人(2003年),如果除去游客等短期滞留人员,实质上的定居人口及其预备军可达460万人。阅读有关图表,回答问题。
资料:根据《上海统计年鉴》以及上海社科院人口所的有关调查报告整理
(1)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外来劳力和本地居民之间,就业结构分布呈现了哪些明显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海的户籍人口增加缓慢,而经济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显示了流动次数与月工资收入的关系。请简述本地居民与外来的劳力之间存在的非常明显的
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户籍管理制度松动,市场化和对外开放加快。
(2)外来劳力主要分布在生产、服务、商业等蓝领阶层,白领阶层的比重较低。
(3)有数百万廉价劳力(外来劳力)在默默工作、创造财富
(4)总体来说,本地居民流动的频度越高,收入也越高;而外来劳力呈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流动频度
越高的人,收入反而越低。就是说,本地居民的流动可以改善自身的就业条件,而外来劳力的流动
大多出于无奈,流动对收入的增加没有任何意义。
阅读图文资料,同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北京外来人口调查统计图
材料一:
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京外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相对稳定,来自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四川和黑龙江六个省的外来人口,占全市外来人口的60.4 %,其中15~59岁就业人口占90%以上,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为主。
(1)据图概述北京外来人口的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分析外来人口迁入北京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北京城市化厦三类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变化统计圈
(3)据图说明,1990年以来北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特点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北京的主要工业区分布在朝阳、石景山、丰台等近郊区,主要工业部门有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等;90年以后,在通县、大兴、昌平、顺义等远郊形成了产业园区。近年来,为改善北京城市环境质量,退出了一批污染企业,关停了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同时,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呈现出异军突起的态势。
(4)依据材料,说明在经济发展中打造“绿色北京”的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外来人口不断增加,郊区增长速度快于城区(近郊增长速度最快)。
(2)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较高、受教育机会较多。
(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快速上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发
挥了重大作用。(合理即可)
(4)污染企业外迁;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水耗的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合理即可)
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年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地区是京津唐地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西部大开发”,我国由东部向西部迁移的人将会不断___________。
(5)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6)90年代以来,重庆、湖北出现了新的移民高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长三角;珠三角
(2)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
(2)矿产资源丰富
(3)增加
(4)务工;经商
(5)三峡移民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2亿,读图并分析下题。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________。(填字母)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
(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人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人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读图和表,回答下列问题。
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流向(占总量比重)
2000年我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表
(1)结合图中所示,简述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流向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表中数据,简述2000年我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迁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
(2)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市)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市);从内陆省(市)流向沿海省(市)。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促进迁入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交通拥挤、住房拥挤等城市问题。
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流动人口示意图” 回答问题。
(1)从图中看出,我国人口输出最多的省是__________,人口大量外迁对该省生产的积极影响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最大的接收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业地区。
(3)从图中看出,新疆也是人口的主要迁入地之一,其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__的。人口外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促使这个阶段人口大量迁移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民工大规模流动的积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四川;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3)开发资源,发展边境贸易
(4)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自发性;务工和经商
(5)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迫切要求寻找就业机会;政策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部分
地消除了人口流动的障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6)进城农民大多数从事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弥补了脏苦累岗位劳动
力的欠缺,活跃了城市的第三产业,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增加了城市公共设施的负担和
城市管理的难度等;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指导民工有序流动等
图1和图2分别表示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转移的流向(占总量比重),读图和表2,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椐表2,分析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迁移;其次是第三产业(或主要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向省外转移;向国外转移最少;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或迁移成本较低)(答案合理也可)
(2)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原因
或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市)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市);从内陆省(市)流向沿海省(市)。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答案合理即可)
(3)对迁入地: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繁荣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交通压力、城市环境问题加剧等负面影响。(任答3点)
对迁出地: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联系;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善经济条件,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可能会出现土地撂荒的问题。(任答3点)(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
(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
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其他答案合理即可)直接结果:弥补了人
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
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