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共5424题
如图(一)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图(二)是某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表示感受器的是编号______,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
(2)图(一)中如果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abcd处首先测到局部电流的是______处.
(3)图(二)结构B内物质由C到D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______.释放出来的物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结构[E]______,从而使其兴奋或抑制.
正确答案
④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
流动性
树突或胞体膜
解析
解:(1)图(一)中表示感受器的是编号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因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如果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图中abcd处首先测到局部电流的是d处.
(3)图(二)结构B内物质由C到D过程是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释放出来的物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即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膜,从而使其兴奋或抑制.
故答案为:
(1)④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d
(3)流动性 树突或胞体膜
如图是反射弧示意图,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Q是传出神经,若Q处受损,刺激感受器,兴奋能传到神经中枢并沿脊髓上传到大脑皮层,仍可产生感觉,A正确;
B、由胞体的个数可知:该反射弧中包括三个神经元,B正确;
C、看图可知:在神经中枢中表示有两个突触,C正确;
D、Q是传出神经,若P处受损,电刺激Q处肌肉仍能收缩,D错误.
故选:D.
如图甲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图乙为突触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当神经纤维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_____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2)图乙是图甲中结构[______]的放大,该结构决定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_____.图乙中______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______,引起突触后膜的______变化.
正确答案
解:(1)当神经纤维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Na+通道打开,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2)图乙是图甲中结构⑥突触的放大,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故答案为:
(1)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
(2)⑥单向的 突触前膜(突触小泡) 受体 电位
解析
解:(1)当神经纤维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Na+通道打开,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2)图乙是图甲中结构⑥突触的放大,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故答案为:
(1)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
(2)⑥单向的 突触前膜(突触小泡) 受体 电位
如图所示是手碰到钉子后发生缩手反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分析可知,①是突触结构,A正确;
B、兴奋时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B错误;
C、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刺激②处时,③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缩手反射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形式既有电信号,也有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A.
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反射弧一般由三个神经元细胞组成,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反射弧(膝跳反射)却是由两个神经元细胞组成的,B正确;
C、神经递质经胞吐方式通过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C错误;
D、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是一致的,即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D正确.
故选:C.
(2015秋•高安市校级期末)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清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反射弧中,a是_____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时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促使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并有垂体释放______直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伤日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依据a所在的神经纤维上有神经节可知,a为传入神经,神经纤维兴奋时,由于Na+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当兴奋到达c处即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兴奋,所以此过程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包括痛觉、热觉、冷觉等;内脏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细菌感染伤口时,由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先起作用;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4)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
解:(1)依据a所在的神经纤维上有神经节可知,a为传入神经,神经纤维兴奋时,由于Na+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当兴奋到达c处即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兴奋,所以此过程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包括痛觉、热觉、冷觉等;内脏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细菌感染伤口时,由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先起作用;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4)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如图甲示反射弧模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叫______,它包括______、______三部分.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______.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_____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方向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传导到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此物质释放的突触间隙的方式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突触的传递方向来看: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图乙表示的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对应甲图中的d,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外负内正,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方向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此物质释放的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d 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3)轴突 轴突或细胞体 神经递质 胞吐
解析
解:(1)根据突触的传递方向来看: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图乙表示的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对应甲图中的d,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外负内正,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方向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此物质释放的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d 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3)轴突 轴突或细胞体 神经递质 胞吐
(2015秋•德州期末)图为某反射弧示意图,若刺激a处骨骼肌,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并引起骨骼肌收 缩反射.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刺激骨骼肌,能发生反射活动,说明,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
B、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一侧,因此b和d分别表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B正确;
C、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单向传导,这是由于突触结构决定的,C错误;
D、c表示突触结构,在突触间隙中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C.
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④为______,图中虚线所围成的部分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
(2)图中所示包含神经突触______处;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该结构的数目将______
(3)图中A、C和D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______处(填箭头旁字母).
(4)E、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如果在E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B点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______次偏转,原因是______.
刺激B点时,B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B点与未兴奋部位形成了.
(5)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屈肌反射活动.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E,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F处,刺激E,肌肉不收缩.该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药物对______有阻断作用.
(6)某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体可与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失活,导致患者肌肉萎缩,说话和吞咽困难,最后因呼吸障碍而死亡.这种疾病从免疫调节看属于______病.
正确答案
解:(1)据图分析,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则④表示感受器.图中虚线所围成的部分属于反射弧中的 神经中枢.
(2)突触是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鞘只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则图中共4个突触.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该结构的数目将增多.
(3)图中A、D表示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而C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则其中错误的是C.
(4)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外负内正局部电流(电位差),所以刺激B(传出神经)点,兴奋不能传至E(传入神经),因此电流计不偏转.
(5)由于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E,肌肉收缩,说明药物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没有阻断作用.但将药物放在F突触处,刺激E,肌肉不收缩,说明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6)某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体可与某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失活,导致患者肌肉萎缩,说话和吞咽困难,最后因呼吸障碍而死亡,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神经中枢
(2)4 增多
(3)C
(4)0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外负内正局部电流(电位差)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6)自身免疫
解析
解:(1)据图分析,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则④表示感受器.图中虚线所围成的部分属于反射弧中的 神经中枢.
(2)突触是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鞘只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则图中共4个突触.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该结构的数目将增多.
(3)图中A、D表示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而C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则其中错误的是C.
(4)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外负内正局部电流(电位差),所以刺激B(传出神经)点,兴奋不能传至E(传入神经),因此电流计不偏转.
(5)由于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E,肌肉收缩,说明药物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没有阻断作用.但将药物放在F突触处,刺激E,肌肉不收缩,说明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6)某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体可与某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失活,导致患者肌肉萎缩,说话和吞咽困难,最后因呼吸障碍而死亡,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神经中枢
(2)4 增多
(3)C
(4)0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外负内正局部电流(电位差)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6)自身免疫
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答,而反射弧是结构基础,它们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A错误;
B、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正确;
C、反射发生的前提条件下是刺激,C错误;
D、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没有反射弧,反射不能发生,D错误.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