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 共142题
薇甘菊是一种藤本杂草,在原产地南美洲有许多昆虫和螨类以它为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薇甘菊可以通过种子和根茎产生后代。其生殖方式属于 。
(2)近几年,由于人为因素使薇甘菊在我国东南沿海省市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此现象在生态学上被称为 ,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而在原产地没有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3)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薇甘菊的危害表现在:将其他植物完全覆盖,使其不能生长。最终导致这些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4)科学家在研究生物防治薇甘菊危害的过程中,发现田野菟丝子可以寄生在薇甘菊上,导致其大量死亡。菟丝子的代谢类型是 ___________ ,上述生物防治利用的是不同生物之间的 _______ 关系。
正确答案
(1)有性生殖和无性(或营养)生殖
(2)生物入侵 稳定性(或稳态) 存在天敌(或捕食者)
(3)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异养需氧型 寄生
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1)下图表示在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相互关系。请据图中所列关系回答。
①.湖泊中浮游植物→小鱼→大鱼的食物链,属于______________关系。
②.夏天湖水深处光量减少,而湖表层浮游植物因光增强而增加,属于_________关系。
③.湖水矿质营养不足,引起浮游植物数量减少,属于_____________关系。
④.夏天湖水深处含氧量下降,而湖中分解者活动旺盛,属于______________关系。
(2)下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①.若狼被捕杀,数量首先会减少的是______。
②.若美洲狮的食物2/3来自鹿,其余来自浣熊,则一只美洲狮体重每增加3Kg,至少需要消耗青草_____Kg。
正确答案
(1)①.生物间的相互 ②.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反作用 ③.无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④.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反作用
(2)①.蝗虫,因鹿和蝗虫处于同一个营养级,是食物的竞争者 ②.175
近日福建福宁湾海域再次发生赤潮,这是福建海域今年第五次发生赤潮。赤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蓝藻的暴发,对于水产养殖业影响极大。
(1)从细胞结构的特点与复杂程度上看,蓝藻属于___________细胞;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看,蓝藻处于__________。夏季气温偏高是福宁湾海域蓝藻暴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看这是人为污染超过了福宁湾海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
(2)环保部门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验员沿河顺流每隔100m取水样一次,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对各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然后,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元素,D组不添加;再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最后检测水样中蓝藻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___作用,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核 第一营养级 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2)①.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 ②.对照 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_________。
(2)许多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毒素,分泌或死亡后释放到海水中,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大量死亡,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食物链:________。
(3)海水的pH一般在8.0~8.2,赤潮发生时海水pH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pH变化以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正确答案
(1)营养物质(N、P等矿质元素)
(2)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或贝类)→人
(3)爆发的赤潮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pH上升
(4)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的光合作用;处于消失期的赤潮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使水体缺氧;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部分以胶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的呼吸和滤食器官受损。
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有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的。请回答:
(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_________。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_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种非生物因素。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___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甲组水样中的O2含量_________于乙组的,理由是___________。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正确答案
(1)无机盐(或矿质元素) 光 氧
(2)乙 由于蓝藻等夜晚呼吸产生大量CO2,CO2与水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 大 蓝藻等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O2,使水中含O2量上升
(3)蓝藻 浮游动物 鱼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1)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
(2)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问。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实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化学本质是_______,可用_________试剂鉴定。
②.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__________。
③.为了控制实验温度,装有酶底物的试管应置于_______中以保持恒温。单位时间内_____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的高低。
④.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3)研究还发现大菱鲆消化道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养殖投放的饲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________的比例,以减少对海洋的污染。
正确答案
(1)幽门盲囊蛋白酶
(2)①.蛋白质 双缩脲 ②.2和8 ③.水浴 底物消耗量(产物生成量) ④.不能 据图可知酶活性随温度提高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现
(3)淀粉、脂肪
在实验条件下培养藻类,在培养液中加入足量的离子和足量的N和P,实验过程中,光照适宜,每天测定四项数据:藻类数量的变化、水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细菌的数量变化、溶氧量的变化。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相关的四条曲线,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A曲线可以看出,藻类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第______天,从第7天起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2)从图B可以看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不断增加,这是____引起的。
(3)图C反映的是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藻类的大量增加与细菌数量变化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_____。
(4)水中藻类的增加,通过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的氧气,理应会使水中含氧量迅速增加,但为什么出现图D的变化?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3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2)藻类光合作用
(3)藻类的大量生长繁殖使水中有机物数量增加,藻类大量增加后,一部分得不到生活条件的个体便会死亡。这样,一些寄生菌和腐生菌就会因为有了丰富的食物而大量繁殖(答案合理即可)
(4)一方面,大量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气;另一方面,藻类增加,导致浮游动物大量增加,有氧呼吸消耗大量的氧气(答案合理即可)
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图1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有______条,鱼类与贝类的关系是_______。
(2)该湖泊被排入过量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的原因是_________,发臭的原因是_______。
(3)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________。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量在第________天。
(4)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______。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 ②引水稀释 ③使用除草剂 ④控制污水排入
(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6 捕食、竞争
(2)藻类暴发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
(3)挂养贝类水体的藻类密度小于对照组 5
(4)②③
(5)水花生、水葫芦疯长,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暴发,引起下层水草大量死亡,周边居民也出现因某种有毒物质而引起的中毒现象。紧急处理如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捕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以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湖泊中导致蓝藻暴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________。如果居民中毒是由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哪一组?其原因是_________。
(3)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和_________。
(4)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在构建生物修复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5)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理,则该湖泊的生态系统将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反馈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这种反馈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含N、P等元素的无机盐 藻类→浮游动物→鱼→人
(2)乙组,由于蓝藻等夜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CO2,CO2与水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
(3)诱使藻类抗药性增强
(4)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遮住阳光并吸收矿质离子,使蓝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答案合理即可)
(5)生态系统崩溃(稳定性完全破坏) 正反馈调节或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________KJ和________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_,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____________。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_________。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5 绿藻和水草
(2)500 500
(3)光线 绿藻(或食物)
(4)O2 分解者(微生物)
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图1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有__________条,鱼类与贝类关系是_________。
(2)该湖泊被排入过量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的原因是__________,发臭的原因是________。
(3)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__________。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量在第_________天。
(4)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_________。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 ②引水稀释 ③使用除草剂 ④控制污水排入
(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_____。
正确答案
(1)6 捕食、竞争
(2)藻类爆发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
(3)挂养贝类水体的藻类密度小于对照组 5
(4)②、③
(5)水花生、水葫芦疯长,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阅读下列三个事例,并回答有关问题。
事例一 我国海南岛的森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为8.5%,并且因森林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坡垒等珍贵植物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灭绝。
事例二 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经有一半被挖尽。
事例三 一种原产于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资源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
(3)事例三说明由于________入侵或引种到_________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4)除上述原因外,你还能举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其他原因吗?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植被的破坏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3)外来物种 缺乏天敌
(4)人为捕杀、环境污染等
氧化塘是一个藻菌共生的污水净化系统。请根据下面的氧化塘污水净化功能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
(1)排入氧化塘的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以被________等生物分解,分解的方式是_________。为了提高分解的效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2)排入氧化塘的污水中的无机物可以被_______等生物吸收利用。这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
(3)氧化塘在一段时间后,水质会变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4)为降低藻类的数量可以在氧化塘内放养水葫芦和褶纹冠蚌。水葫芦与藻类的关系是______,褶纹冠蚌与藻类的关系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细菌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向氧化塘内通人空气
(2)藻类 生产者
(3)污水中有大量含N、P等元素的无机盐,同时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分解后也产生大量含N、P等元素的无机盐
(4)竞争 捕食
材料一 我国南方某水乡,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家畜饲料问题从南美引进了一种速生水生植物水葫芦,近几年却发现它已经泛滥成灾,由于其干物质含量仅5%左右,有机物含量很少,利用价值极小,已对当地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而据考查,原产地无此现象。
材料二 有“植物王国”和“基因宝库”美称的云南,由于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正发生生态危机。紫茎泽兰原产美洲,十多年前经东南亚侵入云南。紫茎泽兰的毒素会使牛羊中毒,其种子又多又小,散落范围大,生存能力强,能到处传播,所到之处草木都无法生长,紫茎泽兰生长特别快,正以每年30kg的速度向北蔓延,一直扩展到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地区。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水葫芦、紫茎泽兰生长失控的原因主要有营养丰富、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它们的生长呈现出___________型的生长曲线。
(2)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场生态灾难,其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它们在原产地却没有出现此严重后果,原因是_________。
(3)水葫芦失控对水体的危害是使水体遭到严重污染,溶解氧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变臭等。这种危害类似于水体的____________。
(4)为达到既控制水葫芦的“疯长”,又防止使用药物污染环境的目的,有人设想引入水葫芦的天敌。你对此设想有何建议?_____________。
(5)再读材料二,请你提出一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J
(2)破坏当地的生态资源,生态平衡被破坏,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 在原产地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它们已与其他生物形成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彼此能保持适度规模的种群,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
(3)富营养化
(4)能否引入天敌不能轻易下结论,原因是必须考虑引入天敌会不会与引入水葫芦一样导致失控而危害其他生物,因此必须反复实验论证后才能做出决定
(5)如何消除这场生态灾难?从这一事件中人类应吸取什么教训?如何正确把握物种引进与其结果的关系?如何利用紫茎泽兰造福人类?如何研究开发紫茎泽兰有价值的一面?(答案合理即可)
由于人类的活动,云南滇池多次在夏季出现蓝藻暴发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滇池蓝藻暴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_______来判断。如果比较滇池水体的pH.则早上比傍晚要__________。
(2)夏季气温偏高是滇池蓝藻暴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看这是人为污染超过了滇池生态系统的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________来影响蓝藻的生长。
(3)环保部门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验员沿河顺流每隔100m取水样一次,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对各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然后,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再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最后检测水样中蓝藻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
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________作用,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成形的细胞核(或叶绿体等细胞器) 低
(2)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酶的活性
(3)①.工厂排水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 ②.对照 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