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朗多尼亚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两幅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与森林砍伐呈____________关系(4分)。根据二者的关系可推断出森林砍伐的直接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8分)

(2)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造成的(4分),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8分)

正确答案

(1)正相关; 过度的迁移农业 ;采伐、修路、城镇建设(每空4分)

(2)人口迁移(4分)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东北部人口密集;东北部是全国最为干旱和贫困的地区;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8分,答对3个满分)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及对环境的影响。(1)通过比较两幅图可知:森林随人口增长被砍伐的面积不断增大,因此呈正相关关系。在造成雨林被毁的原因中找出是由人口增长导致的部分。(2)关于人口的增长原因,一是自然增长,二是机械增长。亚马孙平原人口的增长很明显是由人口迁移造成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于2010年11月1日启动,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上海市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合以下三幅图回答相关问题(16分)

图10 上海市部分年份人口数量

     

图11 上海市2001年人口金字塔   图12上海市近年来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

(灰色部分表示外来人口比重)

(1)读图10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的变化状况并结合所提供的图表和所学

知识分析原因。(8分)

(2)读图11可知上海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年龄段是            ,并分析外来人口

对上海经济的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6分)

(1)变化状况: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4分)

原因: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人口机械增长率提高),而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4分)

(2)15-35岁( 2分 )

有利影响:促进文化、技术、信息等的交流,活跃市场,活跃经济,弥补劳力不足。(4分)

不利影响:加大就业、教育、资源、环境、住房及交通的压力,增加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难度。(2分)

本题考查人口问题。

(1)结合图表资料直接读图。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增长显著,但户籍人口增长缓慢。主要原因从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两方面: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分析。

(2)青壮年为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利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也活跃了第三产业等。不利:大量人口涌入,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如:住房、交通、就业、教育、城市环境、社会治安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我国三个年代的四项人口指标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

(1)1949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                     

(2)1965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                     

(3)1985年我国人口增长呈现________的特点,该年人口净增长____________万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增长模式与农村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正确答案

(1)传统型      (2)过渡型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11707 人口基数大且死亡率低

(4)不同

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

(1)1949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故属于传统型模式。

(2)1965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故判断为过渡型;

(3)1985年我国人口三率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净增长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净增长人口数量大,主要原因是人口总数大。(4)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而农村人口增长模式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高—低—高”模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3.04‰,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10‰;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1. 08岁;妇女总和生育率0. 95;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 83万人,占户籍人口20. 80%。上海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全市约少生700万人口。

图是上海2000年和2005年外来常住人口统计图。

小题1:概述图中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在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变化情况。

小题2:据材料分析上海市属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小题3:从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交通建设筹方面分析上海市大量外来常住人口迁移或积聚在中心城外围和近郊区的原因。(至少3点)

正确答案

小题1: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或郊区外来人口数量多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

小题1: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小题1:大批企业迁至郊区;城市外围和近郊区大量商品住宅的建设;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线向城市外围和近郊区延伸。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小题1:直接读图归纳,图示反映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于郊区。

小题2:根据上海的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3.04‰,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10‰,妇女总和生育率0. 95,反映上海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自然增长具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反映现代型模式。

小题3:外来人口的分布主要从工业区的分布、住房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

材料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达13、397亿,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材料三:下表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

 

(1)据材料一中信息判断,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选择填空)(1分)

①人口总量庞大                    ②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

③0~4岁年龄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2分)

(3)根据材料三中的表和图说出:

①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为                                      。(2分)

②人口迁移对北京地理环境有何影响?(4分)

正确答案

(9分)

(1)B(1分) 

(2) 负面影响:老年人口比例大,社会负担重等(或增加年轻劳动力的负担;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2分)

(3)①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分)

②有利: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缓解劳动力短缺;引进人才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文化交流(2分)

不利: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2分,任答两点)

试题分析:

第(1)题,注意题干要求“年龄性别结构”,①并没有说到年龄性别结构,不选;从2000年人口年龄结构看,人口老龄化现象还不是很严重,②不选。

第(2)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从老年人口比例大,社会负担重方面分析。

第(3)题,根据表格资料反映,北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但人口增长率却依然很高,说明影响北京的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迁入)。北京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说明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北京人口迁入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人口总量变化的因素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产生的影响,可调用课本相关内容分析。难度一般。(1)影响人口总量增长主要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两方面分析。结合表格资料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值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模式。(2)北京人口迁入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影响主要是提供劳动力、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而不利影响主要从城市环境的各个方面分析。(3)直接从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城乡分布判断,人口主要从乡村迁向城市。原因主要从经济因素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合肥市是我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合肥市人口自然变动阶段差异示意图

(1)联系图中资料,说明该市人口增长模式转化过程,简要分析原因。(4分)

(2)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该市不断加大生态城市的建设力度。读材料二,分析该市公园布局的特点及该布局方式的优点。(3分)

(3)该市拟在A、B两地选择一地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你认为何处合适?为什么?(3分)

正确答案

(10分

)(1)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降低,自然增长率较高,(1分)增长模式为传统型(1分);1976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低(1分),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型。(1分)

(2)绿地面积大,环城布局(多布局在郊区),部分绿地向市中心延伸。(1分)

净化了从郊区流入城市的空气(1分);削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1分)。

(3)B(1分)位于郊区,地租低(1分);靠近交通干线、车站,交通便捷,停车方便。(1

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椐新华社报道,截止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亿人。常住人口总数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江西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祖国大陆人口数据见下表。

                   

 

材料二  2011年9月21日消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宣布将与一家中国企业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对解决世界饥饿问题的积极贡献再入人们视野。

(1)分析材料一中反映出的我国人口问题。(6分)

(2)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分析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3分)

(3)分析说明面对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我国应该采取的积极对策有哪些?(5分)

正确答案

(1)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739万人);青壮年人口比重大,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负担加重。(每点两分,共6分)

(2)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净增人口依然较多;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抑制了经济发展;环境压力大。(3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努力提高单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实现稳产高产;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行鼓励性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控制人口数量,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5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表格内容显示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739万人);青壮年人口比重大,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负担加重。

(2)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净增人口依然较多;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抑制了经济发展;环境压力大。

(3)本题考查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面对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我国应该采取的积极对策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努力提高单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实现稳产高产;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行鼓励性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控制人口数量,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甲示为“干旱地区人口的分布示意图”,图乙为“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示意图”,表格为“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简表”,阅读图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由图甲、图乙和表格资料可知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⑵由表格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⑶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地理原因是              

                                     。        

⑷上述自然因素主要是通过对人口       率的影响而实现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影响人口分布从而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

正确答案

(1)水源、地形、气候

(2)温带或亚热带

(3)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交通便利

(4)死亡率、城市

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的综合分析。

(1)图甲反映河流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图乙反映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格资料反映气温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表格资料反映:舒适温带为21℃±3℃;为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3)海拔在0—200M之间为平原,由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且平原地区便于交通;地势平坦利于聚落建设等方面分析;

(4)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影响人口死亡率;而影响人口分布;人口的分布又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城镇化速度过快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甲图为大陆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及变动幅度状况图(2000〜2005年),乙表为M省人口变化情况表(1953〜2000年)。

(1) 据甲图信息,指出2000〜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市)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6分)

(2) 简述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化水平较高且增幅较大的省区可能产生的城市问题。(3分)

(3) 根据材料,分析M省人口变化特点及原因。(9分)

正确答案

(1)城镇化水平较高;各省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大;城镇化速度较快;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均衡。(任答三点.6分)(2)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生态恶化;污染加重等。(任答三点.3分)(3)   江苏总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家庭规模有变小的趋势。(3分)江苏经济发展较快,乡镇企业较发达,外省人口迁人较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营养状况大有改善.老年人口增多;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发展快.大量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婚育观念改变.少生优生使家庭规模变小。(任答三点6分)

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可以围绕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地区差异等方面来阐述;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可以参考城市人口过多带的问题来回答。M省为我国的江苏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北京时间2010年4月28日,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向社会发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共13分)

材料一 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

材料二 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材料三 流动人口变化

(1)从普查结果来看,我国人口发展面临哪些突出问题?

(2)如何解决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3)广东省人口一跃超过河南省,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试分析其原因。

(4)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状况,部分学者提出放宽生育二胎政策。你是

支持还是反对?并说出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1)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每点1分,

共3分)  

(2) 倡导少生优生的文明生育观念;宣传和贯彻男女平等观念,保障妇女儿童的教育、就

业权利;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严

格控制性别鉴定行为;加强和完善养老保险保障制度,解决人们养老的后顾之忧 (每

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3)广东省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人们的收入水平高、教育和医疗条件好,生活环境好。

(每点1分,任答二点即可)

(4)支持(1分)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问题还在加重;会带来劳动力减

少;社会和子女负担加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每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

反对(1分) 当前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放宽生育二胎政策会导致人口增加很多;进

一步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消耗过多的社会财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每

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材料二中性别比118.06,说明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偏高;材料三反映我国流动人口大幅增加。

(2)解决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措施:倡导少生优生的文明生育观念;宣传和贯彻男女平等观念,保障妇女儿童的教育、就业权利;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严格控制性别鉴定行为;加强和完善养老保险保障制度,解决人们养老的后顾之忧。

(3)广东省人口一跃超过河南省,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人们的收入水平高、教育和医疗条件好,生活环境好。

(4)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状况,部分学者提出放宽生育二胎政策,可以说有利有弊。

支持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问题还在加重;会带来劳动力减少;社会和子女负担加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反对   当前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放宽生育二胎政策会导致人口增加很多;进一步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消耗过多的社会财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提供信息分析题目的能力及对我国人口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有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美国底特律市曾经拥有185万人口,而现在已经不足84万。克利夫兰和圣路易斯也一样,现在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只有1950年时的一半。在大西洋彼岸,英国利物浦和德国莱比锡的人口也在显著减少。在许多城市人口都在急剧膨胀的今天,有些城市却陷于衰落。

材料二 底特律市人口变化曲线图

材料三 美国五大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1)圣劳伦斯河中下游段(蒙特利尔以下河段),因流速平缓和径流量变化小而成为世界上水流最平稳的河段之一。简述其水流平稳的主要原因。

(2)“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在“去工业化浪潮”冲击下,底特律市人口因迁移而急剧减少,结合图表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3)广东省东莞市被称为“中国制造业之都”,位于广州市和深圳市之间。你认为该市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如何?请谈谈自己的理由。

正确答案

(1)干流地势低平,水流平稳;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五大湖对径流的稳定补给与调节。

(2)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使其运输成本下降,水运的优势逐步丧失。水运不再是传统产业人口聚集的主要因素;传统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严重,美国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南部和西部已成为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地方;许多工厂为获取更多经济效益迁移至人力成本较低的南部地区;钢铁产业受市场和新技术产业的冲击,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导致该地区传统产业工人数量的减少;郊区城市化,使中心城区和老城区人口减少。

(3)在下列A、B答案中,学生选择一个作答即可。

A:人口会继续快速增长。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工业的集聚效应与惯性;产业升级换代创造的新就业机会等。

B:人口可能会逐渐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受国际环境影响出口减少,开工不足;加工业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冲击,订单减少等。

试题分析:

(1)水流平稳说明水流变化小,平稳主要是因为地势低平,来水(降水)均匀,调节作用(湖泊与地下水等)强。从图与材料中可知该河干流地势低平,水流平稳;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五大湖对径流的稳定补给与调节。

(2)底特律市人口因迁移而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大量迁出,人口迁出的原因主要有:底特律形成与发展主要是水运,利用便利且便宜的五大湖水运形成的钢铁机械城,随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使其运输成本下降,水运的优势逐步丧失。水运不再是传统产业人口聚集的主要因素。钢铁与机械工业属于传统工业,钢铁产业受市场和新技术产业的冲击,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导致该地区传统产业工人数量的减少;许多工厂为获取更多经济效益迁移至人力成本较低的南部地区;传统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严重,美国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南部和西部已成为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地方;郊区城市化,使中心城区和老城区人口减少。

(3)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可能有两种状态(人口增加或减少),如果人口增加主要是因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工业的集聚效应与惯性,产业升级换代创造的新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增加。如果人口减少主要是因为随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受国际环境影响出口减少,开工不足,加工业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冲击,订单减少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读图后回答。(12分)

(1)图中字母代表的人口增长模式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2)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_____     _。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__(填字母)阶段,另外两种模式都具有___      _的共同特点,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3)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_______ ___工作,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已属于“         型”。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在由      型向        型的过渡阶段。

正确答案

(1)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2)出生率-死亡率   B   低自然增长率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3)计划生育  现代性  传统型   现代型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1)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模式经历了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发展变化。(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图示B阶段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则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而原始型的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两种模式都具有低自然增长率特征。而出生率和死亡率特征不同。(3)我国由于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属于现代型;而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已有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相关人口信息图表,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201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情况和流动人口城乡结构”表

材料二:“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表

材料三:“2000年和2010年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

小题1:据材料1说明我国近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

小题2:简析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小题3:请分别说明人口大量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积极影响。

小题4: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存在     问题。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这一问题比城市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小题5:由材料3中图1可见,近十年来中心城区及郊区人口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反映上海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阶段。

小题6:分析上海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方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城市功能分区方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城市公共设施方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人口流动规模大(或流动人口数量多)(1分)流动人口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或呈现就近流动趋势)(2分)

小题2: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小题3:对流出地: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当地的经济(生活)水平;促进了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提高了当地的人口素质。(2分)

对流入地:提供大量劳动力;缓解老龄化,促进经济发展(或: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等)(2分)

小题4:老龄化(1分) 中西部农村地区大量劳动适龄人口流入东部城市创业或打工,导致当地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口比例上升(1分)

小题5:郊区化

小题6:旧区改造使原来居住用地转变为商业和办公用地(1分)。

中心城区商业区扩大,工业区、文教区向郊区转移(1分)。

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不断扩大,日趋便捷;郊区新城公共设施建设日趋完善。(1分)

小题1: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口流动特点从流动方向,流动的数量等方面分析。

小题2: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

小题3:人口大量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积极影响。对流入地方面讲,增加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流出地将增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增加收入等。

小题4:根据图表信息可知,老龄人口比重大,老龄化现象严重,中西部地区从人口流动方面分析导致人口的老龄化原因。

小题5:根据材料3可知,郊区人口增长大于市中心,说明人口进入郊区化阶段。

小题6:根据相关现象可知,市中心的土地转变为商业活动,住宅区,工业区向郊区转移。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分析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甲、乙两国中,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是    国,理由是                        

(2)甲、乙两国中,自然增长率较大的是    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的是      国;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特点的是    国。

(3)简述两国各自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采取的人口政策。

甲国问题:                                           

甲国政策:                                           

乙国问题:                                           

乙国政策:                                           

正确答案

(1)乙 (1分) 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 人口比重大,超过10%(2分)

(2)甲 乙 甲 (3分)

(3)甲国: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就业困难等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乙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阻碍经济水平的提高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8分)

(1)根据人口模式图可知,乙国新生人口比重小,老龄人口比重大。(2)根据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甲国新生人口比重大,人口增长率高。属于传统型增长模式,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乙国新生人口比重低,老龄人口比重大,将出现人口的负增长。(3)甲国新生人口比重大,人口增长率高。属于传统型增长模式。由于人口增长快,造成资源,环境,就业,交通压力大。属于要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乙国新生人口比重低,老龄人口比重大,是现代型模式。将造成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过重等。需要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椐新华社报道,截止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亿人。常住人口总数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江西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祖国大陆人口数据见下表。                   

 

材料二 2011年9月21日消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近日宣布首次与一家中国企业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对解决世界饥饿问题的积极贡献再入人们视野。

(1)分析材料一中反映出的我国人口问题及相关成就。(6分)

(2)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分析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3分)

(3)分析说明面对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我国应该采取的积极对策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1)问题: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739万人);青壮年人口比重大,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负担加重。(3分)

成就:新出生人口数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进一步降低,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每10万人中大学程度的人数快速上升,说明我国人口素质进

一步提高;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的水平提高,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

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3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每年净增人口依然较多;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抑制了经济发展;环境压力大。(3分)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努力提高单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实现稳产高产;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行鼓励性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控制人口数量,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4分)

下一知识点 : 城市与城市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人口的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