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落的结构特征
- 共212题
36.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世界很多国家地区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生态学家分析,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环境的破坏有巨大联系。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二氧化碳过多引发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中国政府做出了节能减排的承诺,倡导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措施( ) 。(写出两种即可)
(2)南方地区的旱灾有人猜测与绿化过程中大面积种植桉树林有关,桉树根系吸水能力极强,会减少地下水的储备,根据调查,大面积桉树林周围几乎不能生长其他植物,这是由于桉树与其他植物存在( ) 关系,因此桉树林的( ) 稳定性较弱。
(3)品种单一的桉树林容易引发虫灾,原因是 ( ) 。相关部门准备引进一些青蛙来消灭以桉树为食的害虫,在这条食物链中,青蛙的营养级是( ) 。一般来说,桉树体内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只有10%-20%会流入害虫体内,这是由于除了一部分用于桉树自身呼吸消耗,还有一些能量 ( ) 。
正确答案
(1)种植绿色植物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竞争 抵抗力
(3)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第三营养级 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利用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0. 玉米是我省常见的粮食作物,下面左图表示玉米叶肉细胞部分代谢示意图(①~⑤代表物质,A、B、C是三种具膜细胞器),右表表示在其它条件适宜且密闭的环境中,测定环境因素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所得的结果(光强及CO2吸收均为相对值)。请分析回答:
(1)图中A代表的细胞器是( ▲ );B细胞器内发生的能量变化是( ▲ );
⑤表示的物质是( ▲ );
C细胞器内所发生变化的主要意义在于 ( ▲ ) 。
(2)从表中可看出,( ▲ )℃时,玉米的呼吸作用最强。当光强度为1,温度为35℃时,玉米对CO2的吸收速率为0,原因是 ( ▲ )。植物光合作用达最强时所需的最小光照条件是 ( ▲ )。光强度为6时,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温度为( ▲ )。请你利用表中数据,在下坐标中画出不同温度下的光饱和点(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所用的最小光照强度)曲线:
(3)观察发现,感染矮化病毒的玉米植株矮小,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进一步研究认为玉米矮化病毒抑制了玉米中赤霉素的合成。请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验证这一结论。
实验材料:玉米苗若干、矮化病毒、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直尺
实验设计:
①选择一批生长正常的玉米苗,将其分成大致相等的三组。
②其中一组不作处理,另外两组通过一定手段使其感染矮化病毒。
③ ( ▲ )
④一段时间后,对三组玉米苗进行株高测定。
实验结果:
( ▲ ) 。
Ⅱ.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图中A代表( ▲ ),输入此鱼塘的能量有( ▲ ),池塘中的水草、鱼、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 ▲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 ▲ )稳定性较弱。
(2)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 ( ▲ );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常用 ( ▲ )法。
(3)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 ( ▲ ) 。
(4)该生态系统具有( ▲ ) 的功能。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2.图一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二是研究人员对该生态系统两动物种群90多年的时间里种群数量变化所作的统计结果。请据图回答:
(l)图一中A→D所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_______;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_______ (填字母)成分。
(2)图二中甲、乙两种群间最可能存在_______关系,乙种群在图一所示食物链中占第_______营养级。
(3)甲种群在1865年至1875年间数量下降,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 (至少答出两点)。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9.下图表示某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们通常将大豆和玉米实施套种,大豆和玉米之间的关系为( )。农田中经常发生虫害,若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废弃农田上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该演替的类型是( )。
(2)秸秆在沼气池中处理成沼渣后肥效提高,这是因为( )。
(3)为了提高蔬菜产量,人们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原因是( )。
(4)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5)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 )。(增加、减少)
正确答案
(1)竞争 样方法 次生演替
(2)微生物将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蘑菇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提高蔬菜光合作用强度
(4)物质循环再生
(5)减少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1. I.某实验室对小白鼠的生命活动调节进行了相关研究。
实验一:向小白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会使下丘脑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减少。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探究实验如下:
(一)实验步骤:
(1)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 ) 的含量。
(2)用手术器械将A组小白鼠的( )(器官)切除,B组做相同的外伤手术,但不摘除此器官。
(3)向A、B两组小白鼠注射( )。
(4)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观测。
(5)一段时间后,测定A、B两组小白鼠物血液中TRH的含量。
(二)实验结果及结论(支持何种观点):
(1)若A组小白鼠TRH不减少(或增加),B组小白鼠TRH减少,则( );
(2)若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TRH减少的量相等,则( );
实验二:科学家对多种恒温动物进行实验,证明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包括下丘脑前部和下丘脑后部。为研究下丘脑前、后两部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科学家做了以下实验。
(1):对下丘脑前部局部加温,机体出现血管舒张,散热量增加;对下丘脑前部局部冷却,机体出现寒颤,产热量增加。
(2):用实验一的方法处理下丘脑后部,机体不出现散热和产热效应;用电刺激下丘脑后部,机体出现寒战,增加产热。
请分析实验结果并回答:
(1)上述实验表明:下丘脑对温度刺激的敏感部位主要集中在( ) ,
(2)温度刺激下丘脑前部和后部、以及温度刺激和电刺激下丘脑后部产生的效应不同,说明信息传递的方向最可能是从下丘脑( )传至( ),下丘脑后部的功能是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调节恒温动物的( )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3)猪的体温调节与人类似。在18~20℃的条件下,体重为60kg的猪增重最快。试运用体温调节相关知识解释:当环境温度过低(5℃)或过高(35℃)时,猪的增重都会下降的原因。
II. “四大家鱼”混合饲养可以获得高产。青鱼栖息在水域底层,以螺蛳等软体动物为食;草鱼栖息在中下层,以水草为食;鳙鱼栖息在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栖息在上层,以浮游植物为食。请回答:
(1)尝试为鳙鱼构建一条合理的食物链:( ) 。
(2)青、草、鲢、鳙混养能够获得高产的原因是它们 ( ) 不相同,( ) 较弱,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3)在研究某种鱼的存活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关系时发现:随种群密度增大,鱼的存活率先增大后减小。可能的原因是低密度时,随密度增大,( )增强,存活率增大;高密度时,随密度增大, ( ) 增强,存活率减小。
正确答案
实验一:
(一)实验步骤: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2) 甲状腺
(3) 等量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下划线为得分点)
(二)实验结果及结论: (1)支持观点二
(2)支持观点一
实验二:
(1)下丘脑前部,
(2) 前部 传至 后部,产热和散热。
(3)环境温度过低,猪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产热,有机物消耗增加,增重下降;环境温度过高,猪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有机物消耗增加,增重下降。
II.
(1)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
(2)占据的空间和食物来源,种间竞争
(3)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