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共1581题
2013年冬春季节我国部分城市频繁出现雾霾天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形成雾霾的主要物质。左图为“2013年1月29日全国雾霾区预报图”,下图为“北京市2012年12月28日PM2.5(细颗粒物)浓度走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4分)
(1)图显示同时受雾和霾影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平原,该地区夏季雾霾天气较少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2012年12月28日,北京市PM2.5浓度的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______时左右和______时左右,可见北京市的PM2.5最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3)雾霾的主要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城市雾霾,再现蓝天白云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
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显示同时受雾和霾影响的地区是华北平原,该地区夏季雾霾天气较少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植被覆盖率、风力大小等方面分析,主要有夏季降水多;植物茂盛,吸烟滞尘效益高等。
第(2)题,由“北京市2012年12月28日PM2.5(细颗粒物)浓度走势图”可以看出:2012年12月28日,北京市PM2.5浓度的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7时左右和18时左右,这两个时间为上下班高峰期,可见北京市的PM2.5最主要来源是汽车(交通)尾气。
第(3)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形成雾霾的主要物质。雾霾的主要危害有使环境质量下降;使大气能见度下降,影响交通;危害人类健康。减少城市雾霾的措施可以从雾霾产生的危害方面入手分析,主要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对废气进行处理,达标排放;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植被覆盖率。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注意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针对雾霾产生的危害问题制定治理措施,另外本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环境保护】(10分)阅读下列图文资料,结合所学完成问题
材料一:据中国官方统计,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垃圾越来越成为阻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截至2010年,中国内地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垃圾总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在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陷入垃圾“包围圈”,有1/4的城市已无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材料二:垃圾产业是城市垃圾(主要是城市生活垃圾)经过分类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循环资源新兴产业。现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其共识是这样做不仅节约了国家的自然资源,而且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材料三:垃圾分类目录图
(1)城市垃圾的危害有哪些?(4分)
(2)生活中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优点有哪些?(6分)
正确答案
(1)①污染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
(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
(2)①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节约国家自然资源)②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等污染③减少了垃圾占用人类的生活空间④便于垃圾的分类处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得6分)
试题分析:
(1)首先我们要明确城市垃圾主要是“三废”,对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进入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和水资源的利用,甚至会造成一定水域生物死亡。堆积的废物或垃圾填埋场等,经雨浸淋,其浸出液和滤涸液也会污染水体。对大气的污染。堆积的固体废物和垃圾中的尘粒随风飞扬,臭气四逸,污染大气。对土壤的污染。固体废物及其滤出或滤涸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结构和土质,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妨碍植物生长;有时还会在植物体内积蓄,在人蓄食用时危及人蓄健康。
(2)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3方面的效益。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1.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能减少垃圾数量。2.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中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会导致动物死亡。3.变废为宝。
下面三幅图。图18是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图,图17反映了图18在A处的水井景观随时间的变化,图19是A处监测到浑浊日数随月份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说明图17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4分)
(2)描述A地浑浊日数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地下水位下降 (2分), 节约用水,南水北调,雨季回灌等(2分)
(2)浑浊天气日数冬季多,夏季少。(2分)原因:北方冬季居民取暖燃煤增加了大气悬浮颗粒;冬季风频频南下带来沙尘;冬季冷锋天气可能造成逆温,浑浊物不易扩散。(2分)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环境问题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1)井绳变长反映地下水位下降。解决的措施主要从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从水资源的开源和节流分析。(2)根据图19可描述浑浊日数的季节变化,反映冬季浑浊日数多,主要从当地大气污染的来源分析。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乙地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材料三 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一: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打坝淤地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
方案二:以植树造林为主要措施;同时与样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1)据材料一说明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6分)
(2)据材料二分析乙地存在的环境问题(8分)
(3)经过实践,甲乙两地选择不同方案治理水土流失取得良好的成效。请你为其中一 地选择一种合理方案,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6分)
正确答案
(1)降水量小于450mm时,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2分)降水量大于450mm时,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弱;(2分)降水量大于600mm时,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2分)。
(2)乙地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2分)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2分)乙地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2分)如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2分)
(3)甲地选择方案二。(2分)理由:甲地年降水量超过450mm,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2分)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2分)
乙地选择方案一。(2分)理由:乙地年降水量小于450mm,森林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成正比,工程性措施效果更好;(2分)降水较少,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更好。(2分)
试题分析:
(1)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判图,弄懂降水量与土壤侵蚀强度关系,找两个关键降水量点即降水量为450mm和600mm前后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当降水量小于450mm时,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降水量大于450mm时,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mm时,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
(2)从图表中可知,乙地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高,而第一产业又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因此可能会发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工业中以重工业为主,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环境污染等问题。
(3)回答本问要与第(1)问相结合。甲地降水量大于450mm,因此应采取植树造林为主的治理方案,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乙地年降水量小于450mm,由于森林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强度成正比,因此采取工程性措施效果好一些,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10分)【地理——环境保护】近些年来海平面上升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长期的累积效应会淹没滨海低地、破坏生态环境,给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读我国1980年至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图,回答问题。
(1)描述我国1980年至2012年海平面的变化特点。(4分)
(2)简述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8年前海平面低于常年平均值,以后大于或等于常年平均值。(4分)
(2)海岸受到侵蚀,岸线变迁;海平面上升使风暴潮灾害加剧;沿海地区的咸潮、海水入侵(海水倒灌)与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等。(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从图中就可以看出我国1980年至2012年海平面的变化特点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8年前海平面低于常年平均值,以后大于或等于常年平均值。
(2)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主要有海岸受到侵蚀,风暴潮灾害加剧、咸潮、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等。
【选修6—环境保护】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北方某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年平均达标天数统计图。
材料二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主要成分是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这种细颗粒物粒径越小,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越长,可以输送的距离也越远。研究表明,PM2.5有50%以上来自二次污染物,即污染气体被氧化后形成的颗粒物,是一种综合性的污染物,几乎所有污染物都会在其中有所体现。
(1)归纳该地区总体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反映的实质。(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治理PM2.5面临的困难。(9分)
正确答案
(1)变化趋势:达标天数波动减少(自2009年以来,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波动减少);(3分)
反映的实质:该地区的整体环境空气质量越来越差。(3分)
(2)①我国面临着人口与发展双重压力,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PM2.5的污染源(如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的大量消耗,汽车数量迅速增长)多样且数量庞大,难以控制; ②PM2.5是一种综合性污染物,单项治理难见成效; ③治理的某些环节还受技术与经济条件的制约; ④粒径微小的PM2.5能远距离输送,往往需要跨区协作治理,亦加剧了其防治的难度(每点3分,答对3点得9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年份的达标天数分析,自2009年以来,该地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呈波动减少的变化趋势。反映的实质就是该地区的整体环境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众多,所以我国面临着人口与发展双重压力。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的大量消耗,汽车数量迅速增长,导致PM2.5的污染物来源多样且数量庞大,难以控制。PM2.5是一种综合性污染物,单项治理难见成效,我国的技术水平低,在治理的某些环节还受技术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粒径微小的PM2.5能远距离输送,往往需要跨区协作治理,亦加剧了其防治的难度。
【环境保护】
图甲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图乙为“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的折线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宁夏地区水污染严重,污水一部分来源于上游城镇与宁夏境内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另一部分来源于宁夏灌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田退水。
(1)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在1.5~3之间,黄河下游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
_______________。(1分)
(2)黄河源头是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主要的生态功能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3分)
(3)宁夏平原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2分)
(4)试分析治理宁夏地区水污染的重要措施。(4分)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上游来水量大小(河流径流量)(1分)
(2)调节气候;调蓄径流;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任答三点得3分)
(3)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1分) 上游过度引水灌溉,导致黄河下游径流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1分)
(4)控制污染源,达标排放(1分) 加强流域水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1分)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1分) 加强监测预报(1分)
试题分析:
(1)黄河下游的湿地主要是河流湿地和河流入海口处的沼泽湿地,由于黄河下游干燥度高,降水量对湿地的影响小,湿地面积的大小主要与上游来水量大小有关。
(2)从图中的景观图看黄河源头湖泊、沼泽多,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生产力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重要作用就是湿地的生态功能。
(3)宁夏平原地区降水少,如果不合理灌溉就会引起土壤盐碱化;黄河河流径流量小,上游过度引水灌溉,导致黄河下游径流量更少,甚至出现断流现象,会严重影响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4)水污染治理的原则是预防、治理和管理。预防主要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治理是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等,确保污水在排入自然水体前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管理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保治。科学的管理包括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以及水体卫生特征的监测和管理。根据水污染防治的原则回答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环境保护】近10年来,全国实施坡改梯面积近500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10万平方公里。全国有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治理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下图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l)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到1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主要有___、___和___。(3分)
(2)甲、乙地区水土流失共同的形成原因有___。(4分)
(3)乙地区防治水土流失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3分)
正确答案
(1)江苏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海南省(3分)
(2)过伐;过垦;开矿;降水量集中,多暴雨;地表起伏大(4分)
(3)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发展立体农业;修筑梯田;发展沼气,解决农民生活用能源;兴修水库等(3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到1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主要有:江苏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南省。
(2)水土流失主要是降水强度大,地面坡度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差造成的。甲地处黄土高原,乙地处南方低山丘陵区,两地都属季风气候。它们水土流失共同的形成原因:过伐;过垦;开矿;降水量集中,多暴雨;地表起伏大。
(3)乙地是我国的南方丘陵低山地区,地表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这里缺乏常规能源,水土流失主要是破坏植被造成的。乙地区防治水土流失采取的主要措施应是: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发展立体农业;修筑梯田;发展沼气,解决农民生活用能源;兴修水库等。
【环境保护】(10分)
材料一 2013年12月2日至9日,我国经历了今年入冬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雾霾天气,几乎涉及中东部所有地区。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浮游在空气中的干尘粒主要有PM10、PM2.5等。
材料二 2011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全球1100个城市空气质量PM10浓度(微克/立方米)的排名,下表是我国部分城市的信息。
(1)分析说明此次雾霾天气的主要危害。(4分)
(2)根据材料二表中资料,简析北京比昆明PM10浓度高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大范围雾霾天气能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2分)危害人体健康,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增加。(2分)
(2)北京工业发达,人口多,排放的废气、烟尘多;(2分)汽车数量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2分)北京地区降水少,干燥,风沙大。(2分)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一可知,大范围雾霾天气能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雾霾天气能危害人体健康,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增加。
(2)根据材料二,北京比昆明PM10浓度高,是因为北京工业发达,人口多,排放的废气、烟尘多。北京汽车数量多,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北京地区比昆明降水少,干燥,风沙大。所以北京比昆明PM10浓度高。
【环境保护】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2013年亚洲博鳌论坛于2013年4月6日在海南召开。与会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煤炭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
材料二:图为“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图。
(1)①-⑥表示煤炭开发利用中对环境造成的主要不良影响,请选择填空。(4分)
①太阳辐射增强 ②地面塌陷 ③臭氧层空洞 ④酸雨 ⑤全球气候变暖 ⑥引发滑坡、崩塌
(2)简述酸雨产生的危害。___ ___(3分)
(3)煤炭利用过程中,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的具体措施有___ ___。(3分)
正确答案
(1)A.⑤ B.④ C.⑥ D.②(4分)
(2)影响水圈:河湖水酸化;影响岩石圈: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影响生物圈:影响森林生长。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损坏。(3分)
(3)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3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导致酸雨;露天开采煤炭容易导致植被破坏引起滑坡、崩塌;井下采煤容易导致地面塌陷。
(2)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雨,产生的危害有影响水圈:河湖水酸化;影响岩石圈: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影响生物圈:影响森林生长。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3)煤炭利用过程中,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
(10分)【环境保护】读材料,回答下列间题
材料一:红水河流域内山岭连绵,地形崎呕,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它的梯级开发已被我国政府列为国家重点开发项日。红水河的红色来自上游的红土地,其含沙量居广西诸大江河之首。
材料二:红水河流域开发图。
(1)根据图文材料,提出红水河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6分)
(2)有人戏称红水河险些成为“黑”水河,简要分析其成因。(4分)
正确答案
(1) 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立体农业。(6分)
(2)境内多锰矿和锡矿,开发和冶炼过程中,大量废水排放导致红水河受到严重污染,颜色变黑。(2分)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排放(2分)
试题分析:
(1)红水河上游位处云贵高原,其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可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迁移黄土高原的治理对策。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立体农业。
(2)从题图中可知红水河流域有丰富的锰矿和钨矿,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大量废水排放导致红水河受到严重污染,颜色变黑;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排放也是红水河水质被污染的污染源。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系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和陕北最重要的产鱼基地,素有“大漠明珠”之称,近几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水域面积从1996年的67平方千米缩小到现在的41.8平方千米,水质也不断恶化,pH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远远超出了鱼类生存的极限。
读“红碱淖湖区域图”,分析红碱淖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河流上游修建大坝拦水,使进入湖泊的水量减少;过度开采矿产和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工业向湖泊及河流中排放大量污水,导致水质变坏;牧民在湖泊周边过度放牧,导致土地退化。
本题主要考查湖泊湿地问题。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
( 10 分)【环境保护】
秸秆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民在野外焚烧秸秆,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据2013年6月12日发布的全国秸秆焚烧遥感监测结果知,该日河南出现84个焚烧火点,安徽为74个,其中不乏在禁烧区的火点(如下图)。据近几年遥感监测结果分析可知,除河南、安徽外,每年6月江苏、山东等省区焚烧秸秆的火点也很多。
(1)根据材料,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简要说明6月份焚烧秸秆火点分布特征及其原因。(4分)
(2)在野外焚烧秸秆会产生哪些问题? ( 6 分)
正确答案
(1)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冬小麦产区。原因:此时是冬小麦收割季节,有大量秸秆产生。(4分)
(2)浪费资源:释放大量烟尘废气,导致大气污染;加剧温室效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 ( 6 分)
试题分析:
(1)从图中分析,河南、山东、安徽和河北焚烧秸秆火点数多,这几个省,主要是我国冬小麦产区,而6月份正是冬小麦收割季节,有大量秸秆产生。
(2)秸秆可以用来当做饲料、燃料和肥料,此种方式会浪费资源;大量的野外燃烧,会释放大量烟尘废气,导致大气污染;释放的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能够加剧温室效应;烟尘漂浮空中,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
(10分)【地理——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A为我国华北某区域简图, 图B为甲、乙两水文站实测化学耗氧量COD (mg/L)水质状况曲线图。 (注:COD的数值越大,则水体污染越严重)。
说出甲、乙两处河流水质的差异并解释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甲处水质优于乙处水质(2分)
甲处位于河流上游支流,人口、城镇少,污染物排放少;(2分)
甲处位于河流上游,流速较快,河流自净能力较强。(2分)
乙处位于河流下游,人口城镇多,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染物排放多;(2分)
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流速较缓,河流自净能力较弱。(2分)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COD的数值越大,则水体污染越严重。读图B,可以看到甲地的COD数值小,乙地的COD数值大,所以甲处水质优于乙处水质。
读图A分析,甲处位于河流上游支流,人口、城镇少,污染物排放少。河流上游,流速较快,水体更新快,河流自净能力较强。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沿岸人口城镇多,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染物排放多。河流下游,流速较缓,水体更新慢,河流自净能力较弱。
( 10 分)【环境保护】降水中的化学元素成分往往是衡量大气质量的标准之一。其中地壳元素(AI \ K \ Ca\ Mg )主要来源于沙尘基和扬尘,重金属(Zn \ Mn \ Ba \ Pb)主要来源于冶炼、燃煤和汽车尾气。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降水中元素浓度的季节变化统计图。阅读图文,回答下列各题。
( l )依据材料分析,图中该市降水中的化学元素浓度季节差异。 ( 4 分)
( 2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上题中产生季节差异的原因。( 6 分)
正确答案
(1)差异:城市降水中化学元素浓度冬春季比夏秋季节高;春季、冬季,地壳元素含量较高;从重金属含量看,在冬季含量明显较高。(任答二点,得4分)
(2)原因:我国北方,冬季降水少,夏秋季节降水多,浓度低;春季沙尘暴天气、扬尘天气多,大气中沙尘颗粒多,空气中化学元素含量高;我国北方冬季燃烧煤取暖较多,排放烟尘多,从而重金属含量高;冬季气温低,大气相对稳定,多逆温天气,不利于扩散。(任答三点,得6分)
试题分析:
(1)从图形中可以直接得出:城市降水中化学元素浓度冬春季比夏秋季节高;从地壳元素看春季、冬季含量较高;从重金属含量看,冬季含量明显较高。
(2)其原因主要从降水量得多少和污染物的多少有关。①我国北方,冬季降水少,浓度高;夏秋季节降水多,浓度低。②春季沙尘暴天气、扬尘天气多,大气中沙尘颗粒多,空气中化学元素含量高;我国北方冬季燃烧煤取暖较多,排放烟尘多,从而重金属含量高;冬季气温低,大气相对稳定,多逆温天气,不利于扩散。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