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共9427题
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皇帝的哪些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 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 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皇帝将泄密其行踪的人一律处死;皇帝行踪神秘化;皇帝对丞相车骑多而不满。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3)方式与作用:一种是任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皇帝是专制的象征,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1)从秦始皇开始,为加强君主专制,必然会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那么中国古代秦朝、汉朝、宋朝对官员监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此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二
(2)图1、图2、图3反映什么制度?
(3)图4反映了什么政局?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评价?
(4)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但权力的集中又容易导致专制,以近代美国和英国政体为例,简要说明他们分别是如何达到中央集权,又避免了专制的?
正确答案
(1) ①措施:秦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设刺史;宋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州郡长官。②特点: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皇权。
(2)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3)政局: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原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发展和扩大;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评价: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结束了割据局面,从此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整个中国一统的局面,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但出现三冗两积的局面。
(4)美国: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属于联邦政府,联邦法律至上,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的最高权力。同时规定三权分立,彼此间互相制约,又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采用任期制,从而防止了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导人权力过大而形成专制。英国: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但权力受议会限制,没有实权,国家权力集中在议会和内阁,它们分别行使全国立法和行政最高权力。议会和内阁互相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6分)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2分)是如何解决的?(2分)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4分)
正确答案
(1)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6分)
(2)问题:中央政府软弱无能,无法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2分)
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2分)
(3)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4分)
试题分析:(1)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概括。
(2)结合美国成立初期邦联的状态及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回答。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软弱无能,政局动荡、经济衰退。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
(3)该问考查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区别。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地方没有自主权;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地方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显著特征,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我们学过的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名称(5分)
(2)元初地方行政实行什么制度?并指出其历史意义。(3分)
(3)从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2分)
正确答案
(1)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和九卿。(1分)
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1分)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助理皇帝的机构。(2分)
清朝:设军机处。(1你)
(2) 行省制度。(1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2分)
(3) 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分)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1分)
试题分析:(1)(2)两问可以根据教材所学知识直接作出回答;(3)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出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趋势,即皇权与相权的发展表现为皇权不断强化和相权的日趋削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展表现为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是高考中重点和常考点,同时也是材料题出题的难点,尤其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更是其中考查最为频繁的知识点,当然其他考查的角度有①各个王朝的政治特征②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文明的比较。
(24分)关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外学者形成了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他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因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从否定方面将中国列入一种世界模式的第一人”。
这种论断,原本只是18世纪西欧个别人并无多少根据的论断,……只不过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不会有多大世界性影响。但是(最终)……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逐渐成为支配性的话语。这种变化显然不能仅从学理内部加以解释,更多的需要考虑思想生存的外在环境。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说的知识考古》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4分)
(2)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比较“开明的专制”。请结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简要说明(8分)
(3)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简要说明孟德斯鸠把中国划入专制政体依据是什么?其否定中国专制政体的目的是什么(4分)
(4)从“思想的外在环境”分析18世纪以来“中国专制说”为什么会从“地方性的知识”逐渐成为“支配性的话语?(8分)
正确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县制(4分,每点2分,列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2)董仲舒改造儒学,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制度;(4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及仁政民本的思想对君主专制又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4分)
(3)明代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使君主权力不断加强。(2分)
目的: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宣扬自由平等民主的启蒙思想。(2分)
(4)18世纪以来中西方力量对比逐步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实力不断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广泛确立和发展,西方国家不断加强对外扩张,构建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6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沦为西方国家的半殖民地。(2分)所以,“中国专制说”会逐步成为“支配性的话语”。
试题分析:第(1)问;回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第(2)问;主要结合董仲舒的贡献和对他的新儒学的评价,评价时注意正反两个方面;第(3)问;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找明清时期的专制表现,结合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回答即可;后半问联系孟德斯鸠的身份,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第(4)问;主要应从国家实力的对比变化来思考,近代西方崛起中国衰弱,失去话语权。
点评:一定时期的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政治和思想文化,但政治和思想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又有反作用。所以复习时可以可以联系必修1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3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适当联系选修1中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内容,注意把以上内容到统一于中国古代史这一专题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材料三: “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
——《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一和图二分别代表着中西政治文明的不同走向,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的图片按照史料类型划分,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秦始皇废寝忘食批阅奏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及课本知识,归纳出雅典政治的特点。并举三个重大事件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前者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者则代表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2)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或实物史料)。
(3)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4)人民主权及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政、轮番而治、公民意识、法律至上。事件及说明: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改革将雅典的民主政治推向了顶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 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哪个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4分)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4分)
(2)材料二中中书省、尚书省的主要职能分别是什么? (4分)并简要分析其意义? (4分)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所体现的制度有何本质差异?(4分)
正确答案
(1)秦朝 (2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三公九卿制亦可)(2分)奠定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为以后历朝沿用(4分)
(2)中书、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和执行(4分)意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分),为以后历代所沿用(2分)
(3)材料一二均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材料三反映的是议会民主制(4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之下设三公。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朝所沿用。(2)中书省和尚书省的职责教材有明确的内容,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一方面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分工明确,能够提高效率;另一个方面也加强了皇权。(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有本质的不同,材料三体现的是民主制度,而材料一二是专制制度,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
点评:秦代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世封建王朝无不沿袭。在各朝代也出现过分权或者相互牵制的制度,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等,但是他们都是以分权得以集权,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近代的中国为探索民主政治学习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原则的共和制,颁布了《临时约法》,虽未成功,但是却是民主的尝试。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了哪些制度?(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2分)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1分)废丞相以后,明初又
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分)
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4分)从根本上看,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4分)
正确答案
(1)皇帝制度, 2分;三公九卿制,1分;郡县制,1分。
(2)三省六部制,2分;相权一分为三,权力分散,分工合作,相互牵制,4分。
(3)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或答:为了巩固皇权),1分;设内阁,1分。
(4)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4分。
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2分;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分。(或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试题分析:(1)材料引文主要论述的是“皇帝”称号的由来,以及皇帝独特的权威,根据所学知识可答“皇帝制度”;另外关键词“丞相、御史大夫、廷尉斯等”,“海内为郡县”,根据所学秦朝的中央集权知识整理回答即可。
根据图表可以得出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就是分工明确,并且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秦朝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只有一职位体现“位高权重”的特点,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唐使用三省六部制。
根据材料三明太祖认为秦朝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没有借鉴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威胁到皇权的通知,故为加强皇权,废丞相;材料四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省略号后面为重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根据材料综合来看,秦朝丞相的“位高权重”到唐朝“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三,再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表明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甚至废除。结合所学知识来,古代政治制度不仅要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还要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回答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急,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拟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措施:秦始皇不给丞相兵权,设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皇权加强。
(2)主要原因: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否,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负责皇帝谕旨的传达。
(4)“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代开创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影响深远。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形容“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二 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公众演讲中这样阐述雅典的政治制度“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材料三 2005年10月19日,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说明,世界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其实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确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请回答:
(1) 秦朝开创了哪种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雅典开创了哪种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公民集体的民主制;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