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甲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两个神经元连接处的部分结构.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除了图甲所示结构以外,还包括____________

(2)假设图甲C处连接一块受到刺激可以收缩的肌肉,并在图示处剪断传出神经,刺激A端肌肉______(能、不能)收缩;刺激B端肌肉______(能、不能)收缩.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

(3)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种单向传递的特点是由______

______决定的,该结构由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构成.

(4)当兴奋传导到图乙中①处时,兴奋部位膜电位为______

(5)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型神经递质,是由图乙中[]______释放的,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应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

(2)刺激A 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不能称为反射;刺激 B 端,兴奋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

(3)单向传递的特点是由突触决定的,该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即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4)当兴奋传导到轴突时,兴奋部位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5)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完成一次兴奋后,即被分解.由于乙酰胆碱(ACh)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如果不分解就会持续发挥作用,使肌细胞持续兴奋.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效应器

(2)能     不能     不能     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突触[③]突触前膜[④]突触间隙[⑤]突触后膜

(4)内正外负

(5)[③]突触前膜   肌细胞持续兴奋(或肌肉持续收缩)

解析

解:(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应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

(2)刺激A 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不能称为反射;刺激 B 端,兴奋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

(3)单向传递的特点是由突触决定的,该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即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4)当兴奋传导到轴突时,兴奋部位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5)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完成一次兴奋后,即被分解.由于乙酰胆碱(ACh)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如果不分解就会持续发挥作用,使肌细胞持续兴奋.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效应器

(2)能     不能     不能     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突触[③]突触前膜[④]突触间隙[⑤]突触后膜

(4)内正外负

(5)[③]突触前膜   肌细胞持续兴奋(或肌肉持续收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锦州校级月考)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把下列陈述中正确的填入括号内(  )

①若在a点上剌激、神经就发生兴奋,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

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剌激,剌激a点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收缩就越强;

③神经纤维传播兴奋的大小,与剌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

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急剧发生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①在a点上刺激,既刺激传入神经,所以神经发生兴奋,兴奋可通过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传到肌肉,使肌肉收缩,①正确;

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剌激,在反射弧的各部位刺激引起肌肉收缩效果相同,②错误;

③只要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的阈值,神经纤维传播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③正确;

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急剧发生变化,钠离子内流,④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

(2)若刺激图甲中b点,图中______点可产生兴奋.

(3)由图乙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甲中共有突触______

(4)突触小体产生的神经递质是由细胞中的______分泌,并通过______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该过程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

(5)突触后膜上的______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会引起图乙中B细胞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③是神经中枢.

(2)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b点,图中acde四点可以产生兴奋.

(3)突触小体和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形成突触,图甲中共有3处突触.

(4)神经递质由图乙中的突触小泡分泌,经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5)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故答案为:

(1)神经中枢

(2)acde

(3)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3

(4)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流动性

(5)受体   兴奋或抑制

解析

解:(1)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③是神经中枢.

(2)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b点,图中acde四点可以产生兴奋.

(3)突触小体和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形成突触,图甲中共有3处突触.

(4)神经递质由图乙中的突触小泡分泌,经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5)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故答案为:

(1)神经中枢

(2)acde

(3)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3

(4)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流动性

(5)受体   兴奋或抑制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为骨骼肌,C为神经中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

C刺激a点,乙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受损

D刺激b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用a刺激神经是刺激的传出神经,骨骼肌接受到刺激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是属于反射活动,A正确;

B、b点位于传入神经上,所以刺激b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B正确;

C、若刺激a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

D、刺激b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和多细胞的生物都有反射活动

B所有的反射一般有3个以上的神经元

C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物质最终可能会被有关酶催化分解

D抗原全由蛋白质构成的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只有具有反射弧的生物才有反射活动,有的多细胞生物没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所以没有反射活动,A错误;

B、绝大多数的反射一般有3个以上的神经元,最简单的反射弧由2个神经元构成,B错误;

C、神经元传递信息的物质传递信息后,与受体分离,最终可能会被有关酶催化分解,C正确;

D、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病毒、细菌等都可能是抗原,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综合国力的根本是人才.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结构F______的数量将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能明显影响结构F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

(2)图中C→D过程体现了细胞膜______的结构特点.

(3)神经细胞因具较多的______,使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大,并使其与信息传导(传递、交换)功能相适应.

(4)结构F中的信号传递方式为____________→电信号.

(5)结构D中的液体为______,C释放出来的物质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突触的数量增多,即F增多.

(2)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神经细胞有较多的突起,使细胞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进入信息传导.

(4)突触间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突触前膜释放出的物质是神经递质.

故答案为:

(1)突触  增加     

(2)流动性

(3)突起(树突)    

(4)电信号  化学信号

(5)组织液  神经递质

解析

解:(1)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突触的数量增多,即F增多.

(2)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神经细胞有较多的突起,使细胞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进入信息传导.

(4)突触间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突触前膜释放出的物质是神经递质.

故答案为:

(1)突触  增加     

(2)流动性

(3)突起(树突)    

(4)电信号  化学信号

(5)组织液  神经递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中填序号,在横线上填名称)

(1)图A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_(填数字).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6]______结构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物质是______,此物质只能从______释放并作用于______,信号的传递是单一方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_____

(4)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______控制.

正确答案

解:(1)从图可以看出,②表示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2)若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处内正外负,表示兴奋部位;a、c处内负外正,表示未兴奋部位.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突触结构中,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故答案为:

 (1)2  

(2)b   局部电流  

(3)突触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大脑皮层

解析

解:(1)从图可以看出,②表示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2)若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处内正外负,表示兴奋部位;a、c处内负外正,表示未兴奋部位.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突触结构中,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故答案为:

 (1)2  

(2)b   局部电流  

(3)突触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大脑皮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图甲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某部分结构的化学信号传递过程.请回答:

(1)图甲中1~5的名称依次为:1.______2.______3.______4.______5.______,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导是______(单向、双向)的,这主要取决于______(填字母)的特点.

(2)图甲中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______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后者再与______融合,从而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应为______

(4)图乙中,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的反应.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甲中1~5的名称依次为:1.效应器,2.传出神经,3.神经中枢,4.传人神经,5.感受器,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这主要取决于C突触的特点.

(2)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放置在神经纤维处还是突触处,因变量是肌肉是否收缩,刺激部位是无关变量,其设置遵循等量性原则:图甲中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①③对照说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A正确.

(3)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后者再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应为组织液.

(4)图乙中,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的反应.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蛋白质.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   传人神经  感受器  单向  C

(2)A

(3)高尔基体   突触前膜  组织液

(4)蛋白质

解析

解:(1)图甲中1~5的名称依次为:1.效应器,2.传出神经,3.神经中枢,4.传人神经,5.感受器,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这主要取决于C突触的特点.

(2)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放置在神经纤维处还是突触处,因变量是肌肉是否收缩,刺激部位是无关变量,其设置遵循等量性原则:图甲中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①③对照说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A正确.

(3)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后者再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应为组织液.

(4)图乙中,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的反应.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蛋白质.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   传人神经  感受器  单向  C

(2)A

(3)高尔基体   突触前膜  组织液

(4)蛋白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I、如图是反射孤的组成示意网(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清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听到枪声立即冲出起点,该调节方式为______.在该调节过程中、兴备的传导方向是______(以序号作答).

(2)某运动员腿部不幸受伤,医生往其相应部位注射了局部麻

醉药,其目的是阻断______(填序号)的兴奋传到神经中枢,从

而达到缓解运动员的疼痛.

(3)下列与上图有关的错误叙述有哪些______

A.A处的箭头应该朝下才能够使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

B.当⑦受到刺激而②受到损伤时,不能产生感觉

C.当刺激②产生的兴奋传到效应器引起的相应活动,不属于反射

D.人在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人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后,通过调节会使皮肤的血流量减少

Ⅱ、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一种常见病,自然界中的水稻品种(甲)对该病都没有抗性.为了培育出抗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农科院的育种专家通过“神舟七号”搭载水稻种子进行空间诱变育种试验和机理研究,得到了抗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乙).请依据所学生物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太空中高辐射、微重力等环境,可引起水稻种子发生的变异有______

(2)科研小组为了弄清抗白叶枯病水稻的变异情况,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甲×乙→F1全为不抗白叶枯病植株.

实验二实验一中的F1×乙→F:中不抗白叶枯病植株:抗白叶枯病植株=3:1

实验三实验一中的F1自交→F2中不抗白叶枯病植株:抗白叶枯病檀株=15:1

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

①若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请写出经太空育种得到的抗白叶枯病植株(乙)的基因型______

②实验一中,F1植株的基因组成可表示为______

③在实验三中,F2代中的不抗白叶枯病植株中共有______种基因型.

④若在实验三的F2中选择一株不抗白叶枯病的植株与抗白叶枯病植株杂交,其后代中不抗白叶枯病:抗白叶枯病为1:1,那么所选择的这株不抗白叶枯病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

⑤让实验二中得到的F2全部植株继续与抗白叶枯病植株品种杂交,则理论上,F3表现型及其比例应表示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Ⅰ(1)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听到枪声立即冲出起点,是声音的刺激产生的反应,属于神经调节.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⑦是感受器,⑥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所以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⑦⑥⑤④③②①.

(2)由于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所以某运动员腿部不幸受伤,医生往其相应部位注射了局部麻醉药,其目的是阻断腿部(即⑥⑤间突触)的兴奋传到神经中枢,从而达到缓解运动员的疼痛.

(3)A.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A处的箭头应该朝下才能够使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A正确;

B.当⑦受到刺激而②受到损伤时,说明兴奋能传导到神经中枢,不能传递到效应器,因上仍能产生感觉,B错误;

C.当刺激②产生的兴奋传到效应器引起的相应活动,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C正确;

D.人在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而不是大脑,通过调节会使皮肤的血流量减少,D错误.

故与上图有关的错误叙述有BD.

Ⅱ(1)水稻种子在太空中高辐射、微重力等环境,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引起水稻种子发生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没有基因重组.

(2)①根据实验三的F2中不抗白叶枯病植株:抗白叶枯病檀株=15:1,可以判断出抗白叶枯病植株(乙)的基因型为aabb.

②根据实验三的F1自交→F2中不抗白叶枯病植株:抗白叶枯病檀株=15:1,可以判断出F1的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③在实验三中,F1自交产生的F2代中,基因型共9种,其中抗白叶枯病植株只有1种即aabb,所以不抗白叶枯病植株中共有8种基因型.

④要得到后代中不抗白叶枯病:抗白叶枯病为1:1,又抗白叶枯病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选择的不抗白叶枯病的植株只能是一对基因杂合,另一对基因为隐性基因.因此所选择的这株不抗白叶枯病植株的基因型只能是Aabb或aaBb.

⑤由于实验二得到中的F2中不抗白叶枯病植株:抗白叶枯病植株=3:1,所以不抗白叶枯病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让实验二中得到的F2全部植株继续与抗白叶枯病植株品种杂交,则理论上,F3表现型及其比例应表示为:不抗白叶枯病植株:抗白叶枯病植株=(++):(+++)=7:9.

故答案为:

Ⅰ(1)神经调节   ⑦⑥⑤④③②①

(2)⑥、⑤BD

Ⅱ(1)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2)①aabb ②D ③8 ④Aabb或aaBb ⑤不抗白叶枯病:抗白叶枯病=7:9

解析

解:Ⅰ(1)短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听到枪声立即冲出起点,是声音的刺激产生的反应,属于神经调节.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⑦是感受器,⑥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所以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⑦⑥⑤④③②①.

(2)由于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所以某运动员腿部不幸受伤,医生往其相应部位注射了局部麻醉药,其目的是阻断腿部(即⑥⑤间突触)的兴奋传到神经中枢,从而达到缓解运动员的疼痛.

(3)A.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A处的箭头应该朝下才能够使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A正确;

B.当⑦受到刺激而②受到损伤时,说明兴奋能传导到神经中枢,不能传递到效应器,因上仍能产生感觉,B错误;

C.当刺激②产生的兴奋传到效应器引起的相应活动,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C正确;

D.人在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而不是大脑,通过调节会使皮肤的血流量减少,D错误.

故与上图有关的错误叙述有BD.

Ⅱ(1)水稻种子在太空中高辐射、微重力等环境,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引起水稻种子发生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没有基因重组.

(2)①根据实验三的F2中不抗白叶枯病植株:抗白叶枯病檀株=15:1,可以判断出抗白叶枯病植株(乙)的基因型为aabb.

②根据实验三的F1自交→F2中不抗白叶枯病植株:抗白叶枯病檀株=15:1,可以判断出F1的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③在实验三中,F1自交产生的F2代中,基因型共9种,其中抗白叶枯病植株只有1种即aabb,所以不抗白叶枯病植株中共有8种基因型.

④要得到后代中不抗白叶枯病:抗白叶枯病为1:1,又抗白叶枯病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选择的不抗白叶枯病的植株只能是一对基因杂合,另一对基因为隐性基因.因此所选择的这株不抗白叶枯病植株的基因型只能是Aabb或aaBb.

⑤由于实验二得到中的F2中不抗白叶枯病植株:抗白叶枯病植株=3:1,所以不抗白叶枯病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让实验二中得到的F2全部植株继续与抗白叶枯病植株品种杂交,则理论上,F3表现型及其比例应表示为:不抗白叶枯病植株:抗白叶枯病植株=(++):(+++)=7:9.

故答案为:

Ⅰ(1)神经调节   ⑦⑥⑤④③②①

(2)⑥、⑤BD

Ⅱ(1)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2)①aabb ②D ③8 ④Aabb或aaBb ⑤不抗白叶枯病:抗白叶枯病=7:9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任一反射都需B、C、D三种类型神经细胞参与

B在细胞A处给与一个刺激,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C若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可以产生反应

D兴奋在细胞B、C、D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正确答案

A,B

解析

解:A、并不是所有的反射都需B、C、D三种类型神经细胞参与,例如膝跳反射的完成只需要传入和传出两个神经元即可完成,A错误;

B、在细胞A处给予一个刺激,兴奋先传到B,然后再传到D,所以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反的偏转,B错误;

C、兴奋的传导方向是向左,所以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可以产生反应,C正确;

D、兴奋在细胞B、C、D之间传递时,由于通过突触结构,所以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

故选:AB.

下一知识点 : 通过激素的调节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