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有(  )

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

B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推知,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C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基因重组、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A、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使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和延续,A正确;

B、基因重组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B错误;

C、地理隔离阻止种群间基因的交流,种群基因库之间的差异导致基因不能进行交流,从而产生生殖隔离; C 正确; 

D、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导致种群基因濒率的改变,D正确.

故选:A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也认同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生物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不断选择来完成的

C种群基因频率变化反映出生物的进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

D变异是不定向的,进化方向是确定的,这个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所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也认同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正确;

B、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生物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不断选择来完成的,是错误的,B不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突变和重组产生可遗传变异,经过漫长年代的地理隔离积累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所以种群基因频率变化反映出生物的进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C正确;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说变异是不定向的,进化方向是确定的,这个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下列哪个过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这一基础(  )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质

DtRNA携带氨基酸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DNA→DNA表示DNA复制,进而传递遗传信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形成新的性状,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基因突变发生在间期DNA的复制过程中;故A正确.

B、DNA→RNA表示转录,进而控制蛋白质合成,不发生遗传变异;故B错误.

C、mRNA→蛋白质表示翻译过程,控制生物性状,不会发生遗传变异;故C错误.

D、转运RNA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内合成蛋白质,不会发生遗传变异;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松原期末)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抗药性强的病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

A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

B细菌对青霉素有选择作用

C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

D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环境选择生物而不是生物选择环境,B错误;

C、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由于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病菌和抗药性低的病菌,能生存下来的病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药性,所以出现抗药性强的病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C正确;

D、是青霉素选择了细菌,而不是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由于鹰的捕杀,兔子种群中具有较快速度的个体的比率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定向变异

D用进废退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兔子种群中,只有具有较快奔跑速度的个体才能逃避鹰的捕杀而生存下来,奔跑较慢的个体因鹰的捕杀而逐渐淘汰,即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两个种群,虽然有各自的食物,但它们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a、b两种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A正确;

B、从图B可以看出,由于自然选择,c逐渐减小,说明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B正确;

C、图B是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由图可知,两个种群都没有灭亡,C错误;

D、由图可知,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的是(  )

A生存斗争

B适者生存

C获得性遗传

D过度繁殖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生存斗争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A正确;

B、适者生存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B正确;

C、获得性遗传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内容,C错误;

D、过度繁殖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电池厂旁的河流淤泥中的蠕虫.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经过9代繁衍,研究人员发现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是镉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清除镉后,环境对相应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

C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说明出现了蠕虫新物种

D在清除镉后的9代繁衍中,蠕虫种群发生了退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蠕虫对镉有抵抗力是蠕虫基因突变的结果,而不是镉诱导产生的,A错误;

B、清除出河底大部分含镉的沉积物后,又经过了9代繁衍,所以环境对相应抗性基因的选择作用减弱,B正确;

C、蠕虫重新对镉变得脆弱敏感说明对镉抵抗力强的有利变异在减少,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但没有出现蠕虫新物种,C错误;

D、在清除镉后的9代繁衍中,蠕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种群发生了进化,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神创论),也不是不变的( 如特创论),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

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C正确;

D、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中存在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自然选择是环境对不同基因的直接选择

D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前提条件,A正确;

B、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故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C错误;

D、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研究表明,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菌造成的.某病人被幽门螺旋菌感染,经抗生素的长期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抗药性的形成实质上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

B细菌中的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抗生素导致幽门螺旋菌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

D细菌中没有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所以抗药性的形成,实质上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故A正确;

B、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其可遗传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故B错误;

C、幽门螺旋菌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而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故C错误;

D、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等细胞器,但部分细菌还有有氧呼吸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还有部分细菌没有有氧呼吸酶,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如厌氧菌,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肇庆期末)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A表现型

B基因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

D发生了突变的蛋白质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不同个体的表现型而发挥作用.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具有挑战性的事实是(  )

A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大批无翅昆虫

B长期使用杀虫剂,不但没有消灭害虫,害虫的抗药性反而越来越强

C化石研究表明,云南湛江地区寒武纪地层中大量新物种的产生大约只用了200万年,这几十亿年生物进化史上只能说是“一瞬间”

D研究发现,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的相同的基因非常多,不同的基因只是少数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大批无翅昆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A错误;

B、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害虫的抗药性反而越来越强是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的结果,符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B错误;

C、达尔文强调特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特种大爆发等现象,C正确;

D、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的相同的基因非常多,说明他们具有共同的祖先,符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选择是______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______大于____________大于_____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

正确答案

解:(1)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就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②污染区白色蛾的回收率比黑化蛾的低,说明污染后的环境选择使黑化蛾更能易生存,而非污染区的情况相反,说明非污染区白色蛾更能适应环境,两者均说明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

(2)根据图表,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

其原因有:

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捕食.

故答案为:

(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53.2% 25.0% 13.7% 4.7%(两组数据先后顺序可以调换)

(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捕食.

解析

解:(1)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就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②污染区白色蛾的回收率比黑化蛾的低,说明污染后的环境选择使黑化蛾更能易生存,而非污染区的情况相反,说明非污染区白色蛾更能适应环境,两者均说明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

(2)根据图表,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

其原因有:

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捕食.

故答案为:

(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53.2% 25.0% 13.7% 4.7%(两组数据先后顺序可以调换)

(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捕食.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