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泉州期末)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①正确;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②正确;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由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而产生生殖隔离,③正确;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而产生生殖隔离,④正确.

①②③都导致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④说明产生的后代为不可育的,因此都属生殖隔离.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马与驴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骡也是不可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诱变育种

D无性繁殖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马与驴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骡也是不可育的,说明了马和驴属于不同物种,因此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故选:B.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地球上出现最早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真核生物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进化的必要条件

D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解: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既可以是相互斗争,相互淘汰,从而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导致进化发生,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错误;

B、地球上出现最早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能进行光能自养的原核生物,B错误;

C、隔离是物种进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进化的必要条件,生物可以不经过隔离而方式进化,C错误;

D、种群基因库之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正确.

故选:AB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新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自然选择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这样就有种群(一定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发生了进化,最终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

B、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正确;

C、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②物种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③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④物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①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①正确;

②种群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②错误;

③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③正确;

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④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图中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不同的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 600且存在地理隔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个体的死亡对种群③的A基因频率影响最小

B第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D种群①在第25代时基因型为aa的个体约占总数的25%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由题图曲线可知,个体死亡对种群③的A基因频率影响最小,A正确;

B、150代后3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差异较大,因此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正确;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C正确;

D、由题图可知,种群①在第25代时,a的基因频率是25%,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一定占总数的25%,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图中A表示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是变异的根本来源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可以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而非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A错误;

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只是地理隔离,B错误;

C、图中A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不能产生后代或杂交产生不育后代,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已经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分析回答: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b的实质变化是______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______

(3)松鼠种群中存在控制毛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黑色,a-浅色).原松鼠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

(4)该峡谷的河流中某种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b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bb、XbXb、XbY等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1金鱼共67只,其中雄金鱼21只,则F1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成活个体中,B基因的频率为______(用分数形式表示).

正确答案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

(2)图甲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

(3)原松鼠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假设开始松鼠的种群数量为100只(AA为20只、Aa为50只、aa为30只),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显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隐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24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4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60+24×2)÷(24×2+60×2+24×2)=50%.

(4)由题意知,一对金鱼杂交,F1代金鱼共67只,其中雄金鱼21只,雌性个体:雄性个体≈2:1,说明金鱼的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

XBY,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XBXB,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Xb=3: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Y=1:1,因此F1代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XB:XBXb:XBY:XbY=3:1:3:1.,其中XbY死亡,所以成活个体中XBXB:XBXb:XBY=3:1:3;XB的基因频率=(3×2+1+3)÷(3×2+1×2+3)=

故答案为: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

(3)0.5

(4)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

(2)图甲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

(3)原松鼠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假设开始松鼠的种群数量为100只(AA为20只、Aa为50只、aa为30只),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显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隐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24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4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60+24×2)÷(24×2+60×2+24×2)=50%.

(4)由题意知,一对金鱼杂交,F1代金鱼共67只,其中雄金鱼21只,雌性个体:雄性个体≈2:1,说明金鱼的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

XBY,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XBXB,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Xb=3: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Y=1:1,因此F1代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XB:XBXb:XBY:XbY=3:1:3:1.,其中XbY死亡,所以成活个体中XBXB:XBXb:XBY=3:1:3;XB的基因频率=(3×2+1+3)÷(3×2+1×2+3)=

故答案为: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变异是不定向的

(3)0.5

(4)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从而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D只要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没有个体多样性,B错误;

C、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所以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正确;

D、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生物可能通过突变和重组等变异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B改变了基因频率

C产生了地理隔离

D产生了生殖隔离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首只虎狮兽2002年在南京红山动物园诞生,虎狮兽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虎狮兽是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

B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

C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

D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所以不存在生殖隔离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因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虎狮兽不是一个新物种,A错误;

B、虎狮兽的两个染色体组,一组来自老虎,另一组来自狮子,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可育配子,B正确;

C、虎狮兽不能产生可育配子,故不能生出杂种后代,C错误;

D、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但后代是不可育的,故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⑤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⑥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

D①④⑥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①一个种群的个体属于同一个物种,①错误;

②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②正确;

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③正确;

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生殖隔离,不一定有地理隔离,④错误;

⑤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⑤正确;

⑥不同物种的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没有基因交流,⑥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正确;

C、往往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才会进化为不同的物种,C错误;

D、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一种在6月初开花,另一种在6月末开花,人工条件下它们能杂交成功,但自然状况下不能杂交.这种现象属于(  )

A共同进化

B竞争

C遗传变异

D生殖隔离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两种杜鹃花的花期不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则存在生殖隔离.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幼苗丁的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B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根据题意分析幼苗丙的染色体数为18,秋水仙素加倍后形成丁,丁的染色体数目为36,幼苗丁的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为7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36,A正确;

B、秋水仙素作用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戊是四倍体,甲和乙均是二倍体,戊与甲杂交或戊与乙杂交后代均为三倍体,三倍体不育,所以戊与甲和乙存在生殖隔离,戊是新物种,D错误.

故选:A.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