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因子的发现
- 共18860题
(一)玉米是遗传实验经常用到的材料,在自然状态下,花粉既可以落到同一植株的柱头上也可以落到其他植株的柱头上(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请列举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两条):______、______
(2)玉米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为探究一高茎玉米植株的果穗上所结子粒的基因型,某同学选取了该玉米果穗上2粒种子单独隔离种植,观察记录并分别统计后代植株的性状,结果后代全为高茎,该同学即判断玉米果穗所有子粒为纯种.可老师认为他的结论不科学,为什么?______.
(3)玉米的常态叶与皱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计划以自然种植多年后收获的一批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的种子为材料,通过实验判断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①甲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分别单独隔离种植,观察子一代性状:若子一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______性状;若子一代未发生性状分离,则需要______.
②乙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种植,杂交,观察子代性状,请帮助预测实验结果及得出相应结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是: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后代数目多,统计结果更准确;雄蕊花絮顶生,雌蕊果穗着生在中部,便于操作;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
(2)该同学只选取了该玉米果穗上得2粒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其选择的样本太少,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代表全部籽粒的基因型,因此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科学.
(3)欲判性状显隐性可通过自交方式:某性状自交子代中若出现性状分离,则亲代性状为显性,子代新分离出的性状为隐性;若自交子代未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纯合子,再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代所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故答案为:
(1)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后代数目多,统计结果更准确;雄蕊花絮顶生,雌蕊果穗着生在中部,便于操作;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必须答出其中两条)
(2)选择样本太少,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代表全部籽粒的基因型
(3)①显性 分别从子代中各取出等量若干玉米种子,种植,杂交,观察其后代叶片性状,表现出的叶形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叶形为隐性性状.
②若后代只表现一种叶形,该叶形为显性性状,另一种为隐性性状;若后代既有常态叶又有皱叶,则不能作为显隐性判断.
解析
解:(1)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是: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后代数目多,统计结果更准确;雄蕊花絮顶生,雌蕊果穗着生在中部,便于操作;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
(2)该同学只选取了该玉米果穗上得2粒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其选择的样本太少,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代表全部籽粒的基因型,因此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科学.
(3)欲判性状显隐性可通过自交方式:某性状自交子代中若出现性状分离,则亲代性状为显性,子代新分离出的性状为隐性;若自交子代未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纯合子,再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代所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故答案为:
(1)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后代数目多,统计结果更准确;雄蕊花絮顶生,雌蕊果穗着生在中部,便于操作;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必须答出其中两条)
(2)选择样本太少,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代表全部籽粒的基因型
(3)①显性 分别从子代中各取出等量若干玉米种子,种植,杂交,观察其后代叶片性状,表现出的叶形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叶形为隐性性状.
②若后代只表现一种叶形,该叶形为显性性状,另一种为隐性性状;若后代既有常态叶又有皱叶,则不能作为显隐性判断.
番茄果实的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A、a控制着,下表是关于果实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分析回答:
(1)番茄的果色中,显性性状是______.
(2)第3组实验杂交后代中红果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
(3)属于测交的是第______实验组.
(4)写出第1实验组亲本的基因型,红果:______;黄果: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实验组3的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番茄的果色中,显性性状是红果.
(2)第3组实验杂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亲本的基因型都是Aa,因此,杂交后代中红果个体的基因型为AA或Aa,黄果个体的基因型为aa.
(3)由于第1实验组的后代比例为1:1,符合杂交子一代与隐性个体测交.
(4)根据第1实验组红果×黄果的后代红果:黄果=1:1,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即红果为Aa、黄果为aa.
故答案为:
(1)红果
(2)AA或Aa
(3)1
(4)Aa aa
解析
解:(1)由于实验组3的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番茄的果色中,显性性状是红果.
(2)第3组实验杂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亲本的基因型都是Aa,因此,杂交后代中红果个体的基因型为AA或Aa,黄果个体的基因型为aa.
(3)由于第1实验组的后代比例为1:1,符合杂交子一代与隐性个体测交.
(4)根据第1实验组红果×黄果的后代红果:黄果=1:1,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即红果为Aa、黄果为aa.
故答案为:
(1)红果
(2)AA或Aa
(3)1
(4)Aa aa
如图是一个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为A、a.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该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的______性基因控制的.
(2)若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则Ⅱ3的基因型为______,Ⅱ3与Ⅱ4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几率为______.
(3)若Ⅱ3携带致病基因,则Ⅲ9的基因型为______;Ⅲ9与人群中一同时患该遗传病和抗维生素D佝偻(伴X显性遗传)的患者婚配,则他们所生儿子表现正常的几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5和6都不患病,子代8患病,判断为隐性遗传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5和6都是携带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5为携带者,6正常.
(2)若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则7的致病基因为Ⅱ4传递,为伴X隐性遗传病,Ⅱ3的基因型为XAY.Ⅱ4为XAXa,与Ⅱ3XAY不可能生下XaXa.
(3)若Ⅱ3携带致病基因,则Ⅱ4也是携带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和6都是Aa,9为AA( )或Aa(
),与同时患该遗传病和抗维生素D佝偻(伴X显性遗传)的患者aaXDY结婚,所生儿子不可能患抗维生素D佝偻(都是XdY),为aa概率为
×
=
,正常为1-
=
.
故答案为:
(1)常或X 隐
(2)XAY 0
(3)AA或Aa
解析
解:(1)5和6都不患病,子代8患病,判断为隐性遗传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5和6都是携带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5为携带者,6正常.
(2)若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则7的致病基因为Ⅱ4传递,为伴X隐性遗传病,Ⅱ3的基因型为XAY.Ⅱ4为XAXa,与Ⅱ3XAY不可能生下XaXa.
(3)若Ⅱ3携带致病基因,则Ⅱ4也是携带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5和6都是Aa,9为AA( )或Aa(
),与同时患该遗传病和抗维生素D佝偻(伴X显性遗传)的患者aaXDY结婚,所生儿子不可能患抗维生素D佝偻(都是XdY),为aa概率为
×
=
,正常为1-
=
.
故答案为:
(1)常或X 隐
(2)XAY 0
(3)AA或Aa
如图为一白化病家系谱,3号为白化病者.分析回答:
(1)1号、2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2)4号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 或______,是杂合子概率是______.
(3)1号、2号再生一个5号,患白化病的概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的基因型为aa,则1号、2号的基因型均为Aa.
(2)1号、2号的基因型均为Aa,4号正常,因此其基因型及概率为AA、
Aa,可见其为杂合子概率是
.
(3)1号、2号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再生一个5号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Aa、Aa
(2)AA或 Aa
(3)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的基因型为aa,则1号、2号的基因型均为Aa.
(2)1号、2号的基因型均为Aa,4号正常,因此其基因型及概率为AA、
Aa,可见其为杂合子概率是
.
(3)1号、2号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再生一个5号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Aa、Aa
(2)AA或 Aa
(3)
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其中雄牛的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牛和无角雌牛杂交,F1中雄牛全为有角,雌牛全为无角;F1中的雌雄牛自由交配,F2中雄牛的有角:无角=3:1,雌牛的有角:无角=1:3.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 (填“有角”或“无角”)为显性性状.
(2)F2中有角雄牛的基因型为______,有角雌牛的基因型为______
(3)若用F2中的无角雄牛和无角雌牛自由交配.则F3中有角牛的概率为______
(4)若带有D基因的雌配子不能存活,则F2中雄牛的有角:无角=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雄牛的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且纯合的有角雄牛和无角雌牛杂交,F1中雄牛全为有角,所以相对性状中有角为显性性状.
(2)根据雄牛的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F2中有角雄牛的基因型为DD、Dd,有角雌牛的基因型为DD.
(3)若用F2中的无角雄牛(dd)和无角雌牛(Dd、
dd)自由交配.则F3中有角牛的概率为
=
.
(4)若带有D基因的雌配子不能存活,则F1中雌牛Dd产生的正常配子只有d,因此,F2中雄牛的有角:无角=1:1.
故答案为:
(1)有角
(2)DD、Dd DD
(3)
(4)1:1
解析
解:(1)由于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雄牛的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且纯合的有角雄牛和无角雌牛杂交,F1中雄牛全为有角,所以相对性状中有角为显性性状.
(2)根据雄牛的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F2中有角雄牛的基因型为DD、Dd,有角雌牛的基因型为DD.
(3)若用F2中的无角雄牛(dd)和无角雌牛(Dd、
dd)自由交配.则F3中有角牛的概率为
=
.
(4)若带有D基因的雌配子不能存活,则F1中雌牛Dd产生的正常配子只有d,因此,F2中雄牛的有角:无角=1:1.
故答案为:
(1)有角
(2)DD、Dd DD
(3)
(4)1:1
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下表是关于豌豆茎高的杂交实验,请回答:
(1)在豌豆的高茎、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
(2)在①组的亲本组合中,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______.在③组的亲本组合中,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______,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______.
(3)在②组子代的高茎豌豆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②组:高茎×高茎→后代出现矮茎,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高茎相对于矮茎是显性性状.
(2)在①组的亲本组合中,后代只有高茎,所以亲代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③组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属于测交,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即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3);②组后代的表现型之比为3:1,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基因型均为Dd;子代的高茎豌豆为DD、Dd,比例为1:2,所以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故答案为:
(1)高茎
(2)DD Dd dd
(3)
解析
解:(1)根据②组:高茎×高茎→后代出现矮茎,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高茎相对于矮茎是显性性状.
(2)在①组的亲本组合中,后代只有高茎,所以亲代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③组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属于测交,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即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3);②组后代的表现型之比为3:1,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基因型均为Dd;子代的高茎豌豆为DD、Dd,比例为1:2,所以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故答案为:
(1)高茎
(2)DD Dd dd
(3)
(2015秋•桐庐县月考)动物中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2n-1).大多数动物的单体不能存活,但在黑腹果蝇(2n=8)中,点状染色体(4号染色体)缺失一条也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可以用来进行遗传学研究.
(1)某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如图,则该果蝇的性别是______.若从可遗传变异的角度看,单体属于______变异.
(2)4号染色体单体的果蝇所产生的每个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
(3)果蝇群体中存在短肢个体,短肢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短肢果蝇个体与纯合正常肢个体交配得F1,F1自由交配得F2,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表所示.据表判断,显性性状为______,理由是______.
(4)根据判断结果,可利用非单体的正常短肢果蝇与正常肢(纯合)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探究短肢基因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①让正常的短肢果蝇个体与正常肢(纯合)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获得子代;
②统计子代的性状表现,并记录.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______,则说明短肢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
②若______,则说明短肢基因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
(5)若通过(4)确定了短肢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将非单体的正常肢(纯合)果蝇与短肢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后代出现正常肢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的概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图分析,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型的性染色体,所以此果蝇是雄性的.已知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为单体,所以从变异类型来看,单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2)已知果蝇单体的体细胞中含有7条染色体,所以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或3条.
(3)从表格中可看出,短肢果蝇个体与纯合正常肢个体交配得F1,都是正常肢且子二代中正常肢:短肢=3:1,所以显性性状为正常肢.
(4)要探究短肢基因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采用假设推理法,如果短肢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4号染色体单体的正常肢果蝇的基因型为A,与非单体的短肢果蝇个体aa交配,子代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肢Aa:短肢a=1:1;如果短肢基因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4号染色体单体的正常肢果蝇的基因型为AA,与非单体的短肢果蝇个体aa交配,子代果蝇全为正常肢Aa.
(5)已知短肢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将非单体的正常肢(纯合AA)果蝇与短肢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aO)交配,后代全部是正常肢,其中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1)雄性 染色体
(2)4条或3条
(3)正常肢 F1全为正常肢(或F2中正常肢:短肢=3:1)
(4)①子代中出现正常肢果蝇和短肢果蝇,且比例为1:1
②子代全为正常肢
(5)
解析
解:(1)由图分析,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型的性染色体,所以此果蝇是雄性的.已知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为单体,所以从变异类型来看,单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2)已知果蝇单体的体细胞中含有7条染色体,所以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或3条.
(3)从表格中可看出,短肢果蝇个体与纯合正常肢个体交配得F1,都是正常肢且子二代中正常肢:短肢=3:1,所以显性性状为正常肢.
(4)要探究短肢基因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采用假设推理法,如果短肢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4号染色体单体的正常肢果蝇的基因型为A,与非单体的短肢果蝇个体aa交配,子代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肢Aa:短肢a=1:1;如果短肢基因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4号染色体单体的正常肢果蝇的基因型为AA,与非单体的短肢果蝇个体aa交配,子代果蝇全为正常肢Aa.
(5)已知短肢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将非单体的正常肢(纯合AA)果蝇与短肢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aO)交配,后代全部是正常肢,其中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1)雄性 染色体
(2)4条或3条
(3)正常肢 F1全为正常肢(或F2中正常肢:短肢=3:1)
(4)①子代中出现正常肢果蝇和短肢果蝇,且比例为1:1
②子代全为正常肢
(5)
在群体中位于某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两个以上、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如控制ABO血型的基因.在家兔的常染色体上有一系列决定毛色的复等位基因:C、cch、ch、c,C基因对cch、ch、c为显性,cch基因对ch、c为显性,ch对c为显性.C基因系列在决定家兔毛皮颜色时其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家兔皮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______种.
(2)若一只全色雄兔和一只喜马拉扬雌兔多次交配后,子代全色:青旗拉=1:1,则两只亲本兔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基因型为Ccch的雌、雄兔交配,子代中有全色兔和青旗拉兔,让子代中的全色兔与喜马拉扬杂合兔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______.
(3)若有一只喜马拉扬雄兔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兔,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喜马拉扬雄兔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即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表格分析,家兔全色的基因型有4种(CC、Ccch、Cch、Cc),青旗拉的基因型有3种(cchcch、cchch、cchc),喜马拉扬的基因型有2种(chch或chc),白化的基因型有1种(cc),所以家兔皮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10种.
(2)若一只全色(C-)雄兔和一只喜马拉扬雌兔(chch或chc)多次交配后,子代全色(C-):青旗拉(cch-)=1:1,则两只亲本中雄兔的基因型是Ccch,雌兔的基因型为chch或chc.基因型为Ccch的雌雄兔交配,子代基因型为1CC、2Ccch、1cchcch,表现型分别为全色、全色、青旗拉,现让子代中的全色兔与喜马拉扬杂合兔交配,后代基因型为2Ccch、1cchcch,即全色:青旗拉=2:1.
(3)现有一只喜马拉扬雄兔(chch或chc),为了测定其基因型,可以选用多只白化(cc)雌兔与该喜马拉扬雄兔交配,若后代均为喜马拉扬兔,则该喜马拉扬雄兔的基因型为chch,若后代出现了白化兔,则该喜马拉扬兔的基因型为chc.
故答案为:
(1)10
(2)Ccch chch或chc
(3)全色:青旗拉=2:1
(4)选用多只白化雌兔与该喜马拉扬雄兔交配;若后代均为喜马拉扬兔,则该喜马拉扬雄兔的基因型为chch;若后代出现了白化兔,则该喜马拉扬兔的基因型为chc
解析
解:(1)根据表格分析,家兔全色的基因型有4种(CC、Ccch、Cch、Cc),青旗拉的基因型有3种(cchcch、cchch、cchc),喜马拉扬的基因型有2种(chch或chc),白化的基因型有1种(cc),所以家兔皮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10种.
(2)若一只全色(C-)雄兔和一只喜马拉扬雌兔(chch或chc)多次交配后,子代全色(C-):青旗拉(cch-)=1:1,则两只亲本中雄兔的基因型是Ccch,雌兔的基因型为chch或chc.基因型为Ccch的雌雄兔交配,子代基因型为1CC、2Ccch、1cchcch,表现型分别为全色、全色、青旗拉,现让子代中的全色兔与喜马拉扬杂合兔交配,后代基因型为2Ccch、1cchcch,即全色:青旗拉=2:1.
(3)现有一只喜马拉扬雄兔(chch或chc),为了测定其基因型,可以选用多只白化(cc)雌兔与该喜马拉扬雄兔交配,若后代均为喜马拉扬兔,则该喜马拉扬雄兔的基因型为chch,若后代出现了白化兔,则该喜马拉扬兔的基因型为chc.
故答案为:
(1)10
(2)Ccch chch或chc
(3)全色:青旗拉=2:1
(4)选用多只白化雌兔与该喜马拉扬雄兔交配;若后代均为喜马拉扬兔,则该喜马拉扬雄兔的基因型为chch;若后代出现了白化兔,则该喜马拉扬兔的基因型为chc
金鱼草(二倍体)辐射对称花型(c650)基因与两侧对称花型(c)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自交亲和(Sc)基因与自交不亲和(S)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c650基因比基因c多了Tam5转座子,Tam5转座子是可以从染色体所在位置转移到染色体其它位置的DNA片段.相关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基因部分结构,如图.
(1)将纯合辐射对称花型、自交亲和植株与纯合两侧对称花型、自交不亲和植株杂交得F1.
①F1花型为两侧对称,表明______基因为隐性基因.在基因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F1植株花型的基因型为______.
②采用______技术对F1中的c650基因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结果发现F1中有一半左右的植株中c650基因发生改变,此变异较一般情况下发生的自然突变频率______,推测可能是______的结果.
(2)从F1中选出基因型为ScS且c650基因未发生改变的植株进行异花粉得F1.
①若不考虑基因发生改变的情况,则中辐射对称花型所占比例应为______.
②从F2的150个辐射对称花型植株中检测出5个植株含S基因,推测F1植株在______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③对上述5个植株的花型基因做检测,其中3个植株中的花型基因为杂合,表明这3个植株中产生了c650基因的______基因,且此基因与c基因的碱基序列______(相同/不同).
④将上述F2中其余2个花型基因纯合的个体自交得F3,其中出现较高比例的花型的个体,显示这些个体中c650基因转变为c基因,表明______中F2转座子仍具有转座活性.
(3)借助F2中得到的重组个体,并利用Tam5的转位特性,改变S基因的和功能,从而进一步研究S基因______的作用机理.
正确答案
解:(1)将纯合辐射对称花型、自交亲和植株(c650 c650Sc Sc)与纯合两侧对称花型、自交不亲和植株(ccS S)杂交得F1.①只考虑花型这一对性状:若F1花型为两侧对称,则容易判断两侧对称花型为显性性状,辐射对称花型为隐性性状,F1基因型为cc650.
②对基因进行分子检测应使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F1中高达一半左右的植株c650基因都发生了改变,显然比一般情况下的自然突变率高,由题意“c650基因比c基因多了Tam5转座子,Tam5转座子是可以从染色体所在位置转移到染色体其它位置的DNA片段”可推测出:应该是c650基因中的Tam5转座子的作用.
(2)从F1(基因型为c650cScS)中选出基因型为ScS 且c650基因未发生改变的植株进行异花粉得F2.
①F2中辐射对称花型(c650c650,也就是隐性纯合)所占比例由基因分离定律容易计算出为,两侧对称花型比例为
.
②由题中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c650和Sc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可知,不考虑变异情况的话,F2中辐射对称花型的基因型只能是c650c650ScSc,而题中描述150个F2辐射对称花型的植株中检测出了5个植株含S基因,可推测F1植株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③这5个植株的花型基因应该是c650c650,是纯合的,但是题中描述其中3个植株为杂合,显然这3个植株中c650基因发生了突变,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这种突变跟Tam5发生转位有关,所以与c基因序列不同.
④根据题意“这些个体中c650基因转变为c基因”的描述,可知F3 中出现了较高比例的两侧对称花型个体.
(3)需要通过改变S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来进一步研究S基因的作用机理.
故答案为:
(1)①c650 cc650 ②DNA分子杂交 高 Tam5发生转位
(2)① ②减数分裂 ③等位基因 不同④两侧对称
(3)结构
解析
解:(1)将纯合辐射对称花型、自交亲和植株(c650 c650Sc Sc)与纯合两侧对称花型、自交不亲和植株(ccS S)杂交得F1.①只考虑花型这一对性状:若F1花型为两侧对称,则容易判断两侧对称花型为显性性状,辐射对称花型为隐性性状,F1基因型为cc650.
②对基因进行分子检测应使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F1中高达一半左右的植株c650基因都发生了改变,显然比一般情况下的自然突变率高,由题意“c650基因比c基因多了Tam5转座子,Tam5转座子是可以从染色体所在位置转移到染色体其它位置的DNA片段”可推测出:应该是c650基因中的Tam5转座子的作用.
(2)从F1(基因型为c650cScS)中选出基因型为ScS 且c650基因未发生改变的植株进行异花粉得F2.
①F2中辐射对称花型(c650c650,也就是隐性纯合)所占比例由基因分离定律容易计算出为,两侧对称花型比例为
.
②由题中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c650和Sc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可知,不考虑变异情况的话,F2中辐射对称花型的基因型只能是c650c650ScSc,而题中描述150个F2辐射对称花型的植株中检测出了5个植株含S基因,可推测F1植株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③这5个植株的花型基因应该是c650c650,是纯合的,但是题中描述其中3个植株为杂合,显然这3个植株中c650基因发生了突变,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这种突变跟Tam5发生转位有关,所以与c基因序列不同.
④根据题意“这些个体中c650基因转变为c基因”的描述,可知F3 中出现了较高比例的两侧对称花型个体.
(3)需要通过改变S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来进一步研究S基因的作用机理.
故答案为:
(1)①c650 cc650 ②DNA分子杂交 高 Tam5发生转位
(2)① ②减数分裂 ③等位基因 不同④两侧对称
(3)结构
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正交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_,母本是______.
(2)操作①叫______,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①的操作应注意,时间上______;操作②进行后必需对母本进行套袋.其目的是______.
(3)根据图示写出反交的亲本组合为______.若反交P皆为纯合子,让F1进行自交,F2性状中高茎(H)与矮茎(h)之比为______,F2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及其比值为______.生物体的这种现象称作______.
(4)若让P中高茎豌豆自花传粉,全结出饱满豆荚,让矮茎豌豆自花传粉,全结出不饱满豆荚.根据图示异花传粉,在母本上结出的豆荚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父本矮茎植株是提供花粉的植株,母本即高茎植株是接受花粉的植株.
(2)图中①是去雄,②是人工传粉.由于豌豆为自花传粉且为闭花受粉植物,为确保杂交实验成功,应在要在花药未成熟之前进行,其动作要轻、要干净、到达彻底去雄,去雄后和人工授粉后都要套上纸袋,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实验.
(3)图中高茎(母本)和矮茎(父本)杂交,若这是正交,则反交组合为矮茎(母本)和高茎(父本);若反交P皆为纯合子,则亲本的基因型为HH和hh,它们杂交形成的F1的基因型为Hh,让F1进行自交,F2性状中高茎(H)与矮茎(h)之比为3:1,F2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及其比值为HH:Hh:hh=1:2:1.杂合子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作性状分离.
(4)豆荚是由母本的结构发育形成的,若P中高茎豌豆自花传粉,全结出饱满豆荚,则根据图示异花传粉,在母本上结出的豆荚为饱满豆荚.
故答案为:
(1)矮茎 高茎
(2)去雄 要在花药未成熟之前进行 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实验
(3)矮茎(母本)和高茎(父本) 3:1 HH:Hh:hh=1:2:1 性状分离
(4)饱满豆荚
解析
解:(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父本矮茎植株是提供花粉的植株,母本即高茎植株是接受花粉的植株.
(2)图中①是去雄,②是人工传粉.由于豌豆为自花传粉且为闭花受粉植物,为确保杂交实验成功,应在要在花药未成熟之前进行,其动作要轻、要干净、到达彻底去雄,去雄后和人工授粉后都要套上纸袋,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实验.
(3)图中高茎(母本)和矮茎(父本)杂交,若这是正交,则反交组合为矮茎(母本)和高茎(父本);若反交P皆为纯合子,则亲本的基因型为HH和hh,它们杂交形成的F1的基因型为Hh,让F1进行自交,F2性状中高茎(H)与矮茎(h)之比为3:1,F2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及其比值为HH:Hh:hh=1:2:1.杂合子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作性状分离.
(4)豆荚是由母本的结构发育形成的,若P中高茎豌豆自花传粉,全结出饱满豆荚,则根据图示异花传粉,在母本上结出的豆荚为饱满豆荚.
故答案为:
(1)矮茎 高茎
(2)去雄 要在花药未成熟之前进行 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实验
(3)矮茎(母本)和高茎(父本) 3:1 HH:Hh:hh=1:2:1 性状分离
(4)饱满豆荚
人类脆性X综合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该病是由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FMR1基因中特定的CGG∥GCC序列重复而导致的.基因中CGG∥GCC重复次数与表现型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1)调查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时,所用的计算公式:脆性X综合症的发病率=______.
(2)导致出现脆性X综合症的变异类型是______.
(3)女性将其前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时,大多扩展成前突变基因;而男性将其前突变基因传递给女儿时,不会扩展成前突变基因.如图是甲病(某单基因遗传病)和脆性X综合症的遗传家系图,请回答:
①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Ⅰ-3号和Ⅰ-4号若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患甲病的几率是______.
②第Ⅱ代的7号与一个不含前突变基因和全突变基因的女性婚配,其后代患脆性X综合症的几率是______.患者的性别是______.该家系中肯定携带前突变基因的个体是______.
③若要从Ⅲ-12个体获取全突变基因来研究(CGG∥GCC)重复次数,不能选取其成熟的红细胞,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就是在人群中随机调查,将发病的人数除以调查总人数,再乘以100%即可.因此,脆性X综合症的发病率=脆性X综合征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
(2)根据人类脆性X综合症是由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FMR1基因中特定的CGG∥GCC序列重复而导致的,可推知导致出现脆性X综合症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
(3)①根据3号和4号患甲病而10号正常,说明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号和4号都是杂合体,因此再生一个患甲病孩子的几率是3/4,正常几率是1/4.
②由于与7号婚配的女性不含前突变基因和全突变基因,所以其后代患脆性X综合症的几率是1/4,且为女性.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而2号正常,所以2号是前突变基因携带者.
③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含X染色体,所以不能选取其成熟的红细胞来研究(CGG∥GCC)重复次数.
故答案为:
(1)脆性X综合征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
(2)基因突变
(3)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4
②25% 女性 I2 (I2和 II6 )
③人体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存在改基因)
解析
解:(1)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就是在人群中随机调查,将发病的人数除以调查总人数,再乘以100%即可.因此,脆性X综合症的发病率=脆性X综合征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
(2)根据人类脆性X综合症是由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FMR1基因中特定的CGG∥GCC序列重复而导致的,可推知导致出现脆性X综合症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
(3)①根据3号和4号患甲病而10号正常,说明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号和4号都是杂合体,因此再生一个患甲病孩子的几率是3/4,正常几率是1/4.
②由于与7号婚配的女性不含前突变基因和全突变基因,所以其后代患脆性X综合症的几率是1/4,且为女性.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2号,而2号正常,所以2号是前突变基因携带者.
③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含X染色体,所以不能选取其成熟的红细胞来研究(CGG∥GCC)重复次数.
故答案为:
(1)脆性X综合征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
(2)基因突变
(3)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4
②25% 女性 I2 (I2和 II6 )
③人体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存在改基因)
已知甲病和乙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是红绿色盲.如图为患甲病的W家族遗传系谱图(显性基因为A,隐形基因为a)和为患乙病的L家族系谱图(显性基因为B,隐形基因为b).据图回答.
(1)W家族中甲病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性遗传.
(2)W家族中4号基因型是______.(不考虑乙病)
(3)L家族中IV号的致病基因来自______号.
(4)已知W家族不带乙病致病基因,L家族不带甲病致病基因,若W家族5号与L家族Ⅲ号婚配,生出一个携带两种致病基因女孩的概率是______,这个女孩的基因型是______.
(5)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依据是______.
A.近亲结婚者后代必患遗传病
B.近亲结婚者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多
C.人类的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D.非近亲结婚者后代肯定不患遗传病
(6)W家族中的4号与L家族中的Ⅲ号结婚后,若Ⅲ号的某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条DNA分子上A基因突变成a基因,由这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的卵细胞与W家族中4号所产生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发育成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分析甲病的遗传谱系可知:该遗传病在第一代中并没有表现,在第二代出现患病个体,说明该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又女儿患病而父母正常,则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W家族中3号、5号患病,所以其父母的基因型都是Aa;又4号正常,所以基因型是AA或Aa.
(3)L家族中乙病为红绿色盲,所以IV号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即Ⅱ号.
(4)已知W家族不带乙病致病基因,L家族不带甲病致病基因,所以W家族5号的基因型是aaXBY,L家族Ⅲ号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他们婚配后,生出一个携带两种致病基因女孩的概率是1×=
,这个女孩的基因型是AaXBXb.
(5)近亲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
(6)W家族中的4号(AA、
Aa)与L家族中的Ⅲ号结婚后,若Ⅲ号的某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条DNA分子上A基因突变成a基因,由这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的卵细胞(含a的概率是
),与W家族中4号所产生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发育成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
=
.
故答案为:
(1)常; 隐
(2)AA或Aa
(3)Ⅱ
(4) AaXBXb
(5)B
(6)
解析
解:(1)分析甲病的遗传谱系可知:该遗传病在第一代中并没有表现,在第二代出现患病个体,说明该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又女儿患病而父母正常,则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W家族中3号、5号患病,所以其父母的基因型都是Aa;又4号正常,所以基因型是AA或Aa.
(3)L家族中乙病为红绿色盲,所以IV号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即Ⅱ号.
(4)已知W家族不带乙病致病基因,L家族不带甲病致病基因,所以W家族5号的基因型是aaXBY,L家族Ⅲ号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他们婚配后,生出一个携带两种致病基因女孩的概率是1×=
,这个女孩的基因型是AaXBXb.
(5)近亲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原因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
(6)W家族中的4号(AA、
Aa)与L家族中的Ⅲ号结婚后,若Ⅲ号的某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条DNA分子上A基因突变成a基因,由这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的卵细胞(含a的概率是
),与W家族中4号所产生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发育成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
=
.
故答案为:
(1)常; 隐
(2)AA或Aa
(3)Ⅱ
(4) AaXBXb
(5)B
(6)
开两性花的二倍体陆地棉易得黄萎病,研究人员已从海岛棉分离出抗黄萎病基因(StVe,简称基因S),发现整合到陆地棉的2号染色体和线粒体上的基因S能表达出等效的抗性,但线粒体上的基因S表达的抗性会逐代减弱.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符合长期种植要求的种子(幼苗)是下列图示中的______.
(2)为了快速地获得更多的符合生产要求的种子,将上述6种幼苗全部种植,逐步进行如下操作:
①将所有具有抗性的植株自交得到自交系一代,同时还将这些具有抗性的植株作为父本(其精子内的线粒体不会进入卵细胞)与表现型为______的植株杂交得到杂交系一代,将杂交系一代种子全部种植,检测其抗性.若同一株系的植株全部表现为______,则其对应的自交系一代就是符合要求的种子.
②让所有有抗性的杂交系一代植株自交,得到自交系二代种子,这些种子类型是______(种子类型用上图中的序号表示),对应的比例是______.
(3)某种群陆地棉,基因型为AA、Aa的植株分别为90%、9%,它们能够正常繁殖,但基因型为aa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能产生花粉.问该种群自由交配一代后,具有正常繁殖能力的植株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线粒体上的基因 S 表达的抗性会逐代减弱,所以要长期种植,需要求幼苗是基因 S的纯合体,才能稳定遗传,a、d 符合.
(2)从6种幼苗中选出稳定遗传的个体,一方面进行自交,得到自交系一代,如果是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S基因是纯合的,后代仍都有抗性,由于a、b、c植物线粒体也有S基因,后代也会有抗性,所以还要将这些具有抗性的植株作为父本与表现型为不抗黄萎病的植株杂交得到杂交系一代,将杂交系一代种子全部种植,检测其抗性.若同一株系的植株全部表现为抗黄萎病,则其对应的自交系一代就是符合要求的种子.经以上处理后,有抗性的杂交系一代植株是杂合子,自交得到的自交系二代种子,有纯合、杂合、无抗性类型,对应的比例是 1:2:1.
(3)由于基因型为aa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能产生花粉.所以该群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雌配子:A=,a=
.雄配子:根据AA、Aa的植株分别为90%、9%,aa=1%,A=94.55%,a=5.5%.自由交配一代后,不能正常繁殖的个体aa占
×5.5%=
=
,故能繁殖的占1-
=
.
故答案为:
(1)a、d
(2)①不抗黄萎病(无抗性)抗黄萎病(有抗性)
②d、e、f 1:2:1
(3)
解析
解:(1)由于线粒体上的基因 S 表达的抗性会逐代减弱,所以要长期种植,需要求幼苗是基因 S的纯合体,才能稳定遗传,a、d 符合.
(2)从6种幼苗中选出稳定遗传的个体,一方面进行自交,得到自交系一代,如果是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S基因是纯合的,后代仍都有抗性,由于a、b、c植物线粒体也有S基因,后代也会有抗性,所以还要将这些具有抗性的植株作为父本与表现型为不抗黄萎病的植株杂交得到杂交系一代,将杂交系一代种子全部种植,检测其抗性.若同一株系的植株全部表现为抗黄萎病,则其对应的自交系一代就是符合要求的种子.经以上处理后,有抗性的杂交系一代植株是杂合子,自交得到的自交系二代种子,有纯合、杂合、无抗性类型,对应的比例是 1:2:1.
(3)由于基因型为aa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能产生花粉.所以该群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雌配子:A=,a=
.雄配子:根据AA、Aa的植株分别为90%、9%,aa=1%,A=94.55%,a=5.5%.自由交配一代后,不能正常繁殖的个体aa占
×5.5%=
=
,故能繁殖的占1-
=
.
故答案为:
(1)a、d
(2)①不抗黄萎病(无抗性)抗黄萎病(有抗性)
②d、e、f 1:2:1
(3)
小鼠的眼色灰色与褐色是一对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现有8组小鼠(编号①一⑧,每组小鼠的基因型相同),同时进行了一代杂交实验.下表是杂交组合及所得子代的眼色情况.请分析后回答问题:
(1)运用______方法对上述遗传现象进行分析,______(能、不能)确认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2)为了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可利用表中相关品系杂交.(填序号)
方法一:______杂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灰眼为显性.
方法二:______杂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褐色为显性.
(3)若组合Ⅲ中的褐眼雄鼠一只眼是褐色一只眼是灰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运用统计法计算出后代中各种表现类型的个体数,并据此分析推出基因的位置,与性别有关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与性别无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小鼠的眼色灰色与褐色与性别无关,所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 3:1 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因此,选用灰色小鼠①④进行杂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灰眼为显性.也可选用褐色小鼠②③进行杂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褐色为显性.
(3)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在600多只褐眼雄鼠,偶然出现一只眼是褐色一只眼是灰色,属于基因突变.
故答案为:
(1)统计学 能
(2)①④②③
(3)体细胞突变
解析
解:(1)运用统计法计算出后代中各种表现类型的个体数,并据此分析推出基因的位置,与性别有关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与性别无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小鼠的眼色灰色与褐色与性别无关,所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 3:1 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因此,选用灰色小鼠①④进行杂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灰眼为显性.也可选用褐色小鼠②③进行杂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褐色为显性.
(3)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在600多只褐眼雄鼠,偶然出现一只眼是褐色一只眼是灰色,属于基因突变.
故答案为:
(1)统计学 能
(2)①④②③
(3)体细胞突变
果蝇是一种小型蝇类,喜食腐烂水果,饲养方便,繁殖速度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如图为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
①若Ⅰ与Ⅱ之间互换了某一片段,则该变异属于______.
②摩尔根发现果蝇红眼(W)和白眼(w)基因只位于x 染色体上,W和w的根本区别是______
(2)摩尔根用纯种灰身长翅雌果蝇与纯种黑身短翅雄果蝇杂交(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获得的F1全为灰身长翅果蝇;让F1雌、雄果蝇交配获得F2,F2出现四种性状,数据统计见下表:(无致死现象,存活率为1)
①根据F2性状统计数据,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______(是或否)遵循基因分离定律,理由是______
②F2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不是9:3:3:1,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3)果蝇的翅形有长翅与残翅之分,受基因A、a控制;眼形有棒眼与圆眼之分,受基因B、b控制.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为长翅圆眼的雌、雄果蝇进行多次杂交试验,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①上表子代中的残翅圆眼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值为______.
②有人猜测,子代中雌性个体出现长翅圆眼与残翅圆眼之比为5:2的原因可能是某些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造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若要获得更明确的结论,可用基因型为______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进行杂交,依据子代有无雎性个体,即可验证.
正确答案
解:(1)①由图形分析可知Ⅰ与Ⅱ为非同源染色体,若它们之间互换了某一片段,则该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②W与w为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根本区别在与两者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2)①根据F2性状统计数据分析,灰身:黑身=(71%+4%):(4%+21%)=3:1,长翅:短翅=(71%+4%):(4%+21%)═3:1,说明两对性状分别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已知两对性状分别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四种表现型的比例应该是9:3:3:1,而表格中比例相差很大,说明两对基因不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之间存在连锁与交换现象.
(3)①圆眼与圆眼杂交子代出现棒眼,则圆眼为显性性状,棒眼为隐性性状.长翅与长翅杂交子代出现残翅,则残翅为隐性性状.杂交子代中圆眼雌性:圆眼雄性:棒眼雌性:棒眼雄性=7:4:0:4,子代中无棒眼雌性,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故为伴X染色体遗传;杂交子代中长翅雌性:长翅雄性:残翅雌性:残翅雄性=5:6:2:2,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为常染色体遗传.亲本为圆眼长翅雄果蝇和圆眼长翅雌果蝇,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可判定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因此F代中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和
aaXBXb,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
.
②根据亲代基因型AaXBXb和AaXBY,可知,F代中雌性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比例应为(1AAXBXB+1AAXBXb+2AaXBXB+2AaXBXb):(1aaXBXb+1aaXBXb)=6:2,而实际比例是5:2,因此可判定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的个体死亡.鉴别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的个体死亡时,则子代一定产生基因型为AA的个体,因此选择基因型为AA的个体杂交,又因为雌性个体中基因型AAXBXB或AAXBXb不一定存在,因此利用基因型为AAXbXb的雌果蝇和基因型为AAXBY的雄果蝇杂交,子代才会出现AAXBXb的个体.如果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死亡,则杂交子代中雌果蝇和雄果蝇都存在,如果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死亡,则杂交子代中只有雄果蝇,因此可根据子代中的雌性和雄性个体出现的情况进行判定死亡类型的基因型.
故答案是:
(1)①染色体变异
②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2)①是 F2中灰身:黑身=3:1,长翅:短翅=3:1
②两对基因不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① ②AAXBXB或AAXBXb AAXbXb
解析
解:(1)①由图形分析可知Ⅰ与Ⅱ为非同源染色体,若它们之间互换了某一片段,则该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②W与w为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根本区别在与两者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2)①根据F2性状统计数据分析,灰身:黑身=(71%+4%):(4%+21%)=3:1,长翅:短翅=(71%+4%):(4%+21%)═3:1,说明两对性状分别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已知两对性状分别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四种表现型的比例应该是9:3:3:1,而表格中比例相差很大,说明两对基因不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之间存在连锁与交换现象.
(3)①圆眼与圆眼杂交子代出现棒眼,则圆眼为显性性状,棒眼为隐性性状.长翅与长翅杂交子代出现残翅,则残翅为隐性性状.杂交子代中圆眼雌性:圆眼雄性:棒眼雌性:棒眼雄性=7:4:0:4,子代中无棒眼雌性,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故为伴X染色体遗传;杂交子代中长翅雌性:长翅雄性:残翅雌性:残翅雄性=5:6:2:2,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为常染色体遗传.亲本为圆眼长翅雄果蝇和圆眼长翅雌果蝇,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可判定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因此F代中圆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和
aaXBXb,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
.
②根据亲代基因型AaXBXb和AaXBY,可知,F代中雌性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比例应为(1AAXBXB+1AAXBXb+2AaXBXB+2AaXBXb):(1aaXBXb+1aaXBXb)=6:2,而实际比例是5:2,因此可判定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的个体死亡.鉴别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的个体死亡时,则子代一定产生基因型为AA的个体,因此选择基因型为AA的个体杂交,又因为雌性个体中基因型AAXBXB或AAXBXb不一定存在,因此利用基因型为AAXbXb的雌果蝇和基因型为AAXBY的雄果蝇杂交,子代才会出现AAXBXb的个体.如果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死亡,则杂交子代中雌果蝇和雄果蝇都存在,如果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死亡,则杂交子代中只有雄果蝇,因此可根据子代中的雌性和雄性个体出现的情况进行判定死亡类型的基因型.
故答案是:
(1)①染色体变异
②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2)①是 F2中灰身:黑身=3:1,长翅:短翅=3:1
②两对基因不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3)① ②AAXBXB或AAXBXb AAXbX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