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材料和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6分)

翔安海底隧道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该工程全长8. 69千米,跨越海域宽约4200米?隧道全线共设l2处行人横通道和5处行车横通道,也是厦门环东海域地区发展的重要通道i2009年底建成通车后,翔安到厦门市中心(岛内)的距离将由2个小时变为15分钟车程,缩短大约50多公里的路程。

(1)据图说出翔安的土地在隧道通车后租金水平的变化(2分)。

(2)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说明翔安的土地在隧道通车前、后利用方式的变化(4分)。

正确答案

(1)翔安隧道通车后,翔安的各类上地利用租金水平将均有大幅提高。(2分)

(2)翔安隧道通车前,翔安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通车后,新增加了商业用地,且以住宅用地为主。(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由阶段I到阶段Ⅱ,该区域新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   (只少填二种),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2)Ⅱ阶段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   ,Ⅲ阶段新增的商业用地布局原则是。

(3)Ⅲ阶段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   ,且沿   分布,其原因是      

正确答案

(1)新增了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任答2点给1分)   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或第二、三产业的发展)(1分)

(2)市中心   交通最优(2分)

(3)城市外缘(或郊外)  主要交通线   保护城市环境(或减轻城市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或地价低,交通便利)(4分)

考查了城市化的发展的一般历程。

(1)结合图2 的图例,突出了商业、工业用地的扩大,所以由阶段I到阶段Ⅱ,该区域新增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新增了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

(2)结合图2的信息,Ⅱ阶段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该区域的中心地位,根据图可以看出商业用地有有多条的交通线交汇,所以Ⅲ阶段新增的商业用地布局原则是交通条件最优。

(3)结合图3的信息,Ⅲ阶段城市中心出现了多个交通中心,所以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外缘,且沿主要交通线分布,这样有利于其减轻城市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表和图9,完成下列要求:(7分)

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变化的情况相比,         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快。

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情况相比,      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大。

⑶由上表和图9可知,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①     ,②       ,③       

⑷两类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有那些?

①                          ,②                     

正确答案

⑴发展中国家

⑵发达国家 

⑶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⑷①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中国家起步晚 

②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该城市早期选址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2)该城商务区位于A、B、C三处的___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工业区位于A、B、C三处中的 _______ 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级住宅区位A、B、C三处中的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取水方便水运便利

(2)A  地处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交通通达度高,有利于商务活动 (市场最优,交通最优)

(3)B  位于城市外缘,地处交通干线,并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既有利于工业生产,又可减少对城市的污染

(4)C  地处城市外缘,位于湖旁,环境优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是东亚某沿海地区示意图,图中乙是传统的港口城市,丙是新建港口城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甲城早期至近现代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说明原因。

(2)制约乙城港区进一步发展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丙城是以装卸、仓储、造船为主的港口城市,其港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A线和B线是连接甲城和丁城的公路选线方案。较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线,简述你的理由。

(4)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判断图例①为________________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城市面积扩大;由沿河分布向沿铁路线分布发展。原因: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2)水位较浅,大型船只易搁浅 水位深;有铁路交通线可深入内陆

(3)B 地势起伏和缓,工程量小。

(4)工业 在城市外围;沿铁路线分布

(1)图中甲城市位于河流干流沿岸,早期以河运为主,城市应沿河发展;后期随着铁路的兴建,城市沿铁路拓展。

(2)乙城港口水位较浅,且位于河口,泥沙容易淤积;丙城港口水位较深,同时有铁路经过。(3)A线经过山脊,沿线起伏大;B线沿线地势平坦,工程量小。

(4)从甲城市的空间结构来看,①位于铁路沿线,应为工业区。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城乡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