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秦”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2)材料二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4分

正确答案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体现,并带有君权神授的色彩。4分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4分

(3)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4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三可以看出:皇帝的称谓源自传说中“三皇五帝”;皇帝的用品都有特殊的称谓,如“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印称玺”,这些都体现了皇帝地位的独尊。

(2)“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国家事务无论大小都由皇帝裁决。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特征;本质注意从社会形态和阶级属性的角度作答。

点评: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秦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这种中央政权组织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皇帝制度体现了皇帝的独尊、皇位的世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各个具体职能部门。(3)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本题通过材料引入,旨在考察学生对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了解和认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12分)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试归纳之。(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所实行的行政制度。(3分)

(3)秦朝、唐朝、明朝的丞相权力各是怎样的?(3分)

(4)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这一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正确答案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4分)

(2)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分)

(3)秦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明朝废除丞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3分)

(4)相权受到限制、分割和削弱,皇权加强。(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

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

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2分)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2分)

(3)材料三中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什么时候废除了丞相?(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

的主要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三公”的出现是对世袭制的否定。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

分)

(2)态度:应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

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2分)

(3)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元朝实行行省制,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明朝废除丞相。(3分)

(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7分)在历史长河中,政治制度的传承、创新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并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

(1)秦朝组织严密的帝国结构主要包括哪些重大的制度?其主要特征是什么?(5分)

汉代吸取了秦朝不早立扶苏导致赵高矫诏传位胡亥的教训,建立了太子制度以保证帝位的传承。此后,太子被称为“国本”。立太子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汉代立太子的基本原则继承的是什么制度?汉代为什么要实行太子制度?(3分)

美国《坎普顿百科全书》中的《简明中国政治史》写道:洪武皇帝以唐代政府系统为模式,恢复儒家的教条与实践并且继续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倾向,特别是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

(3)请结合所学指出唐、明中央机构的异同点。(5分)

学者侯宜杰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中指出:单纯的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

(4)请结合史实,证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制度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4分)

正确答案

(1)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服从中央。(5分)

(2)宗法制;从制度上力图避免统治者内部纷争,保证帝位的传承,以巩固专制统治。(3分)

(3)同:实现中央官员的分权与制衡,以保证皇权的独尊。

异: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通过三省之间的牵制和监督,来削弱相权,保证皇权;而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另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5分)

(4)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中,康、梁为首的维新派进行改革,提倡官民上书言事等,倡导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

1912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大大地推进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进程。(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面是某节历史课堂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秦始皇:“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请回答:

(1)剧本所反映的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是什么?(6分)

(2)这种中央官制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正确答案

(1)秦朝三公制;唐朝三省六部制;(6分)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唐朝以前,专制主义的弊病尚未暴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以积极为主。(6分)

本题考查了秦朝的三公制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两种制度的名称;第二问主要考查两种制度发展的趋势以及历史意思,要求学生回答出专制主义不断加强,并从两种制度的运作程序指出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将自己的名号定为皇帝。从此,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皇朝最高统治者的名号一直沿用了2000年。与皇帝相关的制度尽管越来越复杂,但其实质却一直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和不受约束的权力。

——孟祥才《中国政治制度史·秦汉卷》

材料二: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秦始皇》

(1)根据材料一,结合课本知识,归纳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秦代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4分)

正确答案

(1)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每答对一点给2分)

(2)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分)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折,下达皇帝诏令;(2分)太尉,管理全国军务。(2分)

(3)加强了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分)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秦”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2)材料二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4分

正确答案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体现,并带有君权神授的色彩。4分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4分

(3)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4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三可以看出:皇帝的称谓源自传说中“三皇五帝”;皇帝的用品都有特殊的称谓,如“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印称玺”,这些都体现了皇帝地位的独尊。

(2)“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国家事务无论大小都由皇帝裁决。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皇帝制度的特征;本质注意从社会形态和阶级属性的角度作答。

点评: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秦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之制,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义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感偶语诗书者弃。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同罪。今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种树之书。若有欲学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决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事件产生了什么后果?(2分)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两则材料之主张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3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事件产生了什么后果?(2分)

①焚书坑儒(1分)

②摧残文化,禁锢思想(1分)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②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1分)

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分)

(3)两则材料之主张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3分)

相同之处:

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1分)

不同之处:

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1分)

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形式,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植的形式(1分)

下一知识点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