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正确答案

B

解析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正确答案

(1)b;偏高

(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B(注:两空可颠倒);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

略。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3 分

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正确答案

A,B

解析

坐标中四条曲线,涉及两组变量——开放与封闭、初始密度不同。A、B两选项在初始密度相同的背景下,分析开放或封闭条件下的有关指标,其实可以理解为:与封闭条件相比,开放状态下存在着棉蚜的迁入或迁出问题,因此A、B的描述合乎情理,均正确。而C、D两项更强调读懂图中曲线,其中C项,可观察开放条件下1头/叶的曲线,它达到K值后稳定一定时间后才开始衰退,故C描述错误;种群的衰退指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表现为年幼个体数量少于老年个体数量,而种内斗争则与种群个体数量(或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种内斗争未必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 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保护。

正确答案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解析:(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说明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2)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乙曲线上D、E、F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Nt小于a时,甲曲线中Nt+1<Nt,乙曲线中Nt+1>Nt,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因此,当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生物种类贫乏时,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大,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采取的保护措施,这属于就地保护。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8 分

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根据右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正确答案

(1)随机取样  16

(2)Ⅰ    16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解析

当经控制后有害生物的密度较低时,作物的价值也较大,防治成本也大。当有害生物的密度较大时,作物的价值下降更快更明显,若在有害生物密度很低时使之更低,也将更加不易,使防治成本迅速增大。所以Ⅰ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价值。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工程的实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1 分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正确答案

(1)随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J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解析

略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是严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外来物种之一。某研究小组为阐明紫茎泽兰种群的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选择了紫茎泽兰入侵的四种不同生态环境即阔叶林林缘、云南松林、路旁坡地及阔叶林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下图表示部分调查的结果。

请分析回答:

(1)调查紫茎泽兰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图一为四种生境中紫茎泽兰种群汇总后的年龄结构图,据图分析紫茎泽兰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    型,由此推测在未来5年内该种群的发展趋势为               。

(2)图二表示紫茎泽兰在不同生境中的存活曲线。由图可知紫茎泽兰在    年龄段出现死亡高峰,推测可能是由于          、         等的结果;据图推测紫茎泽兰对四种生境的入侵顺序为      →       →       →         。

(3)紫茎泽兰在入侵后能够成片密集生长,以极强的繁殖能力排斥其他植物,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研究发现,用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控制紫茎泽兰有一定的成效,这种方法利用了生物之间的         关系。

(4)如果让紫茎泽兰在入侵地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相比  (    )

A.基因库的变化相同

B. 性状始终保持一致

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

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样方法     增长     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2)1~2     种内、种间竞争     环境条件作用    

路旁坡地→阔叶林林缘→阔叶林→云南松林   

(3)下降     竞争

(4)D 

 

知识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6 分

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                   。

(2)25 ℃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             。

(3)15 ℃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

①                           ,促进了光反应;②                        , 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           条件下提高比例最大。

(5)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试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①图中种群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值                 。

②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                 。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原因是                                             。

正确答案

答案:(1)互利共生

(2)高

(3)①叶绿体相对含量高,利于吸收光能②气孔导度大,CO2 供给充分

(4)5℃(或低温)

(5)①平均②优质牧草A 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

我调节能力升高

解析

(1)由题可知,菌根真菌从土壤吸收养分和水,同时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两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2)在2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细胞间CO2 浓度相对于无菌根玉米较低,说明有菌根玉米利用率较高,光合作用较强。

(3)在1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有菌根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大,有菌根玉米,吸收光能速率较大,促进光反应进行,气孔导度较大,细胞间CO2 浓度较小,CO2 供应充足,促进暗反应进行。

(4)对比三个温度条件下,在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与无菌根玉米光合速率相比,提高程度最大。

(5)①牧草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且取各样方平均值,保证数据的科学有效性。

②从图表中分析,优质牧草在真菌作用下,种群密度逐年升高,而劣质牧草种群密度逐年降低。接种真菌后,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知识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0 分

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子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管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和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答案:(1)生产者

(2)出生率;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解析

(1)流入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能量,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以该能量生存。

(2)鼠的种群密度受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4)草原生物群落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正确答案

A

解析

通过题干表述可以知道,对小蚂蚁出现率的研究方法为样方法,B正确;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定时灌溉会导致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小蚂蚁的出现,即D正确;而驱走了大蚂蚁,在相同条件下小蚂蚁出现率则增加,说明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即大蚂蚁的存在会抑制小蚂蚁的出现率,所以C正确,A错。

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