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秒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文中寡人是指谁?(1分) 新的称号是什么?(1分)

材料二: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秦始皇是如何“设职授官”的?(1分)该“官僚政治”的实质是什么?(1分)

“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周代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1分)

材料三:“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贾谊《过秦论》

材料四:“灭四维(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班固《汉书·贾谊传》

材料五:“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六:“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4)按材料顺序,简要概括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4分)(必须用自己的语言,照抄原文不得分)

正确答案

(1)嬴政;皇帝(2分)

(2)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郡守、县令(郡县制)(1分)

实质:中央集权体制(1分)

(3)分封制(1分)

(4)材料一:秦朝没有实行先王的治国之道。钳制思想愚弄百姓;(4分)

材料二:秦朝没有实行儒家的礼治,没有对百姓加强礼仪廉耻的教育;

材料三:原六国的民众不满秦朝的统治;

材料四:秦朝的刑法过于严苛,施行暴政。

试题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皇帝制度。(2)材料二中秦始皇设职授官是指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其实质是建立中央集权体制。(3)材料二中“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周代实行分封制。(4)直接概括四则材料的核心观点即可得出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点评: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的具体表现是“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表现为“郡县制”,材料强调了“三公九卿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高考关注的角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和具体特征,而秦代是这一制度的开创时期,应从整体上对此有所把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摘自人教版必修一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录》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赵翼《詹曝杂记》

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以后封建王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10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元朝中书省与唐朝中书省职权的主要不同之处。并据材料三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结合知识评价行省制。(6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

问题解决措施:A、汉朝实行频繁更换丞相、内外朝制度等措施削弱相权。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加强皇权。C、宋朝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别分割丞相的行政权、财权、军权。D、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加强皇权。(8分)

(2)不同:唐朝中书省有决策权,负责草拟皇帝诏令;元朝中书省行使行政权。(2分)

主要原因:元朝疆域辽阔(1分)

行省制度评价: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进一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重要意义。(3分)

试题分析:(1)材料题作答一定要结合材料。材料一主要体现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一对矛盾,历朝统治者解决这一矛盾的措施主要有汉朝实行频繁更换丞相、内外朝制度等措施削弱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别分割丞相的行政权、财权、军权;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加强皇权。(2)元朝实行一省制,设置中书省负责执行中央事务;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起草诏令。元朝实行一省制的原因是疆域辽阔,为了提高效率。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后,明清沿之。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进一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重要意义。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矛盾主要有两个: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集中。历朝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掌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遂兼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书》

材料二  “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内部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材料三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力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施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你认为作者重在说明什么历史现象(6分)

(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主张.(4分)

(4)谈谈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你有何启示(4分)

正确答案

(1)郡县制。(2分)秦实现了国家统一;吸取分封制弊端的教训。(4分)

(2)一个国家的崛起取决于本国实力;制度建设对国家崛起和持续强大至关重要;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6分)

(3)主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4分)

(4)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呈现出时代性、多样性;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从专制走向民主;要结合本国国情,借鉴吸收其它国家先进的政治文明,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政体。(4分)(答出任意2点即得满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的郡县制以及《独立宣言》的基本主张,旨在让学生贯通古今中外政治制度。(1)秦朝实施郡县制是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并且是在吸取分封制弊端的教训基础上的;(2)材料二通过英国宪章的完善阐明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3)材料三考查学生对《独立宣言》主张的解读;(4)综合三段材料以及所学知识点概况不同政治制度的发展模式的启示,思路应该结合材料,不拘一格,多答有效要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3分)

材料一: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动摇。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只缘清末人,熟于西洋18世纪时代如法人孟德斯鸠辈的政论,他们以为国体有君主、民主之分,政体有专制、立宪之别。中国有君主而无国会无宪法,便以为是君主专制。……极精密极完整地政权分配,使全个政府的行政机关各有依循,便不必有宪法而政府自有限节。而况明代以前,宰相为行政领袖,与王室俨成敌体。王帝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1)材料一反应出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看法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证自己的看法的?(4分)

材料二: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7分)

材料三:  1620年赴北美大陆在大西洋五月花号船上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被认为是美国宪法的源头,1639年北美出现了《康涅狄格根本法》,宣称主权属于全体人民,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宪法。(此后)1791年法国宪法问世,1908年大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宪法的基本原则有:私有财产、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法制、人权等原则。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材料四: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国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了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史》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17—18世纪美国宪法制定和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12分)

正确答案

(1)看法:中国古代并非君主黑暗专制(1分)

论证:皇权收到传统客观规定限制;说古代专制是近代人拿西方政治简单套用中国历史的结果;完整有机的政治结构起着宪法和国会的作用;皇权受到相权的制衡(答足任意三点3分)

(2)变化:内阁权力扩大,议会全力缩小;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权力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加强。(3分)

原因: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社会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支持;社会矛盾的加剧和社会问题的增多;垄断资本与行政权力结盟。(4分,任答两点即可)

(3)美国:渐进性,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才最终确立;首创性: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拓展性:影响不断扩大。对法国《1791年限法》等产生影响;民主性:强调民主和人权;强调保护私有财产。(6分,任答三点即可)

中国:借鉴性,较全面的借鉴美国政治制度和西方政治理论;进展快速,不到一年就建立起来;曲折性和持久性,屡遭挫折,人民不断努力。(6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看法从材料的第一、二两句话判断,从“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这两句能得出基本看法。后面四句则是钱穆先生论证自己观点的理由,概括每句的中心即可。分别是皇权收到传统客观规定限制;说古代专制是近代人拿西方政治简单套用中国历史的结果;完整有机的政治结构起着宪法和国会的作用;皇权受到相权的制衡。

(2)第一问发展变化从材料中“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信息判断,得出答案。内阁权力扩大,议会全力缩小;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权力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加强。第二问发生变化的原因则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加剧方面思考,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政府的权力。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归纳答案,材料三有四句,根据每一句话依次归纳,第一句话说明宪法确立的时间长,从源头到正式颁布160多年,且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第二句“1791年法国宪法问世,1908年大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则说的是美国宪法的影响。第三局中“私有财产、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法制、人权等原则”宪法的内容特点,民主性和保护私有财产。中国体现的特点抓住材料中“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 不到一年的时间”“ 屡遭挫折”“ 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的关键信息判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6分)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6分)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正确答案

(1)皇帝将泄密其言行的人一律处死;皇帝行踪神秘化;皇帝对丞相车骑多不满。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6分)

(2)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 (6分)

(3)一种是起用身 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4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的问题,材料一反映的是皇帝言行大臣不能随意泄露的问题,,所以依据这个观点可以分析整理出正确的答案。材料一中的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皇权的专制与残暴,对他人的生命可以随意掠夺,反映皇权的至高无上的本质问题。

(2)第二问,本题可以依据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分析。隋唐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是三省六部制,在这种制度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他们各司其职,互不相属,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成三个部分,三个省相互配合,提高的办事效率,依据这些相关内容来分析归纳其特点即可。

(3)第三问,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过程中的呈现出的各自特点。内朝出现于汉武帝时期,这种机构与皇帝一起构成了中央的决策机构,从而架空了三公的权力。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分散相权,内阁制是丞相制度被废除后设立的机构,军机处是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所以依据上述的内容可以归纳整理出正确的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制度的建设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1)材料一中“以有侯王”一句涉及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1分)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何种地方行政体制,(2分)导致怎样的后果?(2分)汉武帝为避免这一局面的重蹈覆辙,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3分)

(3)在处理地方与中央关系这一问题上,近代西方哪一个国家有了新的思维,(2分)其核心精神是什么?(2分)      

(4)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同,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2分)该制度的形式如何?(2分)近现代西方国家对该制度又有了怎么的发展?(2分)

正确答案

(1)分封制(1分)

(2)郡国并行制(2分)

后果: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酿成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2分)

措施:实行推恩令,“ 酎金夺爵”,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3分)

(3)美国(2分);实行联邦制,分权制衡(2分)。

(4)政治制度:民主制;(2分)

形式:直接民主;(2分)

发展:从直接民主向间接民主过渡。(2分)

试题分析:第(1)问,“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意思是因为有诸侯所以天下混战,故此处的制度是分封制;第(2)问,“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联系所学可知,只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说明王国问题出现,最终引发七国之乱;联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可知,主要通过实行推恩令,“ 酎金夺爵”,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第(3)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美国成功实现了联邦与州的适当分权,体现出的是联邦制,分权制衡的精神;第(4)问,联系史实可知,希腊实行民主制,希腊的民主全体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属于直接民主;近代西方则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实行的是间接民主。

点评: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同时期古希腊均处于分裂状态。当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不断瓦解,诸侯争霸导致国家分裂,战祸不断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希腊是小国寡民、城邦林立,各邦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其中雅典实行公民民主政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中国的专制(君主)政体,具有终身制、世袭制、君主主权、个人独裁的特点;雅典的民主政体,具有选举制、任期制、人民主权、集体领导的特点。

中国的大河流域、平原多,为形成统一和从事农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农耕文明使中国人安土重迁,相对分散和封闭的农耕经济和不断扩大的疆域需要集权政治加以统治。而希腊环海多山多岛多港的自然环境,适宜工商业和航海贸易的发展,公平交易的工商业文明造就了希腊人的民主政治,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又为民主政治的推行创造了条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8分)概括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2分)并指出其影响。(2分)

正确答案

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2分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权空前提高。 (2分)

总体发展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2分)

影响: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走向极端。  (2分)

试题分析: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初,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君权与相权演变的趋势是: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这一趋势导致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走向极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赢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                        ——摘自1911年11月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

材料三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赢政创立的政治制度,并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政治体制的构建上,孙中山颁布的《临时约法》是如何体现“效法美国”主张的?(2分)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4分)“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4)材料四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通过哪些具体内容来体现的?(3分)

正确答案

(16分)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1)制度:皇帝制度。(1分)(评分说明:写皇帝制同样给分,其他说法不得分)

主要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分) (评分说明:皇位世袭1分、皇权至上1分,答皇帝独尊同样给1分,总分不超过2分)

(2)体现: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2分)(评分说明:答“三权分立”同样给2分)。

(3)原因: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4分)(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任答出2点即可得4分)

观点:同意。理由:共和体制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4分)    (评分说明:只答观点不得分,理由任答2个4分;不表明观点,只答理由不得分。)

观点:不同意。理由: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分)(评分说明:只答观点不得分,理由任答2个4分;不表明观点,只答理由不得分。)

(4)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分)(评分说明:每个制度1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写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得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或“多党合作制”“政治协商制度”均可得1分)

试题分析:(1)本问以秦朝确立皇帝制度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运用能力。解答本问应依据“朕为始皇帝”等信息判定政治制度是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特点则应结合所学知识述说皇帝的传承、地位和权力方面的特点。

(2)本题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切入点,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问关键是理解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特点,再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政治结构的三权分立原则,孙中山等革命派以美为师,实行共和制,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这是两者的共性。

(3)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归纳能力。关键信息:专心于儒家经典、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依据关键信息,从思想和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分析归纳。

(3)本问为开放型试题,考查对辛亥革命成功的认识。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史论一致,史论相结合。如果选择同意这一观点,那么,应从辛亥革命失败之处归纳;如果选择不同意这一观点,则应从辛亥革命的意义来分析。

(4)本问考查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本问解答应抓住问题中的时间信息:建国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知是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汉书》“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把新创的政治制度推向全国。

请回答:简述秦朝政治制度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6分)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4分)

正确答案

创新内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

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为后世沿用;明清以后,专制制度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羁绊。(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史记》

请回答:

(1)文中的“寡人”是谁?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2分)

(2)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寡人”最担心哪些人或势力会威胁到他的统治?针对这些威胁,文中的“寡人”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他的统治?(4分)

(3)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寡人”们和这些人或势力的矛盾演变呈现出怎样的规律或特点?(4分)

(4)上文中 “寡人”开创的什么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你认为这一政治制度有何积极作用?(3分)

正确答案

(1)秦始皇(嬴政)。(1分)“六王咸伏,天下大定”,皇帝等皆可(1分)

(2)相权(或丞相)与地方割据势力。(2分)措施: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2分)

(3)强化皇权,削弱并最终废除丞相;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4分)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度、或君主专制)。(1分)此制度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2分)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再结合所学,不难判断出文中的“寡人”及其判断依据。

(2)实际上考查了君权强化的过程。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丞相和地方割据势力。结合所学,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来维护他的统治。

(3)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寡人”们和这些人或势力的矛盾演变呈现出的规律或特点实际上问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呈现出强化皇权,削弱并最终废除丞相;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4)题目说的“寡人”开创的政治制度实际上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政治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是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下一知识点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