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世界的本质
- 共5178题
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半,突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第六失败的记录。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开始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甲感叹地说:“可敬的小蚂蚁,这样地执着,百折不回。我现在遭遇到一点挫折,能气馁、能退缩吗?”
乙却禁不住说:“可悲的小蚂蚁只要稍稍改变一下方位,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你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我现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也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像小蚂蚁那样蛮干一气。”
丙觉得甲、乙两人的见解迥异,分不清哪一个是对的,于是问智者。智者回答说:“他们都对,你应该分别考虑他们的处境。”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请你探究:
问题:你从甲、乙和智者三人的见解中分别受到什么哲学启示?
正确答案
(1)甲的启示: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我们在遭遇挫折时,应坚定信念,战胜困难。
(2)乙的启示: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主观蛮干。
(3)甲、乙 的共同启示: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奋斗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智者的启示:要学会辨证全面地看问题,防止形而上学性。
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设置新颖。解答时,首先要对材料中蕴涵的有效信息进行提取,并与相应的教材理论对接。甲的观点强调的是信念的重要性,这明显是正确意识能动作用发挥的体现。乙则认为应该“学聪明”才能将事情做好,是重视规律客观性的说法。智者的观点表明要全面看问题。
辨析题:心想事成。
正确答案
(1)“心想事成”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2分)
(2)“心想事成”的提法有不科学的成分。如果人们心想事就成,不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不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观点。(5分)
(3)“心想事成”,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变成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把预定的计划变为现实,心想才能事成。否则,就是心想事难成。(4分)
略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在知行统一、主动践行上下功夫、见实效。
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回答:
(1)什么是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有哪些特点?(3分)
(2)为什么要坚持知行统一?(6分)
正确答案
(1)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活动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客观物质性;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三是具有社会历史性。(3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检验其是否正确。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在一定时期总是有限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认识推向前进,推向深化。因此,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的思想。(6分)
略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到2003年4部意义重大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保法律法规先后颁布实施,再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都体现了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路。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道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唯物论角度看,怎样才能做到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什么辩证法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承认和尊重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前提。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的。“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①体现了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循环经济模式本身就是注意了资源之间和其内部各要求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②坚持适度原则,避免对资源的过度浪费、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和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这样做的结果会适得其反。
在中药方中,最常见的是甘草,医家把它奉为“国老”。此乃甘草有君子品性之故:药生则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此话怎解?原来,甘草有甘草节、甘草梢。甘草节是治关节痛的,甘草梢是利尿的;生甘草是解毒的,炙甘草是缓中的。一株小小的甘草就有四种用途,不知其理,焉能下药?
这则材料给我们以什么哲学启示? 为什么?
正确答案
启示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因为: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是以为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甘草的分析、研究,才认识到甘草的不同用途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具体分析,并认识了甘草的不同用途,才能正确使用这种药,做到药到病除.
③如果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做事简单化,则会把事情办糟,甚至造成巨大损失.
这则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甘草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用途,生的和熟的也有不同的用途,不能一概而论,这就启示我们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作文材料: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1)孩子为什么会觉得乌鸦可爱?(4分)
(2)我们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的有益启示是什么?(12分)
正确答案
(1)孩子感动于乌鸦如人类一般具有高昂的精神,乌鸦在这里如人类一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虽然失败,但志向和勇气可嘉。(4分)
(2)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乌鸦犯的一个大错误就在于它没有能够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没有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而盲目模仿。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这里我们最应该反对的就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这也正是我们要从乌鸦的悲剧中得到的有益启示。(12分)
略
为什么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正确答案
(1)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规律的本质。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
(3)理性认识牛逼感性认识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
略
材料一:我国重要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矿产资源不能保障经济发展需求。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据估计到2020年,将有9种严重短缺(40%~70%靠进口),有10种短缺(70%以上靠进口)。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结构性变化导致对资源消费需求增大。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更加剧了能源资源供求紧张状况,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温家宝总理指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个规划》决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回答问题:请用唯物论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12分)
正确答案
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发展经济,必须以自然物的客观存在为基础。⑵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⑶我国人均资源贫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资源供求紧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⑷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保证。(各3分)
每小点各3分,总共4点。
物质的固有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运动;客观实在性
本题考查物质的知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辨题:实践是检验理论成果的标准。
正确答案
(1)理论成果属于认识范畴。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必须超出认识范围和客观事物本身。(3分)
(2)只有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特性。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6分)
(3)因此,实践不仅是检验理论成果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被证明是否正确。(2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