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的变化
- 共3648题
读某城市A~E各地区2004年人口变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E的各城区中,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是______,人口总数下降最大的是______;该城市人口迁移的方向表明该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中____________阶段,造成这种人口迁移方向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自然增长率看该城市人口增长的模式是____________模式,说出其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原因。(两条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在该城功能是____________区,A区人口日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A;逆城市化;市中心环境质量的下降,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尤其是交通条件改善
(2)现代型;社会经济水平较高,文化教育水平高,妇女就业水平较高,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任答两点)
(3)商业区或中央商务区;日夜变化大(白天多黑夜少)
据中新网2012年3月12日电: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为了加快国家发展,计划把全国使用的三个时区整编成一个时区。届时印尼时间将与北京时间相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及周边区域图和雅加达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印度尼西亚主要岛屿基本情况
(1)如果印尼统一采用新时区后,9月23日,当雅加达(107 °E)正好日出时,印尼时间为 ,这天,图中首都城市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是 。
(2)雅加达降水最多的季节为 ,此季节的降水主要是受 (气压带或风带)控制而形成的。印度尼西亚被称为太平洋的一叶“肺”,是因为 (自然资源)分布广泛而得名。
(3)材料一右图中,①处气温在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4)印尼人口密度最大的岛屿是 ,政府曾鼓励人口从该岛迁向其它岛屿,但效果一直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其它岛屿 和 。
(5)爪哇岛是印尼重要的农业生产区,该岛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近年来该岛城市化发展迅速,粮食产量下降。试解释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6时52分;新加坡
(2)夏季;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森林)
(3)此时降水较多(阴雨天气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4)爪哇岛;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
(5)水稻种植业(或热带种植园农业);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用地增加,使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结构调整,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加剧,使耕地质量下降;城市用水量大增,使周边地区缺水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答对其中任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根据下表数据,说明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的差异,试分析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河南为正。其原因是北京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河南人口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北京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河南,其原因是人口的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较高;两个地区人口机械增长率不同反映了两个区域吸纳劳动力的差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下图 “京津冀部分地区示意图”。
(1)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近10年以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已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简述其主要原因。(3分)
(2)结合材料一,说出石家庄和沧州在城市服务方面的差异。(2分)
材料二 图乙“河北省城镇人口比重图”。
(3)结合材料二,说出与1982年之前比较,1982年之后河北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2分)
(4)简述图甲所示地区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对本地区的积极意义。(3分)
材料三 图丙为赵州桥景观图。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该桥建筑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南方石拱桥相比,桥面更平缓,跨度更大;二是大拱两端各设两小拱,提高泄洪能力。
(5)请从气候、水文、交通运输方式的角度,分析赵州桥的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分)
正确答案
(1)就业机会多;(1分)收入较高;(1分)有更好的生活水平。(1分)
(2)石家庄比沧州服务范围大;(1分)石家庄比沧州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或石家庄服务功能比沧州强)。(1分)
(3)城市化速度加快;(1分)城市化水平提高。(1分)
(4)提高运输能力(或效率);(1分)促进城际、区际联系;(1分)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缓解运输紧张状况。(1分)
(5)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1分)夏季河流流量大,水位高,(1分) 桥拱利于泄洪。北方以陆路交通运输方式为主,桥面平缓方便车辆行人通过。(1分)
试题分析:
(1)日前,人口迁移的目的主要是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水平。读图甲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区大城市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有更好的生活水平。所以迁入人口多。
(2)城市的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越齐全。结合图甲的图例比较,石家庄比沧州人口多,城市规模大,城市等级高。所以服务范围大,服务种类多、服务功能比沧州强。
(3)读图乙可以看到,1982年前,城市人口比重小,1982年后,城市人口比重增大,且增长速度加快。说明1982年后,河北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
(4)积极意义主要从经济发展,地区间联系角度分析。本区发展高速铁路,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运输能力,运输效率。促进城际、区际经济、人员的联系,促进与区域处地区的联系。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缓解运输紧张状况。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5)读图丙,赵州桥是一座拱形桥,这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夏季河流流量大,水位高,桥拱利于泄洪。大拱上有四个小拱,可以提高泄洪能力。北方以陆路交通运输方式为主,桥面平缓方便车辆行人通过。
根据“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2)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素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确答案
(1)低 ;人口迁出
(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农村迁往城市 ;农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高),就业机会少(多),收入低(高)等,答案合理即可。
(4)经济
人口和城市化问题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20l0年4月,美国开展新一轮人口普查工作。2010年11月,中国开始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这引发了世人对中、美两国及世界人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2000年、2050年(预测数据)我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
材料二:美国人口增长及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2008年)。
材料三: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四: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1)根据材料一中2000年的数据分析,A、B、C三个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小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2050年与2000年相比,最突出的人口问题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四,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统计,全世界科技移民的40%被吸引到了美国,在全美从事科学和工程项目工作的人员中有72%出生在发展中国家。试说明当今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及最主要的原因并分析人才迁移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为三年困难时期,B计划生育成效突出,C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2)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和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
(3)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美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美国人口密度较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美国为典型移民国家,人种复杂多样。
(4)流向: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或向石油输出国迁移);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影响:对迁出国来说,人才外流会挤占流出国大笔教育经费,耗费社会资源,带走巨额资金及智力财富,阻滞社会发展;对迁入国而言,人才的流入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结合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10月17日上午7点46分,美国人口达到3亿,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关注的不仅是人口的增长,而是美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英国《独立报》指出: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材料2:新增人口结构图(甲图)
材料3:北美洲国际人口迁移图(乙图)
(1)图甲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与图a、图b、图c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 ]
A、中国、印度、美国
B、印度、中国、美国
C、中国、美国、印度
D、印度、美国、中国
(2)美国人口的增长除自然增长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所致,这种方式的人口增长,其主要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科技、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影响。
(4)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并非好
事”,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图乙中“北美洲国际人口迁移图”体现的是二战以前的人口迁移,则图中:①指__________、
②指__________、③指_________。(填字母:A亚洲人,B欧洲人,C非洲黑人,D印第安人)
(6)在乙图中,A类箭头体现的人口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B类箭头迁出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迁出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2)国际人口迁移(或“从亚洲和美洲来的大量移民”,或“机械增长”);美国经济发达,生产力水
平高,吸引了大量移民迁入
(3)对外开放程度;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4)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要远远高于全球平均
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5)A;B;C
(6)从乡村流入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东北部工业区;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工业
发达,环境污染严重。传统工业发展趋于缓慢,就业机会减少。而西部和南部地区属于气候温和的阳
光地带。资源的开发、新兴工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多。
读下图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农民工。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材料二:如图所示,2008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不少工厂企业关闭、破产或停产,形成"百万民工返乡潮"。
(1)如果在你的家乡开展"农民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下列举的研究性学习思路,请正确排序。①分析农民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②探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与途径;③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当地农民工现状。
(2)形成"百万民工返乡潮"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完成问题(1)研究性学习任务,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途径)收集资料?(至少回答3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③→①→②
(2)经济因素(或金融危机);到有关部门访谈;上网查询;阅读当地报刊;深入相关工厂企业实地调查;对农民工或其家属或当地市民进行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等等。(任意3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8分)
近年来,“民工荒”的惊呼之声占据了媒体的大幅版面。“广东缺100万民工”,“珠三角惊呼民工短缺”。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和4个市的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有关领导都认为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同在;而且表示,广东省的确缺少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但是从来不缺少普通民工。
由于劳动力市场仍然供大于求,许多民工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纷纷打道回家。
“回流”,不是自动离弃造成的荒缺,而是被动淘汰后的黯然退出。只是在他们退出之后,高素质的、能满足现实需求的民工尚未及时补上。
由此笔者想到社会学家孙立平的“断裂社会”理论。他认为中国目前的社会是一个断裂的社会,断裂的各层处于不同的发展时代,新创造出的工作位置并不会给失业或下岗者提供多少就业的机会。就拿这次“民工荒”来说,在民工和高素质劳动者之间,又形成了断裂,这是一种“知识断裂”。“断裂”的社会,使经济状况悬殊的各阶层无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因此导致“知识断裂”。而“知识断裂”的结果之一,就是民工“回流”,就是“民工荒”惊呼。“民工荒”是假的,“知识断裂”的残酷现实却是真真切切的。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三条)(3分)
(2)造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民工的盲目流动给城市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造成民工“回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改变由“知识断裂”而导致的“民工荒”?(4分)
正确答案
(1)农村流向城市,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内地流向沿海和工矿区
(2)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3)失业人口增多,带来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4)社会的发展导致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较低;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
(5)对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能。
试题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农村流向城市,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内地流向沿海和工矿区。
(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3)民工的盲目流动给城市带来的问题:失业人口增多,带来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4)随着社会的发展导致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较低;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导致民工“回流”。
(5)对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能,才能改变由“知识断裂”而导致的“民工荒”。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民工荒”和孙立平的“断裂社会”理论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的民工流的特点、原因、盲目流动给城市带来的问题、民工“回流”的原因及改变由“知识断裂”而导致的“民工荒”的措施。
(12分) 2010年11月1日中国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已经拉开帷幕,新的数据将揭示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秘密。回答下列问题。
表A 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
(1)根据表A中数据,说明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的差异,试分析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表B 1990年~200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强弱变化对比(+表示增强,-表示减弱)
(2)读“表B 1990年~200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强弱变化对比”,其中呈负相关的因素有迁移距离和基础设施,解释表B中发生的变化。前一年移民的影响力增强说明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什么特征,此类迁移人口在城市聚居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8分)
正确答案
(1)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河南为正。其原因是北京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河南人口出生率高于死亡率。(2分)北京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河南,其原因是人口的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较高;两个地区人口机械增长率不同反映了两个区域吸纳劳动力的差异。(2分)
(2)迁移距离与人口迁移呈负相关说明人口迁移存在“邻近优先”的特点,90年代以来交通一体化降低了人口迁移的交通成本,促进了人口迁移;(2分)
基础设施成为人口迁移的一个推力(阻碍因素),移民居住条件差的状况有所改善。(2分)
说明乡土和血缘关系仍然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2分)迁移人口往往不是以分散的方式生存于城市的不同角落,而是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地理边界明确的“准社区”。
人们在这些区域中不但进行着一般的生活和感情上的沟通,同时也进行着生产经营上的密切协作和分工, 并建立了相当广泛而层次不同的社会联系,北京市的“浙江村”、“新疆村”、“温州村”等就是这种迁移模式的典型。(2分),(答迁移人口空间分布呈相对聚居状态或类似判断即可得2分)
试题分析:
(1)读表A可知,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河南为正。这是因为北京人口出生率低于人口死亡率,而河南人口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北京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河南,是因为人口增长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北京的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较高,而河南人口有迁出,人口机械增长率不同反映了两个区域吸纳劳动力的差异。
(2)人口迁移存在“邻近优先”的特点,迁移距离的影响减弱,反映出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交通一体化降低了人口迁移的交通成本,促进了人口远距离迁移。 基础设施的影响减弱,说明移民居住条件差的状况有所改善。迁移人口不用太多的考虑居住等基本生活问题。
前一年移民的影响力增强,说明乡土和血缘关系仍然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迁移人口往往不是以分散的方式生存于城市的不同角落,而是通过相应的社会关系进行,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地理边界明确的“准社区”。 如北京市的“浙江村”、“新疆村”、“温州村”等就是这种迁移模式的典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澳大利亚略图。
材料二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9万平方公里,人口2 250万人(2011年6月)。印度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1亿人(2011年)。
(1)分析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指出澳大利亚、印度两国间近年来人口迁移方向,并说明原因。
正确答案
(1)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沿海多港口且铁路线较密集,海陆交通便利;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的地方,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基础较好。
(2)由印度向澳大利亚迁移。印度经济欠发达,人口众多,就业困难,社会福利保障差等(或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高等)。
(1)澳大利亚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干燥,而东南部位于亚热带、温带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沿海地区地形平坦,适合人类居住;从图中可看出东南部铁路线密集,沿海多港口,海陆交通便利;并且东南部有大面积的混合农业区,农业基础较好;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东南部沿海地区是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的地方,开发历史比较悠久。因此,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属于发达国家,地广人稀,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社会福利好;印度属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所以两国之间的人口迁移方向是由印度迁往澳大利亚。
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人口流动超过1.2亿,读下图回答问题。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
(2)人口流入地区收入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就业机会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
生活环境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分)
材料一 新华社2011年1月14日 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今年春运发送旅客人数超过28.5亿。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说明其主要流向及原因。(4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流向: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就业机会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4分)
(2)广东 上海 北京 开发资源,边境贸易发展(5分)
(3)有利:缓解了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増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不利:人才流失(6分)
试题分析:
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的方向主要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原因是二者在经济收入、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第(2)题,从图中可知,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的省市。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和矿产资源开发、边境贸易的发展有关。
第(3)题,大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入取消户口限制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明确我国人口迁移的动因与效应即可作答。
【知识拓展】中国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 “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读图回答问题。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______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__________地区与_____________地区向________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东部;中部;中部;东北
(2)西部;中部;东部;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3)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着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北京学生李明在做课题《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工作并定居;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移居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定居美国。分析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爷爷的迁移属于(多选)
[ ]
A.自发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2)影响爸爸迁移的因素是_________,类似于李明爸爸的迁移,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流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发达国家,这种迁移给迁入国带来哪些有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D
(2)经济因素迁移;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3)为其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缓解了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