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世界的本质
- 共5178题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又一次阐述“中国梦”的内涵,指明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并强调“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根据材料,运用哲学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
(1)梦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是什么?(2分)
(2)从唯物论角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两点合理化建议。(4分)
正确答案
(1)奋斗、实践(2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分)梦想变成现实,必须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求真务实,做到主观符合客观。(1分)
②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1分)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去推动“中国梦”的实现,重视社会实践,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饱满的干劲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分)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1分)。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去实现。(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给4分)
试题分析:(1)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由此可知,梦想要转化为现实必须要付诸于实践。(2)要从唯物论角度回答,梦想要成为现实,首先梦想要符合实际,其次要落实到行动中。故可以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角度回答,注意原理、方法论和材料紧密结合回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孙女孙穗芳与两个儿子王祖荣、王祖耀经常往返两岸,今年双十节前夕来到台湾,兄弟俩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谈到对两岸感觉。王祖耀认为,大陆已逐步实践他曾祖父《建国方略》的理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为何能够把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逐步变为现实?(10分)
正确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必须符合客观。(2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能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出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探索出一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分)②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在长期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勇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理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指引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伟大胜利。(3分)③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把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变为现实的原因。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明确唯物论所包含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带着确定好的知识点去认真分析材料,从对材料的理解中把握答题的要点。实现振兴中华的夙愿,既需要共产党人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也需要共产党人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西部有识之士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行者。生活在西部的人太需要旁观者来指出我们的毛病了,只有确立先进的观念,摆脱惰性,西部开发才能真正上路。
请回答:材料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能够反映物质,并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西部大开发必须要确立先进的观念,摆脱惰性,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西部建设,发展西部经济。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对物质的作用。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思想”“行动”“先行者”“先进观念”,我们就可以根据教材知识来解答此题。
在我国,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8.3%和4.1%。巨大的人口基数,加上粗放的生产方式,地大物博的中国,事实上早已成为资源穷国。
材料一: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都认为,循环经济模式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环境、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但是对此国家还只停留在行政促动的层面,缺乏法律、政策、资金上的支持。他们建议,政府要理直气壮地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对循环经济,我国缺乏法律保障的支撑,现在仅有一部2002年出台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只有通过政策调动,让搞循环经济的企业见到明显的经济效益,才是永恒动力。
(1)从经济常识的角度看,我国怎样才能建立起循环经济模式?(10分)
材料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分布广泛,其就地使用的特性可以有效缓解运输紧张局面。根据初步的资源评价,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巨大,主要有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其中,可开发水能资源约4亿千瓦,其中5万千瓦及其以下的小水电资源量为1.25亿千瓦,分布广泛,遍及全国的1 600多个县、市;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也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内蒙古、新疆、东北、华北北部、甘肃、宁夏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海域面积使海上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总计可安装风力发电机组10亿千瓦;全国2/3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 200小时以上,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地区;农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能源资源也分布广泛,每年可作为能源使用的数量相当于5亿吨标准煤。
(2)结合材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10分)
正确答案
(1)①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包括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②国家可以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使得搞循环经济的企业能够通过优惠的政策获得经济效益。③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有关循环经济的法规来维护搞循环经济的企业的合法权利,惩处浪费资源的行为。④还可以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扶植循环经济。
(2)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能源越来越紧张,需要开发新的能源以满足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认识新能源,掌握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技术。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人类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本题以我国的资源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考查了经济常识中的宏观调控、哲学常识中的实践和认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与应用能力。本题设计精巧细致,设问独特巧妙。特别是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切忌脱离材料,生搬教材上的知识,从而导致材料和答案成了“两张皮”。
材料:“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隐藏在现象之中”。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2)看待任何事物既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现象晕本质,又要把我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不将二者割裂,更要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略
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
正确答案
错
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正确的反映。
工业化、城镇化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导致了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上述说法蕴涵的哲学原理有哪些(请写出三个)?(2分)
(2)请运用“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应该如何建设“美丽中国”?(10分)
正确答案
(1)对立统一原理,普遍联系原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等等。(2分)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改造世界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现代化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表现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而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自然界有自身运行的规律,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建设美丽中国,造福人民,如果违背规律,破坏自然,则会受到规律惩罚,给人类带来灾难。(10分)
试题分析:(1)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现普遍联系原理,人类经济发展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体现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发展我国经济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运用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把基本原理表述清楚,然后就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分别进行分析表述即可。
嫦娥一号10月24日成功从四川西昌升空后,飞行了近200万公里到达月球,并于11月7日按设定进入了最终的工作轨道,在200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中国人正在把蟾宫折桂的梦想一步一步地转化为现实。
(1)有人说,人类只要有一定的愿望,就一定能按照这个目的、想法去征服自然。请你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2)“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正确答案
(1)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③人类按照一定的目的、想法改造自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不顾客观规律一味追求征服自然必将遭到惩罚。
④所以,这种观点不够全面。
(2)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发射“嫦娥一号”是中国人勇攀科学高峰的新尝试,是中华民族和平利用太空的新探索。②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射“嫦娥一号”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标志性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重要举措。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是广大航天工作者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结果。
第(1)问是变式辨析题。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回答时需对此进行辩证分析。发射“嫦娥一号”是主观意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第(2)问需要把意识能动作用这一理论作为出发点,与此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为了提升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政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发展国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化消费的意义,并增加文化消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人过度消费和文化素质低俗化的倾向,必须予以警惕。
结合材料说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正确答案
(1)要立足国情,推动国内文化发展,加强对外交流。
(2)放眼世界,认识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3)使主观符合客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趋利避害。
解答此题最关键的是认真审题,在审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和“如何坚持”。切忌照搬材料及照搬教材内容。根据设问,仔细阅读材料,读细、读懂、读透,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相关知识作答。材料中提到了发展我国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与对外交流的关系,与我国人民生活的关系,这些角度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
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首都北京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但在国庆前夕,北京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为了保证国庆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关部门使用科技手段,成功地进行了“人工驱雨”作业,为国庆盛典提供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天空。试分析“人工驱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正确答案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2)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3)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做到正确,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为人类造福。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