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共9427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
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
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2分)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2分)
(3)材料三中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什么时候废除了丞相?(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
的主要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三公”的出现是对世袭制的否定。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
分)
(2)态度:应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
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2分)
(3)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元朝实行行省制,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明朝废除丞相。(3分)
(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3分)
略
(17分)在历史长河中,政治制度的传承、创新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并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
(1)秦朝组织严密的帝国结构主要包括哪些重大的制度?其主要特征是什么?(5分)
汉代吸取了秦朝不早立扶苏导致赵高矫诏传位胡亥的教训,建立了太子制度以保证帝位的传承。此后,太子被称为“国本”。立太子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汉代立太子的基本原则继承的是什么制度?汉代为什么要实行太子制度?(3分)
美国《坎普顿百科全书》中的《简明中国政治史》写道:洪武皇帝以唐代政府系统为模式,恢复儒家的教条与实践并且继续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倾向,特别是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
(3)请结合所学指出唐、明中央机构的异同点。(5分)
学者侯宜杰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中指出:单纯的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
(4)请结合史实,证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制度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4分)
正确答案
(1)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服从中央。(5分)
(2)宗法制;从制度上力图避免统治者内部纷争,保证帝位的传承,以巩固专制统治。(3分)
(3)同:实现中央官员的分权与制衡,以保证皇权的独尊。
异: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通过三省之间的牵制和监督,来削弱相权,保证皇权;而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另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5分)
(4)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中,康、梁为首的维新派进行改革,提倡官民上书言事等,倡导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
1912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大大地推进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进程。(4分)
略
下面是某节历史课堂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秦始皇:“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请回答:
(1)剧本所反映的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是什么?(6分)
(2)这种中央官制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正确答案
(1)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6分)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唐朝以前,专制主义的弊病尚未暴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以积极为主。(6分)
本题考查了秦朝的三公制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两种制度的名称;第二问主要考查两种制度发展的趋势以及历史意思,要求学生回答出专制主义不断加强,并从两种制度的运作程序指出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
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秦律规定:凡因斗殴而伤别人肢体发肤要受到严重的刑罚。盗贼赃物价值
满一百一十钱者,判处徒刑并服苦役若干年。偷来价值在一钱以下的桑叶,罚徭役三十天。秦律的刑罚分死刑、肉刑和徒刑。徒刑将犯人拘禁并服哭役,这是常用的刑罚,从盗窃、伤人到官吏的严重渎职,都可判处徒刑,故受刑人数很多。
材料三:高祖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
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史记·高祖本纪》
请回答: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基本主张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律的一些基本特点(3分),并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联系。(2分)秦律的这些特点对秦王朝的统治与社会现实带来什么影响?(6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为什么汉高祖能获得关中父老的欢
迎?(4分)
正确答案
(1)主张;厚赏厚罚,赏罚分明而有信,让民众懂法。
(2)特点:轻罪重罚具有严酷性;严格维护社会秩序和私人财产;富人和穷人在受罚中不平等。
联系:材料一是材料二的理论依据,材料二是一在实践上的表现。
影响:轻罪重罚,受罚人增多,一方面提供了大量无偿劳动力供秦驱使;另一方面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
(3)不同:罪罚相当。
原因:约法三章针对秦律的严酷,对人的生命财产给予尊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顺应了百姓的意愿。
略
阅读下列图文:人之治与众人之治
材料一:“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
公民大会会场与讲演台遗址
材料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筒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请回答:
(1)古代罗马与中国的秦朝在法制方面的不同点是 ( )
A.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 B.对后世影响广泛
C.法律条文非常严苛 D.维护的是少数人的利益
(2)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 )
A.都曾注重民众参与政治 B.都曾经历过君主制
C.都不重视妇女的地位 D.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材料一所反映的政治制度以古代何处最典型?
(4)材料二秦始皇废寝忘食批阅奏章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5)完成下表
民主政治
君主专制
政治基础
基本特点
决策机构或人
存在合理性
正确答案
(1)A 此题中的B.C.D项应是古代罗马与中国的秦朝在法制方面的相同点,而秦朝的法律虽然细密,但在程度上远无法和罗马法相比,更不能说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2)A古希腊建立了完善的民主政治,而处于长期帝制统治下的古罗马、古代中国都不注重民众参与政治。
(3)雅典。
(4)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5)完成表格
民主政治
君主专制
政治基础
大一统帝国
基本特点
人民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主权与轮番而治
君主独裁与家族世袭
决策机构或人
公民大会
君主
存在合理性
极大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促成政治经济文化繁荣
权力集中,对广大国土实行有效的管理
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
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如西汉有司请于文帝曰:“……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文帝许之。启为太子,后即位为景帝。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东汉史学家班固曰:“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诸侯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二 说此制(三公九卿制)中有“公天下”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官僚制度——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
(2)皇权的制衡制度……主要制衡方式有三种:一为太傅制度;二为廷议;三为法律……廷议也叫做朝议、朝会和大议等,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所议有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救灾、战争等等,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自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
(3)诸卿的设置和执掌……
材料三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郡县制,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对于这一变化(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十分看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封建论》一文中说: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一,请你对“皇位世袭制”和“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6分)
(3)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材料二中提到的“朝议”制度?(4分)
正确答案
(1)皇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按照宗法制的规定,由皇帝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3分)
皇族特权制,是皇族(皇帝的父母、兄弟、子女等)获得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的制度。(3分)
评分要求:皇位世袭制必须突出嫡长子继承皇位。皇族特权制必须突出皇族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
(2)汉代的“察举制”由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中央予以考察任用(2分);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2分);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2分)。自秦汉开始,选官制度重在唯才是举,打破了官吏世卿世禄制,体现了“公天下”。
(3)朝议是皇帝与大臣们集体议政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2分);另一方面,朝议召集与否、朝议的结果采纳与否和采纳的程度如何,都完全取决于皇帝一人,因此,朝议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2分)
略
(17分)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述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什么,就其“百代都行秦政制”而言,这次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又是什么?(4分)
(2)在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振兴之路上的主要实践有哪些?(3分)这次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6分)
正确答案
(1)(2分)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或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2分)推行郡县制(或推行县制)
(2)(3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答出三点即为满分)。(4分)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创建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或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前两点为必答,后四点任答两点即可)
(3)(6分)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略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1998年,吉林省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2分)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3分)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6分)
(4)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何新的发展?(2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3分)
正确答案
(1)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分)(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政治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形势逐渐高涨。
思想因素: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不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规定主权在民;采用三权分立制度。(3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6分,每点2分)
(4)新发展:确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2分)
成就:平反冤假错案;民主制度得到重建和完善;法律建设走向健全。(3分)
略
(13分)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议定皇帝名号:
(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赢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动、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二、“封建”还是“郡县”?
三、再兴“封建”论,却发“焚书”难
材料二: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三: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业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
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朝前两次朝议“定乾坤”是指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据此概述明朝政治的特点。(3分)
(4)综上材料,分析朝议制度的利弊。(4分)
正确答案
(13分)(1)确定了“皇帝”名号;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分)
(2)理由:地广人众,事杂多变;一人独断,易出错,可能会导致国亡。(2分)过程: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宰相及大臣在此共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决。(2分)
(3)充当皇帝的顾问,“传旨当笔”;后有“票拟”之权,但受司礼监制约。 (2分)特点:群主专制强化。(1分)
(4)利:大臣 们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2分)弊:朝议仅仅是作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国 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在群主专制强化的明清时期,容易使君臣悬隔,朝廷大臣难以参与议政。(2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