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律里能体现出来.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是从古罗马开始的.欧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改制,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秦统一后,秦始皇强化法律措施的表现.(4分)

(2)古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什么?(6分)

(3)列举英、法、美制守的资产阶级宪法或宪法性质的文件.(6分)

(4)列举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两部法律文献.(4分)

正确答案

(1)秦始皇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4分)

(2)《十二铜表法》(3分);《民法大全》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3分)

(3)英国的《权力法案》;法国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国的1787年宪法(6分)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领》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法律是统治阶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10分)

材料一: 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2分)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分)

正确答案

(1)秦律的特点:①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核心;②法律较周密,涉及内容广泛;③体现法家思想,刑罚严酷,轻罪重刑。(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

(2)进步性: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否定了君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和“终身制”,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4分)

(3)宪法的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2分)

(4)规范人们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巩固国家政权;保障公民权利,促进民主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美国“除了全州性的法律以外,州有时也颁布一些全州性的治安条例。但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乡镇当局或乡镇官员会同治安法官,根据当地的需要,规定本地的社会生活细则,公布有关公共卫生、正常秩序和公民道德的守则。”

——引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4分)其优点是什么?(3分)

正确答案

(1)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分散中央官员权力,削弱地方权利;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每点1分,答对任意4点即可)

(2)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每个朝代2分,共6分)

(3)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6分)

(4)美国重视加强中央集权,但赋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地方可以颁布自己的法律、法规、守则。(4分)既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也有利于发挥地方的自主性。(3分)

试题分析:(1)从图二可以看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图一可以看出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治理的方式。从图二和图三还可以看出皇权不断地加强的趋势。(2)“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其实考查的就是中央官职的表现,联系史实可知,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废丞相,设内阁。(3)英国做到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最主要的是颁布了《权利法案》,用宪法性的文件限制了王权,确保了议会主权。随后,英国建立了责任内阁制,国王退出内阁成为了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4)从材料“除了全州性的法律以外,州有时也颁布一些全州性的治安条例”可以看出美国实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的原则。地方可以制定一些治安条例。这样既能维护中央的权力,同时也能有效的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具有进步意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 16分)

材料一   右图:秦朝政治结构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                                

——伯利克里 《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摘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四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 N 。佩弗《远东》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秦朝政治制度和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分别是什么? (4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分)

(3)比较雅典民主政治和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相同点和本质上的不同点。( 4 分)

(4)材料四“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指什么?(2分)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

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 3分)

正确答案

(1)特点:秦朝:皇权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 (2分) 

雅典: 人民主权(政权掌握在多数人)( 2 分)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

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3分)

(3)相同点:都属于民主政体,政权在大多数人手里(任写出一句即可得2分)

不同点: 雅典的民主制本质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1分)

近代西方的民主,其民主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1 分)

(4)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2 分)

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了,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7年新年伊始,美国最大的时政类杂志之一—《时代》周刊最新一期(2007年1月22日出版)的封面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几个大字赫然在列,红色的长城背后,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正冉冉升起(如右图)。杂志内文更是以11个页码的篇幅,详细报道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这昭示着——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一一李斯《谋逐客书》

材料二 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其后四十余年,秦国继续坚持范睢“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再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然后打败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攻占齐国。

——“史记吧”网上资料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

材料三 日本的“拿来主义”确实很值得后发展国家借鉴……明治维新后,手忙脚乱的新政权派出使团赴欧洲考察各国制度,以便为日本规划蓝图。代表团在考察后得出结论:一切仿效德国。

——钱乘旦《明治维新失误引出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到二战前德、日崛起的共同特点及其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6分)

材料四  中国领导人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和平崛起的中国,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维护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她为国际社会带来的只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摘自2005年8月9日《半月谈》:《中国和平崛起有益世界》(郑必坚文)

材料五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互相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                       

——摘自2003年12月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

(3)从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中各举一例重要史实来证明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正确答案

(1) ①商鞅变法使秦国在诸侯国中实力最强;②大量重用外来人才;③正确的外交战略。

(2)共同特点:①走发展资本主义道路;②利用最先进的科技革命成果后来居上,迅速赶超老牌资本主义国家;③积极向外扩张。

影响:①德国的崛起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力量的对比,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②19世纪末,日本的崛起使其成为亚洲的军事强国,吞并了朝鲜、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20世纪中期日本成为二战的罪魁之一,破坏了周边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阻碍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周边国家的人民蒙受了深重灾难。

(3)明朝郑和下西洋,发展了对外友好交往;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4)历史和现实依据:①中华民族具有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②中国近代备受列强侵略的屈辱;③古今中外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④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⑤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⑥中国政府的战略选择;⑦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1)本题以大国崛起为主题来考察古今中外的相关历史,显性考察中国和平崛起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就这一小问而言,把握了材料一的“用商鞅之法”、“士不产于秦,而忠者众”和材料二的“远交近攻”几个关键词,答案即可迎刃而解

根据所学提炼两国崛起的共同点应该遵循如下思路:都是通过改良道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对外扩张;两者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起之秀,易于吸收科技革命新成果。 第二问谈影响从扩展性这一主要特点入手,结合史实说明即可,答案要做到全面完整的关键在于紧扣“19世纪末到二战前”这一时间段

解题关键在于把握材料核心观点: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维护者、是世界发展的机遇。答案是开放的,除了参考答案,另如古代的日本在大唐王朝的崛起中受益,当然还有其他邻国,当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种种表现,如朝核六方会谈等等。注意:史实胜于雄辩

(4)解题关键在于审清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同时注意视野一定要开阔,不管历史还是现实依据,我们可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来阐述。材料主要阐述了历史角度“和为贵”的文化传统,我们还应想到近代的屈辱史,想到他国武力崛起的历史教训;从现实角度看,除了参考答案,我们甚至可以从我们的社会性质、从我国所处的特殊国际环境、从热核时代的科技现状等角度阐述中国和平崛起的现实依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透过秦朝时期的艺术品以及有关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材料一

 

材料二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

——《史记.始皇本纪》

材料三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问题1: 从图片中你可以透视秦朝的那些历史信息?

问题2:: 要了解史记关于秦始皇陵内部情况的记载是否属实,还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研究?

问题3:如何看待杜牧对阿房宫的记载?

正确答案

1.兵马俑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兵马俑雕塑具有逼真写实的特点。

秦统一天下,国家强盛;秦始皇崇尚武力;陪葬的遗风。

2. 可以参阅与之相关的其他文献资料,也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探求真相。

3. 杜牧的《阿房宫赋》细致的描绘了这个宫殿的宏伟壮丽,但有扩张的成分,不可全信。

从选材看,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兼顾,且具有不同的考察功能;文字材料的来源也体现了多样性,有史学名著,也有文学作品;特别是渗透史学方法论的考察,史学方法是学习历史的钥匙,应在在试题中有突出的体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它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治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解决私人问题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其它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有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3分)

(3)结合美国政体的有关内容,分析材料三的主要观点(3分)

(4)材料四所说的“特殊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体现?(2分)“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此观点说明了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加强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地方行政政体日益完善。(2分)

(2)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人人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才能。(3分)

(3)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总统权力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说明:立足国情,并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2分,或言之有理可得分)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体现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从过程上看: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第(2)问,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整理的能力,由材料中“政治是在全体公民手中”“法律上是平等的”“真正才能”等信息,归纳即可。第(3)问,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三权分立与制衡”,对此的理解需要结合美国的国会、总统、联邦法院分析归纳即可。第(4)问,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果的理解。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归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问可以从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理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1: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令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暌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袁》

材料3:(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令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巫,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

材料4:(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前汉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4分)

(3)材料二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材料二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4)根据材料2、3说明汉初分封王国的依据是什么?(4分)

(5)根据所学说明西汉为什么要解决王国问题?材料3、4的解决方法有何不同?产生了什么后果(10分)

正确答案

(1)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2分)

(2)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分)

响:秦废分封、设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2分)

(3)原因:是没有采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拱卫中央。

不正确,因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施暴政,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6分)

(4)“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天下初定,昆弟少,诸予弱。”(4分)

(5)原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和侯国势力膨胀,权力增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方法:前者主张强行削弱王国特权;后者主张加大分封,分割减少诸侯王的封地。后果:前者容易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酿成叛乱;后者使诸侯王封地越来越小,势力日渐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从而使中央集权大大加强。(10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3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3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3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

正确答案

(1) 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在边境设立藩镇;元朝实行行省制。

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分)

(2)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集权。(3 分)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郡县制不利于实现  国富民强。

举例说明:北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地将地方的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元朝吸取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3分)

(4)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言之有理即可) (3分)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注意言简意赅,切中要点。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抓住材料中“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陵迟不救者三代”和“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等信息来回答汉朝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再抓住材料中“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等信息来回答唐朝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第(3)问中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和“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逐一对照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答出北宋和元朝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即可。第(4)问结合材料和郡县制的弊端来分析概括。

下一知识点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