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共13438题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共13438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表为果蝇(2N=8)6个品系(都是纯系)的性状和携带这些基因的染色体,品系②~⑥都只有一个突变性状,其他性状都正常且和野生型一致.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翅和眼的性状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时,选择______(用数字表示)品系之间杂交最为恰当;从表中基因与眼色性状的数量对应关系说明______

(2)将一只②品系的雌果蝇与⑤品系的雄果蝇杂交得F1,F1果蝇再进行自由交配产下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果蝇(不考虑基因突变),则产生此果蝇异常的原因是______;与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3个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分别是下列所示______(填标号).

(3)在品系①中发现一只一条Ⅲ号染色体上增加了某段Ⅱ号染色体M片段的雄果蝇甲,其变异是由于______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为探究M片段上是否含翅型A基因,将甲果蝇与多只杂合长翅雌果蝇杂交,再将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若F2中残翅果蝇占______,则表明该段Ⅱ号染色体M片段有长翅(A)基因;若F2中残翅果蝇占______则表明该段Ⅱ号染色体M片段无长翅(A)基因.

正确答案

解:(1)用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翅和眼的性状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时,选择②、④品系之间杂交最为恰当.因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第Ⅱ、Ⅲ号染色体上.从表中基因与眼色性状的数量对应关系说明多对基因共同决定一对性状.

(2)将一只②品系的雌果蝇与⑤品系的雄果蝇杂交得F1,则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果蝇再进行自由交配产下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果蝇(不考虑基因突变),则产生此果蝇异常的原因是母本(F1中雌果蝇)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两条C染色体移向同一极进入同一配子中.由于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所以与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3个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分别是图中的②②③.

(3)在品系①中发现一只一条Ⅲ号染色体上增加了某段Ⅱ号染色体M片段的雄果蝇甲,由于发生不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所以其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以异.其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发生改变.为探究M片段上是否含翅型A基因,将甲果蝇与多只杂合长翅雌果蝇杂交,再将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若F2中残翅果蝇占=,则表明该段Ⅱ号染色体M片段有长翅(A)基因,即AAB(A)b和Aabb杂交,子二代aabb概率;若F2中残翅果蝇占,则表明该段Ⅱ号染色体M片段无长翅(A)基因,即AA和Aa后代aa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1)②、④多对基因共同决定一对性状

(2)母本(F1中雌果蝇)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两条C染色体移向同一极进入同一配子中   ②②③

(3)染色体结构变异  数目   位置       

解析

解:(1)用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翅和眼的性状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时,选择②、④品系之间杂交最为恰当.因为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第Ⅱ、Ⅲ号染色体上.从表中基因与眼色性状的数量对应关系说明多对基因共同决定一对性状.

(2)将一只②品系的雌果蝇与⑤品系的雄果蝇杂交得F1,则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果蝇再进行自由交配产下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果蝇(不考虑基因突变),则产生此果蝇异常的原因是母本(F1中雌果蝇)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两条C染色体移向同一极进入同一配子中.由于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所以与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3个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分别是图中的②②③.

(3)在品系①中发现一只一条Ⅲ号染色体上增加了某段Ⅱ号染色体M片段的雄果蝇甲,由于发生不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所以其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以异.其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发生改变.为探究M片段上是否含翅型A基因,将甲果蝇与多只杂合长翅雌果蝇杂交,再将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若F2中残翅果蝇占=,则表明该段Ⅱ号染色体M片段有长翅(A)基因,即AAB(A)b和Aabb杂交,子二代aabb概率;若F2中残翅果蝇占,则表明该段Ⅱ号染色体M片段无长翅(A)基因,即AA和Aa后代aa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1)②、④多对基因共同决定一对性状

(2)母本(F1中雌果蝇)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两条C染色体移向同一极进入同一配子中   ②②③

(3)染色体结构变异  数目   位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明蟹壳色有三种情况:灰白色、青色和花斑色.其生化反应的原理如图所示.基因A控制合成酶1,基因B控制合成酶2,基因b控制合成酶3.基因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无酶活性,基因a纯合后,物质甲(尿酸盐类)在体内过多积累,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甲物质积累表现为灰白色壳,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青色壳,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壳,若控制明蟹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青色壳明蟹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

(2)两只青色壳明蟹交配后,后代成体只有灰白色明蟹和青色明蟹,且比例为1:6.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______,若让后代的青蟹随机交配,则子代幼体中出现灰白色明蟹的概率是______,出现青色壳明蟹的概率______

(3)AaBb×AaBb杂交,后代的成体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4)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基因通过控制______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正确答案

解:(1)由题意可知,灰白色是因为甲物质积累,即没有基因A指导合成的酶1,即基因型为aa_ _,酶2和酶3存在与否,都是灰白色.青色是因为丙物质积累,即基因型为A_B_,同理,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基因型为A_bb.所以青色壳明蟹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

(2)灰白色:青色=1:6,有题意可知,a纯合时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即在成体前,灰白色:青色=2:6=1:3.即aa_ _:A_B_=1:3,亲本有一个是AaBb,由自由组合规律,另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则后代中青蟹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1:1:2:2(AA:Aa=1:2;BB:Bb=1:1).若这些青蟹随机交配,运用遗传平衡定律: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为;B的基因频率为,b的基因频率为,子代幼体中出现灰白色明蟹的概率为×=,出现青色明蟹的概率为(1-)×(1-)=×=

(3)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青色壳,所以青色壳必须是能产生乙和丙物质的,因此,其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四种;由于aa使甲物质积累表现为灰白色壳,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青色壳,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壳,所以AaBb×AaBb杂交,则后代中成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青色:花斑色:灰白色=9:3:2(还有一半死亡).

(4)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灰白色壳明蟹的出现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故答案为:

(1)AABB、AaBB、AABb、AaBb

(2)AaBB          

(3)青色壳:花斑色壳:灰白色壳=9:3:2

(4)酶的合成

解析

解:(1)由题意可知,灰白色是因为甲物质积累,即没有基因A指导合成的酶1,即基因型为aa_ _,酶2和酶3存在与否,都是灰白色.青色是因为丙物质积累,即基因型为A_B_,同理,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基因型为A_bb.所以青色壳明蟹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

(2)灰白色:青色=1:6,有题意可知,a纯合时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即在成体前,灰白色:青色=2:6=1:3.即aa_ _:A_B_=1:3,亲本有一个是AaBb,由自由组合规律,另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则后代中青蟹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1:1:2:2(AA:Aa=1:2;BB:Bb=1:1).若这些青蟹随机交配,运用遗传平衡定律: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为;B的基因频率为,b的基因频率为,子代幼体中出现灰白色明蟹的概率为×=,出现青色明蟹的概率为(1-)×(1-)=×=

(3)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青色壳,所以青色壳必须是能产生乙和丙物质的,因此,其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四种;由于aa使甲物质积累表现为灰白色壳,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青色壳,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壳,所以AaBb×AaBb杂交,则后代中成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青色:花斑色:灰白色=9:3:2(还有一半死亡).

(4)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灰白色壳明蟹的出现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故答案为:

(1)AABB、AaBB、AABb、AaBb

(2)AaBB          

(3)青色壳:花斑色壳:灰白色壳=9:3:2

(4)酶的合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野生玫瑰是二倍体,其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A基因控制紫色色素的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为修饰基因,能淡化颜色的深度(BB导致完全淡化,Bb淡化效果为红色).现有一白花植株(P1)和一紫花植株(P2),以它们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可知,野生玫瑰的花色遗传遵循______定律.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

(2)请在方框中画出遗传图解,来表示亲代白花植株和F1中的红花植株杂交得到子一代的过程(配子可省略).

(3)已知A基因能控制合成某种酶,催化和控制色素的合成过程,而B基因能淡化颜色深度.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B基因能淡化颜色深度的可能的机理: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杂交实验结果,F2的性状分离比为7:6:3,组合数为16,是9:3:3:1比例变式,说明野生玫瑰的花色遗传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A基因控制紫色色素的合成,BB导致完全淡化,Bb淡化效果为红色,因此,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

(2)

(3)由于B基因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过程;B基因表达的产物会破坏色素;B基因表达产生的酶抑制A基因表达产生的酶的活性等原因可能导致B基因能淡化颜色深度.

故答案为:

(1)基因的自由组合 aabb、aaBB

(2)如图所示 

(3)①B基因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过程;

②B基因表达的产物会破坏色素;

③B基因表达产生的酶抑制A基因表达产生的酶的活性等

解析

解:(1)根据杂交实验结果,F2的性状分离比为7:6:3,组合数为16,是9:3:3:1比例变式,说明野生玫瑰的花色遗传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A基因控制紫色色素的合成,BB导致完全淡化,Bb淡化效果为红色,因此,F1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

(2)

(3)由于B基因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过程;B基因表达的产物会破坏色素;B基因表达产生的酶抑制A基因表达产生的酶的活性等原因可能导致B基因能淡化颜色深度.

故答案为:

(1)基因的自由组合 aabb、aaBB

(2)如图所示 

(3)①B基因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过程;

②B基因表达的产物会破坏色素;

③B基因表达产生的酶抑制A基因表达产生的酶的活性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调查某种遗传病得到如下系谱图,经分析得知,两对独立遗传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分别用字母Aa、Bb表示)与该病有关,且都可以单独致病.在调查对象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个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______

(2)假设Ⅰ-1和Ⅰ-4婚配、Ⅰ-2和Ⅰ-3婚配,所生后代患病的概率均为0,则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在这种情况下,如果Ⅱ-2与Ⅱ-5婚配,其后代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图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如果Ⅱ-3的基因型为AAbb,且Ⅱ-3与Ⅱ-4的后代均正常,则Ⅱ-4的基因型为aaBB,进一步可推知Ⅲ-1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Ⅱ-3(AAbb)的基因型可推知Ⅰ-1和Ⅰ-2号的基因型为A_Bb,又已知第Ⅰ代个体的两对基因中均至少有一对基因是纯合的,则Ⅰ-1和Ⅰ-2号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II-2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3)II-2的基因型及概率是AABB()或AABb().根据Ⅱ-4(aaBB)的基因型可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为AaB_,又已知第Ⅰ代个体的两对基因中均至少有一对基因是纯合的,则Ⅰ-3和Ⅰ-4号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II-5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BB或AaBB,II-2产生的配子是Ab和AB,II-5产生的配子是aB和AB,其后代中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1-×=

故答案为:

(1)常染色体隐性

(2)AaBb       AABB或AaBB(AABB或AABb)     

解析

解:(1)由图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如果Ⅱ-3的基因型为AAbb,且Ⅱ-3与Ⅱ-4的后代均正常,则Ⅱ-4的基因型为aaBB,进一步可推知Ⅲ-1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Ⅱ-3(AAbb)的基因型可推知Ⅰ-1和Ⅰ-2号的基因型为A_Bb,又已知第Ⅰ代个体的两对基因中均至少有一对基因是纯合的,则Ⅰ-1和Ⅰ-2号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II-2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3)II-2的基因型及概率是AABB()或AABb().根据Ⅱ-4(aaBB)的基因型可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为AaB_,又已知第Ⅰ代个体的两对基因中均至少有一对基因是纯合的,则Ⅰ-3和Ⅰ-4号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II-5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BB或AaBB,II-2产生的配子是Ab和AB,II-5产生的配子是aB和AB,其后代中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1-×=

故答案为:

(1)常染色体隐性

(2)AaBb       AABB或AaBB(AABB或AAB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红玉杏花朵颜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pH降低而颜色变浅,B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淡紫色植株.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______

(2)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利用淡紫色红玉杏(AaBb)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让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红玉杏花的颜色和比例(不考虑交叉互换).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______,则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______,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3)若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取(2)题中淡紫色红玉杏(AaBb)自交:F1中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其中纯种个体大约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和aabb三种,纯合深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而淡紫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所以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AABB×AAbb或aaBB×AAbb.

(2)①如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深紫色(A-bb):淡紫色(A-Bb):白色(A-BB+aa--)=3:6:(3+4)=3:6:7.

②如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Bb自交,当A、B在一条染色体上时,子代表现型淡紫色(AaBb):白色(AABB+aabb)=2:2=1:1;当A、b在一条染色体上时,子代表现型深紫色(AAbb):淡紫色(AaBb):白色(aaBB)=1:2:1.

(3)若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取(2)题中淡紫色红玉杏(AaBb)自交:F1中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其中纯种个体大约占=

故答案为:

(1)AABB×AAbb 或 aaBB×AAbb

(2)①深紫色:淡紫色:白色=3:6:7

②深紫色:淡紫色:白色=1:2:1 或淡紫色:白色=1:1

(3)5     

解析

解:(1)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和aabb三种,纯合深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而淡紫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所以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AABB×AAbb或aaBB×AAbb.

(2)①如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深紫色(A-bb):淡紫色(A-Bb):白色(A-BB+aa--)=3:6:(3+4)=3:6:7.

②如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Bb自交,当A、B在一条染色体上时,子代表现型淡紫色(AaBb):白色(AABB+aabb)=2:2=1:1;当A、b在一条染色体上时,子代表现型深紫色(AAbb):淡紫色(AaBb):白色(aaBB)=1:2:1.

(3)若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取(2)题中淡紫色红玉杏(AaBb)自交:F1中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其中纯种个体大约占=

故答案为:

(1)AABB×AAbb 或 aaBB×AAbb

(2)①深紫色:淡紫色:白色=3:6:7

②深紫色:淡紫色:白色=1:2:1 或淡紫色:白色=1:1

(3)5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合理设计了实验程序.他以纯种高茎(DD)和矮茎(dd)作亲本,分别设计了A:纯合亲本杂交、B:F1自交、C:F1测交三组实验,按照假说演绎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基因分离定律.据此回答问题:

(1)F1的基因型是______,F2中高茎与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是______

(2)针对F2呈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孟德尔提出假说.请从下列序号中选出假说的全部内容:______

①生物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②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

③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④体细胞中等位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⑤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⑥生物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⑦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孟德尔三组杂交实验中,在检验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______.在现象分析阶段完成的实验是______

(4)豌豆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4条,若D 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DD的豌豆产生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为______

(5)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两亲本杂交的F1表现性如图,其中黄色皱粒与绿色皱粒之比为______,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孟德尔杂交实验中亲本为高茎纯种碗豆(DD)和矮茎纯种豌豆(dd),故所得到的F1的表现型全是高茎,基因型是Dd.F1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了高茎纯种碗豆和矮茎纯种豌豆,这一现象叫性状分离.孟德尔对F2中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统计,发现F2中子代高茎和矮茎性状比是 3:1.

(2)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针对F2呈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是:②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③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⑤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⑦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孟德尔三组杂交实验中,在检验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F1的测交,在现象分析阶段完成的实验是杂交和自交.

(4)DD的母本由于D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则次级卵细胞含有的染色体为6或者8,则雌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6或8条染色体.

(5)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圆粒:皱粒=3: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Rr、Rr;黄色:绿色=1: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Yy、yy.F1中黄色皱粒与绿色皱粒之比为1:1.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则F1中的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杂交,F2绿色的出现的概率为,皱粒出现的概率为=,所以F2的圆粒:皱粒=2:1,黄色:绿色=1:1,故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2:1:2:1.

故答案为:

(1)Dd 3:1

(2)②③⑤⑦

(3)F1的测交 杂交和自交

(4)6或者8

(5)1:1   2:1:2:1

解析

解:(1)孟德尔杂交实验中亲本为高茎纯种碗豆(DD)和矮茎纯种豌豆(dd),故所得到的F1的表现型全是高茎,基因型是Dd.F1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了高茎纯种碗豆和矮茎纯种豌豆,这一现象叫性状分离.孟德尔对F2中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统计,发现F2中子代高茎和矮茎性状比是 3:1.

(2)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针对F2呈现一定的性状分离比,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是:②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③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⑤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⑦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孟德尔三组杂交实验中,在检验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F1的测交,在现象分析阶段完成的实验是杂交和自交.

(4)DD的母本由于D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分离,则次级卵细胞含有的染色体为6或者8,则雌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为6或8条染色体.

(5)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圆粒:皱粒=3: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Rr、Rr;黄色:绿色=1: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Yy、yy.F1中黄色皱粒与绿色皱粒之比为1:1.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则F1中的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杂交,F2绿色的出现的概率为,皱粒出现的概率为=,所以F2的圆粒:皱粒=2:1,黄色:绿色=1:1,故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2:1:2:1.

故答案为:

(1)Dd 3:1

(2)②③⑤⑦

(3)F1的测交 杂交和自交

(4)6或者8

(5)1:1   2:1:2:1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二倍体昆虫的三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如图甲表示基因组成为AaBbDd的个体细胞分裂某时期图象.图乙表示其细胞分裂过程中mRNA的含量和每条染色体所含DNA分子数的变化.(实线表示).请据图回答:

(1)Bb、Dd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为什么?______

(2)导致图甲中2、4号染色体上B、b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3)图甲所示细胞中含有______个染色体组.图中所示分裂时期处于图乙中的______阶段(填图中字母)

(4)诱变育种时,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一般处于图乙中的______阶段(填图中字母).

(5)若用3H标记该个体体细胞的DNA分子,再转入正常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中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数和被3H标记的染色体数分别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图甲分析可知,Bb、Dd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而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2)图甲中2、4号染色体是分裂间期经过复制而来的,其同一位置的基因应该是一样的,而图中2、4号染色体上却出现了不同基因B和b,这有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期的交叉互换的结果.

(3)图甲所示细胞中,1、2为一个染色体组,3、4为一个染色体组,一共有2个染色体组.图甲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所示分裂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处于图乙中的e阶段.

(4)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间期DNA复制的时候,所以诱变育种时,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一般处于图乙中的b分裂间期.

(5)由图甲分析可知该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所以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若用3H标记该个体体细胞的DNA分子,再转入正常的培养液中培养,由于半保留复制,在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上都有3H,所以被3H标记的染色体数也是4条.

故答案是:

(1)不遵循,因为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基因突变、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问发生交叉互换

(3)2  e

(4)b

(5)4、4

解析

解:(1)由图甲分析可知,Bb、Dd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而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2)图甲中2、4号染色体是分裂间期经过复制而来的,其同一位置的基因应该是一样的,而图中2、4号染色体上却出现了不同基因B和b,这有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期的交叉互换的结果.

(3)图甲所示细胞中,1、2为一个染色体组,3、4为一个染色体组,一共有2个染色体组.图甲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所示分裂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处于图乙中的e阶段.

(4)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间期DNA复制的时候,所以诱变育种时,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一般处于图乙中的b分裂间期.

(5)由图甲分析可知该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所以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若用3H标记该个体体细胞的DNA分子,再转入正常的培养液中培养,由于半保留复制,在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上都有3H,所以被3H标记的染色体数也是4条.

故答案是:

(1)不遵循,因为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基因突变、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问发生交叉互换

(3)2  e

(4)b

(5)4、4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果皮色泽是柑橘果实外观的主要性状之一.为探明柑橘果皮色泽的遗传特点,科研人员利用果皮颜色为黄色、红色和橙色的三个品种进行杂交实验,并对子代果皮颜色进行了调查测定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图一);图二为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

(1)根据实验______可以判断出______是隐性性状.若柑橘的果皮色泽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

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实验丁中亲代红色柑橘的基因型是______,若单株收获其自交后代中F2红色果实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______的株系F3果皮均表现为红色.

(2)设图二II-7为纯合子,III-10与III-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_;若乙病患者

在人群中的概率为1%,则II-7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______,III-10正常的概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同一性状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根据实验乙或丁,都可以判断出黄色是隐性性状.以此类推,实验丁中亲代红色柑橘的基因型是AaBb,F2红色果实的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AABB:2AABb:2AaBB:4AaBb,即红色种子中只有AABB能稳定遗传,占红色果实种子的,即所有株系中有的株系F3果皮均表现为红色.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9号基因型是aabb,Ⅲ10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所以III-10与III-9结婚,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则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乙病患者在人群中的概率为1%,即bb基因型频率为1%,则b基因频率为10%,B基因频率为90%,BB的基因型频率为90%×90%=81%,Bb的基因型频率为2×90%×10%=18%,因此II-7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8%÷(81%+18%)=;II-6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所以III-10正常的概率是1-××=

故答案为:

(1)乙(或丁)  黄色     AaBb        

(2)           

解析

解:(1)同一性状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根据实验乙或丁,都可以判断出黄色是隐性性状.以此类推,实验丁中亲代红色柑橘的基因型是AaBb,F2红色果实的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AABB:2AABb:2AaBB:4AaBb,即红色种子中只有AABB能稳定遗传,占红色果实种子的,即所有株系中有的株系F3果皮均表现为红色.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9号基因型是aabb,Ⅲ10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所以III-10与III-9结婚,生下患病孩子的概率为:×=,则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乙病患者在人群中的概率为1%,即bb基因型频率为1%,则b基因频率为10%,B基因频率为90%,BB的基因型频率为90%×90%=81%,Bb的基因型频率为2×90%×10%=18%,因此II-7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8%÷(81%+18%)=;II-6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所以III-10正常的概率是1-××=

故答案为:

(1)乙(或丁)  黄色     AaBb        

(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黑毛节有全雌株(只有雌花)、全雄株(只有雄花)和正常株(雌花、雄花均有)等不同性别类型的植株,研究人员利用基因芯片检测黑毛节不同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如实验一,做杂交实验二,结果如图示.请回答问题:

(1)研究人员将黑毛节已知的8种基因制成基因探针,基因芯片的一横行的各格中都固定同一种基因探针.然后分离出黑毛节的7种不同功能的细胞,将每种细胞的______分子结合上荧光标记物质,每一纵列的格中都加入同一种细胞的标记后的分子.标记分子有可能与基因探针依据______原则发生杂交.如果8种基因中有一种为细胞呼吸酶基因,它最可能是基因______(填编号).

(2)统计分析,发现F2性状分离比接近于3:10:3,据此推测黑毛节的性别类型由______对基因控制,其遗传方式符合基因的______定律.F2正常株的产生所属的变异类型是______

(3)若第一对基因以A、a表示,第二对基因以B、b表示,第三对基因以C、c表示…,以此类推,则实验二中F2正常株自交后代中全雌株:正常株:全雄株=______

(4)为判定F2中某一全雄株的基因型,请在不用到其它植株,不用到基因测序的情况下,设计实验研究.请以杂合子为例,用遗传图解配以文字说明判定过程.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合成的

mRNA不同,选取某个基因制成基因探针,若能和某个细胞中的mRNA杂交成功,说明该基因在该细胞中得到了表达,否则就没表达.杂交所依据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细胞呼吸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

(2)因为F2性状分离比之和为16的,所以F1是两对基因都杂合的,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其产生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

(3)据题意可知,A_B_,和aabb是正常植株,若假设A_bb是雄株,那么aaB_是雌株,实验二中F2正常植株中的A_B_,的aabb,其自交结果为:的A_B_自交=×(雄株+雌株+正常植株)的aabb自交=正常植株,所以F2正常植株自交后代中全雄株,全雄株,正常植株,则实验二中F2正常株自交后代中全雌株:正常株:全雄株=1:6:1.

(4)判定F2中某一全雄株的基因型,在不用到其它植株,不用到基因测序的情况下,可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根据后代的性别表现及比例即可判别.

答案为:

(1)mRNA  碱基互补配对  2

(2)2   自由组合  基因重组

(3)1:6:1

解析

解:(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合成的

mRNA不同,选取某个基因制成基因探针,若能和某个细胞中的mRNA杂交成功,说明该基因在该细胞中得到了表达,否则就没表达.杂交所依据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细胞呼吸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

(2)因为F2性状分离比之和为16的,所以F1是两对基因都杂合的,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其产生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

(3)据题意可知,A_B_,和aabb是正常植株,若假设A_bb是雄株,那么aaB_是雌株,实验二中F2正常植株中的A_B_,的aabb,其自交结果为:的A_B_自交=×(雄株+雌株+正常植株)的aabb自交=正常植株,所以F2正常植株自交后代中全雄株,全雄株,正常植株,则实验二中F2正常株自交后代中全雌株:正常株:全雄株=1:6:1.

(4)判定F2中某一全雄株的基因型,在不用到其它植株,不用到基因测序的情况下,可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根据后代的性别表现及比例即可判别.

答案为:

(1)mRNA  碱基互补配对  2

(2)2   自由组合  基因重组

(3)1:6:1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李振声院士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是实现了小麦同偃麦草的远缘杂交,培育出了多个小偃麦品种,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遗传育种的问题.

(1)如果小偃麦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F1性状分离比为1:1,请写出此亲本可能的基因型:______

(2)小偃麦有蓝粒品种,有一蓝粒小偃麦变异株,子粒变为白粒,经检查,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这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______变异,如果将这一变异小偃麦同正常小偃麦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请分析F2中出现染色体数目正常与不正常的个体的原因:______

(3)除小偃麦外,我国也实现了普通小麦与黑麦的远缘杂交.

①普通小麦(六倍体)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21,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______

②黑麦配子中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7和1,则黑麦属于______倍体植物.

③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F1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已知小偃麦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aabb)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说明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的测交,另一对基因没有性状分离,可以是显性纯合子或者是隐性纯合子.所以该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

(2)由题意可知籽粒变为白粒是由于其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引起的,这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数目变异.如果将这一变异小偃麦同正常小偃麦杂交,得到的F1应该少了一条染色体,所以F1代通过减数分裂能产生一半的正常的配子与一半的不正常配子(少一条染色体);如果正常配子相互结合,则产生正常的F2代;如果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或者正常配子与不正常配子结合,则产生不正常的F2代.

(3)①已知普通小麦(六倍体)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21,则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染色体数2n=42.所以普通小麦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42.

②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体细胞含42条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含染色体7条;黑麦为二倍体,体细胞14条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含染色体7条,所以黑麦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7和1.

③普通小麦(六倍体)与黑麦(二倍体)杂交,F1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4,由此F1代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进一步育成八倍体小黑麦. 

故答案为:

(1)AaBB、Aabb、AABb、aaBb

(2)染色体数目       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正常与不正常的两种配子,正常配子相互结合产生正常的F2个体,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正常配子与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产生染色体不正常的F2个体

(3)①42     ②二      ③4(或四)

解析

解:(1)已知小偃麦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aabb)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说明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的测交,另一对基因没有性状分离,可以是显性纯合子或者是隐性纯合子.所以该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

(2)由题意可知籽粒变为白粒是由于其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引起的,这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数目变异.如果将这一变异小偃麦同正常小偃麦杂交,得到的F1应该少了一条染色体,所以F1代通过减数分裂能产生一半的正常的配子与一半的不正常配子(少一条染色体);如果正常配子相互结合,则产生正常的F2代;如果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或者正常配子与不正常配子结合,则产生不正常的F2代.

(3)①已知普通小麦(六倍体)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21,则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染色体数2n=42.所以普通小麦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42.

②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体细胞含42条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含染色体7条;黑麦为二倍体,体细胞14条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含染色体7条,所以黑麦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7和1.

③普通小麦(六倍体)与黑麦(二倍体)杂交,F1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4,由此F1代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进一步育成八倍体小黑麦. 

故答案为:

(1)AaBB、Aabb、AABb、aaBb

(2)染色体数目       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正常与不正常的两种配子,正常配子相互结合产生正常的F2个体,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正常配子与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产生染色体不正常的F2个体

(3)①42     ②二      ③4(或四)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