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某上海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并为该同学补写全辛亥革命的影响、启示。

辛亥革命——①(副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1.以近代西方的政体模式取代旧王朝

(1)推翻清朝帝制

(2)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废除官厅称呼,改称谓

(2)废跪拜礼仪

(二)

1.新体制由旧政权中的当权人物所掌控

(1)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方军队主要控制在晚清新军将领手中

2.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影响: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一次保守与激进的革命,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民国。

(3)以西文近代文明礼仪取代传统陋习,提倡人人平等。

(4)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掌控中央政权。

(5)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新政权没有解决的原有社会问题。

(6)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世纪开始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前十年的发展“已经可观”,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1)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2)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

①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护国运动等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五四运动促进国民觉醒。经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文化: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弘扬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时期Ⅰ(1953——1957年)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奠定基础,为国家实现独立自主提供保障。

时期Ⅱ(1959——1965年)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述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1895——1900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分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推动。“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4)战争、日本侵略、官僚资本压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坚持粮食生产的同时,以经济作物(或棉花)为主(或经济作物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局面: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棉花出口增多(或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趋势:逐渐形成“中心——边缘”的经济格局(或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非工业国家生产的原料不断运往工业化国家)。

因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3)现象:流入城市做工。

因素:城市化进程加速;民族工业(纺织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

(4)地位:领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材料二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指出:“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大商豪贾,俨然与操国柄者相息消,势位骒隆,才者益以起。”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材料四 为了阻止外国商船北上,乾隆帝曾经试图提高宁波等港口的关税,但是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愤怒之下,1757年乾隆帝断然决定:以后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地贸易。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宁波帮“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的具体原因。并概括指出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江商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晋商和徽商依仗特许权,进行垄断性经营。宁波帮利用西方经商理念,投资实业,开拓创新。

(2)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原因:受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影响;对外开放早,受西方工商思想影响;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一战和辛亥革命的影响;宁波帮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等。特点:讲信用,敢创新;团结;具有现代商业意识。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