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请结合德国当时的状况,分析形成这种观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ConceptsofChiootandtheChinese,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这种形象泛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带着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瘦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环球时报“复兴之路”

(3)材料中“红星耀中国”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958年美国入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取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和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心中的中国

(5)上图反映了部分人西方描述的21世纪中国形象,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的变化,分析这种看法产生的原因。并对这一看法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统一稳定。德意志分裂割据,布尼茨赞向往德意志统一。

(2)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鸦片战争前后。(19世纪)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国家走私鸦片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人吸食鸦片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

(3)中国共产党力量壮大,影响力增强;背景:完成长征,力量壮大。

(4)1937——1944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中美结成反法西斯联盟。1949年到1958年,世界处于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5)经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美国逐渐丧失霸主地位,发生金融危机;政治: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美国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矛盾;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重要。评价:这种看法错误。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强调和平崛起(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这是部分西方人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体现。

(6)国家印象是国与国关系的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决定国家印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1928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诗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胜利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抗日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夺取“中心城市”。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3)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的巨大动力。

(4)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哪些重大的革命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片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人正在探索怎样的革命道路?中共选择这一道路的基本依据是什么?这一革命道路的最终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指出长征期间为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共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上述图片上看,中国革命的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应该从红军英雄们身上学习哪些“长征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事件: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2)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城市中敌强我弱。结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

(3)重大问题:遵义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左”倾军事和组织路线,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共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4)转移: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瑞金)转到北方(西北、延安)。

影响:长征使中国革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保存了革命的力量,有利于人民武装的发展壮大;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抗战的来临,革命中心陕北成为抗战的后方和指导中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②革命集体主义精神;③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东三省热河失掉了,自然在号称统一政府下失掉,我们应该要负责,不过我们站在革命的立场来说,却没有多大关系……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诋毁,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本末倒置。

——摘自蒋介石《剿匪的理论与实际》

       材料二 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卢沟桥事变能否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日军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摘自蒋介石《对日一贯方针和立场》

       材料三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日本苟非对于中国怀有野心,实行领土之侵略,则当对于两国国交谋合理之解决,同时制止其在华一切武力侵略之行动;如果则中国仍当本其和平素志,以期挽救东亚与世界之危局。

——摘自《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回答:

(1)材料一中“本末”、“前后”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扼要说明蒋介石持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三段材料概括蒋介石对日本政策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扼要指出导致材料二和三中蒋介石政策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围剿”红军、消灭共产党为“本”、“先”,抵抗日本侵略为“末”、“后”。原因是蒋介石政权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将人民革命视为其反动统治的根本威胁,日本侵略东三省和热河等地尚未对其统治构成严重威胁。

(2)材料一表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材料二中表示如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再扩大侵略就要抵抗,但仍存妥协之念;材料三表明决心用武力抵抗日本侵略。

(3)材料二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迫于全国人民压力,蒋介石无法推行不抵抗政策;卢沟桥事变表明日本决心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危及蒋介石的统治。材料三原因:“八一三”事变日本进攻上海,直接威胁蒋介石的统治及四大家族的利益。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文革”结束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

正确答案

×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红军长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