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共5424题
如图表示完成某反射的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填字母,填文字):
(1)图中能将外界刺激转变成兴奋的结构是[______]______,当反射活动进行时,d细胞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2)在一次反射中,肌肉c的收缩早于肌肉a,这可能与图中[______]______的数量有关.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中信号转换模式是______.
(4)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主要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并破坏图中结构[e],结果导致患者______.
(5)参与抵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人类免疫作用类型有______.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_____的.为了证明该结论,某同学利用如图示结构及所提供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设计了一实验方案,请你写出该同学的实验思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感受器能够将外界刺激转变成兴奋,当反射活动进行时,d细胞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速度快;在突触间以化学信号传递,速度慢.所以突触越多,兴奋传递所需的时间越长.因此,肌肉c的收缩早于肌肉a,与图中[f]突触的数量有关.
(3)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在突触间以化学信号传递,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中信号转换模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脊髓灰质是由大量的神经元胞体构成,所以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并破坏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导致患者支配的肌肉瘫痪.
(5)人体可以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抵御脊髓灰质炎病毒,从而维持人体的稳态.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证明传递的单向性的实验设计是:①先刺激g处,测量d处电位变化,②再刺激d处,测量g处的电位变化.
故答案是:
(1)[h]感受器 相反
(2)[f]突触
(3)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支配的肌肉瘫痪(支配的器官功能障碍)
(5)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6)单向 ①先刺激g处,测量d处电位变化,②再刺激d处,测量g处的电位变化
解析
解:(1)感受器能够将外界刺激转变成兴奋,当反射活动进行时,d细胞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速度快;在突触间以化学信号传递,速度慢.所以突触越多,兴奋传递所需的时间越长.因此,肌肉c的收缩早于肌肉a,与图中[f]突触的数量有关.
(3)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在突触间以化学信号传递,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中信号转换模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脊髓灰质是由大量的神经元胞体构成,所以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并破坏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导致患者支配的肌肉瘫痪.
(5)人体可以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抵御脊髓灰质炎病毒,从而维持人体的稳态.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证明传递的单向性的实验设计是:①先刺激g处,测量d处电位变化,②再刺激d处,测量g处的电位变化.
故答案是:
(1)[h]感受器 相反
(2)[f]突触
(3)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支配的肌肉瘫痪(支配的器官功能障碍)
(5)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6)单向 ①先刺激g处,测量d处电位变化,②再刺激d处,测量g处的电位变化
(2015秋•天水校级期末)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C、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和向日葵花序随阳光而转动属于应激性,AC错误;
B、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体内没有神经系统,所以草履虫逃避食盐的刺激不属于反射,为应激性,B错误;
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D.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
B、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不能控制神经系统的调节,B错误;
C、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其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是不依靠神经系统来完成的,C正确;
D、神经调节的途径是反射弧,D正确.
故选:B.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比较,不同的是( )
①先天性的 ②经过学习形成的 ③会消退的
④固定不变的 ⑤脊髓参与调节 ⑥脑参与调节.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概念分析,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条件反射是经过学习形成的;如果没有条件的不断刺激,则形成的条件反射会消退.而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有脊髓参与调节.
故选:D.
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若要证明感受器是完成曲腿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操作不合适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要证明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感受器是完成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该实验变量是感受器是否正常,环割后肢脚趾尖皮肤可以导致感受器遭破坏,所以A是合适的操作;
B、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脊髓是反射的中枢(低级中枢),剪去牛蛙的大脑(高级中枢)可以避免大脑对脊髓反射实验的影响,所以B是合适的操作;
C、该实验要证明感受器是完成曲腿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自变量感受器是否正常可以用0.5%HCl溶液刺激趾尖来达到目的,所以C是合适的操作;
D、由题意分析已知,要证明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感受器是完成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该实验变量是感受器是否正常,而反射弧中其他结构应是完好的,所以不能破坏牛蛙的脊髓(神经中枢),因为这样无论有无感受器都不会发生屈腿反射,所以D的操作不合适.
故选:D.
如图为与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有突触的部位是______(填图中字母).当针刺手指后会产生缩手反射,但化验取指血时,针刺手指时手并未缩回,这一现象说明在反射过程中,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______作用.
(2)图2所示为某段神经纤维模式图.受到适宜的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膜内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刺激使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Na+大量涌入细胞,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______,使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3)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出的毒蛋白,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抑制运动(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微量注射此毒素可以阻断______,使肌肉松弛性麻痹而达到除皱的功效,这种毒素作用的位置是图1中______(填图中字母)处.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B、C、D处有突触结构.缩手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极神经中枢,而高级神经中枢对低极神经中枢有控制作用.
(2)静息状态下,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所以神经纤维受到适宜的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膜内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从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这样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使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且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
(3)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运动(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因此微量注射此毒素可以阻断兴奋的传递,使肌肉松弛性麻痹而达到除皱的功效,这种毒素作用的位置是图1中D处.
故答案为:
(1)B、C、D 控制(调控)
(2)从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
(3)兴奋的传递 D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B、C、D处有突触结构.缩手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极神经中枢,而高级神经中枢对低极神经中枢有控制作用.
(2)静息状态下,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所以神经纤维受到适宜的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膜内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从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这样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使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且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
(3)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运动(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因此微量注射此毒素可以阻断兴奋的传递,使肌肉松弛性麻痹而达到除皱的功效,这种毒素作用的位置是图1中D处.
故答案为:
(1)B、C、D 控制(调控)
(2)从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
(3)兴奋的传递 D
如图为神经一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刺激肌肉,信号先传到电流表左边,产生电位差,再传到电流表右边,产生电位差,所以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A正确;
B、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没有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故B正确;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故C错误;
D、在突触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导到突触后膜,因此刺激N点只有电流计的右侧会兴奋,因此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故D正确.
故选C.
下列属于反射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逃避盐水的刺激属于应激性,A错误;
B、含羞草受到震动叶片下垂属于应激性,B错误;
C、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收缩,该过程没有神经系统参与,C错误;
D、狗看到食物,形成刺激,通过反射弧,分泌唾液,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D.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司机看见红灯刹车属于反射活动,是红灯对视觉刺激产生的条件反射,A错误;
B、天热出汗属于反射活动,是外界温度对人体温觉感受刺激后而表现出的现象,属于体温调节,B错误;
C、白细胞是单个细胞,没有神经系统,其吞噬细菌利用的是细胞膜有流动性,C正确;
D、吃食物时,食物刺激人体消化道中的感受器,通过神经调节而分泌唾液,D错误.
故选:C.
屈腿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使肢体从伤害性刺激上缩回,以保护肢体不受伤害性刺激损伤.图1表示屈反射的反射弧,图2为图1中神经元A和B相互接触部分的放大.请根据信息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的过程中,信号转换是______;请用箭头和图2中的数字表示信息分子的运动方向______.在完成一次信息传递之后,图2中的______(填数字)将很快被分解.
(2)皮肤感受器受针扎之后,经过______(填写字母)将兴奋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出,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是______,②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
(3)皮肤被针扎之后,会感觉到疼痛,这是因为______.
(4)某人因车祸致脊髓在颈部断裂,导致高位截瘫,用针刺该患者脚部皮肤,被刺的腿的伸肌和屈肌的反应分别是______,______(“收缩”或“舒张”).
正确答案
解:(1)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经过突触结构,信号的转换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图2中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是 ⑤→④→⑥.在完成一次信息传递之后,图2中的⑦神经递质将很快被分解.
(2)分析题图1可知,所以F所在的神经元是感觉神经元,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F将兴奋传入中枢,由于反射的效应是屈肌收缩,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到②而不传到①,所以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保持静息时的电位即正电位,②处神经纤维会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3)由于神经冲动经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向上传导至大脑皮层,所以皮肤被针扎之后,会感觉到疼痛.
(4)某人因车祸致脊髓在颈部断裂,导致高位截瘫,用针刺该患者脚部皮肤,由于控制腿部肌肉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所以被刺的腿的伸肌和屈肌的反应分别是舒张和收缩.
故答案为:
(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⑤→④→⑥⑦
(2)F 保持正电位 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3)神经冲动经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向上传导至大脑皮层(痛觉中枢)
(4)舒张 收缩
解析
解:(1)图1中,神经冲动从神经元A传递到神经元B经过突触结构,信号的转换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图2中神经递质的运动路径是 ⑤→④→⑥.在完成一次信息传递之后,图2中的⑦神经递质将很快被分解.
(2)分析题图1可知,所以F所在的神经元是感觉神经元,皮肤感受器在钉子扎了后,经F将兴奋传入中枢,由于反射的效应是屈肌收缩,经过中枢的分析处理之后将信息传到②而不传到①,所以①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情况保持静息时的电位即正电位,②处神经纤维会发生电位变化,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3)由于神经冲动经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向上传导至大脑皮层,所以皮肤被针扎之后,会感觉到疼痛.
(4)某人因车祸致脊髓在颈部断裂,导致高位截瘫,用针刺该患者脚部皮肤,由于控制腿部肌肉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所以被刺的腿的伸肌和屈肌的反应分别是舒张和收缩.
故答案为:
(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⑤→④→⑥⑦
(2)F 保持正电位 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3)神经冲动经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向上传导至大脑皮层(痛觉中枢)
(4)舒张 收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