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政治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要建立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员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别说明秦汉两朝法律制度依据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独立之初美国面临什么问题?(2分)结合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说明美国是一个“新型的共和国”。(2分)简述中国古代的法律和西方近代法律的本质区别。(4分)

正确答案

(1)秦朝:依据法家思想;严刑酷法。汉朝: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礼入法;崇尚宽简,约法省刑,废除部分肉刑。(8分)

(2)政治上软弱无力。(2分)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中国古代法律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体现了君主的意志;西方近代法律为资产阶级服务,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体现。(4分)

本题考查的是中外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1)本问是考查材料一中的信息“秦代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 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即可看出(2)本问是美国政体的考查,在1787年宪法钱政府实力软弱,然后答出1787年宪法的特点,即联邦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和西方近代法律的本质区别主要从国家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分别是君主专制和资产阶级的民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住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卜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

(2)近代史上,西方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制度。因国情差异,各斩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试指出英、美两国代议制民主的不同形式,并概括两种不同形式各自的特点。(4分)

材料二: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攻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2分)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文本   选举村级委员会

(4)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新时删吣主政治建设的哪些特点。(2分)

正确答案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任答2点,即得2分)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省八部制也可2分)

(2)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关国总统制共和制。特点:英国是议会至上,君主统而不治;美国是分权与制衡。(4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山其中两项即可2分)

(4)法律体系的形成;民主政治建设日趋制度化、法律化;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2分。答山其中两项即可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以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互诛伐,周天子弗触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本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4分)

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2分)他采取“求其宁息”措施是什么?(4分)对后世有何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推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争论。(4分)

(2)李斯。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6分)

(3)为后来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地方行政的基本单位;它的推行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6分)

本题通过史料考查了郡县制确立过程,通过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了是否推行郡县制的论战;第二问考查秦始皇对待争论的态度,主要从材料中概括,材料“廷尉议是”表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而采取的措施即是推行郡县制,对后世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角度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秦汉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材料二 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是全世界的选择。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欧盟的建立更体现了欧洲为了应付对外竞争和内部协调在政治制度上正在进行的重大调整。

——陈申申《中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形态与法制结构》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在西方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选择?(4分)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联合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有何异同?(6分)

正确答案

(1)作用:有利于减少动乱,维护社会稳定;便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2分)

(2)原因:进入工业时代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对国家的统一稳定提出要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需要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4分)

(3)同:减少内部的矛盾与战争;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3分)

异:中国中央集权的形成,是在统一战争后通过权威力量推行的;欧洲的联合是通过成员国协商由条约来维系的。中国的中央政权较欧盟对地方具有更强的执行力。(3分)

试题分析:(1)作用: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概括”,所以从材料一中的“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等信息可以得出,即有利于减少动乱,维护社会稳定;便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2)原因: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所以从材料二中的“为了应付对外竞争和内部协调”以及所学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要角度去思考,即进入工业时代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对国家的统一稳定提出要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需要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

(3)同: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所以从材料一中的“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等信息和材料三中的“为了应付对外竞争和内部协调”、“在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等信息可以知道两者的共同之处有减少内部的矛盾与战争;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和欧洲的联合结果都有利于增强国家实力。

异: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看,即中国中央集权的形成,是在统一战争后通过权威力量推行的;欧洲的联合是通过成员国协商由条约来维系的。中国的中央政权较欧盟对地方具有更强的执行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 夫其卓绝在上不与士民等夷者,独天子一人耳。天子以秉政劳民贵……尝试计之,人主独贵者,政亦独制。                    

——章炳麟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第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政府规定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单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安抚使除外。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材料一中的“不与士民等夷者”体现的是哪一观念?这里的“独制”什么时候确立?(2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5分)

(3)材料三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3分)该设置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2分)

(4)材料四表明,元初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意义?(5分)

正确答案

(1)观念:封建等级观念。(1分)秦朝时确立。(1分)

(2)郡县制。(2分)进步性: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中央政府(皇帝)掌握地方人事任免权;军权收归中央;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任答3点得3分)

(3)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分散官吏的职权。(3分)

意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

(4)行省制度。(1分)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不与士民等夷者,独天子一人耳”,可以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依据所学知识,“独制”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

(2)根据材料中“秦始皇将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由此可以判断秦实行的是郡县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可以总结出其进步性:行政地域取代血缘关系,官员由皇帝任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军权收归中央;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3)依据材料中“州郡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可以得出中央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陆续在各路设…四司,统称“监司”,可以得出中央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可以得出用文臣出任地方官。

(4)根据材料中“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可以得出元初地方推行行省制;根据所学知识,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

《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

有人据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升。评关于王朝更替的某一种观点(请结合唐宋有关史实评价)。(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王朝更替只是简单的重复,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都延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思想上,仍然是传统的儒家、佛教、道教思想流行。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王朝更替是螺旋式上升,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宋代成功地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割据时期;经济上,商品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如城市中打破了市坊界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等;思想上,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形成了新儒学——理学。

试题分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进行总体的评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地球上留下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运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人死于这个沉重的徭役。“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住!”这首吟咏长城的秦朝民歌,揭示了秦始皇的暴政。唐朝人柳宗元分析秦朝骤亡的原因时,认为是“咎在人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出其中的观点?(6分)

(2)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8分)

正确答案

(1)观点: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3分)

2修长城给当时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这是导致秦亡的原因之一。(3分)

(注:每段至少有一个观点,只要答到两点即可得6分)

(2)1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2分)

2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2分)

(3)看法:1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2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4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8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概括其中的观点。第一段:长城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第二段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运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导致秦暴政而亡。

(2)由于看待问题的阶级立场和角度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导致了人们对长城的看法存在如此大的反差。

(3)综合两段材料的观点,谈谈对修长城的看法:一方面,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非凡智慧,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修长城给当时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这是导致秦暴政而亡的重要原因。

点评: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关于是否有必要修筑长城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一方面有不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主张大修长城,以满足某种特定的政治和军事需要;另一方面,又有包括了皇帝在内的许多人激烈反对和批评修筑长城。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对修筑长城所带来的沉重徭役的痛恨。同样,对于长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长城的文化象征意义,人们的认识也始终没有统一起来。誉之者认为长城是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力量的象征。贬之者的意见主要是反对统治者役民暴政,主张治边要以仁德。他们不赞成以暴虐的手段,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长期构筑这道永备的军事防御建筑,指出应以修仁德服敌和以众志成城御敌为根本。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实行分权和1787年美国“三权分立”实行分权的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正确答案

示例一:信息:“三公”是分相权,三公各自相互掣肘,互相制约便于皇帝专制集权。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近代民主共和制的运行方式,分权是避免集权专制。说明:秦朝是农耕经济、主导政治的是法家思想;美国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主导政治的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6分)

示例二:信息:同样是分权,服务的对象和效果是不一样的。说明:秦朝是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力是皇帝赋予的,一切权力由皇帝制约;美国是资本主义共和制,权力是公民赋予的,一切权利受宪法制约。(6分)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学生的能力非常高,首先要审对、审好题目要求,然后是对比材料内容提取相关信息,最后通是整理成文。此题可以从两种分权的形式入手提取信息,也可以从两者的影响与实质内容入手来分析。主要点要回答出二者在政体上的不同及分权的实质的本质区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教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伯利克里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雅典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唐代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材料三与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4分)

正确答案

(1)秦朝: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雅典: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一些民主的运作方式,为近代民主政治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4分)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3分)

正确答案

(9分)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4分)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秦朝政治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很明显要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汉朝政治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很明显要答郡国并存制,唐朝政治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很明显要答三省六部制,此题属于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很可惜这种难度的题目在高考试卷中很难出现。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的趋势是君主权力在加强,宰相的权力在削弱。

(2)首先一定要知道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是什么?然后才能回答出变化的原因,“大变动”是指权利收归中央,变化的原因是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另外,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也可以作为答案要点。宋朝大兴文治,缺乏武力人才也可以作为答案要点。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3)首先一定要明确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是正确的,具体的事实可以列举: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实事也是很容易想到的答案。明清时期的政府,完全就是一个独裁的政府,皇帝的权利才达到登峰造极,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演变也到达了终点站。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而到明清时期才能谈得上是独裁,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

下一知识点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