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7分)“统一”在辞典中解释为(1)合成整体,与“分裂”相对;(2)归于一致,与“分歧”相对。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统一”的话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中国古代史中,主要的统一时期有哪些?(6分)

(2)不同阵营之间经常存在分歧与矛盾,但有时也归于一致。请用史实说明,二战期间及二战后,美苏归于一致及分歧矛盾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分歧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6分)

(3)同一阵营内部,也会有分歧矛盾。试用史实说明,二十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的分歧矛盾。(9分)

(4)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简述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6分)

(2)归于一致: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或共同反抗法西斯势力);(2分)

分歧矛盾:美苏争霸(或美苏冷战。具体的史实也可得分);(2分)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也可);(2分)

(3)①二战后初期,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企图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②六十年代,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③七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之势,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

④九十年代,欧盟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同美国的竞争。(任意三点即可得9分;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4)①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的方针;

②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三通”;

③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

④成功收回香港、澳门;⑤颁布《反国家分裂法》。(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试题分析:(1)在中国古代史中,主要的统一时期直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时期是分裂时期。

(2)第一小问归于一致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的史实中进行分析可归纳出:美苏组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第二小问二战后美苏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是美苏冷战;第三小问美苏出现的分歧的根本原因可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等角度进行分析。

(3)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歧可从战后初期,美国对西欧的控制、60年代西欧崛起,摆脱美国控制、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90年代随着欧盟成立,与美国竞争进一步加剧等几个阶段,分别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即可。

(4)中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从对港澳台等地区采取的政策来进行分析,如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的方针、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三通”、 成功收回香港、澳门、颁布《反国家分裂法》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下面六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图五                                     图六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朝代的何种中央政治制度?与图一、二相比, 图三有何显著特点?(6分)

(2)图四中的机构是谁设立的?这个机构的设立有什么影响(2分)

(3)与图五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图六有何明显特点?(3分)

(4)上述图片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废除了丞相;(6分)

(2)雍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2分)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统一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分)

(4)君主和丞相、中央和地方权力(4分)

试题分析:

(1)从图一看,在中央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这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图二皇帝之下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图三撤销三省,废除宰相,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图四的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它的设立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3)图五是西周在地方上实行的分封制,各个诸侯国有较大的自主权;图六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即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从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历史事件的背景、特征、影响等,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秦律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徙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劓(割鼻)、城旦舂(男子戍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在《田律》《徭律》《仓律》《工律》《金布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官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三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材料四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而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职能。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秦律的特点、实质及在历史上的作用。

正确答案

(1)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保证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重农抑商;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

(2)特点:法律比较周密,涉及内容广泛;体现法家思想,严刑酷法,轻罪重刑。

实质:是秦国、秦朝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作用:从法律上维护了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历史进步性;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律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秦律过于严苛,又会破坏社会生产力,激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成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第(1)问主要是从材料中提炼答案要点,首先逐句阅读材料,然后把意思相同(相近)的合并,最后按要求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概括归纳。第(2)问是在第(1)问的基础上抽象出共性的、一般的东西,即特点;其实质往往用阶级分析法、国家利益分析法等方法回答;至于作用,则应结合当时背景及阶段特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秦始皇死后)秦始皇完成的统一大业并没有被摧毁,中国人高兴地看到暴政结束,有些人希望退回到秦以前的无政府状态去。随之建立起来的汉朝,承袭了秦始皇建立的体制。事实上,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之久的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巳。                         ——《朱子类语》

【材料三】“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秦制”是指什么?材料一从哪些角度对“秦制”做出了评价?(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其最终目的是

什么?(3分)

(3)明清时期能说明材料三中“中国的专制主义……变得更为凶暴”的史实有哪些(举一例)?这

种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2分)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2分)

正确答案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中央集权制度);(1分)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被历代王朝所沿用,易于形成暴政。(2分)

(2)三省六部制;(1)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1分)

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1分)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或清朝设立军机处;(1分)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1分)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或君主专制不断强化)。(2分)

试题分析:

(1)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材料中的“秦制”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一从两个角度对“秦制”做出了评价,即积极意义和消极的影响。

(2)从材料二中“尚书、中书、门下”等信息可以判断,唐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特点和目的是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主要措施有: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皇权的极度膨胀,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4)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从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历史事件的背景、特征、影响等,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两千年前秦王朝统一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形成中国的“朝代循环”模式。……每个周期中王权易主,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却一脉相承,发生缓慢的微变。                ——蒋永清《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阻滞与转机》

材料二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史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连续性”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造成的影响。(8分)

(2) 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自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是如何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的?(3分)

正确答案

(1) 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6分)

影响: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2分)

(2) 观点: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 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观点2分,史实4分,答出两个史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 对内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史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连续性”的原因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一是从经济根源上进行分析,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所以国家政权牢固而稳定。二是从思想文化政策方面进行分析,中国封建思想从汉代开始逐步的统一,并且影响力非常的大。有关于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造成的影响的问题,需要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史实来分析归纳。

(2)第二问,解决本题首先需要正确的归纳整理出材料二的观点,然后再用史实来分析说明。材料二内容的主要观点是说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可以在横向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整个世界联成一个整体。能够证明这个观点的史实可以从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及影响方面来提取相关史实。

(3)第三问,题干要求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建设社会的方式与内容的问题,所以选取的答案内容应该是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内容。对内改革的主要成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加入世贸组织,真正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接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是怎样强化君权的?(6分)

材料三: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图一

图二:

(2)据材料三指出图一、图二的朝代和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4分)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2分)

材料四: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朱子语类》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制度有何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1) 神话皇权,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分权。

(2)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相权日益削弱;皇权日益加强。

(3)特点: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作用: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皇权。③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试题分析:第(1)依据材料一中 “ 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 ‘ 帝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及材料二中三公 “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 归纳即可。(2本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别是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和内阁与军机处。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是相权不断的被削弱,皇权不断地加强,唐朝相权一分为三,到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3)材料四说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从材料“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信息可以分析的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相互合作,分工明确,同时相互监督。这样保证了皇权的大权独揽,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材料— 登州文会馆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1876年创办的—所教会学校,表3为该校正斋(中学部分)开设的主要课程:

材料二 试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

注:艺学指算、绘、矿、医、声、先、化、电)为用。”——安作璋等《齐鲁文化通史》

(2)分析材料—、二,指出两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共同之处。这类新式学校的创办对山东近代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达89.7亿美元。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4.9%,其中,制造业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表4为山东省各地市1992——2005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同期累计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

地区

投资比重(%)

地区

投资比重(%)

地区

投资比重(%)

济南

5.36

潍坊

7.26

临沂

1.68

青岛

37.19

济宁

2.19

德州

2.13

淄博

4.14

泰安

1.16

聊城

0.98

枣庄

1.13

威海

10.19

滨州

1.14

东营

1.41

日照

1.59

荷泽

1.11

烟台

19.21

莱芜

0.68

 

 

(3)依据表4概括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的两个地带,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4)简要回答这种分布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材料四  自2000年中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山东境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呈现一些新特点。

(5)图18、图19分别表明山东境外投资领域域进—步拓宽、投资区域不断扩大,以这样的思路,你认为图20体现的山东境外投资的特点应该如何概括?请对山东企业如何实现境外投资的新突破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五 山东省政府按照《对外贸易法》和中央的政策,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意见》等规定,制定和完善了为对外开放服务的具体措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建立完善各级行政许可中心,营造公正透明的行政环境,优化全方位的服务环境,为各类企业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6)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山东省政府在为对外开放服务过程中是如何行使权力的?

正确答案

(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2)共同之处:都有中国经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

作用: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山东近代经济的发展。

(3)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胶济铁路沿线地带(或沿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一线)

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产业、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交通);政策。

(4)有利影响:有利于生产要素向东部沿梅和胶济沿线地带集中,带动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带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有利于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不利影响:扩大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5)特点:境外投资的主体多元化。

建议: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制定正确的境外投资经营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境外投资的竞争力加强境外投资主体合作,避免恶性竞争;不断优化境外投资结构,招展投资领域,提高投资效益;遵循和利用世贸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该题是典型的“山东”题,体现了山东地方特色,而历史的考查角度很是到位,三本必修教材均有涉及,其综合性的特点弥补了考查选材单一的局限,这更是该题的最成功之处。难度不是很大,但区分度会很好,独到的视觉切入和问题设问,充分展示了新课标改革的新风范。

(1)注意题目中的几个关键限定词:史实说明、三个方面(政治、经济、思想),先秦时期,山东范围。然后再结合课标、考纲和教材进行联系定位。语言和内容力求集中明了。

(2)两段材料提供的是山东近代学堂,一中一外,材料说明完整,只要静心带着问题通读材料然后再进行归纳提炼,共同之处便迎刃而解。而积极影响略加分析便可轻易得出,说明即可。

(3)从图表可以看出,外商投资比重较大的地区为青岛、烟台、威海,这三个城市都分布在沿海代地带;其次潍坊、济南、淄博这三个城市都沿胶济铁路分布。所以外商投资于沿海和沿铁路地带。其影响的因素:沿海地带位置优势,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两大地带均交通便利、制造业比较发达,且属于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由于外商投资于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地带,必然会带动两大地带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扩大;由于外商投资的产业主要是制造业,那么会使山东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产业增加,同时推动山东制造业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4分)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2分)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2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材料三  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两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5分)

正确答案

(1)西周疆域辽阔,交通、通讯等技术条件落后;(2分)通过分封诸侯,建立藩屏拱卫王室,维护统治。(2分)

(2)历史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不休。(2分)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2分)

(3)角度:康有为:地方自治是强国之道,立国之本。(1分)

留日学生:地方自治是发展民族工商实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1分)

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严重;(1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主张变法强国,实业救国。(2分)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说明西周疆域辽阔。“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说明交通和通讯技术落后。“大规模的‘封藩建卫’,属国…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反映出分封诸侯,建立藩屏拱卫王室,维护统治的目的。

(2)根据题干“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反映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不休。因而实行郡县制。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有世袭统治权,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因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就在于,郡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长官有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角度:康有为认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因而得出地方自治是强国之道,立国之本。留学生认为 “ 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即强调地方自治是发展民族工商实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

背景:题干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根据时间思考其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瓜分狂潮,《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此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呼吁实业救国,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东西方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其政治制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请回答:

(1)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它有什么突出特点?(3分)

(2)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制度的“黄金时代”。请说出这一时期雅典国家三个主要权力机构的名称。(3分)

(3)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逐渐形成了责任内阁制,而中国明清时期也曾设置内阁。简要指出二者的两处不同。(6分)

正确答案

(14分)(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中央集权;皇权至上。(3分)

(2)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3分)

(3)性质:资本主义性质;封建性质。

产生过程:内阁首相经选举产生;内阁首辅由皇帝任命。

地位:法定必设机构,国王无权解散;不是法定机构,皇帝可以随时解散。

权力:行使国家决策和管理权力;主要备皇帝顾问。(6分,答出两点即可。答出其它,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试题分析:

(1)注意中华古代文明的总体特征: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为主导;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为主流。

(2)这一时期雅典国家三个主要权力机构的名称: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为行政机关,陪审法庭为司法机关。

(3)本问实际上是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英国内阁制,1.明朝的内阁制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当时的内阁始终是一个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内侍机构,而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主张的采纳与否取决于皇帝。所以明代的内阁既无法定的权力与职责,又不可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2.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英国的内阁是国王通过任命议会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组成的。内阁拥有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

点评:高效地复习政治文明史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一是从宏观上掌握古今中外的政治文明的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把握政治文明演进的规律;二是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不同时期以及中外政治文明的成果。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 梭伦规定,国家的官职应先由各部落分别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就从这些候选人中抽签选举。……梭伦又创立了一个四百人议会。每部落一百人,但他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贵族议会)。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四  某国宪法的若干条文: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可命令他们退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的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梭伦调整政治机构方面的措施,(2分)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梭伦试图在改革中遵循的原则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该国的政体及其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2分)

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4分)

(2)措施:从公民中抽签产生国家公职人员;设立四百人会议。(2分)

原则:公正、公平、中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分)

(3)政体: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2分)

特点: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或答君主是实,立宪为虚)。(2分)

(4)认识:政治文明(或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或多元化);政治制度必须适应本国国情。(2分)

下一知识点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