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共1581题
读我国某种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分析图中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图示地区的原因,并阐明其主要的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城市密集,交通发达释放酸气多;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释放酸气多;地形以丘陵为主,酸气不易扩散;南方的土壤呈酸性、大气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
(4分)措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建立酸雨防控区,加强管理等。
试题分析:
读图,根据海陆轮廓判断,图示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东部地区城市密集,交通发达,释放酸气多。我国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释放酸气多。南方地形以丘陵为主,工业生产在山谷中,酸气不易扩散。南方的土壤呈酸性、大气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所以南方许多地方发生酸雨危害。
要防治酸雨危害,首先要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其次要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控制机动车污染,以及工业污染。第三,建立酸雨防控区,加强管理等。
(10分)【环境保护】
“史无前例”的雾霾于2013年6月19日晚袭击了新加坡,让该城市国家陷入一片紧张。不过,这场雾灾的罪魁祸首不在新加坡,而在邻国印尼。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的农民和油棕园主趁着干旱季节烧芭蕉林清地,烟尘一路飘到了新加坡。下图为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烟雾扩散示意图。
(1)描述苏门答腊岛烧芭蕉林所致烟尘的空间分布特点。(4分)
(2)请分析烟尘空间分布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特点: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散,离烧芭蕉林源地越近,污染越严重。(4分)
(2)原因:6月,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因此,烟尘向东北方向扩散。(6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可以看到,烟雾的扩散特点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散,离烧芭蕉林源地苏门答腊岛越近,污染越严重。
(2)读材料分析,6月,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所以,苏门答腊岛烧芭蕉林所致烟尘,在西南风的吹送下,向东北方向扩散。飘到新加坡。与雾气结合在一起,形成雾霾天气。因为是在西南风的吹送下向东北方向飘,所以烟尘的空间分布特点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散,离烧芭蕉林的源地越近,污染越严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市1月份某星期空气质量曲线图。(见甲图)
材料二 材料一中所提及星期的上半周受高压脊控制,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气温逐步回升;后半周开始转受低压槽影响,有一次降水过程。
材料三 甲城市某日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图。(见乙图)
(1)这一周甲市空气污染指数最低的是________(日期),说明空气质量会直接受到_________影响。(2分)
(2)图乙中该城市主要污染物为________。其中二氧化氮的两个峰值出现的时段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__,原因是?(5分)
(3)简述改善该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3分)
正确答案
(1)12日(1分) 降水(天气变化) (1分)
(2)可吸入性颗粒(1分) 9时前后(1分) 18时前后(1分)
二氧化氮为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上述两时段是上下班高峰,路面行驶汽车多(2分)
(3)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道路网;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加强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绿化城市,增加绿地面积(任三点,3分)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第(1)题,读图可知,甲市空气污染指数最低的是12日,读材料二可知,空气质量会直接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第(2)题,二氧化氮为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行驶汽车的多少直接影响二氧化氮的浓度。第(3)题,改善该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有合理布局道路网,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等。
(10分)[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节能灯节能而不环保。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节能灯里面含有汞蒸气和六价铬,还有铅、镉等重金属。一旦破碎,1支含汞量为5毫克的节能灯就能污染多达50吨的地表水。如果填埋处理,从填埋场释放出来的一部分汞,还会以甲基汞蒸气的形式进入大气,进入呼吸道和食物链,最终侵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尤是
中枢神经系统。
(1)节能灯产生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哪些?(4分)
(2)节能灯具潜在的汞污染隐患也自然引起了社会和节能灯具消费群体的强烈关注。作为消费者,你可以为此做些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答对2种2分,答对3种4分,4分)
(2)使节能灯使用寿命延长,少频繁地开和关;自觉投入到节能灯的规范回收处理行动中;破碎的节能灯,千万不要用裸露手接触;可以做好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节能灯对环境的危害等。(答对1点得2分,答对3点得6分)
试题分析:
(1)仔细阅读材料,节能灯里面含有汞蒸气、重金属、甲基汞蒸气等,当知节能灯会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2)从生产、使用、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考虑。同时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防止全球进一步变暖,应完全禁止燃烧化石燃料,并大面积植树造林。
正确答案
错误
试题分析: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是形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完全禁止矿物燃料的燃烧显然不符合实际。可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读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小题1: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
小题2: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治理的根本措施。
小题3:④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
正确答案
小题1: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使植被遭到破坏
小题2: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对地面的水蚀作用强力 植树种草
小题3: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进行回收利用。
本题考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小题1:注意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从植被破坏方面分析。
小题2:③表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社会经济条件:植被的破坏等方面分析,治理的根本措施从恢复植被考虑。
小题3:④地区表示南方地区,酸雨危害主要从工业发展,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和降水丰富等角度考虑。根本措施是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分析。
(10分)该图是我国东部某城市部分地理要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显示混浊天气日数最多的月份是12月,最少月份是7月。简析产生上述特征的原因。(6分)
(2)若b图中A、B、C为a图中甲、乙、丙三个监测站的分布位置,C图为该地区风频,则合理的匹配是(填字母): 为甲监测站, 为乙监测站。(4分)
正确答案
(1)①7月为我国夏季,雨水多,带走了悬浮颗粒;②夏季植物茂密,吸烟滞尘作用强;③冬季居民取暖燃煤增加了大气悬浮颗粒;④冬季风频频南下带来沙尘:⑤冬季冷锋天气可能造成逆温,混浊物不易扩散。(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2)B(2分) C(2分)
试题分析:
(1)a图中显示混浊天气日数最多的月份是12月,最少月份是7月。产生上述特征的原因是①7月为我国夏季,雨水多,带走了悬浮颗粒;②夏季植物茂密,吸烟滞尘作用强;③冬季居民取暖燃煤增加了大气悬浮颗粒;④冬季风频频南下带来沙尘:⑤冬季冷锋天气可能造成逆温,混浊物不易扩散。
(2)甲观测站污染严重,乙其次,丙污染最轻,结合风向玫瑰图判断:若b图中A、B、C为a图中甲、乙、丙三个监测站的分布位置,C图为该地区风频,则合理的匹配是:B为甲监测站,C为乙监测站。
目前在太平洋中有这么一个“作品”,叫“太平洋垃圾旋涡”——基本上是由废塑料物品和碎片构成的浮动的版图。据研究人员统计,全球每年生产1亿吨塑料制品,其中10%的最终“归宿”是大海,而太平洋上这处“旋涡”是最集中的“垃圾场”(见图19中甲所示),面积可达343万平方千米,中心最厚处达30米。这种“垃圾旋涡”所产生的危害已引起很多国家与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1)简述图示“垃圾场”垃圾的主要来源地和“垃圾旋涡”旋转的方向。(4分)
(2)概述图示“垃圾场”分布的大致范围,并分析大量塑料垃圾在甲海域聚集的主要原
因。(8分)
正确答案
(1)主要来源于美国西海岸和日本沿海(北太平洋东、西沿岸海域或北太平洋的沿岸地区和海上作业与航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4分)
(2)范围:北太平洋中低纬区域的中部海域(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附近的中心海域)。(2分)原因:进入北太平洋海域的塑料垃圾,随洋流进入北太平洋中低纬环流系统中,(2分)由于该系统处于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中部海域风力微弱,(2分)因此,海洋塑料垃圾大多被卷入洋流系统内部,汇聚并缓慢地旋转。(2分)
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说出甲、乙两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
(2)提出保护乙地区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甲地区:水土流失(2分); 乙地区:水污染、湿地减少(2分)。
(2)①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的处理;②实行退田还湖,增大湿地面积;③附近山区植树造林,减少泥沙入湖;④依法保护湿地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任答3点,合理即可,6分)
试题分析:
(1)图中经纬度位置示意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部(110°E,30°N),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甲地位于山地坡地,坡度较陡,在多暴雨的气象条件下,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乙地位于河流下游,平原,湖泊沿岸,该处是我国人口、城市密集地区,因而存在的环境问题是湿地(湖泊)面积缩小,水污染等。
(2)针对乙地的水污染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的处理;针对湿地(湖泊)面积缩小,可采取的措施有行退田还湖,增大湿地面积,附近山区植树造林,减少泥沙入湖,依法保护湿地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等。
(10分)环境保护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本次雾的分布特点。(4分)
(2)试分析北京雾霾天气严重的主要人为成因。(6分)
正确答案
(1)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华北平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雾比较严重。
(2)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燃煤取暖排放的烟尘;建筑施工带来的扬尘污染。(任意答对3点即可)
试题分析:
(1)此题难度不大,根据图中图例可知,本次雾主要分布在在东部地区,其中华北平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雾比较严重。
(2)雾霾天气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低的天气。所以人为原因主要考虑哪些活动导致这些粒子增多。工业生产排放的粉尘、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1月份是冬季,居民取暖排放的废气,都使大气中灰尘、及各种废气粒子增多,导致雾霾天气严重。
(10分)环境保护
雾是指大量微小水滴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霾是大量极 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lO.Okm,造成空气普遍浑浊的天气 现象。今年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十余省持续受大范围雾霾影响(下图)。
说出雾霾天气的危害,并分析其成因。
正确答案
危害: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安全;(2分)空气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2分)
成因:冷空气势力弱,大风天气少,(2分)中东部地区低层大气长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大气低空出现逆温层),(2分)不利于空气的流通和污染物的扩散。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多。(2分)
试题分析:通过读取材料信息可知,“雾会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使水平能见度小于lO.Okm,造成空气普遍浑浊的天气现象”,所以雾霾由于能见度低会影响交通安全,而霾的大量干尘粒将威胁人体健康;根据材料信息,雾霾的产生说明水汽、污染物等不易扩散,说明风力较小,而对流层的上热下冷不易形成对流天气,也易形成雾霾天气;此外,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大也使空气中的污染物增大而导致了雾霾的产生。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1分)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4分)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据图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3分)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4分)
正确答案
(1)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为:a c b d。(4分)
(2)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分)(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合作等(4分)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
(1)注意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2)结合图示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经济活动、人口、资源的过度消耗、大量废弃物的排放等。
(3)结合原因分析治理环境问题的相关措施。
读我国华北地区M城市 2003~2010年大气环境中的 SO2年均浓度值和 PM10(可吸入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值分别从小到大按1至8顺序排序表,据此完成以下问题。(10分)
(3)据表判断M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变化趋势并推测导致其变化的可能原因(3分)
(2分析M市PM10(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浓度最高时一般出现的季节及其原因(3分)
(3)试分析酸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危害。(4分)
正确答案
(1)M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变化趋好(1分),原因:科学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排放量,加强绿化等(2分,至少写出四点)
(2)春季(1分)多大风,天气干燥,降水少浓度最高(2分)
(3)水生生态: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1分)
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1分)
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 林木成片死亡(1分)
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1分)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
(1)数据基本呈由大变小的趋势,反映环境趋好。原因主要从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角度分析。
(2)PM10(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浓度一般与降水成反相关,即降水利于可吸入悬浮颗粒物的沉降,故判断春季较严重。
(3)酸雨的危害主要从其具有酸性和腐蚀性对农业、渔业、建筑和人类健康等角度分析。
酸雨是指酸碱度(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又称“空中死神”,是目前人类遇到的全球性灾难之一。读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酸雨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以 为主。因此,我国酸雨一般属于硫酸型。
(2)从图中可以发现我国酸雨大部分分布在 以南,其中 、
两大地形区尤其严重。目前,我国已是仅次于 和 的第三大主要酸雨区。
(3)酸雨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是:腐蚀 ;江湖水体和
土壤酸化,危害 ;危害 。
(4)目前,减少酸雨产生可采用的有效措施有 ( )(多项选择)
正确答案
略
读图,分析完成有关人类环境的问题。
图2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E___________,F___________。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1)④ ⑥ ⑤ ③ ① ② (2)D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如果人类遵循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趋利避害,就会促进人类与环境的统一,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加剧人类与环境的对立,形成恶性循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