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上个世纪末,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曾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最后一次对接飞行,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是这次飞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其目的是证实宇宙是否存在“反物质”;另据报道,科学家已经用实验证实了“反物质”的存在,例如发现反粒子具有与正常粒子相同的质量,但带有相反的电荷。

(1)材料中的“反物质”是物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物质”的存在是否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中提到的“反物质”不同于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

(2)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指万事万物的共性,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与“反物质”都不过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反物质”的存在不仅没有否定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原理,而且更进一步证实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张裕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张裕公司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加快自身发展,引进法国卡斯特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建设了一处2000亩的葡萄园,成为集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点。在这个园内,产出的葡萄用于酿造高档酒,酿造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处理后浇灌葡萄园,生产过程中的产生的果梗、果皮回填葡萄园充当有机肥料,产生的果核则为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提供原料,同时,还开展休闲旅游项目,在葡萄园内游人可亲自动手参与酿造高档葡萄酒,营造了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了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简要说明张裕公司的做法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集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点,发挥了正确意识(或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或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②葡萄酿酒、废渣还田、果核作化工原料,坚持农业、工业、旅游业联合开发,体现了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③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自身发展,体现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④建设集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点,还体现出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⑤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体现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人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因而是客观的;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而是主观的。”这一观点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1)这个观点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自身所同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这个观点否认社会的客观性是错误的。因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1)联系材料一,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在不同国家所认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作出如下论段:

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2)联系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国家利益是每一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国家既重视自己的国家利益,又努力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共同点。它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下一代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利益。在当今世界,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发展问题上,经过联合国的努力,不仅达成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共识,而且形成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的原因之一。

(2)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们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人自然界的矛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尚书·洪范》一书中指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培根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恩格斯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恩格斯所说的“物质”与其他两种观点的“物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谈谈你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恩格斯所说的“物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而《尚书·洪范》一书和培根所讲的“物质”实际上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

正确答案

×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于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12分)

正确答案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6分)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材料二中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都体现了这一点.(6分)

一是审题型,“如何体现”题型。本题是高考中常见题型,答题基本模式是“理论(课本知识)十材料分析”。二是审运用知识。 就本题来讲需要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知识与材料有机结合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材料二:近十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提升,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

材料三: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严重考验,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相同职能类型的城镇重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过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产业与居住配套不合理,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无序,既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又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园区的生活配套功能缺少,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城镇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需要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尚需改进等。这些矛盾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妨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悖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旨。因此,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运用唯物论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9分)

(2)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城镇化建设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12分)

正确答案

(1)(9分)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②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城镇化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去认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③坚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解决城镇化的问题,需要发挥我们的智慧,但各种矛盾的解诀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必须符合以人为本的主旨。

(2) (12分)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转变。

②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分析矛盾。 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我们要克服困难,解决矛盾。

③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城镇化没有套路可走,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④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城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应该坚定信念,迎难而上,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试题分析:该题以我国城镇化建设为材料,分别从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角度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明确原理的范围,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课本原理;其次,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和字眼,分析其中体现的原理;最后原理和材料内容对应回答,可以选择先答原理,再联系材料内容的方式回答,也可以采取先回答材料内容,再回答体现了什么原理的方式回答。(1)问中要体现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我国要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体现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矛盾需要正确认识、城镇化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着重回答的是方法论,故世界观的内容可以省略。城镇化实现全方位转变,体现联系的观点;存在诸多矛盾,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要走具有创新精神的道路,体现辩证的否定观;既看到矛盾、困难,又要坚信前途光明,体现发展的观点。

下一知识点 : 把握思维的奥妙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探究世界的本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