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

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秦律规定:凡因斗殴而伤别人肢体发肤要受到严重的刑罚。盗贼赃物价值

满一百一十钱者,判处徒刑并服苦役若干年。偷来价值在一钱以下的桑叶,罚徭役三十天。秦律的刑罚分死刑、肉刑和徒刑。徒刑将犯人拘禁并服哭役,这是常用的刑罚,从盗窃、伤人到官吏的严重渎职,都可判处徒刑,故受刑人数很多。

材料三:高祖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

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史记·高祖本纪》

请回答: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基本主张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律的一些基本特点(3分),并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联系。(2分)秦律的这些特点对秦王朝的统治与社会现实带来什么影响?(6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为什么汉高祖能获得关中父老的欢

迎?(4分)

正确答案

(1)主张;厚赏厚罚,赏罚分明而有信,让民众懂法。

(2)特点:轻罪重罚具有严酷性;严格维护社会秩序和私人财产;富人和穷人在受罚中不平等。

联系:材料一是材料二的理论依据,材料二是一在实践上的表现。

影响:轻罪重罚,受罚人增多,一方面提供了大量无偿劳动力供秦驱使;另一方面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

(3)不同:罪罚相当。

原因:约法三章针对秦律的严酷,对人的生命财产给予尊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顺应了百姓的意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图文:人之治与众人之治

材料一:“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

公民大会会场与讲演台遗址

材料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筒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请回答:

(1)古代罗马与中国的秦朝在法制方面的不同点是   (   )

A.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   B.对后世影响广泛 

C.法律条文非常严苛         D.维护的是少数人的利益

(2)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 )

A.都曾注重民众参与政治    B.都曾经历过君主制

C.都不重视妇女的地位      D.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材料一所反映的政治制度以古代何处最典型?

(4)材料二秦始皇废寝忘食批阅奏章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5)完成下表

 

民主政治

君主专制

政治基础

 

 

基本特点

 

 

决策机构或人

 

 

存在合理性

 

 

正确答案

(1)A 此题中的B.C.D项应是古代罗马与中国的秦朝在法制方面的相同点,而秦朝的法律虽然细密,但在程度上远无法和罗马法相比,更不能说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2)A古希腊建立了完善的民主政治,而处于长期帝制统治下的古罗马、古代中国都不注重民众参与政治。

(3)雅典。                                       

(4)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5)完成表格 

 

民主政治

君主专制

政治基础

 

大一统帝国

基本特点

人民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主权与轮番而治

君主独裁与家族世袭

决策机构或人

公民大会

君主

存在合理性

极大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促成政治经济文化繁荣

权力集中,对广大国土实行有效的管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

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如西汉有司请于文帝曰:“……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文帝许之。启为太子,后即位为景帝。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东汉史学家班固曰:“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诸侯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二   说此制(三公九卿制)中有“公天下”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官僚制度——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

(2)皇权的制衡制度……主要制衡方式有三种:一为太傅制度;二为廷议;三为法律……廷议也叫做朝议、朝会和大议等,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所议有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救灾、战争等等,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自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

(3)诸卿的设置和执掌……

材料三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郡县制,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对于这一变化(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十分看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封建论》一文中说: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一,请你对“皇位世袭制”和“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6分)

(3)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材料二中提到的“朝议”制度?(4分)

正确答案

(1)皇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按照宗法制的规定,由皇帝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3分)

皇族特权制,是皇族(皇帝的父母、兄弟、子女等)获得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的制度。(3分)

评分要求:皇位世袭制必须突出嫡长子继承皇位。皇族特权制必须突出皇族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

(2)汉代的“察举制”由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中央予以考察任用(2分);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2分);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2分)。自秦汉开始,选官制度重在唯才是举,打破了官吏世卿世禄制,体现了“公天下”。

(3)朝议是皇帝与大臣们集体议政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2分);另一方面,朝议召集与否、朝议的结果采纳与否和采纳的程度如何,都完全取决于皇帝一人,因此,朝议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封诸侯,斑赐宗彝(宗庙礼器),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藵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於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天下以为36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巨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东汉)斑固《汉书•诸侯王表》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三种政治制度?(3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受封者共有几类?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对比材料一、三,材料反映的两种形式相似的制度在性质上有何不同?(4分)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建立的原因有何不同?其根本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5)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材料中反映的制度持何态度?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一制度后来造成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6分)

正确答案

(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初年:封国制(或郡国并行制)。(3分)

(2)三类:先代贵族、同姓(姬姓)王族和异姓功臣。(2分)

影响:使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土,但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2分)

(3)前者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

(4)原因不同:秦朝实行郡县制是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汉初实行封国制是因为汉高祖错误地总结秦亡的教训,认为秦是不行分封,“孤立而亡”。(2分)

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1分)

(5)反对。依据:他认为是“矫枉过正”了。(2分)

问题:威胁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或答王国问题)(2分)

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颁布“附益之法”限制藩王活动。(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以材料(36分)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小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修建道路系统的目的和道路修建的影响。(5分)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2分)

材料二 从1870年到191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铁路发展极为迅速。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70年的21万公里增加到1913年的110.2万公里,每年平均修建2万公里以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投资用于修建铁路,大量钢材用于轧制钢轨。……环世界的铁路网初步形成,大多数国家纳入了世界市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世界市场的扩大,使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小题2:世界铁路在1870到1913年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铁路发展的影响。(6分)

材料三  1876年~1894年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境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1894年~1911新建铁路约9000多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仅占20%左右。

——摘编自《中国动力新时速—新铁百科》

小题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信息?(4分)1894年起帝国主义各国为什么要在中国抢筑铁路。(4分)

小题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4~1911年中国铁路发展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12分)

小题5:综上,谈谈你对铁路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认识。(3分)

正确答案

小题1:目的:巩固秦朝对全国的统治。(2分)

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3分)。

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2分)

小题2: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重工业发展迅速,殖民体系形成,形成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贸易发展。(4分)

小题3:1876年~1894年修建很少。1894年~1911发展较快。其中大多为帝国主义修建或控制 。(4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和完成,通过铁路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资源和市场的掠夺。(4分)

小题4:原因: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帝国主义凭借特权掀起了对中国资本输出的高潮;清政府支持铁路修建;中国人对铁路修建认识的提高和爱国热情。詹天佑等铁路工程师的努力。(6分)

影响: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加强了国内各地区的交流;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6分)

小题5:要发展经济,应重视修路。(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7分)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述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什么,就其“百代都行秦政制”而言,这次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又是什么?(4分)

(2)在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振兴之路上的主要实践有哪些?(3分)这次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6分)

正确答案

(1)(2分)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或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2分)推行郡县制(或推行县制)

(2)(3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答出三点即为满分)。(4分)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创建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或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前两点为必答,后四点任答两点即可)

(3)(6分)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1998年,吉林省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2分)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3分)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6分)

(4)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何新的发展?(2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3分)

正确答案

(1)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分)(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政治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形势逐渐高涨。

思想因素: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不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规定主权在民;采用三权分立制度。(3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6分,每点2分)

(4)新发展:确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2分)

成就:平反冤假错案;民主制度得到重建和完善;法律建设走向健全。(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议定皇帝名号:

(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赢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动、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二、“封建”还是“郡县”?

三、再兴“封建”论,却发“焚书”难

材料二: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三: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业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朝前两次朝议“定乾坤”是指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据此概述明朝政治的特点。(3分)

(4)综上材料,分析朝议制度的利弊。(4分)

正确答案

(13分)(1)确定了“皇帝”名号;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分)

(2)理由:地广人众,事杂多变;一人独断,易出错,可能会导致国亡。(2分)过程: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宰相及大臣在此共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决。(2分)

(3)充当皇帝的顾问,“传旨当笔”;后有“票拟”之权,但受司礼监制约。 (2分)特点:群主专制强化。(1分)

(4)利:大臣 们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2分)弊:朝议仅仅是作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国 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在群主专制强化的明清时期,容易使君臣悬隔,朝廷大臣难以参与议政。(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

请回答:(1)图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哪些中央官制?(4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分)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2分)其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正确答案

(1)制度:图一:三公九卿制。图二:三省六部制。(4分)

特征: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2分)

(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权分六部,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

(3)清朝。(2分)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2分)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 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前就有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

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行嫡长子继承制。如西汉有司请于文帝曰:“……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文帝许之。启为太子,即位为景帝。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东汉史学家班固论曰: “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君国子民,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二 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和地方行政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对于这一变化(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十分看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封建论》一文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又说:“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你给“皇位世袭制”和 “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的积极作用。(4分)

正确答案

下一知识点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