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落的结构特征
- 共212题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故A正确;B选项中须注意,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故B错误;C中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故C正确;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D正确
知识点
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右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
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 __________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 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__________,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_________。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多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阳光
解析
(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
(3)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生物量明显多于2007年生物量,主要原因与人工投饵输入大量的能量。
(4)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减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
(5)水生高等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的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养料来抑制其生长。
知识点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类问题。
(1) 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_.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正确答案
(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动
解析
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为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大豆的生态系统主要成分是大豆,猛禽和田鼠的关系是捕食,生物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和迁出决定的。由图b点大豆植株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食物增加,是促使田鼠增加的主要因素,曲线一的田鼠种群密度减小,说明猛禽的密度与曲线二相比,较大。
知识点
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____营养级。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___。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
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
群数量大约为____只。
正确答案
(1)4 五
(2)竞争和捕食
(3)1000
解析
(1)由图示可看出,该食物网中共有甲→乙→丙→戊、甲→乙→丁→丙→戊、甲→丙→戊、甲→乙→丁→戊4条食物链,在最长的食物链(甲→乙→丁→丙→戊)中,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
(2)由图示可看出,乙和丙都以甲为食,同时丙还会捕食乙,因此两者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3)按照标志重捕法的原理:,若假设乙种群有x个个体,则得
,则x=1000。
知识点
右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
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考查。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群落丰富度的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的问题。重点是种群数量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的区别,种群密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的丰富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群落内物种的数量,二是全部生物个体的总数量。所以群落中一种生物数量的下降未必说明群落的丰富度的下降。(群落的生物丰富度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应为不同的概念)
知识点
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
正确答案
解析
同一林区,灰椋鸟数量大量增加,农林害虫数量会减少,但由于受食物——农林害虫数量的限制,灰椋鸟种内竞争会增强,A、C错;不同鸟类生活习性不同,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鸟的种类会减少,B错。植物种类由于清除而减少,鸟类减少,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
知识点
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低营养级的生物的灭绝导致高营养级的生物的灭绝,反之不然,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C错误;甲、乙两物种在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正确;
知识点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