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1. 已知生物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增加会使多样性提高。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3.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捕食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右图所示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蜘蛛引入前,害虫没有危害农作物

B虽然蜘蛛对害虫数量的变化产生影响,

但不能说是害虫的天敌

C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食物不足

D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和B期间发生的

种群间相互作用无关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8 分

26.回答下列Ⅰ、Ⅱ题:

I. 植物A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利用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如图一);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分解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如图二);植物B的CO2利用过程如图三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A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H2O)的原因是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不能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 (           ),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来源有(     )和(                ) 。

(2)某课题组为验证上述植物A和植物B夜晚生理代谢的差异,利用左下装置设计实验。请补充下表有关内容(实验前检测空气中CO2的浓度)

(3)实验1h后反应瓶内CO2 浓度的变化是(              ) 变量。

Ⅱ.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在农场的荒地上用含32P的溶液喷洒于杂草上,然后定时检测生物体内32P的出现顺序,以研究该荒地中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已知甲、乙为动物,丙是一种腐生细菌,如图所示。

(1)若甲、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则捕食者应是 (             )生物。

(2)该荒地经过一段时间后,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将(       )(增大/减小),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逐渐提高,发生在该生态系统的演替属于(           )。

(3)调查该荒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          ) 的方法进行采集。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       )溶液中,有些小动物用肉眼难以识别,可借助(            )进行观察。

正确答案

Ⅰ.(1)〔H〕、ATP   ;   呼吸作用    ; 苹果酸分解              (各2分,共6分)

(2)①植物B,遮光   ②死亡植物(无植物),遮光   ③减少  (各2分,共6分)

(3)因   (2分)     

Ⅱ.(1)乙   (2分)

(2)增大 ;    抵抗力    ; 次生演替    (各2分,共6分)

(3)取样器取样   ;  酒精 ;    放大镜(或实体镜) (各2分,共6分)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群落的结构特征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8 分

32.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式图,其中柱宽大致与能量流动的数量成正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会明显大于草原生态系统,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生态系统 (      )(单选)。

A. 以木本植物为主       

B. 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

C. 营养结构复杂         

D. 土壤肥沃

(2)影响森林和草原在地球上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3)若该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当图中 (      )(填字母)的柱宽过大时,会导致草场退化、沙化等现象的出现。因此,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合理确定草场的 (      ),才能保证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若该图表示农田生态系统,怎样利用农作物秸秆中的能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与将秸秆作为废弃物燃烧相比,秸秆做饲料喂牲畜,再利用牲畜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就能实现对能量的 (            ),从而大大提高(            ) 。

(5)若该图表示城市生态系统,如果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过多废弃物,图中(        )(填字母)的柱宽就会明显加大,相应地就出现了环境污染。例如白色污染(聚乙烯),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白色污染的根本原因是 (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9 分

30.芝麻剑,在贵州省仅产于罗甸县境内及流经罗甸的红水河河段,鱼身无鳞,因其体形似剑,身上又布满了芝麻粒大小的黑色斑点而得名。芝麻剑鱼多生活于地下暗河与地上明河交接的深水水域,肉质鲜嫩,它含有多种人类生存必须之微量元素,常食可美容、壮体、延年益寿,吃进嘴里,有淡淡的神奇的香味溢出,令食者心旷神怡,过口难忘。俗言世上美食当数“天上的斑鸠,地上的竹溜,水中的芝麻剑”,的确不假。该鱼第一次性成熟为6-8龄(年),每年4-8月繁殖,难于人工养殖。今有“不吃芝麻剑,枉自到罗甸”之说,未品尝到芝麻剑,那真是人生莫大的遗憾。——摘自贵州罗甸县人民政府网

(1)罗甸境内红水河某河段分布的所有芝麻剑构成一个(               )。根据材料分析,制约罗甸境内分布的芝麻剑总数较少的外界环境因素是 (               ) 。

(2)按生态系统的成分进行分类,芝麻剑是(               ),罗甸境内红水河的不同河段,由于河床的起伏等,分布的芝麻剑和与其有联系的各种生物是有差异的,表明群落的结构特征可以表现在(               )方向上。

(3)有人进行人工养殖,在2014年3 月,选定某一区域,投放三千尾3龄(年)鱼苗,以期增加种群数量,各种环境条件适宜,精心养殖下,养殖3年(即2017年3月)内,芝麻剑种群数量的趋势是(               )(增加、基本不变、减少)。为了长期获得高产,人们调整养殖池内的(               ) 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人类最有益部分。

(4)在养殖区内,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能力下降,(               ) 稳定性增加,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种群演替的 (               ) 。

正确答案

(1)种群  生存空间小、有限或地理隔离 

(2)消费者  ; 水平          

(3)基本不变   ;能量流动  

(4)自我调节  ; 恢复力 ;   速度和方向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2.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右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

列叙述中错误的

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

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

C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

D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

正确答案

C

解析

分析随啮齿类的密度增加植物种类数的变化趋势可得出: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故ABD均正确;是啮齿类的密度决定植物的多样性,不是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故C错误。

考查方向

考查草原生态调查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仔细读图,分析随啮齿类的密度增加植物种类数的变化趋势,及其中的内涵。

易错点

易顺着植物影响动物的逻辑分析而误选。

教师点评

难度适中。

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1 分

红树林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3.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属于_______价值。

14.由于受潮水的浸淹程度不同,红树林中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

15.红树林通过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促进或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这说明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6.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红树林区的短吻栉鰕虎鱼时,发现标记的鱼被天敌捕食较多,则调查结果会___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17.红树林常会受到薇甘菊的入侵,薇甘菊重压于乔灌木植物顶部,阻碍乔灌木进行_____使其死亡,造成该生态系统的______锐减。田野菟丝子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而抑制其生长,可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入侵,这种防治方法称为_______。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间接

解析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间接价值。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这属于间接价值。

考查方向

考查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依据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的知识点作答。

易错点

易因对生态多样性的几种价值理解不到位而错写成潜在价值。

教师点评

难度较低。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水平

解析

群落的结构分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题目所述指水平结构。

考查方向

考查群落的结构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依据群落的结构内容作答。

易错点

因对知识理解不准确误写成垂直结构。

教师点评

难度低。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信息传递(2分)

解析

释放化学物质,促进或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这就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功能。

考查方向

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摄取信息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依题目“释放化学物质,促进或抑制周围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分析作答。

易错点

由于对题目分析不到位而误写成能量传递之类的。

教师点评

难度较低。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偏高(2分)

解析

依据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被标记数,被标记的鱼被天敌捕食较多使被标记数减小,求得的种群密度将偏高。

考查方向

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及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依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分析题目。

易错点

由于不记住公式而误填成偏低。

教师点评

难度适中。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光合作用 物种多样性 生物防治(2分) 寄生

解析

薇甘菊入侵并重压于乔灌木植物顶部,显然是阻碍乔灌木进行光合作用,乔灌木死亡造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用田野菟丝子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而抑制其生长控制薇甘菊的入侵,这种防治方法属生物防治。田野菟丝子吸收薇甘菊的营养而抑制其生长,与薇甘菊之间的关系就是寄生。

考查方向

考查种间关系及生态入侵的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摄取信息理解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

分析题目信息依据种间关系及生态入侵的知识作答。

易错点

易不细读题而将最后一空填成竞争。

教师点评

难度适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26.细叶桉(喜光耐旱的高大乔木)和蛤蒌(常生长在树林中半阴处)均为湛江地区常见的植物。图甲为这两种植物在温度、水分均适宜的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图中表示细叶桉的是曲线(                 )。

(2)当光照强度为a时,B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光照强度在c点之后,限制B植物P/R值增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

(3)若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突然从d变为b,则A植物叶肉细胞中的C3将(                 ) 。

(4)某科研人员研究了细叶桉凋落叶对蛤蒌幼苗的影响,部分研究结果见图乙。研究结果表明:在凋落叶量为30(g/kg土壤)时,主要影响了蛤蒌幼苗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速率,依据是(                 );在凋落叶含量为90(g/kg土壤)时,由于C3生成速率下降,说明蛤蒌幼苗对 (                 )的利用下降。

(5)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细叶桉对当地多种植物的影响与对蛤蒌幼苗的影响相同。若在湛江不加限制地大面积种植细叶桉,可能会影响湛江当地生态系统的(                 )。有人提出,可在细叶桉人工林下套种适宜的经济作物,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和光照等资源,还可以提高细叶桉人工林群落中物种的(                 )。

正确答案

(1)A

(2)线粒体、叶绿体  ;   浓度      

(3)增多 

(4)光合色素含量减少,生成速率无明显变化  ;  (或“”)

(5)生物多样性(稳态、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   丰富度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群落的结构特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31.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分析回答下列

问题:

(1)图中有(   )条食物链,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                       )。

(2)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太阳辐射为118872×106千焦,但其中118761×106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这部分能量是 (     )(填写字母)所固定的太阳能并沿着 (               )  流动。

(3)图中E→A的过程是通过 (        )作用来实现的。

(4)生物群落由图中(                 )(填写字母;2分)构成。图中A→B之间碳以(     )

的形式传递。

(5)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治虫,请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                                                        )。

(6)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而不能循环,其原因包括(           )(填序号)。

①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排列顺序是不可逆转的;

②贮存在有机物化学键中的能量只能利用一次;

③生产者、消费者等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一部分能量。

正确答案

(1)1;   A→B→C 

(2)111×106千焦;  A;   食物链/食物网

(3)光合 

(4)A、B、C、D;   有机物 

(5)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

(6)①②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6.动物为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下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中各种鸟类组成了生物群落

B各种鸟类占有不同领域,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C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的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

D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下一知识点 : 群落的演替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群落的结构特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