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共5424题
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 Na+通道的打开.如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钠离子顺浓度内流,方式是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
B、处于③与④之间为复极化过程,K十通道大量开放,导致K十外流,B错误.
C、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所以不影响a处释放乙酰胆碱,C错误.
D、蝎毒会抑制 Na+通道的打开,故不能引起b处去极化,所以不能形成小电位,D错误.
故选:A.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感,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可卡因是一种微细、白色结晶粉状生物碱,具有麻醉感觉神经末梢和阻断神经传导的作用.如图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结构①的名称是______,它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称为______.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的结构特点.
(2)“瘾君子”吸食毒品可卡因后,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表现出情绪高涨、好动、健谈、冲动、体温升高、产生幻觉等现象,此时吸食者体内______(激素)的含量增多.
(3)兴奋在细胞A与细胞B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图可知,①是突出小泡,内部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2)由图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通过多巴胺运载体运输回突出小体中,可卡因能阻碍这个过程,使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含量增多,情绪高涨、好动、健谈、冲动、体温升高、产生幻觉等现象与体中甲状腺激素有关..
(3)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即A→B.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胞吐 一定的流动性
(2)增多 甲状腺激素
(3)由A传递到B
解析
解:(1)由图可知,①是突出小泡,内部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2)由图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通过多巴胺运载体运输回突出小体中,可卡因能阻碍这个过程,使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含量增多,情绪高涨、好动、健谈、冲动、体温升高、产生幻觉等现象与体中甲状腺激素有关..
(3)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即A→B.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胞吐 一定的流动性
(2)增多 甲状腺激素
(3)由A传递到B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
B、③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④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⑥突触后膜,B正确;
C、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的方向一致,由c→b,C错误;
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D错误.
故选:B.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过程,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递质在突触小体中的释放过程中有生物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A正确;
B、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能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构成突触,B错误;
C、树突的形成有助于扩大细胞膜面积,便于兴奋的传递,C正确;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又使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D正确.
故选:B.
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目前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如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兴奋,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即膜内是正电位,A正确;
B、瘾君子”吸食毒品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兴奋性过高有关,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B错误;
C、“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减少,细胞代谢水平减弱,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弱,C正确;
D、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产生“快感”,D正确.
故选:B.
如图为人体神经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形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故A正确;
B、图中突触共有5个,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结构,由人体的一个神经元细胞和多个细胞组成,故B错误;
C、神经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其次是线粒体中,故C正确;
D、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故D正确.
故选:B.
如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请回答问题:
(1)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神经冲动)以______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引起突触小体内的______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乙酰胆碱.
(2)乙酰胆碱与b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上的结合,产生的兴奋最终传导到______,______产生痛觉.
(3)c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脑啡肽会引起a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的量,从而起到______镇痛作用.
正确答案
局部电流
突触小泡
受体
大脑皮层
减少
解析
解:(1)刺激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传导至突触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最终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
(3)脑啡肽的作用是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弱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阵痛的作用.
故答案为:
(1)局部电流(电信号);突触小泡
(2)受体;大脑皮层
(3)减少
如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三部分构成的.
(2)若b点受刺激,则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①中传导的方向是______.
A.a→b→c B.a←b→c C.c→b→a D.b→c→a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______向传导的
(4)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信号转化为______
(5)引起⑥兴奋或抑制的物质是______,它存在于[______]______中,只能由[______]______释放,作用于[⑥______],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_____向的.
正确答案
③
突触前膜
⑤
突触间隙
⑥
突触后膜
B
双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神经递质
②
突触小泡
③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单
解析
解:(1)突触是由③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这三部分构成的.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刺激b点,产生的神经冲动向a和c传导,故选B.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4)兴奋传递到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产生兴奋,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5)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的物质是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小泡储存,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上,所以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故答案为:
(1)③突触前膜 ⑤突触间隙 ⑥突触后膜
(2)B
(3)双向
(4)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神经递质 ②突触小泡 ③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单向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突触小泡在与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与突触后膜接触后便完成任务,它一般有两个去向:一条被酶灭活,一条是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不会使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过程,结构基础是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B正确;
C、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C正确;
D、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的体液为细胞外液,D正确.
故选:A.
Ⅰ.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图1和图2 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递质合成后首先贮存在______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递质释放,并与位于突触______(前/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图1 中,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Na+大量内流,使后膜的电位逆转成______,从而发生兴奋,而在图2 中,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使Cl-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______(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
(2)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 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 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______(抑制剂/激活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原因______.
(3)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______(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II.下面分别是一位运动员在一段时间内的血液中所含乳酸浓度(表1)和获胜的三位竞走运动员所需的大约氧气量(表2). 表1
表2
(1)从表l来看,运动员血液中正常的乳酸浓度是______;人体产生乳酸的场所是______.
(2)氧债是指赛事后需要吸入的额外氧气量,以补偿赛事中所缺乏的氧气.从表2来看,人体能累积的最大氧债是______L.
(3)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时散热的主要方式是蒸发散热,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这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将______.
正确答案
解:Ⅰ、(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电位变化.Na+内流导致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后膜表现为兴奋;Cl-内流,膜仍表现为外正内正,仍为静息电位,无法产生兴奋.
(2)由于GABA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低而失活,所以治疗病人需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 分解速率降低.
(3)递质拟似剂作用于抑制性突触,使兴奋能够传导,起到麻醉效果.
Ⅱ、(1)从表l来看,运动员血液中正常的乳酸浓度是5mg•cm-3,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使得乳酸增加.
(2)表2数据中36-18=18(升),150-132=18(升).
(3)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大量水分以汗液形式散失,则缺水多于缺钠,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故答案为:I.(1)突触小泡 后 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
(2)抑制剂 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 分解速率降低
(3)抑制性突触
II.(1)5 mg•cm-3(1分) 细胞质基质(或细胞溶胶)(1分)
(2)18(1分)
(3)升高(1分)
解析
解:Ⅰ、(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电位变化.Na+内流导致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后膜表现为兴奋;Cl-内流,膜仍表现为外正内正,仍为静息电位,无法产生兴奋.
(2)由于GABA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低而失活,所以治疗病人需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 分解速率降低.
(3)递质拟似剂作用于抑制性突触,使兴奋能够传导,起到麻醉效果.
Ⅱ、(1)从表l来看,运动员血液中正常的乳酸浓度是5mg•cm-3,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使得乳酸增加.
(2)表2数据中36-18=18(升),150-132=18(升).
(3)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大量水分以汗液形式散失,则缺水多于缺钠,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故答案为:I.(1)突触小泡 后 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
(2)抑制剂 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 分解速率降低
(3)抑制性突触
II.(1)5 mg•cm-3(1分) 细胞质基质(或细胞溶胶)(1分)
(2)18(1分)
(3)升高(1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