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共1581题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示意图。
材料二:近些年来,我国北方春季特别是华北地区出现的沙尘天气,给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1)请将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前面的字母填在材料一框图中相应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水土流失,土地沙化B、扩大耕地面积C、围湖造田D、旱涝灾害频发
(2)造成北方沙尘现象的原因,除了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请你就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从左至右依次填:B、C、A、D。
(2)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垦殖;乱砍滥伐;工程建设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循环经济;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等。(考生只要言之有理,能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即可)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利用“温室效应”原
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考图甲,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正在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见图乙)。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有
哪些?请列举三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
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3)市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能源缺乏);科技力量强;经济基础雄厚(资金充足);首都对环境质量
要求高。(答出任意三项即可。)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专家学者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将联合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下图圆内部分)
(1)“西三角经济圈”与我国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不同点
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产业地带空间分布特点是:
以__________为中心;沿________、________呈条带状分布,西北地区主要沿________和________铁
路线分布。
(3)“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地区中产业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试分析“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
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我国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经济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积极开发绿色能源、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单叙述“西三角经济圈”可采取的具体
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位于内陆地区
(2)城市;河流;交通线(铁路、公路);陇海—兰新;包兰
(3)有利条件: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丰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农业的基础及条件较
好;拥有西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享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有较多科研
单位技术支撑;有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为依托;交通便捷等(任答5点,合理即可)。
(4)有利于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集聚并形成产业集聚带;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带动
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利于三大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
化进程;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均衡发展(任答3点,合理即可)。
(5)西北地区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西南地区大力开发水电、核能等。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云南省西北部地形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2)面对特大干旱,该省林区应特别重视防御的次生灾害是________________
(3)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请列举两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河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支流有已建、在建水电站几十座。
(4)当地居民对水电站的建设持有支持、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这两种观点各找一条理
由。
支持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人的聚居地,纳西族文化在此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5)据图说明,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文化主要体现在____等方面。古老的纳西族
文化在丽江得以保存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1)山脉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纵列分布(河流自北向南流)。
(2)森林火灾(病虫害)。
(3)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寻找地下水;采用耐早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K]
水农业。(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4)支持的理由:获得能源(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抗旱能力)。
反对的理由:当地属于地震多发区,若水库遭破坏,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水库可能
诱发地质灾害;破坏当地生物资源;导致当地居民迁移)。
(5)建筑(服饰;民俗)。地形较闭塞(周边山高谷深;当地水热条件较好)。
黄河三角洲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沿黄河经济带交汇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全国性优化配置,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示意图
材料二:2009年沿黄九省区正式启动了黄河航运联合开发建设。根据规划,到2030年,黄河将像长江一样实现干流的大部分河段通航,跨省达海,形成横贯我国北方的一条现代化水上运输新通道。
(1)关于今后黄河三角洲造陆面积的变化,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趋于减小,二是将会增长。你持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述黄河航运将兴起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黄河三角洲有520万亩荒地、180万亩滩涂有待开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析如何保护和利用黄河三角洲的荒地和滩涂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观点一:趋于减少。理由: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使河口地区来水来沙减少;河口地区入海径流减少,海岸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淹没低地。观点二:将会增加。理由:黄河含沙量特别大,河口处水流缓慢,大量泥沙沉积;国家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下游不再断流;黄河调水调沙也将大量泥沙送至河口。(任答其中一种观点即可,但只表明观点,不叙述理由不得分)
(2)水运具有运量大、运费低等优点,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运输需求增长。
(3)建立生态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养殖业,有序发展滩涂盐业,合理开发滩海石油和风能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西保德县的天桥村,全村1000多口人,过去靠种玉米、土豆为生,生活不算富裕,村干部为带领大家脱贫,办起了12个石灰窑。近两年收入多了,但地里玉米只长杆不结重穗,土豆也长得不好,原先外销的土豆还得从外地买入。
材料二:
加拿大的哈德孙湾冰层变薄,每年结冰期减少2至3周。生活在这里的北极熊以觅食冰层上的动物为主,现在食物减少,只能经常光顾周围的小城。材料三现在的太原平均每天拆除一根烟囱,每年投入6亿元进行清洁生产工作。
(1)天桥村的玉米、土豆减少的原因是
[ ]
A、土壤的组成变化
B、土壤pH值变化
C、农业劳动力减少
D、大气污染
(2)天桥村走这样的致富路可取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哈德孙湾冰期缩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原拆除烟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2)不可取,走这样的致富路虽然钱多了,但影响了大气环境,使土壤呈碱性,肥力下降,最终影响农
业生产,破坏 了生态环境。
(3)全球变暖;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砍伐森林,减少了吸收CO2的数量,降低了
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
(4)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烟尘和CO2,是解决太原市大气污染的有力措施
阅读下列三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预测,如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到21世纪末,世界人口将达到110亿。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则有可能达到190亿。这将与有限的就业需求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
材料二
联合国近期一份报告发出警告,水资源缺乏将引发冲突。目前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40%的人口供水不足。如不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到20l0年,世界许多地区将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并将因此发生冲突和战争。20世纪战争基本上源于石油竞争,而到21世纪,许多政治和社会纷争,将会以水资源为导火线。
材料三
世界环境恶化是多方面的。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出现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增加;世界森林资源每年减少1%;臭氧层的损耗大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并将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空气污染严重,大量废弃物将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将下面选项填入图32中相应空格内(只填序号)。
①滥伐森林;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沙尘暴盛行;④气候恶化;
⑤沿海低地被淹;⑥全球变暖、气温升高;
⑦水旱灾害增多;⑧农牧业减产;
⑨风沙侵袭良田;⑩工业、交通工具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全球内陆年降水量减少;
(3)上述三组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
(3)这三组材料足以证明,全球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如果人口增长、资源开发以及
继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人类将失去生存的权利。所以,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以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读柴达木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示意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做法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农业是发展的八大循环体系之一,这里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大力实施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体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以循环利用为核心,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3R)”的循环经济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2)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
不利:(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少,)气候干旱;水资源有限,(灌溉水源是制约种植业的主要因素;土地盐渍化、沙化严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2009年、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分别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丹麦哥本哈根、墨西哥坎昆召开,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当地时间12月12日,加拿大环境部长肯特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四次气候大会地点的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材料二:图2是图1中M到N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及甲、乙两地气温、降水统计图。
图2
(1)德班气候大会闭幕时,四次气候大会召开地点中白昼最短是___ _____;从此日至次年春分日,巴厘岛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情况是_____ ___________。
(2)开普敦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 _____,该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 _________。
(3)读图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相似之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之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地气候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4)四次气候大会召开地点均位于沿海或岛屿,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对这些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最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___原则。
正确答案
(1 )哥本哈根;先变小再变大,再变小
(2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3 )全年高温,气温变化较小;甲地降水季节变化大,干湿季分明,乙地全年多雨,降水量大;乙地位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受暖流影响,甲地位于背风坡。
(4 )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任答两点)
(5 )共同性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和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与蒸发量比较表
材料二: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三道防线示意图
材料三新疆和田她区人口与耕地历史变化表
(1)新疆和田地区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新疆和田地区三道防线中,林带主要发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因此,绿洲地区的风沙比沙丘地区__________________,蒸发量比沙丘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列选项中选择相应的字母填入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中(每个空格内限填一个,有的选项可不选用)。
A、土地盐渍化B、下游季节河水位上升C、下游季节河流量减少D、绿洲沼泽化E、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正确答案
(1)昆仑山的冰雪融水;防风固沙;少;少
(2)甲—C;乙—E;丙—A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1年4月28日,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天”即是自然,“人”即是城市,“长安”既是千年古都西安市的旧称,也是国家繁荣与安泰的象征,“天人长安”意味着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本届世园会将于10月22日结束,会期178天。
(1)第41届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4月28日开幕,10月22日结束。这期间西安的昼长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即是自然,“人”即是城市,“长安”是国家繁荣与安泰的象征,“天人长安”意味着自然
与城市的和谐共生。请你谈谈其理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社会经济角度谈谈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对西安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由短变长,夏至日达到最长,然后变短
(2)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人类应与自然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等。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图中甲省的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请列举两条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城市应对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
(2)请填表说明,发展旅游业对促进a城市持续发展的作用。
某地理小组的学生考察了中国与新加坡合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
(3)学生发现,生态城所在地有多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请据图2列举三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学生认为,新加坡重视环保,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应当很普遍。经过探究,大家认识到新加坡的太阳能、风能并不丰富。请参考图3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甲省是全国能源基地(多火电厂;重工业或耗能工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甲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产业部门为主),GDP 相对较低。
(2)社会效益: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优化产业结构)。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
(3)荒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风能、太阳能资源。(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4)新加坡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云量多,光照少;终年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风力小。
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甲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是:20世纪以来,由于____________急剧增长以及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世界
的____________面积已趋于零增长,甚至有所减少。
(2)乙漫画所反映的问题是: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开发速度超过了资源的____________能力。
(3)甲、乙两幅漫画共同反映的问题是:人类经济的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求时,____________了后代人
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从而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____性观念。
正确答案
(1)人口;耕地
(2)再生
(3)损害;公平
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下图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问题。
对A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答案一: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
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源较缺乏;地丘陵区交通不便。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在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时段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这一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轻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______时段,这是人类谋求与环境_______________发展的结果。
(4)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1)A点以前;此时人口数量较少,人类经济活动规模小,索取的自然资源和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都在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2)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单纯地把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B点以后 ;协调
(4)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