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并请分析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试图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改造中国却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1832年,议会下院中土地利益的代表489人次,而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利益的代表248人次,工业企业家的代表只有44人次。1852年,下院中土地所有者和工矿主双方代表各为442人次和122人次。

——沈汉《英国近代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议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对美国《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期间,《独立宣言》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1901年5月10日,刊发《美国独立檄文》,这是在中国最早全文介绍美国《独立宣言》……1911年11月21日,《民国报》创刊号刊发了《美利坚民主国独立文》……

——摘自《北方论丛》

(3)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在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并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理由: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客观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等。

(2)变化: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参政权和选举权。

趋势:代议制度形成并不断发展(政治民主化发展趋势)。

(3)原因:①国情相似:近代中国曾经受到西方列强殖民压迫;②任务相似:面临着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相同任务。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对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起了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③《独立宣言》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因,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效仿的榜样。

认识:政治制度在借鉴中发展;实现政治民主化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民主政治的实行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讲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是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材料二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许倬云《中国人为何2000年来一直自称汉人?》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国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信仰……自由。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从这个角度看,西周、秦朝的政权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汉朝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是如何体现作者所强调的这一角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三是从什么角度建构国家政权的?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推进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古代到近代,维系国家政权的纽带呈现怎样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角度:地域。 特点: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中央和地方结成的是一种松散的联盟。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2)角度:建构共同文化。体现:①实行“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力势力;②推行盐铁专卖,加强了经济的统一;③确立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加强了思想的统一;④开辟丝绸之路等,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3)角度:国家主权的归属。作用: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趋势: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到以权力等级为纽带,再到以法制为纽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2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4分)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4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2分)

正确答案

(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2分)观点: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3分)

(2)特点:皇权高于法律(或法自君出、法律代表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4分)

(3)表现: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可);近代工业的发展。(4分)

(4)原则:《临时约法》:实行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尊重人权。(任意三点给2分)

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2分)

进步性: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2分)

试题分析:

(1)分析材料一据“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春秋战国……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可知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由“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第二小问可结合孔子的观点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来回答即可。

(2)依据材料二中“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以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归纳为皇权高于法律、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

(3)材料三阐述了清末新政时期的法制改革,结合课本关于清末新政的背景的学习并依据材料中“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可知“今昔情势不同”的主要表现是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清朝出现统治危机、近代工业的发展等方面。

(4)分析材料四和材料五中的法律条文并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的基本原则是实行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尊重人权等启蒙思想中的基本观念;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两大原则。概括材料五中的两条法律条文可知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主要是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简要评述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生、发展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中国从战国进行封建社会,秦朝时,秦始皇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东汉时,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大权则由皇帝总揽。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以上各朝加强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民族融合和生产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装争权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但也出现了不少弊端。如军队战斗力削弱,军费和官俸开支过大,财政困难等。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后期,统治者采取大力加强君权的措施,如废丞相、设军机处等,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这种绝对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它还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些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高一学生以“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为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结合大家收集的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4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中的“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雅典:奴隶城邦民主政治。

影响:秦朝: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雅典: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最初的基础。

(2)标志: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政体: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标志: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2分)

错位: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影响: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使得德国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一中第一幅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中央官制与地方制度,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幅图所介绍的是雅典的一些民主机构,反映的是奴隶制城邦民主政治;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制度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雅典的民主制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联系所学的知识可知在1875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法国颁布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应从经济方面找法国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

(3)联系史实可知,德意志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从材料中“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可知,错位指的是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这种落后性,使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1:相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分布图:

材料2: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1)据材料1,分别指出四幅图片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的政治体制.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三所示政体与图二所示政体相比,有何创新之处? (4分)

(3)据材料2,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明清及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说明其观点的合理性.(6分)

(4)图四与图三所示政体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外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哪些认识?(4分)

正确答案

(18分)

(1)图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图二:雅典奴隶制民主政体;图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或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图四: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分)

(2)创新:在民主形式上,美国实行代议制的间接民主,摈弃了雅典的直接民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美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联邦制国家,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在国家权力分配上: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来维护和保障民主制度. (4分)

(3)观点:①政治制度根植于本国本民族;②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否则必然失败;③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

史实:①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捍卫了国家主权与

领土完整,促进了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

②近代前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企图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度,但最终失败;

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企图在中国建立美国三权分立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最终仍以失败而告终。

(4分,答对2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区别:两者的阶级本质不同:图三是资产阶级民主,图四是社会主义民主. 

认识:①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②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人类各阶级、各阶段民主可以相互借鉴和影响;④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 (4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及对不同政治体制的认识。

(1)考查学生把图和所学知识结合的能力,要求学生概括出四种政治体制的名称,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二古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是奴隶制民主政治,其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图三考查的是美国的政治制度,美国推行的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或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之间是三权分立、权利相互制约平衡;图四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对美国民主和雅典民主的比较,主要从民主形式、使用范围、所建体制等角度去比较;从民主形式上雅典是直接民主,美国是间接民主;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美国推行的是联邦制原则,雅典各城邦是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在所建体制上,美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分权制衡机制。

(3)第一小问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概括史料观点的能力,主要观点要根据材料分析,把材料分成三层意思,并一一归纳其主要意思。第二小问考查学生史论结合的表述能力;结合明清及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说明其观点的合理性,主要是结合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积极性和弊端,中国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运动,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去论证。

(4)本题第一小问,图一美国政体的本质是是资产阶级民主,图二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二小问相对开放,考查学生对从古至今不同政治体制的认识,要求学生能够从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专制到民主的必然性、民主的相互借鉴、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等角度叙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分)

材料一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价值观外交”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1)据材料一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请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4分)

(3)“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请概括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如何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实现理论创新的。(4分)

(4)据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二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8分)

(5)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外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制订本国的外交政策?(4分)

正确答案

(1)古代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古代希腊:建立起民主政治。(2分)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面对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答出一点即可得4分)

(3)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分别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4分)

(4)评价:文明是多样性的,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4分)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实际上是一种“冷战”思维,有悖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实际,必定会遭到抵制。(4分)   

(5)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

试题分析:(1)把握住“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所留下的就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2)解题时要注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56年前。“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最主要在当时就是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都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表现,据此分析归纳即可。

(3)解题时注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实现理论创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二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即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区别,联系已学知识可判断其明显是“冷战”思维的延续。但是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潮流的时代,这一观点应该予以否定。

第(5)问,国与国之间发展外交关系的准则,依据已学知识即可得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较的目的是要找出异同点,所以,不能一提中国古代的家长权,就以古罗马的家父权相比,只说上古社会家族观念发达云云,此外再无下文。在罗马,家父权只是单纯的法权,国、家不相混,法与道德两清。在中国,长幼亲疏被认为是永恒秩序,天不变道亦不变,法律常常只是附加了刑罚的伦常。这种差异对两种法律制度乃至文化的发展,都有至为深远的影响。可见,只求其同,不见其异的排比、罗列是不可取的。总之,文化之整体的比较的研究乃是探索中国古代法精神的必由之路。”

“古罗马法学家分法为公法、私法两部分,着眼点正是独立于国家利益的私人利益。而在中国,法只能是‘公法’,辄与国家利益有关,因而也总是以国家强制力——刑为其标志的。”

——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材料二 1902年,清政府被迫变法修律,设立修订法律馆,延揽归国留学生翻译各国法律及法学著作。1910年5月,颁行《大清现行刑律》:取消《大清律例》吏、户、礼、兵、刑、工六律总目,以适应官制改革后的整齐划一;把《大清律例》中的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的条款分出,不再科刑,以示民刑有别;废除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设置罚金、徒刑、流刑、遣刑、死刑等新的刑罚;删除禁止同姓为婚、良贱为婚的条文;增加了新的罪名,如毁坏电路、电讯和私铸银元之罪等。       

——李力《法制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说明中西方传统法治观念的差异。(12分)

(2)材料二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14分)

正确答案

⑴差异:中国以礼法为主的等级观与西方平等的法治观;中国公法为中心的集体本位观与西方强调私人利益的个人本位观;中国重刑轻民,以刑为标志的强制力与西方以民权为特征的立法出发点。(12分)

⑵变化:改变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将民法从刑法分离出来;废除酷刑,刑罚减轻;废除旧律,增加适应社会变化的新条文。(6分)

原因:外国入侵,中西方法律纠纷增多;19世纪末民主宪政运动的开展;西方法制观念的传播和新技术的引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8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只说上古社会家族观念发达云云,此外再无下文。在罗马,家父权只是单纯的法权,国、家不相混,法与道德两清。在中国...法律常常只是附加了刑罚的伦常...文化之整体的比较的研究乃是探索中国古代法精神的必由之路...古罗马法学家分法为公法、私法两部分,着眼点正是独立于国家利益的私人利益。而在中国,法只能是‘公法’,辄与国家利益有关,因而也总是以国家强制力——刑为其标志的”。再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出中西方传统法治观念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1902年,清政府被迫变法修律,设立修订法律馆...1910年5月,颁行《大清现行刑律》:取消《大清律例》吏、户、礼、兵、刑、工六律总目,以适应官制改革后的整齐划一...不再科刑,以示民刑有别...设置罚金、徒刑、流刑、遣刑、死刑等新的刑罚;删除禁止同姓为婚、良贱为婚的条文...”即可概括出近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其涉及的时间,即可概括出其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60分)交通运输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完成下列问题。

秦朝疆域图                             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总局

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交通建设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外国资本即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中国在1872年轮船招商局建立以前,没有轮船航运业。……1877年,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进出口中外轮船的吨位中,外国船占63.3%,中国船占36.7%,1907年外国船占84.4%,中国船占15.6%,到1930年,外国船占82.8%,中国船占17.2%。

——《中国近代经济史》

(1)结合图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3分)并说明其影响。(4分)

(2)航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形式。轮船招商局创办的背景怎样?(4分)它在中国航运发展的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3分)上述材料说明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成就:统一车轨,修筑驿道,开凿灵渠。(3分)

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4分)

(2)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在中国发展航运业;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资金、运输等困难,创办民用工业。(4分)

地位:轮船招商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的诞生。(3分)

说明:中国近代航运事业发展艰难;帝国主义控制垄断中国航运业。(6分)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图片和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对之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第(1)题主要回忆秦统一六国之后为加强控制而采取的有利于交通方面的措施,如统一车轨,修筑驿道,而开凿灵渠是为了军事需要。统治阶级采取措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管理,在客观上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第(2)题结合轮船招商局创办的时间分析问题,1872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轮船招商局在外国发展航运业之后兴起,其兴办主要依靠洋务运动过程中的开明的地主,而轮船招商局创办的目的并非真正的发展中国的航运业,而是解决洋务运动后期资金缺乏的境况,但它确实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航运困难的局面,也刺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由“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外国资本即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中国在1872年轮船招商局建立以前,没有轮船航运业。”这句话说明:中国近代航运事业发展艰难;帝国主义控制垄断中国航运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4分)

材料二 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3分)

材料三 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6分)

材料四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4)怎样理解材料四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5分)

正确答案

(1)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渊源:承袭秦制。(1分)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1分)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1分)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1分)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3

分)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3分)

(4)理解: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2分)进步作用: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

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3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可见汉初的政治制度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依据所学知识,这三项制度是承袭秦创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依据材料中“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由此可知,汉初实行分封诸侯国的措施,诸侯在其封国内拥有创制官职、收取赋税的权利。依据所学知识,到后来诸侯割据势力过大,形成地方对抗中央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由此可见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第二小问可根据“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及所学郡县制的影响总结答案。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威的根基”指的是贵族垄断政权;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的措施是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并分配相应的政治权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的意义总结回答问题即可。

下一知识点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