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神经传导和相关结构与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能够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

B突触传递可能是上一个神经元对下一神经元抑制作用

C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元末梢

D感受器的基本功能是感受刺激,形成感觉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能够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A错误;

B、突触传递可能是上一个神经元对下一个神经元的抑制作用,也可以是上一个神经元对下一个神经元的促进作用,B正确;

C、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元的末梢以及附属结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元的末梢以及肌肉或腺体,C错误;

D、感受器的基本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进行传递,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0秋•平昌县期末)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双向传导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随着神经递质的释放,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化学信号又转化为电信号,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

D、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尔•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3位科学家,以奖励他们对神经系统“信号传导”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对于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神经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两个神经细胞之间有一个宽约200-500nm的缝隙,两个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连结,如图表示一种脊椎动物普遍具有的化学突触及信号传导过程,请回答:

(1)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信号传递只有在某些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参与下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后者再与______融合,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2)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不断消耗的物质是______.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______(细胞器).

(3)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反应,而在突触前膜上没有“受体”,导致信号传导的特点是______

(4)兴奋通过突触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后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突触小泡属于分泌蛋白是由细胞器高尔基体合成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2)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不断消耗的物质是ATP,是由线粒体供给的.

(3)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4)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的末梢--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在微丝蛋白等的牵引下运动至突触前膜,同时膜上的Ca2+通道打开,膜外Ca2+流入膜内,在Ca2+的作用下,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融合部位破裂,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这样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突触后膜中的蛋白质受体与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结合后,膜上离子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电位由于递质的不同而兴奋或抑制,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故答案为:

(1)高尔基体     突触前膜           

(2)ATP    线粒体

(3)单向传导              

(4)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

解:(1)突触小泡属于分泌蛋白是由细胞器高尔基体合成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2)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不断消耗的物质是ATP,是由线粒体供给的.

(3)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4)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的末梢--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在微丝蛋白等的牵引下运动至突触前膜,同时膜上的Ca2+通道打开,膜外Ca2+流入膜内,在Ca2+的作用下,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融合部位破裂,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这样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突触后膜中的蛋白质受体与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结合后,膜上离子通道打开,突触后膜的电位由于递质的不同而兴奋或抑制,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故答案为:

(1)高尔基体     突触前膜           

(2)ATP    线粒体

(3)单向传导              

(4)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B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C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中无递质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引起反应.可见“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递质不同后膜上受体也就不同,A正确;

B、因为兴奋在突触中形成突触小泡,是通过胞吐形式将受体传递到到下一个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也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B正确;

C、神经元中都有递质,C错误;

D、根据递质所引起的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情况,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所以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D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是相邻的两个神经元,据图回答:

(1)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______.其结构如图中方框内所示,神经元[A]______的末端膨大成[B]______,它的顶端[C]叫做______.[C]与[D]之间的[E]部位叫______.[a]______能释放______进入[E],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2)静息时,神经纤维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当神经元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Na离子______(内或外)流,因而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______,从而形成______,使兴奋得以传导.

(3)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作突触,神经元轴突的末梢膨大成突触小体,它的顶端叫作突触前膜,D是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空隙叫做突触间隙,突触小泡能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2)静息时,神经纤维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位外正内负,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分就发生电位变化,因而与未兴奋部分间形成了电位差,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得以传递.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而不能反向传递.

故答案为:

(1)突触 轴突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小泡 递质

(2)外正内负 内 电位差 局部电流

(3)轴突 树突或细胞体

解析

解:(1)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作突触,神经元轴突的末梢膨大成突触小体,它的顶端叫作突触前膜,D是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空隙叫做突触间隙,突触小泡能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2)静息时,神经纤维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位外正内负,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分就发生电位变化,因而与未兴奋部分间形成了电位差,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得以传递.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而不能反向传递.

故答案为:

(1)突触 轴突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小泡 递质

(2)外正内负 内 电位差 局部电流

(3)轴突 树突或细胞体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由图示可以看出,钙离子可以促进①过程,神经递质的释放,A正确;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C错误;

D、过程③表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以后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从而避免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神经元之间兴奋传导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共同构成突触

B兴奋可由①向③传递,也可由③向①传递

C构成①和③结构的基本骨架是双层磷脂分子

D该结构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三者共同构成突触,A正确;

B、在突触结构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

C、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

D、突触结构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在a中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C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正确答案

A,B

解析

解:A、a中发生由神经冲动的电信号→神经递质中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

B、③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④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⑥突触后膜,B正确;

C、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的方向一致,①处膜外电流方向由c→b,C错误;

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所以经④释放的递质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B.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

检测a:用如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

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酶(AchE)活性.AchE活性检测原理: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活性.

请回答: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______,通过该指标可知______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______,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______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______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______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______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______,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正确答案

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

突触间隙

电位

乙酰胆碱酯

胆碱

重复训练

解析

解:(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通过该指标可知④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胆碱的生产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慢.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重复训练,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故答案为:

(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 ④

(2)突触间隙     电位      乙酰胆碱酯      胆碱 

(3)慢 

(4)重复训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并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据图回答:

(1)图中的结构涉及到______个神经元,含有______个突触.

(2)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由此判断A、B释放递质的性质依次是____________

(3)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反应.“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_____,这种细胞膜外的结构称为______.

(4)已知ab=bd,则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______次,如刺激c点,则偏转______次.

正确答案

解:(1)由图要知,图中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

(2)B受刺激,C会兴奋,所以B释放的递质是兴奋性递质;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所以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3)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膜外结构称为糖被.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进行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刺激快于突触中传导,所以刺激a点,电流计发生2次偏转,刺激c发生1次偏转.

故答案为:

(1)3  2

(2)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

(3)糖蛋白   糖被

(4)2   1

解析

解:(1)由图要知,图中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

(2)B受刺激,C会兴奋,所以B释放的递质是兴奋性递质;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所以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3)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膜外结构称为糖被.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进行单向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刺激快于突触中传导,所以刺激a点,电流计发生2次偏转,刺激c发生1次偏转.

故答案为:

(1)3  2

(2)抑制性递质    兴奋性递质

(3)糖蛋白   糖被

(4)2   1

下一知识点 : 通过激素的调节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