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5 分

3.已知向量, 则ABC=

A30°

B45°

C60°

D120°

正确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得,所以,故选A.

考查方向

向量夹角公式.

解题思路

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求余弦,然后根据余弦值求角。

易错点

向量数量积以及模的运算。

知识点

单位向量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5 分

13.设向量a=(m,1),b=(1,2),且|a+b|2=|a|2+|b|2,则m=            .

正确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由,得,所以,解得.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察向量的数量积及坐标运算等知识点.

解题思路

先根据|a+b|2=|a|2+|b|2 求出,再利用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即可求出m。

易错点

相关知识点不熟悉导致出错。

知识点

单位向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22.(本题满分16分)本题共有3个小题,第1小题满分4分,第2小题满分6分,第3小题满分6分

已知,函数

(1) 当时,解不等式

(2) 若关于的方程的解集中恰有一个元素,求的取值范围

(3) 设,若对任意,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不超过,求的取值范围

正确答案

(1)

∴不等式的解为

(2)依题意,

     ①

可得

  ②

时,方程②的解为,代入①式,成立

时,方程②的解为,代入①式!成立

时,方程②的解为

为方程①的解,则,即

为方程①的解,则,即

要使得方程①有且仅有一个解,则

综上,若原方程的解集有且只有一个元素,则的取值范围为

(3)上单调递减

依题意,

,即

,则

时,

时,

∵函数递减

的取值范围为

知识点

单位向量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4 分

15.已知向量ab,|a|=1,|b|=2,若对任意单位向量e,均有|a·e|+|b·e|,则a·b的最大值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即最大值为

考查方向

向量数量级的综合应用

解题思路

利用极化不等式,由e得任意性得

易错点

对向量e任意性的理解。

知识点

单位向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3 分

两组各有7位病人,他们服用某种药物后的康复时间(单位:天)记录如下:

组:10,11,12,13,14,15,16

组:12,13,15,16,17,14,

假设所有病人的康复时间互相独立,从两组随机各选1人,组选出的人记为甲,组选出的

人记为乙.

17.求甲的康复时间不少于14天的概率;

18.如果,求甲的康复时间比乙的康复时间长的概率;

19.当为何值时,两组病人康复时间的方差相等?(结论不要求证明)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Ⅰ)

解析

试题分析:针对甲有7种情况,康复时间不少于14天有3种情况,概率为.

(Ⅰ)甲有7种取法,康复时间不少于14天的有3种取法,所以概率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典概型及其概率公式,属基础题.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古典概型和样本的方差,本题属于基础题,利用列举法准确列举事件的种数,求出概率.

易错点

准确列举基本事件.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Ⅱ).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典概型及其概率公式,涉及概率的加法公式和方差,属基础题.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古典概型,属于基础题,利用列举法准确列举事件的种数,求出概率.【解析】试题分析:如果,甲、乙随机各取一人有49种情况,用列举法列出甲的康复时间比乙的康复时间长的情况有10种,概率为.

(Ⅱ) 如果,从两组随机各选1人,组选出的人记为甲,组选出的人记为乙共有49种取法,甲的康复时间比乙的康复时间长的列举如下:(13,12),(14,12),(14,13),(15,12),(15,13),(15,14),(16,12)(16,13),(16,15),(16,14)有10种取法,所以概率.

易错点

对立事件概率求解;准确列举基本事件;根据方差定义解方程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Ⅲ)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A组数据为10,11,12,13,14,15,16;B组数据调整为,12,13,14,15,16,17,或12,13,14,15,16,17,,由于两组病人康复时间的方差相等,即波动相同,所以.

(Ⅲ)把B组数据调整为,12,13,14,15,16,17,或12,13,14,15,16,17,,可见当时,与A组数据方差相等.(可利用方差公式加以证明,但本题不需要)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方差,属基础题.

解题思路

根据方差反应样本波动的大小,求出未知量.

易错点

根据方差定义解方程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9.《十二铜表法》中的第三表规定,在一定时期后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或卖至台伯河以外之外邦;如果有多数债权人时,他们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出罗马法( )

A维护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B罗马法保留了野蛮的奴隶制习俗

C成文法比习惯法更残酷

D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说明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即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映出罗马法维护严酷的债务奴役制,故本题选择A。B项不能体现实质,C项、D项都是无关项。

考查方向

古代西方的政治-罗马法-债务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说明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即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映出罗马法维护严酷的债务奴役制,故本题选择A。B项不能体现实质,C项、D项都是无关项。

易错点

本题易错点在于:1.对材料设问审题马虎而误选;2.对材料主旨意思不能有效的提取误选。

知识点

单位向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春秋战国这5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剧变的时期,是从血缘宗法社会向统一的传统社会的发展时期。当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诸子学”,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东汉时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②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天而不人”,要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儒家也看到道家在“天道”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认识到在知人时不可不知天,因而也从理论上努力为儒家学说提出自己的“天道”依据。秦汉之际的道家,就试图调和道家自然天道观与儒家道德教化的矛盾,吸取儒家关于人的认识学说的某些成果,如《吕氏春秋》一书就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中国古代思想学说“相反而相成”,有了长远的生命力。

③讲到这里,有必要介绍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春秋时期,“和”与“同”的区分是很清楚的。晏子曾对齐景公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

④孔子丰富了“和”与“同”的概念。他的论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⑤“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助相长的内容。

⑥中国古代出现了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见于《礼记·礼运篇》。这部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其中关于“大同”社会有一段具体的描述:“大同”社会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准绳,不同于“天下为家”的社会。

⑦在“大同”社会中,社会财富不是私人所藏有的,而是为大家所共同享有的。在“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要为全体利益而劳动。在“大同”社会中,育幼、养老都有很好的安排,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条件的人,由集体供养。在“大同”社会中,大家相爱,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和平地生活而没有战争。在“大同”社会中,公共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在分工上可以选出人们信赖的人担任必要的工作。

⑧这样的“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在不少地方也继承了墨家思想,例如“选贤举能”和“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兼爱》中的一节,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同时,《礼记·礼运篇》有些地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则是道家的术语。可以说,“大同”理想主要源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而非一家之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正因为有这种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节选自张恺之《传统文化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源自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即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

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B“和”就像八音的和谐,各种不同的声调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互纠正弥补不足的内容。

C“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继承了墨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

不是一家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

D《吕氏春秋》一书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是道家“和而不同”的一种体现,

它体现了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从春秋战国讲起,是概说部分。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子学”,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他们既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相反而相成”。

B文章第二段具体举例说明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主张。道家主张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

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可调和的观点。

C文章三到五段介绍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孔子丰富了晏子“和”与“同”

的概念,“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

D文章六到八段介绍了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完整地记载“大同”理想的《礼记·礼

运篇》是儒家学者的著作,也是受了老子和墨子思想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秋时期,“和”与“同”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到孔子时,他充实了“和”与

“同”的内涵,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B在“大同”社会中,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由集体供养。公

共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大家相爱而和平地生活。

C《礼记·礼运篇》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是道家的术语,“大

同”又和墨家的“尚同”类似,所以它是儒、道、墨思想的融合。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就是因为有相互融合的精神

——“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B“包含有百家相互纠正弥补不足的内容”不符合文意,原文是“包含有百家相助相长的内容”。 C“而且继承了墨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而且在不少地方也继承了墨家思想”。D《吕氏春秋》是“道家‘和而不同'的一种体现”表述不对,原文并没有这种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易错点

B选项具有干扰性。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可调和的观点”不对, 原文是“秦汉之际的道家,就试图调和道家自然天道观与儒家道德教化的矛盾,吸取儒家关于人的认识学说的某些成果”。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易错点

D选项容易干扰考生,因为它的信息是分散的。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所以它是儒、道、墨思想的融合”,这个结论过于武断。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注意命题者可能会设置的错误方法。

易错点

A选项容易干扰考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在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这使得那个时代的人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无一不是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伟大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宫,最终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文艺作品林林总总,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象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边磬编钟,宫殿廓城,髹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科学技术可谓灿烂辉煌,光学物理、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绝对遥遥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兵联合作战,水陆军协同争先的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诞生了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伟大的军事家,他们的集古代兵家大成之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产生着巨大影响。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精神,并没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渐行渐远,依然博大精深,风采依旧。梳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宏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摘编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

1. 下列各项中,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剧烈变化、社会大转型、充满活力、促人奋进的时代。

B是讲究谋略、实力竞争、国强民富的时代。

C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原生代,是个性张扬、伟人多产、文化灿烂的时代。

D是政治变革活跃、教育不断进步发展、科技成就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时代。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

B时势造英雄,正是那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造就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

C在春秋战国时代,几乎所有的基本领域都创造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这些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代表。

D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作品丰富,风格多样,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源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艺术上的成就更是繁盛,青铜器制作、金玉雕琢、篆刻艺术、乐器制作、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光彩夺目的成就。

B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其体现的精神没有因为经历了两千多年就逐渐消退,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启示。

C因为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教育最终实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

D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一大批伟大的军事家,他们编写的军事理论著作对后世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选项在原文第一段;B选项在原文第二自然段“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原文是“强国富民为本”,所以“强国富民”错;C选项在原文第二自然段;D选项在原文第三自然段。。

考查方向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

找到选项内容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仔细比对。

易错点

B选项的“国强民富”与原文的“强国富民为本”区别度比较小,粗心的考生不易发现。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在原文第二自然段,“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 不是“阳谋时代”的特征,是“本色人生时代”的特征。

考查方向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

找到选项内容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仔细比对。

易错点

B选项具有干扰性,容易让考生误解为强加因果。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因果倒置

考查方向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

找到选项内容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仔细比对。

易错点

B选项需要进一步分析,具有干扰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西川的沉静

像西川这样的村落,必然是沉静的。在沉静中,它正渐渐地老去。

事实上,西川已经衰老,露出满脸的皱纹,静寂地趴在山坳里,更显得老态龙钟。而因为衰落,沉静的味道就越发浓烈地弥漫出来,直沁我心。

西川距县城二十七公里,海拔八百六十米,因村西有一条河而得名。据记载,明朝天顺元年,一张姓先生寻访到此,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购地建屋定居下来。随后,陈姓、吴姓相继入住。整个村落因山势而布,错落有致,高低谐和。

过去从未见过这种全是黄泥筑成的民屋,层层叠叠,那么有层次地布排着。黄泥墙厚实,碎小的石子镶在其间。似乎少有草筋,泥土成为屹立的支柱。依旧平整的泥墙,墙壁上已分化出一棱棱的粗犷线条,令人想象出充满泥浆味儿的《打墙歌》,一堵堵的泥墙就在这般的场景中渐渐竖起,成为一栋栋黄色标志的建筑。黑的瓦,黄的墙,一排排,一层层,洒脱而成,蔚为壮观。像版画,线条分明,底色清晰;又如油画,色彩浓郁,意境厚重。土黄,这孤独质感的颜色,如此沉寂地映衬在山坳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即使是断壁残垣,也顽强地默然支撑着,静静地展示一种岁月的痕迹。

远眺整个村落时,会分明地感觉到,村庄环境是那么幽静,幽静出一种偏僻的感受。在雄峻险要的大山脚下,土地极其贫瘠,不难想象村落里人们生活的艰辛:地少,仅有山坡上所开垦的一块块梯田;水远,虽有西川的水,却远离着村,得引水而入;交通不方便,过去只有五条古道可以通向村外。惟有一点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的深切,那便是村落沉静在高山之际。

这一深山里的村落,即使曾经居住过八九百人,一栋栋的土屋拔地而起,一缕缕的炊烟高高飘升,却终究难掩其沉静的本色。沉静是它骨子里的特质,悄无声息地演绎着。

至今,这种沉静渐渐地剥落了出来,越来越深。

现在的村庄只有四五十人居住,以上了年纪的为主。这些人,要么是恋土,不愿外出;要么年老体弱,无法外出;要么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外出也无依无靠。他们与土屋相依为伴,依然是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

一位面呈褐黄色、皱纹满面的老汉,佝着背坐在门口的竹椅上,静静地看着我们,目光里是那么的淡然。一位妇人坐在小小的道地上,织着毛衣。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站在她身边,睁着圆圆的眼珠,呆呆抑或好奇地看着我们。待我们走近,妇人笑笑说,这里可穷啦,能出去的都出去啦。我问这小孩怎么在这里。妇人叹了口气说,她上不起幼儿园,就让我带着啦。走了一段路,回头望望,妇人与小孩依旧在道地上,像一幅剪影定格在那里。

在村子的另一边,一位近六十的老婆婆站在高岗墩的平地上,见我们走近,笑笑,问来游玩呀?接着就说其实没什么可看的,也就这么些老旧房子。顿了顿,又说,你们多来游玩也好,那样村里也才热闹一点;人气一旺,我们也才充实一些。她是这么说的,却不知当游人都回去后,她的心里会不会失落。可能会是一声叹息,一种无奈吧。在这样的叹息与无奈中,村落也仿佛更趋沉静。

村边有一片古树群,下面是一小方平地,像沟壕里平整出来似的,一垄垄排列。一位戴着竹笠穿着浅红衣裳的妇女蹲着身子,不知在插种什么作物。平地的下方就是一块块细长的梯田,一层一层地次第延开,绿油油的秧苗清瘦般地映在澄亮的水里,给梯田点缀出一脉清新,一种生机。令人想象早先的西川人是怎样挥着锄头在贫瘠的山坡上开垦的情景,又是如何在沿山势筑成的梯田上种植着庄稼,在清苦、艰辛的场景中,栽种出四季景色不同的风情。可是如今,多处梯田已荒芜,芦苇在曾经的土地上摇曳。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寡淡地沉静着,让人好一阵叹为观止。

西川古道像被遗弃似的,早已少有人问津。当水泥路连通到村里的时候,古道的静默便越来越浓。这条全程约五公里的古道,由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褐黄的树叶落满古道,沙沙作响,回应出一种原始的质朴,仿佛自垒成以来就一直处于幽深之中。古道上筑有两座凉亭,就像遮阳避雨的大树,古道穿亭而过,更透出一种古朴和自然。上一道坡,转一个弯,沉静的韵意便沿着古道一路相随。

如同一个独守沉静并害怕沉静被打破和侵入的人,西川默默地承载了几百年风雨,咀嚼着自己的命运。值得欣慰的是,它终于为世人所认识。然而,当我回望西川古村的时候,一个问题倏地冒了出来:当西川成为一个景点时,这样的沉静还会存在吗?或许,夜深人静时,西川会在重重的喘气声后,歇上一会,固守它沉静的模样;但是,那还是“西川的沉静”吗?

我想,人声嘈杂的西川,车水马龙的西川,饭店林立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

(取材于复达的同名散文)

19.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老态龙钟

B断壁残垣

C叹为观止

D车水马龙

20.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觉到,张姓先祖的选址定居,注意到了山势的雄奇,却较少考虑到人居的困难。

B在作者看来,那独特的地理因素和环境特点,是形成古村西川的“沉静”的重要原因。

C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光顾,从而提高“人气”,这也成为所有的西川人现在最迫切的期待。

D作品中说,“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反映出西川的“沉静”中缺一些生机。

21.结合文意,赏析第四段中的画线语句。

22.作品写到一位“老汉”和一位“老婆婆”,谈谈你对写这两人意图的理解。

23.作品以“西川的沉静”为题,结合文意解释“西川的沉静”的丰富内涵。

24.作品结尾,对于“人声嘈杂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这样一种假想,作者断言说:“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见解,请谈谈自己的认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A 选项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文中用来形容衰老的西川

是恰当的。B 选项断壁残垣: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形容残败的景象。文中用来形容经

风霜的黄泥屋也是恰当的。C 选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文中用

来形容荒芜的梯田,不恰当,故错误。D 选项车水马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

的热闹情景。文中用来形容繁华后的西川也是恰当的。

考查方向

成语的使用。

解题思路

注意辨明成语的使用对象。

易错点

A选项的老态龙钟考生容易误解为只能用来形容人。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A 选项文章第 3 段,张姓认为是风水宝地,来此迁居,村落依山而建。文章第 5 段描述了村落的环境差,并不适合人居住,故 A 正确;B 选项文章通篇描述了村落的环境和地理因素,封闭少有人行,也是造成沉静的原因,所以正确。C 选项希望更多游客光顾,是一个老婆婆说的,并没有说是西川人的想法,所以错误。D 选项文章第11 段中,有人耕种的梯田有一份生机,无人耕种的梯田,也就没有生机,所以正确。

考查方向

探究文本意蕴。

解题思路

找到选项内容在原文中的表述进行分析。

易错点

A选项的内容涉及到两个段落,考生容易遗漏。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画线语句运用整散句渲染色彩和线条,显示出作者在初次面对西川时内心的变化与起伏。既有对西川外在状貌的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描摹,也有对西川厚重历史的强大内心震撼力的凸显,突出地表现了西川的沉静带给作者内心强大的影响。

解析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艺术手法,和本文的总体思想感情“西川的沉静”相关,从这两个角度鉴

赏即可。艺术手法要点出艺术手法名称和作用,结合文章分析。思想感情亦要结合文章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题思路

鉴赏文中的关键句,从艺术手法,内容,结构,思想感情角度入手。

易错点

分析不全面,手法和内容容易被遗漏。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①作品中的老汉,对外界事物并无兴趣,淡然宁静。作为眷念故土因而不愿走出西川的一部分人的代表,他们的淡然是西川继续“沉静”下去的真实依据。

②作品中的老婆婆,希望多来游客,渴望有人气的充实生活。作为渴望西川与外界同步变化的一部分人的代表,他们的焦虑是打破西川“沉静”的最大动力。

③两位老人的存在,其实就是西川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状态的呈现。

解析

老汉坐在家门口,老婆婆站在高处,象征了西川人的两种想法,固守和向外。通过两类人的表现和文章的主题“沉静”联系回答即可。

考查方向

探究文本意蕴。

解题思路

从文章的主旨入手分析。

易错点

考生容易只将其当作人物形象分析题,而忽略了对于主旨的意图。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

“西川的沉静”,指西川自然环境的特点:静寂、幽静和幽深,也指西川在现实状态中的人文特色;既有西川现实的寡淡、静默和衰老,也包括西川人内心的质朴、淡然和坚忍。

解析

将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文章主要写了初到西川、西川村落的由来,西川村落的房屋,西川村落中的人,西川外的梯田,西川的古道和西川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后可能变成的样子。通过这几点结合文中内容回答即可。

考查方向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解题思路

概括文章内容可得出主要写了西川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实和理想,从这几方面思考。

易错点

容易忽略西川的现实状态和西川人这两方面的内容。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参考示例:同意,西川环境闭塞,自古少人行,那里的人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作息习惯。西川的沉静已经深入了西川的血脉。而游客来西川,就是为了来看西川的本色以及西川的沉静。多了人声和喧哗的西川,西川的沉静就会被破坏,西川也就不是西川了,所以这并不是西川的本意。

解析

同意或不同意皆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考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观点作答。

考查方向

思辨能力

解题思路

联系西川的发展来分析。

易错点

不联系西川的发展分析,而只拓展为旅游方向分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5 分

4.已知是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则

A

B

C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得,则;所以选B选项.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模的计算,在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常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知识交汇命题.

解题思路

1)由题意得到

2)利用平面向量的的模长公式进行求解.

易错点

本题易在求的模时出现错误,易忽视模长公式的应用.

知识点

单位向量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下一知识点 : 平行向量与共线向量
百度题库 > 高考 > 理科数学 > 单位向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