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共2383题
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但不一定是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的,也可以人工培育形成,如四倍体西瓜,A错误;
B、长期地理隔离导致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起到的作用不同,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B正确;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错误;
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B.
如图是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以图中A是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错误,A错误;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B错误;
C、B表示地理隔离,多倍体形成不需要地理隔离;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种群,没有地理隔离就不能形成新物种这句不正确,C错误;
D、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所以图中C是种群间的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正确,D正确.
故选:D.
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四倍体与二倍体倍体存在生殖隔离,四倍体西瓜可以进行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所以四倍体西瓜符合物种的概念,是一个新物种,A正确;
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B错误;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骡是高度不育的,说明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骡是高度不育的,不能产生后代,不是新物种,C错误;
D、克隆羊多利,是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培养的,与原来的羊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
小鼠种群经 X、Y、Z环节后,产生了新的物种,下列关于新物种形成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经过X、Y、Z过程后,小鼠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A正确;
B、X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C、Y为自然选择,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C正确;
D、Z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出现表示新种产生,D正确.
故选:B.
阿拉斯加的北极熊和俄罗斯的棕熊具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成两个物种的过程中,可能起作用的因素之一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阿拉斯加的北极熊和俄罗斯的棕熊具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地理隔离而阻断基因交流,进而出现生殖隔离,形成两个物种.
故选:A.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故A错误.
B.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的,而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或种间互助,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实现的;故B错误.
C.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故C正确.
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故D错误.
故选C.
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形成的.______.(判断对错)
正确答案
√
解析
解:新物种的形成的过程为: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因此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
故答案为:√.
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地理隔离导致不同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A正确;
B、地理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地理隔离不会诱发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B.
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玉米与大豆为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地理原因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不属于生殖隔离,B正确;
C、马和驴杂交尽管能生育骡,但由于后代高度不育,故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不同种类的昆虫为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结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过程可以不经过隔离,B正确;
C、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C正确;
D、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C.
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外因是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
(3)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
正确答案
遗传变异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已形成生殖隔离
1%、18%、81%
解析
解:(1)物种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环境不同以及地理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B物种与C物种间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已形成生殖隔离.
(3)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1×0.1=1%、1-1%-81%=18%、0.9×0.9=81%.
故答案为:
(1)遗传变异 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已形成生殖隔离
(3)1%、18%、81%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个体,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生物就发生了进化,B错误;
C、地理隔离能使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能导致生殖隔离,只有种群的基因库的差别足够大时才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探究,D正确.
故选:D.
马(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62)和驴(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64)杂交得到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骡体细胞有63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属于异源二倍体,A错误;
B、骡没有繁殖能力,不能构成一个种群,B错误;
C、骡由于是异源二倍体,所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导致不育,C正确;
D、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没有繁殖能力,所以两者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马和驴杂交能产生的后代叫骡子,能正常发育,但不能生育.这种情况说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着(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马和驴杂交形成的骡子是高度不育的,这是因为马和驴是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故选:D.
下列哪一种观点缺乏科学依据(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转基因植物与其他植物存在生殖隔离,很难杂交,A正确;
B、许多农作物花粉可能会造成其他生物的安全问题,B错误;
C、植物花粉的存活时间有限,且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一般不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危害,C正确;
D、转基因农作物若缺乏配套的种植技术,也会造成减产,D正确.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