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共387题
(60分)党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2月10日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再次陷入雾霾天气。灰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固体物质悬.浮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浑浊的天气现象。其污染物PM2.5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燃煤和汽车排放,再加上春节鞭炮燃放,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雾霾天气的形成除了有污染物质的来源还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
材料二 我国某工业城市近年来月均灰霾天数与月均气温的变化图。
材料三,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这里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像是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1952年的“大烟雾”(Great Smog)事件中约1.2万人因这次空气污染事件吸入污染物而死亡,患病的人更是不计其数。痛定思痛,英国人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其关键一着是1956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清洁空气法案》。这一法案划定“烟尘控制区”,区内的城镇只准烧无烟燃料。在此基础上,英国各地还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再加上民间环保组织的推动、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材料四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资源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四位一体”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项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的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材料五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环境压力大、能源资源紧缺的自治区。在这种形势下广西坚持一切从区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把关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以技术改造、品牌带动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通过绿色税收、阶梯水价电价等政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积极建设“美丽广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英国伦敦成为“雾都”的历史原因?英国政府是如何解决此问题的?(12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并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8分)
正确答案
(3)历史原因: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应用导致煤炭大量开采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应用;两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增加,生活污染加剧。(6分)解决:英国通过法律保护环境;民间环保组织的推动;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技术的推广运用等。(任答其中三点得6分)
(4)影响:积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消极: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资源浪费和枯竭,必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分)
认识:环境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科学协调发展,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4分)
试题分析:(3)英国是最早的工业化国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伦敦成为“雾都”的历史原因;英国政府改变这种局面的举措可依据材料三归纳:英国议会通过《清洁空气法案》,各地还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民间环保组织的推动、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4)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分析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可以从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材料二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也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这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3)材料二中说的“文明”是指什么?
(4)材料二分析的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手工作坊。
(2)产生了近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两者的对立。
(3)资本主义。
(4)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的便利、商品价格的低廉。核心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先进。
本题作用考查了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工业革命是核心从生产力的角度讲就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就是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激烈。请你帮助各小组完成下列研究。
(1)甲组同学认为:“科学时代的到来是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请你为甲组同学找出最有力的论据加以说明。(4分)
(2)乙组同学认为:“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可以引领一个崭新的时代。”请你以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为例说明这一观点。(4分)
(3)丙组同学从网上查到了有关爱迪生的资料:
爱迪生一生取得了1 300多项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大王”。研制电灯的关键是找灯丝材料。据说,爱迪生试验了1 600种耐热材料和6 000种植物纤维,但都没有成功。1879年10月,爱迪生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斯旺用碳丝制成了白炽灯的报道,深受启发。他用棉丝烧成碳丝,再将碳丝装进灯泡,小心地抽成真空,当电灯通上电流时,灯丝发出明亮的光辉,持续了45小时。爱迪生终于成功了。
在谈到自己的发明时,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生平从来没有作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帮助丙组同学总结爱迪生取得多项重大发明的原因。(4分)
(4)参与了同学们的研究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4分)
(2)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电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4分)
(3)执著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学习的精神;自身素质。(4分)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3分)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第(1)问考查的是近代科技兴起的原因,而材料给出了思考的角度是经济和思想方面。要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第(2)问主要是回答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主要考查科技发展带来的积极方面的影响。第(3)问主要考查历史人物取得成功的主观因素,从材料“爱迪生试验了1 600种耐热材料和6 000种植物纤维,但都没有成功”可以分析的出爱迪生的执着精神;从材料“爱迪生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斯旺用碳丝制成了白炽灯的报道,深受启发”可以看出爱迪生的学习精神等,注意依据材料回答,切忌脱离材料;。第(4)问属于探究式问题,只要符合科技与人文的理念即可。
材料一 珍妮纺纱机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当时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喷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发明在英国和世界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1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与工业革命有何关系?(2分)你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有何认识?(1分)
正确答案
(1)标志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分)
(2)反映了英国海外贸易范围广。(1分)因为英国较早开始工业革命,最先成为工业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分)
(3)关系:是工业革命产生的后果。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分)认识: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分)
(1)(2)问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指出了西方资本主义在最初的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环境污染的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提高,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意环境的保护,避免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7分)交通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前,福建通往省外的铁路曾进行过6次勘测,但始终未有过修建计划。新中国成立后,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大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但因朝鲜战争爆发未能实施,不过,毛泽东对此做出批示:“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1951年国庆期间,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张鼎丞又向中央和华东局建议,尽快考虑修建鹰潭至南平的铁路,以解决福建出省通道的问题。福建省委认为,修建福建铁路应从长远考虑,固然应以国防为主,但必须结合福建的经济状况。1954年9月,铁道部确定由铁道兵担任鹰厦铁路的施工。……1957年全线开始正式通车,全长约700公里。鹰厦铁路的建成通车,是当时福建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10分)
(3)概述材料三中各派对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态度。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7分)
(4)鹰厦铁路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重要建设项目。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该铁路能建成的原因及通车后带来的影响。(7分)
(5)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3分)
正确答案
(1)条件:工业生产的发展;蒸汽动力的推广。原因: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代议制的完善)使政局稳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本身具有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廉的特点。(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0分)
(2)特点: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或答欧美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美洲地区最为迅速;亚、非、澳等地发展落后)。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各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0分)
(3)刘铭传、李鸿章等倡议修铁路;国内封建顽固势力、守旧势力极力反对 。 影响:第一,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第二,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第三,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7分)
(4)原因:爱国华侨的倡议;地方政府的努力;中央政府的支持;铁道兵的艰苦奋斗;苏联的援助。(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影响:改变福建交通闭塞状况;对福建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巩固东南国防。(7分)
(5)认识: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取得重大成就;交通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铁路交通进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民族独立,使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3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