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的变化
- 共3648题
患者,男,28岁。因车祸致颅脑损伤急诊入院,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其家属情绪激动,对医护人员说:“这么年轻的小伙子,进医院还能呼吸,怎么就死了!你们怎么治的?我家就这么一个孩子!”此时影响家属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患者颅脑外伤严重,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仍无力回天,家属对年轻患者的离去不愿接受,所以说出一些不理解医护人员的话语。
患者,男,58岁。患有肥厚型心肌病5年。近1个月来常有心绞痛发作及一过性晕厥,患者因此非常紧张,整日卧床,不敢活动。该患者出现的角色行为改变为
正确答案
解析
角色行为强化是指患者安于患者角色,产生退缩和依赖心理,表现为依赖性增强,害怕出院,对正常的生活缺乏信心。
患者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征兆是
正确答案
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在促凝物质的作用下,凝血因子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循环血液中易有血栓形成。故患者的血标本易凝固,表现为不易抽出。出血倾向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脑出血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
正确答案
解析
脑出血发病部位最常见的是内囊。
患儿,女,7岁。高热3天,腮腺肿大2天。经查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其血清特异性抗体增高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IgM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也是经抗原刺激的动物体内最先出现的抗体,因此检查IgM的含量,有助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奥美拉唑的作用
正确答案
解析
奥美拉唑作用于胃黏膜细胞,可逆性地抑制胃壁细胞H<sup>+</sup>-K<sup>+</sup>-ATP酶,对组胺、五肽促胃泌素、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胃酸分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最常见的病因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最常见的病因是胆管结石。
法莫替丁的作用
正确答案
解析
法莫替丁选择性阻断壁细胞H<sub>2</sub>受体,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而持久,治疗消化性溃疡疗程短,溃疡愈合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中央型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中央型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鳞癌。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京外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相对稳定,来自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四川和黑龙江六个省的外来人口占全市外来人口的60.4%。其中,15~59岁就业人口在90%以上,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为主。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城市化及三类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变化统计图。
材料三:
改革开放前,北京的主要工业区分布在朝阳、石景山、丰台等近郊区,主要工业部门有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等;1990年以后,在通县、大兴、昌平、顺义等远郊形成了产业园区。近年来,为改善北京城市环境质量,退出了一批污染企业,关停了一批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企业。同时,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呈现出异军突起的态势。
(1)据图概述北京外来人口的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分析,北京市外来人口占全市外来人口的60.4%。其中15~59岁就业人口在90%以上,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为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说明1990年以来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三,说明在经济发展中打造“绿色北京”的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外来人口不断增加,郊区增长速度快于城区(近郊增长速度最快)。
(2)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较高、受教育机会较多。
(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快速上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4)污染企业外迁;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水耗的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北京外来人口调查统计图
材料: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京外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相对稳定,来自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四川和黑龙江六个省的外来人口,占全市外来人口的60.4%。其中,15~59岁就业人口占90%以上,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为主。
(1)据图概述北京外来人口的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外来人口迁入北京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外来人口不断增加,郊区增长速度快于城区(逝郊增长速度最快)。
(2)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较高、受教育机会较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和图2分别为澳大利亚和印度略图。
材料二: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澳大利亚十分重视提高畜牧业的科研水平,对畜牧业的科研给予较高的资金投入。
材料三:印度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千米。澳大利亚最大钢铁公司在印度投资建立多家工厂,可以满足印度汽车制造商和建筑商对钢材的大量需求。
(1)分析A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2)分析印度吸引澳大利亚钢铁公司建厂的主要区位因素。
(3)指出上述两国间近年来人口迁移的方向,并说明原因。
正确答案
(1)海陆交通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附近人口、城市较为密集,有广阔的国内外销售市场;劳动力素质高;政府扶持鼓励;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高等。
(2)印度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广阔。
(3)方向:由印度向澳大利亚迁移。原因: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大,就业困难,社会福利保障差等(或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高等)。
(1)从交通、市场、劳动力、政策、技术等方面说明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2)印度吸引澳大利亚钢铁公司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资源、市场、劳动力等。
(3)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两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读某城市A~E各地区2004年人口变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注:人口迁移差额=人口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
(1)在A—E的各城区中,人口总数下降最大的是 ,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是 ;该城市人口迁移的方向表明该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中 阶段,造成这种人口迁移方向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8分)
(2)从自然增长率看该城市人口增长的模式是 模式,说出其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原因。(4分)
(3)A在该城功能是 区, A区人口日变化特点是 。(3分)
正确答案
(1)A (2分)B(2分),逆城市化 (2分) ①市中心环境质量的下降,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小城镇和乡村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尤其是交通条件改善。(2分)
(2)现代型,(1分)①社会经济水平较高,②文化教育水平高,③妇女就业水平较高,④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任答三点得3分)
(3)商业区或中央商务区,日夜变化大(白天多黑夜少)。其他方面适当给分(3分)
试题分析:(1)一地的人口数量应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综合考虑。故比较图示各点只有A点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但人口迁移率为负数,且明显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故判断总人口数量减少。而B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差额之和基本为0,即表示人口总数基本不变。根据图示各个区域的人口迁移差额数值判断,市中心的A为主要的人口迁出地区,而郊区的D、C区域为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故判断该区域已经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导致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从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和乡村、小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分析。(2)注意自然增长率的单位为‰,故图示反映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且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判断该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应为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主要从影响出生率低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生育观念等因素分析。(3)图示A区域位于区域的中心,故判断为中心商务区,受商业活动的影响,故其人口的昼夜变化明显。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影响一地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并能结合图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差额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分析。掌握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和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14分)下面图示2和图示3为我国2001年跨省流动和城乡人口流动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人口最多的是 省,流入人口最多的是 省。引起我国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经济因素或自然因素)。
(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城市人口流入的比例是 ,乡村人口流出的比例是 ,体现出我国人口主要是由 (城市、乡村)向 (城市、乡村)迁移。
正确答案
(1)四川,广东,经济因素
(2)74.4%,73.0%,乡村,城市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迁移。直接利用资料分析。目前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受经济因素影响而引起的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即表示为由中西部向东部,由乡村向城市。
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柱状图和人口流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 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
①
②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4)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 性的,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的
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和 。
(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1分)
①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③大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正确答案
(1) 逐年增加
(2)① 从农村到城市
② 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3) 缓解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与外界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 (2分)。
(4) 自发 , 流动人口 , 务工 和 经商 。
(5) C 。
试题分析:(1)直接根据左图可判断。(2)改革开发以后,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从乡村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人口迁移为主。(3)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主要从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交流和增加收入等方面分析。(4)改革开发以后,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故人口流动多为自发性迁移,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5)结合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乡村地区的推力因素和城市的拉力因素是导致我国“民工潮”流动的主要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人口迁移的主要差异,并能结合经济因素对目前我国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即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