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共13438题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共13438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过程的部分图解,根据图解回答:

(1)当人体缺乏酶2或酶3时,都会引起黑色素无法合成而导致白化病.但只缺乏酶1时,却能够正常合成黑色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当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后,人的血液中______的含量将会增加,因而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导致白痴.

正确答案

解:(1)酶1能将细胞中的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当人体只缺乏酶1时,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但人体可以从食物中吸收酪氨酸(或转氨基作用合成酪氨酸),因此也能正常合成黑色素.

(2)由图可知,当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后,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只能转化为苯丙酮酸.因此,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后,人的血液中苯丙酮酸的含量将会增加,因而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导致白痴.

故答案为:

(1)食物中含有酪氨酸   

(2)苯丙酮酸

解析

解:(1)酶1能将细胞中的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当人体只缺乏酶1时,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但人体可以从食物中吸收酪氨酸(或转氨基作用合成酪氨酸),因此也能正常合成黑色素.

(2)由图可知,当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后,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只能转化为苯丙酮酸.因此,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后,人的血液中苯丙酮酸的含量将会增加,因而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导致白痴.

故答案为:

(1)食物中含有酪氨酸   

(2)苯丙酮酸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植物为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该植物生活在热带花色为红色,生活在温带花色为粉色,生活在寒带花色则为白色.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该植物花色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将生长在热带和寒带的该植物移栽到温带种植,保持其它条件一致.

实验对照:生长于______环境中的该植物.

(2)收集数据:各组植物的花色.

(3)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该植物的花色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到温带的该植物______

假设二:该植物的花色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到温带的该植物______

假设三:该植物的花色变化同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到温带的该植物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该植物生活在热带花色为红色,生活在温带花色为粉色,生活在寒带花色则为白色,因此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该植物花色的影响,应设计一下对照实验:生长于热带、温带、寒带环境中的该植物.

(3)假设一:该植物的花色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到温带的该植物都为粉红色.

假设二:该植物的花色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到温带的该植物与原环境颜色相同.

假设三:该植物的花色变化同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到温带的该植物移自热带的该植物的花色介于红色和粉色之间(或粉红色),移自寒带的该植物的花色介于白色和粉色之间(或浅粉色).

故答案为:

(1)热带、温带、寒带

(3)假设一:都为粉红色

假设二:与原环境颜色相同

假设三:移自热带的该植物的花色介于红色和粉色之间(或粉红色),移自寒带的该植物的花色介于白色和粉色之间(或浅粉色)

解析

解:(1)该植物生活在热带花色为红色,生活在温带花色为粉色,生活在寒带花色则为白色,因此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该植物花色的影响,应设计一下对照实验:生长于热带、温带、寒带环境中的该植物.

(3)假设一:该植物的花色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到温带的该植物都为粉红色.

假设二:该植物的花色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到温带的该植物与原环境颜色相同.

假设三:该植物的花色变化同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到温带的该植物移自热带的该植物的花色介于红色和粉色之间(或粉红色),移自寒带的该植物的花色介于白色和粉色之间(或浅粉色).

故答案为:

(1)热带、温带、寒带

(3)假设一:都为粉红色

假设二:与原环境颜色相同

假设三:移自热带的该植物的花色介于红色和粉色之间(或粉红色),移自寒带的该植物的花色介于白色和粉色之间(或浅粉色)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示人体苯丙氨酸代谢过程的部分图解,请回答:

  

(1)A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催化B过程的酶叫______

(2)当控制______发生突变,人的血液中______的含量将会增加,损害大脑,形成白痴.

(3)已知控制酶1的基因和控制酶4的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假设控制酶3的基因都是正常的).如果一对正常的夫妻,生下一个白化白痴的女儿,那么这对夫妻再生一个小孩,只患一种病的几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A过程食物中的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进行的场所是消化道;由图形分析可知,苯丙氨酸在酶1催化经过转氨酶的作用生成络氨酸.

(2)当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酶1不能正常合成,会使人的血液中苯丙酮酸的含量将会增加,损害大脑,形成白痴.

(3)夫妇正常,却生下两病都患的女儿,说明这两种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夫妇均为两病的携带者,生出患某一种遗传病的概率均为,故只患一种病的几率是+-2××=

故答案为:

(1)消化道    转氨酶  

(2)酶1合成的基因   苯丙酮酸     

(3)

解析

解:(1)A过程食物中的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进行的场所是消化道;由图形分析可知,苯丙氨酸在酶1催化经过转氨酶的作用生成络氨酸.

(2)当控制酶1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酶1不能正常合成,会使人的血液中苯丙酮酸的含量将会增加,损害大脑,形成白痴.

(3)夫妇正常,却生下两病都患的女儿,说明这两种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夫妇均为两病的携带者,生出患某一种遗传病的概率均为,故只患一种病的几率是+-2××=

故答案为:

(1)消化道    转氨酶  

(2)酶1合成的基因   苯丙酮酸     

(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野生型大肠杆菌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合成生长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从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生化反应的某一步骤不能进行,而致使某些必需物质不能合成,它就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某科学家利用紫外线处理野生型大肠杆菌后,得到4种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突变体.向基本培养基中分别加入A、B、C、D、E五种物质(其中E是基本培养基已有的成分),这4种突变体和野生型共5个品系的生长情况如下表.

注:“+”表示只加入该物质后,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表示只加入该物质后,大肠杆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就会导致生化反应的某一步骤不能进行?______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哪个品系是野生型,并说明推测理由.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野生型大肠杆菌体内A、B、C、D、E五种物质合成的先后顺序是: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写出你推测的理由:______

(4)运用所学知识说出一种利用突变体获得野生型大肠杆菌的方法,并说明原理.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生化反应的某一步骤不能进行原因为:基因突变导致不能某合成生化反应所需要的酶,故与之有关的反应不能进行.

(2)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向基本培养基加入A、B、C、D、E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品系3都能正常生长,说明品系3是野生型.

(3)在代谢途径中最靠后的物质将使最多数目的突变体生长,最靠前的物质使最少数目的突变体生长能够推出:E→A→C→B→D    

(4)利用突变体获得野生型大肠杆菌的方法,方法一:运用基因重组原理,将不同突变体混合培养,通过细菌转化使突变体恢复为野生型.

方法二:运用基因重组原理,通过基因工程(或转基因)技术使突变体恢复为野生型.

故答案为:(1)基因突变导致不能某合成生化反应所需要的酶,(故与之有关的反应不能进行.)

(2)品系3是野生型,该品系能在基本培养基中正常生长,(或向基本培养基加入A、B、C、D、E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品系3都能正常生长. )

(3)E→A→C→B→D   在代谢途径中最靠后的物质将使最多数目的突变体生长,

最靠前的物质使最少数目的突变体生长(意思对即可.)

(4)方法一:运用基因重组原理,将不同突变体混合培养,通过细菌转化使突变体恢复为野生型.

方法二:运用基因重组原理,通过基因工程(或转基因)技术使突变体恢复为野生型.

解析

解:(1)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生化反应的某一步骤不能进行原因为:基因突变导致不能某合成生化反应所需要的酶,故与之有关的反应不能进行.

(2)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向基本培养基加入A、B、C、D、E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品系3都能正常生长,说明品系3是野生型.

(3)在代谢途径中最靠后的物质将使最多数目的突变体生长,最靠前的物质使最少数目的突变体生长能够推出:E→A→C→B→D    

(4)利用突变体获得野生型大肠杆菌的方法,方法一:运用基因重组原理,将不同突变体混合培养,通过细菌转化使突变体恢复为野生型.

方法二:运用基因重组原理,通过基因工程(或转基因)技术使突变体恢复为野生型.

故答案为:(1)基因突变导致不能某合成生化反应所需要的酶,(故与之有关的反应不能进行.)

(2)品系3是野生型,该品系能在基本培养基中正常生长,(或向基本培养基加入A、B、C、D、E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品系3都能正常生长. )

(3)E→A→C→B→D   在代谢途径中最靠后的物质将使最多数目的突变体生长,

最靠前的物质使最少数目的突变体生长(意思对即可.)

(4)方法一:运用基因重组原理,将不同突变体混合培养,通过细菌转化使突变体恢复为野生型.

方法二:运用基因重组原理,通过基因工程(或转基因)技术使突变体恢复为野生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葫芦科中一种被称为喷瓜的植物,又称“铁炮瓜”,其性别类型由aD、a+、ad三种基因决定,三种基因关系如图1所示,其性别类型与基因型关系如表2所示,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由图1可知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的特点.

②由表2信息可知,自然界中没有雄性纯合植株的原因是______

③某雄性植株与雌性植株杂交,后代中雄性植株:两性植株=1:1,则亲代雄性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

④喷瓜果皮深色(B)对浅色(b)为显性,若将雌雄同株的四倍体浅色喷瓜和雌雄同株的纯合二倍体深色喷瓜间行种植,收获四倍体植株上所结的种子.

a.二倍体喷瓜和四倍体喷瓜______(填“有”或“无”)生殖隔离.

b.从细胞染色体组的角度预测:这些四倍体植株上结的种子播种后发育成的植株会有______

种类型.

c.这些植株发育成熟后,从其上结的果实的果皮颜色可以判断这些植株的类型.(提示:果皮由母本的组织直接发育而来;对于自然不能结果的,可人为处理.)

如果所结果皮为______色,则该植株为三倍体;如果所结果皮为______色,则该植株为四倍体.

正确答案

解:(1)①分析题图可知,基因突变的特点是具有不定向性.

②由题图2可知,雌雄同株的基因型是a+a+、a+ad,雌性植株的基因型是adad,都不能产生基因型为aD的卵细胞,所以自然界中没有雄性纯合植株,雄株的基因型只能是

aDa+、aDad

③由题意可知,雄性植株的基因型是aD-,雌性植株的基因型是adad,二者杂交,后代中雄性植株:两性植株=1:1;由此推测亲本雄性植株的基因型是aDa+

④a.二倍体喷瓜和四倍体喷瓜是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b.由题意可知,雌雄同株的四倍体浅色喷瓜的基因型是bbbb,雌雄同株的纯合二倍体深色喷瓜的基因型是BB,二者间行种植,收获四倍体植株上所结的种子,

从细胞染色体组的角度预测:这些四倍体植株上结的种子播种后发育成的植株会有四倍体和三倍体两种类型.

c.由b分析可知,四倍体的基因型是bbbb,表现为浅色;三倍体的基因型是Bbb,表现为深色.

故答案应为:

(1)①不定向性

②无基因型为aD的卵细胞

③aDa+

④a.有    b.2      c.深    浅

解析

解:(1)①分析题图可知,基因突变的特点是具有不定向性.

②由题图2可知,雌雄同株的基因型是a+a+、a+ad,雌性植株的基因型是adad,都不能产生基因型为aD的卵细胞,所以自然界中没有雄性纯合植株,雄株的基因型只能是

aDa+、aDad

③由题意可知,雄性植株的基因型是aD-,雌性植株的基因型是adad,二者杂交,后代中雄性植株:两性植株=1:1;由此推测亲本雄性植株的基因型是aDa+

④a.二倍体喷瓜和四倍体喷瓜是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b.由题意可知,雌雄同株的四倍体浅色喷瓜的基因型是bbbb,雌雄同株的纯合二倍体深色喷瓜的基因型是BB,二者间行种植,收获四倍体植株上所结的种子,

从细胞染色体组的角度预测:这些四倍体植株上结的种子播种后发育成的植株会有四倍体和三倍体两种类型.

c.由b分析可知,四倍体的基因型是bbbb,表现为浅色;三倍体的基因型是Bbb,表现为深色.

故答案应为:

(1)①不定向性

②无基因型为aD的卵细胞

③aDa+

④a.有    b.2      c.深    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中的甲图是细胞分裂各阶段的细胞核DNA和细胞质中mRNA含量的变化曲线,乙图是某生物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一分裂时期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曲线表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活跃的时期是______(填图中字母)。d—e段细胞质中mRNA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且原来的mRNA不断被分解。

(2)在甲图a—e阶段中,能观察到乙图所示图像的是_________,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可能的基因型为_______。

(3)在多倍体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发挥作用的时期是图甲的______阶段(填图中字母)。

正确答案

(1)a、c           (蛋白质合成减少),转录生成mRNA减少

(2)d      4          aaBB或aaBb

(3) d(或c或c、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已知玉米的黄粒(D)对紫粒(d)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选择纯种紫粒抗病与黄粒不抗病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植株进行深入研究。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上述育种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在F2代中,重组类型所占的比率为________;在F2代的黄粒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率为________。

(3)我国科学家应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从经处理的后代中选育并成功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获得的一组自交及测交结果如下表:

对以上结果甲、乙两同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甲同学认为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乙同学认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畸变,从而使数据偏离正常值。

①.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判断正确,理由是F1的自交和测交后代中均出现了________数量偏离正常值的现象,这种偏差可能是由于________引起的。

②.为探究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你的思路是________,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因重组

(2)5/8      1/9

(3)基因突变是多方向性的(不定向的)

(4)①.甲     不抗病类型      病虫害     ②.F1重复自交及测交(或重复实验)     影响因素(或病虫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括号内填标号,横线上填名称)。

(1)夏季白天此细胞能进行下列各项生命活动中的________。

①光合作用 ②细胞呼吸 ③细胞增殖 ④信息交流

(2)若该细胞是西瓜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__________。将该细胞浸泡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填代号)中的溶液浓度较小。K+是以_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所需能量主要由_________(填代号)提供,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可用__________作活体染色。

(3)若将该细胞放入含3H标记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中进行组织培养,所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中,含3H标记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填代号)

(4)要在显微镜下鉴别此细胞是否为活细胞,可采用什么方法,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含有24条染色体,其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试管苗,则:

①.要促进花粉细胞分裂和生长,培养基中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两类激素。

②.试管苗的细胞核中含有__________条脱氧核苷酸链。

③.培育出的试管苗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②④

(2)14液泡   14   主动运输   11   健那绿

(3)4、11

(4)方法:观察细胞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      原理:活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活细胞处于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

(5)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②.24     ③.AB、aB、Ab、ab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在某种草履虫放毒型遗传中,当细胞质中卡巴粒和核内显性基因K共同存在时,草履虫才能产生毒气,为放毒型草履虫。没有卡巴粒的个体为敏感型。而卡巴粒的增殖,依赖于显性基因K的存在,无显性基因K时卡巴粒会消失。试问:

(1)草履虫的放毒遗传由__________控制。

(2)放毒型草履虫细胞质中含DNA的结构为__________。

A.染色体和核糖体  B.染色体和线粒体  C.线粒体和卡巴粒  D.染色体和卡巴粒

(3)当两个基因型为Kk的放毒型草履虫经长期接合(类似于高等动物的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放毒型草履虫基因组成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4)放毒型草履虫产生毒素能杀死敏感个体的现象所体现的生物间关系为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细胞核和细胞质基因共同

(2)C

(3)KK+卡巴粒、Kk+卡巴粒

(4)种内斗争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已知水稻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4,先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选育抗病、有芒新品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诱导单倍体所用的花药,应取自基因型为________的植株。

(2)为获得上述植株,应采用基因型为_______和_______的两个亲本杂交。

(3)在培养过程中,单倍体有一部分能自然加倍成为二倍体植株,该二倍体植株花粉表现为______(填“可育”或“不可育”),结实性为_______(填“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____。

(4)在培养过程中,一部分花药壁细胞能发育成植株,该植株的花粉表现为______(填“可育”或“不可育”),结实性为_____(填“结实”或“不结实”),体细胞染色体数为_____。

(5)自然加倍植株和花药壁植株中,都存在抗病、有芒的表现型。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有芒新品种,本实验应选以上两种植株中的_____植株,因为自然加倍植株________,花药壁植株________。

(6)鉴别上述自然加倍植株与花药壁植株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RrBb

(2)RRbb     rrBB

(3)可育     结实     24条

(4)可育     结实     24条

(5)自然加倍     基因型纯合     基因型杂合

(6)将植株分别自交,子代性状表现一致的是自然加倍植株,子代性状分离的是花药壁植株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