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多个一号文件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成为农村改革前进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结合材料,谈谈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2分)

正确答案

①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在推动农村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成为农村改革前进的灯塔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目类型是体现类。本题知识范围明确具体,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熟练记忆,准确表述即可;同时,需要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加以运用上述理论,中央文件是认识,农村改革是实践,中央文件与农村改革之间存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根据上述分析组织语言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保护地球,人人有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活动过量排放二氧化碳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异常,已极大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此背景下,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 年发出了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 8 : 30——9 : 30 熄灯一小时,旨在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简析材料中包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并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面对全球气候异常,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10分)

正确答案

辩证唯物论道理:①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异常极大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1分)这包含着自然界是物质的,(1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要以尊重自然的物质性为基础,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1分)(注:该要点若“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角度作答,且表述合理、正确,同等给分。)②面对全球气候异常,为激发人民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出了“地球一小时”活动倡议。(1分)这包含着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分)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重视树立正确意识。(1分)

运用联系观说明原因:①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2分)②面对全球气候异常,人类可以根据人与自然之间的固有联系,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联系,促进气候恢复正常。(2分)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小问给定的答题的具体范围是辨证唯物论道理。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明确辩证唯物论包括的具体知识点。接下来需要将找出的具体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总结出答案。本题第二小问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说明“面对全球气候异常,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联系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理解,只要学生结合材料回答出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随着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低碳”一词“一夜爆红”,低碳作为应对

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正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索取的方式以及人们生活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为此某校高三(1)班同学开展了以“注重生态环保,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情境一 同学们通过搜集材料了解到,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巨大浪费,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 “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情境二 同学们还了解到,在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做到“六个依靠”:依靠结构调整,这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依靠科技进步,这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依靠加强管理,这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依靠强化法制,这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保障;依靠深化改革,这是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依靠全民参与,这是节能减排的社会基础。

(2)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我国政府迎接低碳经济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情境三 “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国外的一些减碳做法也值得借鉴,日本和欧盟已经全面禁用白炽灯;哥本哈根以生活质量高和重视环保等因素位列榜首。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低碳一族正在慢慢形成。他们不差钱,但追求一种简约的低碳生活方式。

(3)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对构建低碳生活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培养企业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①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

②加强自主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科技创新。

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

⑤引导公民树立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和习惯,建设节约型社会。

(3)①积极开展有关低碳生活的宣传教育活动。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吸收借鉴国外低碳生活方式的有益成果。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有两大任务特别引人注目。首先是搭载了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这可以积累女性在生理、心理及航天医学方面的飞行实验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使女航天员的地面训练更加科学、合理。其次是执行了与“天宫一号”的自动交会和手动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我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三名航天员还将进行大量科学实验,获取在地球重力状态下无法得到的数据。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6分)

正确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神舟九号飞船搭载女航天员,可以使我们直接获取女性在生理、心理及航天医学方面的飞行实验数据。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和手动交会对接成功,验证了我们的交会对接技术是正确的、可靠的,标志着我国的空间交会技术已经十分成熟。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获取的女航天员飞行实验数据,可以指导女航天员的地面训练。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太空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每要点4分)

试题分析:该题原理范围固定,指向性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从这四个方面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对材料的解读和总结是重点,从不同角度对材料内容加以概括、提炼,对应要点进行回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三位一体”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四位一体”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善。 

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党的理论需要不断发展的正确性。(10分) 

正确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要求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也应该不断丰富。 (4分)②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五位一体”的理论是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总结认识的结果,是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认识。 (3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在实践中发展真理。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分)

试题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理论应不断丰富和完善;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真理也应发展;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在实践中发展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请探寻“水”中的哲理。

水多——洪涝灾害频繁。2012年,我国437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因灾死亡3222人,直接经济损失3745亿元。

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

水脏——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

定水策——严守“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兴水利——珠江调水,引江济太,江水北调,一个个调水工程使江河成网,水系连通,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探索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10分)

正确答案

①必须了解和尊重客观实际情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治水必须从我国的水多、水少、水脏的实际情况出发。(3分)②必须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定水策必将推动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3分)③必须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严重,这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而定水策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2分)④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水多、水少、水脏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定水策、兴水利,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自身。(2分)

试题分析:治水必须从我国的水多、水少、水脏的实际情况出发,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定水策必将推动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体现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严重,说明违背的客观规律,应按客观规律办事;定水策、兴水利,体现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2010年10月23日在安徽省蚌埠市举行。这条曾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千米的淮河,本是一条畅通的河流,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河流也就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来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10分)

正确答案

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要求我们要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实现人水和谐共处,必须首先尊重自然。(3分)②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实现人水和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4分)③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水和谐,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变害为利。(3分)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是辩证唯物论,题目类型是措施类,唯物论包括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与水的关系,即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人与水的关系,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回扣设问人水和谐共处,组织语言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高中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研。期间,他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认真了解农村基层政权及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虚心求教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5万多字的《农村调研报告》,其中反映的农村真实情况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议,为当地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请综合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该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调查研究完成《调研报告》所体现的求真务实作风。(12分)

正确答案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了主观思想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求真务实作风。(3分)②坚持用矛盾观点看问题。该学生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他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体现了求真务实作风。(3分)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该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了解掌握农村真实情况,坚持在实践中求真务实。(3分)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体现了求真务实作风。(3分)

试题分析:(1)“如何体现”型简答题是需要回答体现什么原理观点,是如何体现的。其答题要求是:一般摆出理论依据,二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论证。本题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矛盾观点看问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去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电脑运行中热量的散发问题是困扰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2009至2013年,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带领自己的团队,在中国自己的一流的实验室里,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长了高质量的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薄膜,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有效解决了电脑运行中的散热问题,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巨大突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称赞这一发现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做出的诺贝尔奖级的成果,证明了中国人是完全能够做出世界一流实验的。

材料二 自1994年建市以来,云浮市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仍落后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云浮要建设文化强市,必须重点推动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通过巩固、发展演艺、娱乐、影视等传统文化行业,大力发展动漫、网络游戏、游艺、文化休闲等新兴文化产业,并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文化合作。新兴、郁南、罗定、云安要挖掘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同时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的经验和优秀成果,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1)运用《生活与哲学》“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哲学道理。(9分)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有关知识。(16分)

正确答案

(1)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发展中遇到了电脑散热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3分)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及研究中采用了分子束外延等先进方法以及生长的新材料为最终实现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提供了条件。(3分)③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解决了电脑散热的问题,推动信息技术巨大的进步,也证明了中国人是能够做出世界一流实验的。(3分)(评分说明:以上每小点3分,理论部分2分,联系材料部分1分。)

(2)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云浮市文化建设既取得了重大成就,又存在不足。(4分)(亦可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作答)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云浮市文化建设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要充分发展云浮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4分)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云浮市文化建设既要重点推动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又要发展好新兴、郁南、罗定、云安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4分)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云浮市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发展自身的个性特色,又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的经验和优秀成果。(4分)(评分说明:若考生答出矛盾的其他观点(如解决主要矛盾、内外因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同一知识不能重复给分。)

试题分析:(1)该题围绕“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为材料,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个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原理指向性明确,范围固定,知识点较具体,需要学生对该内容熟练掌握和理解其中要点,对材料内容全面解读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对应原理回答。科学家为了解决电脑运行中热量的散发问题进行科学实验,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及研究中采用了分子束外延等先进方法以及生长的新材料,说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的认识提供了更加完备的认识工具;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获得了重要认识,说明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2)该题首先要知道“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然后回顾矛盾的相关原理有哪些,再结合材料内容对原理筛选和分析。原理可以运用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等,材料中的关键字眼包括:“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仍落后”、“重点推动”、“发展区域特色”、“广泛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对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阐释。

下一知识点 : 把握思维的奥妙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探究世界的本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