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前期,虽然法国一跃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但是它的经济没有因此超越英国,而英国却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请概述造成这一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1)法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法国:长期的内外战争,政局动荡不安;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和经济政策;小农经济占优势(或科技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政局稳定;圈地运动和殖民掠夺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人技术水平较高。海外市场扩大;工业革命首先开始并顺利完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钟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荚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 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述以上材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立法推动;圈地运动;重视科技;工业革命(蒸汽机的运用)。

(2)影响: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严重恶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措施: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促进了环境的治理和改善。

(4)启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利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从“欧洲中心史观”到“全球史观”,使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材料二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叙当时中华民族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张广勇《全球通史·史论》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量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材料四 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局域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1)福泽谕吉提出了怎样的历史观?我们应该如何评判这一观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并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经济扩张的方式有何不同。(2分)

(4)据材料四,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付?(4分)

正确答案

(1)观点:欧洲史观或“欧洲中心论”(1分)

评判:观点片面(1分),作者夸大了欧洲文明的作用。欧洲文明的确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也对人民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2分)

(2)特点:古代世界文明显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1分)

史实:①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②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③罗马的法律制度都各具特色。(3分)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方式,出现国家垄断同盟。(1分)

(4)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差距扩大。(2分)

应付:①大力发展,积极应对;②因势利导,趋利避害;③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历史观的归纳可以结合“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得出欧洲史观或“欧洲中心论”;评判这一观点注意采用辩证法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解答本问首先需要归纳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即古代世界文明显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可以用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古代罗马“法治”来论证着一特点。滴(3)问,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依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量的需要”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来分析归纳方式的不同即可。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已学关于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分析归纳即可,而应对措施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如大力发展,积极应对;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欧洲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优势地位。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优势形成的政治、经济条件。(3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11分)(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80字左右。)

正确答案

(1)政治条件: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终确立。(1分)

经济条件:两次工业革命带来强大经济、军事实力和便利的交通运输。(2分)

(2)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和“19世纪末”的年代信息,欧洲的优势地位政治上源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保证,经济上源于两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方面的优势,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世界联系,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世界整体发展。在这期间,欧美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他们的对外扩张,一方面使对亚非拉落后地区遭到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传播了先进的制度、思想、生产方式。总之可从世界、欧美发达国家、亚非拉落后地区等角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展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l2月5日至l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8分)

正确答案

(1)做法:祭天敬神;调整种植方式。(2分)

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为主体。(6分)

(2)原因: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资源的大规模运用。(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干预治理污染;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防治污染。(4分)

异:中国民国时期的治污舆论监督起了重要作用,并且更加注重人伦道德。英国政府治污的法律力度更大,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4分)

试题分析:(1)做法:题目问的是“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的做法”根据材料一中的“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等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原因:根据题目提供的时间去考虑,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分别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二中的“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和所学知识中的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发展,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3)同:根据材料二中的“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取缔市区桐油煎熬”、“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和材料三中的“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等信息可以得出其相同之处。异:可以重新对照材料二和三,能够看出材料二中有“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而材料三中没有;材料三中则有更多的法律规定,以及与生产力进步相关的措施,材料二则没有。

下一知识点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