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共1581题
2005年12月底,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由于在天然气价格等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差距,2006年1月1日俄罗斯切断了通往乌克兰的天然气。经过双方进一步的磋商讨论,俄、乌两国于2006年1月4日就价格问题达成一致,俄罗斯恢复对乌克兰天然气的输送。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石油、天然气的叙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B.按其性质两者属于非可再生的陆地矿产资源,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C.世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俄罗斯的剩余可采储量排名世界第一
D.建立必要的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和石油进口多元化是解决石油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
(2)关于里海沿岸的国家及油气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地区,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B.里海沿岸国家的油气资源很丰富,在世界能源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
C.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里海沿岸各石油大国中伊朗是其成员国
D.乌克兰位于里海北岸,能源资源极为缺乏,但一向有“粮仓”之称,粮食主要输出到俄罗斯
(3)俄乌天然气争端还牵涉到俄对欧盟国家的天然气出口,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乌克兰位于欧盟与独联体的地理交叉点上,它的天然气运输系统是连接欧洲天然气主产区和消费区的重要枢纽,具有战略意义
B.用管道运输石油、天然气,不挥发,不外流,损耗小,但连续性差,不易管理
C.从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来看两国应努力睦邻友好伙伴关系
D.欧盟对于平衡多极世界格局、抑制单边主义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中下游平原都是重要的农业区,但俄罗斯三大河流的中下游却几乎没有农田,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B (2)D (3)B
(4)俄罗斯三大河流的中下游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生长期短,农作物无法生长;河流两岸及下游地区广布沼泽,无法进行耕作。
该题考查的地理学科知识: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性质、储存、运输、分布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俄罗斯、乌克兰及中亚国家的位置及里海沿岸石油的意义。
矿产资源受地质条件的制约,不具地带性分布规律。
了解“欧佩克”成立的原因、成员及宗旨。成员国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尼日利亚、卡塔尔、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乌克兰在黑海北岸,而且有丰富的煤。
区域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阶段。
正确答案
正确
试题分析:按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特征,把区域发展划分为区域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区域发展阶段的基本划分,知识性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5分)
材料1 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25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以“寻找最后的白鳍豚”为主题的2006年长江豚类科考活动于12月13日结束,该科考队遗憾地宣布:在为期30多天、来回3 336千米的考察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种比大熊猫更珍贵的种群的复壮希望已经极为渺茫。
白鳍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白鳍豚的眼很小,它利用声纳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声纳信号还用于白鳍豚个体之间的通讯联系。
材料2 相关示意图
(1) 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 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 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鹮等,都如白暨豚一样濒临着灭绝。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正确答案
(1)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锐减)(3分)
(2) 主要是人为因素:酷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 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6分)
(3) 强化宣传生物的多样性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6分)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
(1)图示反映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注意题目要求白鳍豚为例分析;结合图片材料反映:生物灭绝与人口的增长关系密切,主要是由于人类直接的滥捕滥猎及人类活动破坏生物的栖息地,导致物种的灭绝;还有环境污染的影响等等。
(3)保护措施可结合产生的原因分析。
(10分)【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2月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湿地日,其宣传主题是湿地与水资源管理,宣传口号是湿地守护水资源。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统计图。
(1)简要总结湿地所具有的功能。(4分)
(2)据图分析我国湿地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物质生产功能;调节大气,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水源;净化污染物;提供动物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分,四点4分)
(2)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破坏力湿地的生态环境;环境污染;围湖造田;河流改造;法律和管理缺失。(答出3点即可得6分)
试题分析:
(1)这一问材料、图中都没有提示,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湿地能够提供产品,具有物质生产功能。能够调节大气,改善环境质量,调节局部小气候。可以提供水源,净化污染物。能够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读图可以看到,湿地减少多的地区,正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所以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破坏力湿地的生态环境,污染环境,围湖造田,河流改造是主要原因。法律和管理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环境保护】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 。(3分)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_______ 。(4分)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_______ 、__________。(2分)
(4)针对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江苏省中学生适合的参与方式是_________ 。(1分)
正确答案
(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
(2)毁坏农作物;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
(3)A C
(4)关注生态问题,参与防风治沙宣传活动;开展募捐活动等(任答一点)
(1)沙尘强弱可以从地表植被、风力、沙源等方面分析。根据图例a为强沙尘暴地区,a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地,该地区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所以比b、c两地沙尘强。
(2)沙尘天气能够毁坏农田设施,毁坏农作物,破坏地表植被,是土壤肥力下降,引起土地的荒漠化。
(3)根据图示: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减轻沙尘危害可以从削弱风力和增加地表植被方面考虑。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合大面积的灌溉。所以本题选择AC选项。
(4)根据图示:江苏虽然受沙尘的影响较小,但作为中学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关注生态问题,参与防风治沙宣传活动;开展募捐活动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英国和日本的工业都具有明显的“临海型”特点
正确答案
B
试题分析: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临海型”布局。英国传统工业曾在世界地位突出,有“煤海”之称;“资源型”布局为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日本和英国在工业布局方面的差异,另外本题还可考查日本和英国在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方面的差异。
环境问题
读“2011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lO分)
(1)归纳我国2011年酸雨的空间分布特点。(4分)
(2)分析上图中P地区酸雨危害比较严重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①分布不均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东南多西北少;(2分)②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2分)(或我国南方地区;或主要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湖北西部、四川东南部、广西北部地区。或最为严重的是华中、华南、华东地区。)(每点2分,共4分)
(2)①该地区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发达,酸性气体排放较多;②该地气候湿润,降水较多;③该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工业主要集中在丘陵间的谷地或盆地地势较低,酸性气体不易扩散。(每点2分,共6分)
试题分析:
(1)此题为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注意从①面状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②集中分布地区;③延伸方向;④极值位置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图中很容易看到酸雨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南方地区,总体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分布不均。
(2)首先进行定位:位于四川盆地。其次考虑酸雨的成因:酸性气体的来源和数量;降水的多少。四川盆地地势较低,如果有酸性气体产生,受地形影响,不易扩散。四川盆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形成酸雨的机会较多。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受资源分布和国家政策影响,当地有色金属冶炼发达,在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气体。综合以上原因故危害较严重。
(10分)
材料一 2011年6月,渤海蓬莱19-3油田出现漏油事故
材料二 2011年7月,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渤海溢油事件发生后,作为山东烟台长岛北部最大的生态渔业养殖岛大钦岛,最近陆续出现鱼类莫名死亡,养殖户质疑与中海油漏油有关。记者调查发现,岛上确实存在部分鱼类死亡情况,但对鱼类死亡原因,各方众说纷纭。专家表示,即使是因为溢油造成的鱼类死亡,渔民索赔也不会一帆风顺。
材料三 2011年10月11日,农业部在正式回函中表示,经国内海水养殖病害专家调查并鉴定,长岛海域出现死鱼时,近岸海域海水质量中的石油类含量尚未超标,疑似细菌感染所致;河北乐亭的扇贝大面积死亡,与养殖病害暴发无关;河北昌黎则已基本排除已知细菌、寄生虫、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导致扇贝死亡,专家组认为是赤潮、石油污染及其他原因,导致了扇贝滞长和死亡。
2012年1月25日,石油泄露的责任方康菲公司赔偿辽冀渔民10亿人民币。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海洋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并分析海洋污染所产生的危害。(7分)
(2)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海洋?(3分)
正确答案
(1)污染源:石油污染(1分)工业废水(1分)生活污水(1分)农业污水(施用化肥、农药)(1分)危害:破坏海洋生态系统(1分)对海洋环境造成深远的不利影响(1分)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1分)
(2)禁止向海洋排放生活、生产废水(1分)加强海洋环境立法(1分)发生石油泄漏后要采取紧急有效的措施治理。(1分)
本题考查海洋污染成因及治理。海洋污染来自于陆地及海洋产生;保护海洋还需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法治、强化管理。
(10分)【环境保护】
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2007年工业碳排放地区分布图
(1)根据材料,简述我国华北地区碳排放分布特点。(4分)
(2)联系我国能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分析我国华北地区碳排放分布状况的形成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华北地区大部分是高碳排放地区,但北京天津两市为低碳排放地区(4分)
(2)我国第一大能源是煤炭,华北地区用煤量大;华北地区工业发达,重化工业比重较大,能源消耗大;北京天津两市的重化工业的产业转移,调整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使得碳排放降低了。(6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例可以看到,华北地区大部分是高碳排放地区,只有北京天津两市为低碳排放地区。
(2)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是煤炭,华北地区人口众多,工业发达,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较大,能源消耗大,生活、生产用煤量大,排放的废气多。华北地区,特别是河北省,承接了京、津地区的重工业的产业转移,导致污染更严重,碳排放量更大。北京、天津两市调整了产业结构,重化工业进行了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使得碳排放降低了。
读图表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2008年中国内地各省(区、市)经济总量排名(不含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省)
材料二 :2006年中国内地各省(区、市)废水排放情况示意图(不含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省)
(1)材料一、二中,前五位的省区相同,原因是__▲__。
(2)从排放的废水构成比例看,上海与重庆的差别是__▲__,原因是上海__▲__
(3)除工业和生活废水外,水污染的来源还有__▲__。
(4)江苏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居全国首位,请谈谈减排的措施。__▲__
正确答案
(10分)
(1)人口和经济规模大,排放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多(2分)
(2)工业废水比重较低(1分)经济结构中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1分)
(3)农业废水和城市地面径流(2分)
(4)实现清洁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污水达标排放;加强环境 执法(4分)
(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前五位的省区相同的原因是人口和经济规模大,排放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多。
(2)根据图示:上海工业废水比重较低,原因是经济结构中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3)本题考查水污染的来源。除工业和生活废水外,水污染的来源还有农业废水和城市地面径流。
(4)本题考查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要减少江苏省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应实现清洁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污水达标排放;加强环境执法。
环境保护
气候变化、能源供应紧张、粮食短缺问题等等都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根据下列所给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55°43′N 12°34′E),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开幕。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材料二 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纤维加工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配备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材料三 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下图左)。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下图右)。
(1)请指出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4分)
(2)乙醇汽油是否绿色燃料,人们看法不同,试评价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全球气候变暖 (4分)
(2)不利:加剧世界粮食紧张,粮价上涨,影响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巨大的利益刺激人们大规模开发新的土地,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加剧。(6分)
试题分析:
(1)山地积雪是因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有一定的大气降水补给,降雪量大于融冰量和蒸发量。夏季气温较高有融雪时,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仍然低于0℃,从而形成常年积雪。乞力马扎罗山海拔较高,即使是当地夏季高温时,山顶气温仍会低于0℃,应有常年积雪。而右图中积雪消失,说明降雪量小于融冰量与蒸发量之和。所以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
(2)本题从能源消费结构着手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大量使用”,说明对其他能源的使用就会相对减少。根据材料二我们知道乙醇汽油是由粮食或其他经过复杂工艺转化来的,若要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就要大量消耗粮食,而在人口快速增长的今天,粮食问题依然是困扰我们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会导致全球粮食不足,有些地区无法保证温饱,粮食价格就会上涨,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这时如果再进行大规模开发进行粮食生产,则会导致大量的植被破坏,土地资源紧张,从而引发一些区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
福建省是中国南方的稀土大省,近年来随着稀土市场行情的升温,部分无证矿主受经济利益驱动,非法对稀土矿进行土法开采。
土法开采的方法是:在山顶、山坡上打数十个深井,每天注入加有化学溶液的水数十叱,
把山体中的稀土离子置换出来,随地下水从山麓处流出,经洗矿池过滤,池底沉淀物为稀土泥 (即产品),而未经处理的洗矿水在山谷间漫流。
(1)指出土法开采稀土的环境问题。(4分)
(2)简述合理开采稀土的措施。(8分)
正确答案
(1)(4分)①造成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下游河湖水污染(2分)②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生态破坏(2分)③造成农作物绝收、水里鱼虾死亡、树木死亡、牲畜死亡(2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2)(6分)①持证开采(严禁非法开采)②控制稀土矿的采掘量③提高开采的技术手段,减少开发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④及时对污水进行处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内容,土法开采稀土会造成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下游河湖水污染等。开采过程首先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可能造成农作物绝收、水里鱼虾死亡、树木死亡、牲畜死亡。
(2)为保护稀土资源,合理开采,所以要持证开采,严禁非法开采。控制稀土矿的采掘量,提高开采的技术手段,减少开发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及时对污水进行处理,做到达标排放。
读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①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 。(2分)
(2)试分析图中①~②地区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比较严重的人为原因?(3分)
(3)③④⑤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 ,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4)为了保护铁路,有些地区的人们在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2分)
(5)在①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2分)
正确答案
(13分)
(1)降水少,气候干旱(2分)
(2)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3分)
(3)土壤侵蚀严重 山地、丘陵地形,人口密集,过度开垦,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4分)
(4)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2分)
(5)B(2分)
略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10分)
资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资料二 见图甲图。
资料三 见图乙图。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 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 月。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多项选择题)。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
(1)12 7 (2分) (2)ABD (2分)
(3)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2分)
(4)措施:①控制污染源; 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使用清洁能源; ④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
(4分,答对其中两点或者其他有理皆可得适当分)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及读图分析能力。(1)直接读图分析。(2)天气浑浊主要反映大气污染的大量排放,并由于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3)结合乙图分析,工业区的污染程度大。(4)防治大气污染主要从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和加强治理两方面分析。
(10分)【地理——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霾是指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多而导致能见度小于l0千米的现象
材料二:山东省1961-2005年各月平均霾日分布图
(1)描述山东省霾日的季节分布规律。(4分)
(2)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山东省霾日较多季节霾的形成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季节差异大,(秋)冬季多,(春)夏季少。
(2) 自然原因:秋冬季,山东省经常处于冷高压控制下,气压稳定;近地面气温低,对流弱,常发生逆温现象;降水频率低。
人为原因:冬季取暖燃煤量大,大气污染物排量大。
试题分析:此题不难,解题关键是对霾天气概念的理解和读懂图中信息。
(1)根据图中平均霾日在各月的天数,可知季节差异大,冬季多,夏季少。
(2)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因而山东省霾日较多季节为秋冬季,秋冬季山东省经常处于冷高压控制下,气压稳定,降水量少,近地面气温低,对流弱,常发生逆温现象,尘埃颗粒不易扩散,冬季取暖燃煤量大,大气污染物排量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