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经济结构中主要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动情况。 

(1 )依据图片所示,指出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线(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下图是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2)观察材料二中的火花图案,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和思想动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剑桥中华民国史》

(3)材料三中提到的?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D

(2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动力: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精神或实业救国思想。

(3 )时间:1912 ~1919 年(或一战期间;辛亥革命后);原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产生并成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战争不断,政局动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经济发展与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1)根据材料一,“地理大发现”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所产生的直接结果及经济影响有哪些?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马克等《世界史考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发现美洲大陆;开辟新航路。②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主要表现在远洋商业活动的频繁,扩大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经济交往;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③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它主要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学术领域的自由化和科学化等。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转型的准备工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材料三  斯大林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基本转变的飞跃前进的时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它的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到了城市,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布热津斯基《大失败》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20世纪的历史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用史实说明“克服专制王权”是如何促进英国“继续前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及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大林时期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形成了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依据材料三概括这一体制的特点,并简析这一体制对经济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克服: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英王的实际统治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说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提供了前提。

(2)特点:①主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②民间资本以轻工业为主,政府投资侧重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成因:①工业革命后东西方差距拉大;②受列强侵略的影响;③民间资本不足。

(3)特点: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影响:①促进了苏联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重要的工业大国;②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修补”:①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②建立和完善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50年代经济……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继岸信内阁之后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的相同点、实质和各自的侧重点。其效果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世纪初,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和。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国家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钢铁、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

(3)根据材料三,从生产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你认为在材料三所示的时代,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示意图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否定了苏联的哪些做法?概括1976年、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将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三者结合起来。

(2)相同点: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侧重点:日本政府侧重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德国侧重市场调节。说明:制定经济政策要依据本国国情(或答两国的经济政策都适合本国国情)。

(3)不同之处:中国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不发达;西方国家以重工业为主。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簿弱。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发达,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根本出路: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实现民族独立。

(4)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为给工业化积累资金,牺牲农民利益,使农民积极性受挫。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2年,梁启超说:“我们这十岁大的中华民国,虽然目前像是多灾多难,但他的禀赋原来是很雄厚的,他的不幸又不是和他不适,他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难道还怕他会养不活不成,养活了还怕没有出息吗?只求国民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别把志气衰颓下去,将来在全人类文化上,大事业正多着哩。”

材料二 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1)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一中梁启超的观点:中华民国“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经济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经济发展波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主共和政体;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并拒签和约,开始在国际舞台上维护自己的利益。

(2)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国家实现独立自主。

(3)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