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 共3047题
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农业部农情调查,从2008年10月下旬以来,北方冬麦区的降水明显偏少,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至八成,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截至2009年2月5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主产区小麦受旱1.57亿亩,其中严重受旱6482万亩。土地龟裂、河流干涸,地里的冬小麦面临绝产危险。
材料二:我国季节性干旱多发区分布图和我国雨带分布图
材料三: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
(1)从材料分析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严重的主要原因 。
(2)若北方冬麦区来年仍然旱情严重,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缓解旱情的措施____________(至少三种)。
(3)甲图中A、B、C三地干旱灾害经常发生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
(4)当甲图中B地处在伏旱时期,乙图中D处的降水状况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5)②地西部经常出现干旱的原因。
(6)我国西北干旱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气候条件。
正确答案
(1)北方冬麦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锋面雨带推移影响,降水主要集中7、8月(夏季),冬春季节降水少;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今年北方冬麦区的降水较常年少;春季是冬小麦的生长旺盛期,需水量大。
(2)如:长江水北调、黄河上游水库向中下游输水、合理利用地下水、适时进行人工增雨、采取节水灌溉措施等
(3)春季 夏季 冬季
(4)正处多雨季节 受锋面雨带的控制
(5)地处背风坡降水少,气温较高蒸发大。
(6)多晴天光照时间长,日温差大,夏季气温较高。
略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艘轮船由M处进入红海后,其吃水深度将变 _________ (大或小),请说明理由。(8分)
(2)①海区在7月份因受图示洋流的影响常出现浓雾,试分析其成因。(8分)
(3)②地附近有一雪峰,试分析近年来其雪线的变化及人为原因。(8分)
(4)图中阴影区域是该地区城镇的主要分布地区,试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分析其形成的有利条件。(12分)
正确答案
(1)小 红海盐度比M处高,比重大,浮力大,所以船舶吃水深度将变小。(8分)
(2)夏季有寒流经过,近海面气温较低;水汽较多,水汽凝结易形成大雾。(8分)
(3)雪线升高;人类生产生活消费大量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2,同时大肆破坏森林,使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温升高。(8分)
(4)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较多;沿海,对外交通便利;开发较早,经济相对发达。(2分)
略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如右上图所示,安徽省以长江、淮河为界可划分①、②、③三个区域, ①区域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洪、涝、旱灾害频繁,大洪、大涝、大旱经常出现。一年之内常常出现旱涝交替或南涝北旱现象,最大的危害是大洪水和洪涝组合所造成的灾害。这些灾害使淮河流域农业发展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来避免这些灾害对该地区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不利影响?(6分)
(2)右上图中③区域有著名旅游景点黄山,其山麓地带的典型植被是什么?该山云雾多,湿度大,动植物种类丰富,造成这种复杂地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3)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与毗邻的江苏省经济增长水平差异较大,试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安徽省比江苏省经济差异大的主要原因?(8分)
(4)如图所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等六省区,近年来,该地区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请分析说明产业转移将对该区域产生哪些影响?(提示: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6分)
正确答案
(1)整治河道,加固堤防;兴建水利工程,加强灌排功能(修建水库、水渠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植树造林)。(答出三点,每个要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分)。黄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地形起伏大(4分)。
(3)安徽省地处内陆,相比江苏省受长三角的经济辐射影响较小;海陆交通相对落后;科技落后,缺少人才;资金缺乏;政策支持力度较小等。(答出四点,每个要点2分,共8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4)经济方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社会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环境方面:在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工业生产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每个方面2分,共6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略
14.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图中左下角日期为拍摄日期)
(1)关于材料一中各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2)材料二中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主要是通过________技术获取的,从中可以看出,从1984年至2006年,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三点)。
(3)2009年3月,东营市市长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作为‘石油城’,东营不能等资源枯竭了才考虑转型”。请为东营市的经济转型提出合理化建议。
正确答案
(1)BC
(2)RS 先扩大,后缩小
流水沉积作用;海水侵蚀作用;地壳升降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
(3)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等
略
45.读前南斯拉夫地区图,分析回答:
(1)图中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国界基本与__________的分布相重合。
(2)前南斯拉夫地区民族和宗教信仰复杂,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居民主要分布在图中a、b、c、d、e中的__________国。
(3)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口南联盟科索沃自治问题,对南联盟进行了大南模空袭。在轰炸初期,因为云层太厚,北约飞行员无法辩认地面目标,致使轰炸多次失败。这时候欧洲南部多阴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空袭中,北约大量使用了贫铀炸弹,这不但对南联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还造成了严重的__________问题。
(5)图中d国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岩溶地貌十分典型,岩溶地貌是在__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我国的__________高原岩溶地貌也很发育。
(6)岩溶地貌对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弊,利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弊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语言
(2)C或b、C
(3)欧洲南部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影响,多阴雨
(4)核污染或环境污染
(5)流水化学侵蚀 云贵
(6)风光奇异,发展旅游。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地下多溶洞,不利于地表水储存。
略
图23、图24为我国的两个地区,读图23、图24、图25,回答问题。
(1)图25为图23中阴影部分的放大图像,图中的等值线为等温线(单位℃),该地区山脉大致是________走向。请在图25中相应的位置用“”绘出图23阴影地区所示河流的干流。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图25中等温线所示季节O地的降水往往比附近的P和Q地少很多,请简要分析原因。
(2)图23和图24中均有我国重要的航天发射基地,其中图23中的E地是________,图乙中的F地是________,现准备发射一颗大吨位,小倾角的人造卫星,从理论上看,应选择在________(填字母)发射较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3)图24中,R河的主要补给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古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根据多年来对图中河流沿岸地区的考古发掘,河流附近古居民点的消失年代如图24所示,请根据图文资料总结古城的变迁路线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南北
图中所示地区,Q和P都处于西南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丰富,而O地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2)西昌 酒泉
E E地比F地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快,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大,有利于节省火箭燃料。
(3)冰川(雪)融水补给 山地降水 沿河流分布
古城变迁路线的规律:大致由下游往上游迁移。
略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处,降水量最多的是________处,为什么?
(2)分别写出甲城与重庆的城市地域形态类型,说明两城市有哪些相同的城市区位条件?
(3)乙所在的狭长地形区是________,有人建议将图中河流水引来此处灌溉,此方案虽有不少好处,但也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你认为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
(4)丙处附近是________铁路,该铁路线布局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丙沙漠为流动沙漠,可采取什么措施防止附近铁路被沙漠覆盖?
(5)丁处为我国著名的________湖,其水量________月最大(1月或7月)。列举两种该湖所在省区丰富的能源资源: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处;b处为祁连山区,海洋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比周围多。
(2)条带式 组团式
都位于大江大河边上;都在河谷地带,地表不平坦;都是几条铁路的交汇点;都是省级行政中心。
(3)河西走廊
问题:加剧下游河段用水紧张状况;引起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
(4)包兰 沿黄河河谷
措施:在沙丘上扎设草方格状沙障(挡风墙);种植沙生植物。
(5)青海湖 7月 水能、风能、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
略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年径流深度(毫米)等值线图(年径流深度为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的差值)。读图回答问题。
(1)简述该区域年径流深度按方位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年径流深度大的地区的主要原因。
(8分)
(2)描述乙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10分)
图中甲所在省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其人均稻谷占有量和商品率分别居全国的
第三和第二位,试分析该省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10分)
(4)图中M城为我国重要的重型机械制造中心,试分析其区位因素。(8分)
正确答案
(1)由北部向东部向中部、西部减小 北部地区由于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年径流深度大;东部地区由于地处东南季风迎风坡,年降水量大,所以年径流深度大
(2)
(3)位于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河流多,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人均耕地多,机械化水平高
(4)M城临近鞍钢工业基地,接近原料产地,位于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市场广阔,有京哈铁路通过,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协作条件好。
略
(60分)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最大的外贸港口。有超过2000万人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区。上海市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今日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这里即将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材料一:黄浦江沿岸的后滩湿地,总面积l8.2万平方米,由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以及原生湿地保护区四部分构成.芦荻植物形状象芦苇,地下茎蔓延。内河湿地平均海拔2米,水生生物多样,黄浦江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目前黄浦江水为V类水,属中度污染.江水进入内河湿地流淌1.7千米后,水质达到Ⅲ类,成为上海世博园景观用水。
读图9及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内河湿地的形成条件(4分)
(2)分别说明滨江芦荻带和内河湿地各有什么功能。(6分)
(3)图10中的公路是满足城市车辆快速通行的交通干道,包括市内和对外交通干道。读图l0,分析该城市对外交通布局有什么特点和优势。(10分)
正确答案
(1)地势低,(2分)黄浦江潮水涨落(和自然渗漏)(2分)
(2)滨江湿地主要有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
(任答2点得3分)内河湿地主要有生物栖息地、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湿地生态的审美和科普教育等功能。 (任答2点得3分)
(3)对外交通站、场(港口、公共汽车站、客 运站和货运站)与城市交通干道密切联系,相对集中(于市区边缘或工业区附近);(2分)创造了水陆综合运输环境(水陆联运),且灵活、经济和便捷;(2分)市内环线干道与四个方向的对外交通线对接,有利于与周围地区联系,提高运输效率;也利于过境车不穿越区市;铁路线不穿越城区(居民区),对城市居民干扰小。(任答2点得4分)市区外围工业区。仓库等与对外公路相连,便于运输,还可减少入市区车流量。(2分)(其余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略
读下列甲、乙两幅区域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M、N均是世界著名河流,试分析两条河流季节变化的差异及其原因。
(2)a岛屿旅游业十分发达,阳光充足,沙滩细腻,植被茂盛,气候宜人。试分析a岛屿气候成因。
(3)b岛屿名称在当地土著居民语言中有“多山的地方”之称,旅游业比较发达,但面积狭小的岛屿西南部和东北部降水特点有较大差异,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4)近年来,我国与甲、乙两图区域石油贸易日益增强,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渠道,两区域的四大石油生产国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材料一: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萨赫勒地区的经济由传统的自给性质的游牧业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变,但是,在经济转化过程中,该区非但没有摆脱贫困,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地区之一,并且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材料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开发N河流域,所在国家政府历时20多年修建了全长达5500千米的横贯公路干线,并延伸出达近20000千米的公路支线,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由迁移农业(焚耕开垦)向大规模商品性农牧业、林业转化,刺激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国际社会许多专家对此持指责观点,并预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产生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5)请你对上述两地区区域开发进行合理评价。
正确答案
(1)M河流水量季节变化较大,N河流水量全年比较平稳。
M河水量主要来自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区,N河流域靠近赤道,全年降水比较均匀,水量稳定。
(2)a岛屿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交替控制,冬季,在湿润的西风气流控制下,降水量较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下沉气流控制,火热干燥。
(3)岛屿是山地地形,东北部为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东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西南部为东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
(4)利比亚 埃及 墨西哥 委内瑞拉
(5)材料一:本区处在干旱与半干旱,热带荒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传统的自给性游牧经济,因经营规模小且分散,进行季节放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和水源保护。但是,在经济转换过程中,当地人们扩大了经济生产规模,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水资源等需求量扩大,出现了农牧之争现象,草场资源、水资源因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开发,受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材料二:本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植被,有着复杂的生态系统,对世界环境和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该区的经济转换过程中,伴随着热带雨林的大面积开发,毁林开荒,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发展,但是,长期过度开发,第一,造成了该区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出现了土地荒漠化;第二,使得全球气候发生了负面变化,二氧化碳量增加,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涝灾害增加;第三,导致世界物种出现灭绝的危险。
略
读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局部农业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状况两方面,简述A、B形成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2)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条件难以满足农牧业发展的需要,简述当地人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3)说出种麦养羊业的农业地域类型;简述其主要优点。
(4)说明该地区乳畜业的分布特点;简述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正确答案
(1)大气环流条件:A地受东南信风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B地受东南信风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丰富。
下垫面状况:A地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使降水减少;B地西侧有南北走向的山脉,在迎风坡地带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同时,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使降水增多。
(2)合理利用墨累—达令河等河流的水源;大力开发大自流盆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将大分水岭东部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墨累—达令盆地。
(3)混合农业 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4)主要分布在城市附近市场,饲料供应。
考查区域地理特征。
由于AB两地所处的位置不一样,A地受东南信风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同时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使降水减少。B地受东南信风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B地西侧有南北走向的山脉,在迎风坡地带形成丰富的地形雨,降水丰富;同时,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使降水增多。
由于澳大利亚的农牧业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因此需要利用河流及地下水;同时要把大分水岭东部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墨累—达令盆地。
该地主要为混合农业。
由于市场比较广阔,饲料供应充足,所以发展了乳畜业。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中松辽河产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 ,所跨越的干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 。该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三江平原、__平原和 平原。
(2)图中长江产区的 湖平原和 湖平原历来是南方粮食高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单项选择)
①粮食商品率高 ②耕地面积广大 ③水热资源丰富 ④复种指数较高
(4)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 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布在 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5)上述我国粮食生产和格局新变化的案例,对你学习地理的启示是: 。
正确答案
(1)黑、吉、辽、内蒙古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 松嫩 河套
(2)鄱阳湖(1分)(3)B(4)小麦 秦岭-淮河(5)要联系变化的社会现实学习地理;要运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结论;要从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上探究地理原因,解决地理问题;要善于对多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要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方法,探索地理新问题等。
该题综合考查了农业的分布及其发展的优势条件。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现状,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1)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A ______ 、B _________等三个省(市)。(2分)
(2)指出图中成都、重庆两城市的城市地域形态,并分析导致两城市地域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西三角经济圈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_____ 。(5分)
(4)西三角经济圈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3分)
正确答案
(1)四川(或川、蜀) 陕西(或陕、秦)(2分)
(2)成都为集中式(1分),重庆为组团式(1分) 成都地处平原地区,有利于城市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1分);重庆地处两江交汇的丘陵地区,地形和河流的分割使城市的发展失去了完整性(1分)
(3)天然气、煤、铁、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铁路、水运等交通便利;人口占西部地区的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城镇化率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GDP占西部地区GDP总量比重大;万元GDP能耗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每点1分,答对其中五点得5分)
(4)水土流失;荒漠化;酸雨(3分)
略
(36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或称东盟10+1。是指由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的10个成员国文莱、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材料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材料二中国与东盟主要产品竞争力 材料三泛亚铁路东线方案示意图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1)~(5)题。
(1)东盟以 和 两种气候类型为主;该气候类型下盛产的主要经济作物有 等;该区盛名的矿产资源是 。(10分)
(2)结合材料二,目前东盟最有利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工业和 工业。(4分)
(3)根据材料三,泛亚铁路东线所经过的平原地区是世界上稻米的重要产区,试分析其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10分)
(4)天然橡胶生长的主要天气条件是 。美国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实行惩罚性关税后,美国轮胎生产商将可能把厂房转移至东盟,请简要分析东盟承接转移的区位优势。(6分)
(5)东盟诸国中新加坡的经济水平最高。电子和石油化工是其支柱产业之一。其电子工业的发展得益于 ;石油化工的发展则依赖于本地 (6分)
正确答案
(1)热带雨林气候(2分)热带季风气候(2分);天然橡胶 油棕 金鸡纳 蕉麻
椰子(4分);锡矿 石油(2分)
(2)劳动力密集型(2分) 鲜活农产品加工(2分)
(3)有利条件: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人口稠密、劳力资源丰富;
耕作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国际市场需求量大。(8分)
制约因素: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2分)
(4)高温多雨;东盟有世界上天然橡胶的主要生产国,原料丰富;劳动力充足而廉价;海
运便利。(6分)
(5)地理位置优越,科技发达,航空运输便利,环境优美;(3分)靠近原料产地;海运
交通运输便利。(3分)
略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青海省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4年到2008年,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31.3毫米。比1971年一2000年平均值增加了13%。
材料二:随着水位的上升,青海湖的面积也在逐渐“长大”。青海省气象局遥感监测与生态评估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青海湖的面积比2004年增加了132平方公里,达到4317平方公里。
材料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数据表明,喜马拉雅山脉所在地区的气温正以年均0.06摄氏度的速度持续上升。尼泊尔水文气象局的资料则显示,气温上升使该国一些冰川正以每年10米的速度快速退缩。冰川融水注入一些冰川湖后,冰川湖面积已经显著增大,决口危险大增。
材料四: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的苟仁错(错:藏语湖的意思),资料记载1990年时湖泊面积23.5平方公里,平均深1.3米以上,不到10年的时间竞完全干涸。高原东北部若尔盖地区的兴错,60年代3.3平方公里的湖泊面积现在仅存一片2平方公里的沼泽。
材料五:从2002年起,青海省在环湖地区开始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7万亩,保护天然林84.9万亩,治理沙化土地4875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这些措施使青海湖周边植被明显恢复,有效遏制了沙漠化的发展。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8分)
(2)青藏高原地区的湖泊从水量的变化看有两种,即水量的增加和减少,分析青海湖的面积也在逐渐“长大”的原因是?(14分)
(3)简要回答青藏高原湖泊补给的主要类型?根据材料三,推测未来冰川湖水位可能的年际变化趋势?(14分)
正确答案
(1)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8分)
(2)降雨的增多,不仅增加了入湖水量,而且使环湖地区云量持续增多,从而降低了湖面蒸发量,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青海湖水位的下降。(6分)
同时,随着全球变暖,环湖地区气温不断升高,周围高山冰川积雪持续消融,使入湖河流流量增加。(4分) 周边植被明显恢复,有效减少了地表径流量的耗损(4分)
(3)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以及冻土中的水分释放。(8分)未来冰川湖水位可能继续提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逐渐消融,冰川融水量的减少,入湖径流量的减少,水位将下降。(6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