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实例一:牛(XY型性别决定,XX为雌性、XY为雄性)的有角和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黑毛和棕毛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两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问题(1)(2).实例二: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鸡的芦花(A)与非芦花(a)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回答问题(3)(4)

(1)已知控制牛的有角(HA)和无角(HB)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公牛体内HA对HB为显性,母牛体内HB对HA为显性.现有多对杂合的有角公牛和杂合的无角母牛杂交,F1中公牛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母牛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若用F1中的无角公牛和无角母牛自由交配,则F2中有角牛的概率为______

(2)已知M与m这对完全显隐性的等位基因分别控制牛的黑毛和棕毛,若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牛毛色对应的基因型有______种,若多对纯合黑毛母牛与纯合棕毛公牛交配,子一代均表现为黑毛,子一代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由此______(填“能”或“不能“)推出该对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

(3)若通过一次杂交培育出根据羽毛特征就能识别出雌雄的雏鸡,则父本应该选择基因型为______的个体,母本应该选择表现型为______的个体.

(4)研究发现性染色体为WW的鸡胚胎不能存活,少数雌鸡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理论上雌鸡通过该方式产生的后代中,雌雄个体的比例为______

实例三: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基因P、p和Q、q共同控制,每一对基因中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花的颜色为紫色,其他的基因组合则为白色.表是两组纯合植株杂交实验的统计结果,根据信息请分析:

(5)基因P、p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6)杂交组合①中F2紫色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值为______

(7)选出杂交组合②中的F2紫色花植株,自然状态下,其F3中花色的性状分离比为______

(8)在杂交组合②中,让F1一株紫色花植株测交,后代中白色花植株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从题干信息可知,有角公牛的基因型为HAHA或HAHB,而有角母牛的基因型为HAHA.现有多对杂合的有角公牛(HAHB)和杂合的无角母牛(HBHA)杂交,F1中雄牛的有角:无角=3:1,雌牛的有角:无角=1:3.F1中的无角公牛和无角母牛自由交配,则F2中出现有角牛的概率为××=

(2)一对等位基因,如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对应的基因型只有3种;如位于X染色体上,则母牛对应3种基因型,公牛对应2种基因型,牛毛色对应的基因型有5种.如M-m位于常染色体上,MM×mm→子一代均为Mm(黑毛),Mm×Mm→子二代中黑毛:棕毛=3:1;如位于X染色体上,XmY×XMXM→子一代XMXm(黑毛)、XMY(黑毛),子二代中黑毛:棕毛=3:1,可见不能推出对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

(3)非芦花公鸡(ZaZa)和芦花母鸡(ZAW)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AZa、ZaW,即公鸡全为芦花鸡,母鸡全为非芦花.

(4)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若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是W,三个极体的染色体分别是W、Z、Z,后代的染色体组成是WW、2ZW,其中WW不能存活,若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是Z,三个极体的染色体分别是Z、W、W,后代的染色体组成是ZZ,2ZW,所以雌鸡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理论上雌鸡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后代中,雌雄个体的比例为4:1.

(5)根据题意可知,豌豆花的顔色受两对基因P、p和Q、q共同控制,因此碗豆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P、p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等位基因.

(6)杂交组合①白花×白花→全为紫花(P_Q_),该紫花→紫花:白花=272:211≈9:7,由此可见,子一代中的紫花基因型为PpQq,F2紫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共有PPQQ、PPQq、PpQQ、PpQq四种,因此其中杂合子所占比值为

(7)杂交组合②PPQQ×____杂交产生全为紫花P_Q_,该紫花自交F2紫色花:白色花=242:79≈3:1,说明F1紫色植株一对基因显性纯合一对基因杂合(如PpQQ或PPQq).

如果F1紫色植株基因型为PPQq,则F2紫色花植株基因型为PPQQ、PPQq,自然状态下,其F3中花色的性状分离比:紫花:白花=():()=5:1.

(8)由(3)小题可知,杂交组合②中F1紫色植株基因型为PpQQ或PPQq,让F1中一株紫色花植株测交,后代中白色花植株占

故答案为:

(1)有角:无角=3:1  有角:无角=1:3       

(2)5   不能

(3)ZaZa    芦花     

(4)4:1             

(5)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

(6)   

(7)5:1或1:5         

(8)

解析

解:(1)从题干信息可知,有角公牛的基因型为HAHA或HAHB,而有角母牛的基因型为HAHA.现有多对杂合的有角公牛(HAHB)和杂合的无角母牛(HBHA)杂交,F1中雄牛的有角:无角=3:1,雌牛的有角:无角=1:3.F1中的无角公牛和无角母牛自由交配,则F2中出现有角牛的概率为××=

(2)一对等位基因,如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对应的基因型只有3种;如位于X染色体上,则母牛对应3种基因型,公牛对应2种基因型,牛毛色对应的基因型有5种.如M-m位于常染色体上,MM×mm→子一代均为Mm(黑毛),Mm×Mm→子二代中黑毛:棕毛=3:1;如位于X染色体上,XmY×XMXM→子一代XMXm(黑毛)、XMY(黑毛),子二代中黑毛:棕毛=3:1,可见不能推出对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

(3)非芦花公鸡(ZaZa)和芦花母鸡(ZAW)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AZa、ZaW,即公鸡全为芦花鸡,母鸡全为非芦花.

(4)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若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是W,三个极体的染色体分别是W、Z、Z,后代的染色体组成是WW、2ZW,其中WW不能存活,若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是Z,三个极体的染色体分别是Z、W、W,后代的染色体组成是ZZ,2ZW,所以雌鸡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理论上雌鸡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后代中,雌雄个体的比例为4:1.

(5)根据题意可知,豌豆花的顔色受两对基因P、p和Q、q共同控制,因此碗豆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P、p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等位基因.

(6)杂交组合①白花×白花→全为紫花(P_Q_),该紫花→紫花:白花=272:211≈9:7,由此可见,子一代中的紫花基因型为PpQq,F2紫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共有PPQQ、PPQq、PpQQ、PpQq四种,因此其中杂合子所占比值为

(7)杂交组合②PPQQ×____杂交产生全为紫花P_Q_,该紫花自交F2紫色花:白色花=242:79≈3:1,说明F1紫色植株一对基因显性纯合一对基因杂合(如PpQQ或PPQq).

如果F1紫色植株基因型为PPQq,则F2紫色花植株基因型为PPQQ、PPQq,自然状态下,其F3中花色的性状分离比:紫花:白花=():()=5:1.

(8)由(3)小题可知,杂交组合②中F1紫色植株基因型为PpQQ或PPQq,让F1中一株紫色花植株测交,后代中白色花植株占

故答案为:

(1)有角:无角=3:1  有角:无角=1:3       

(2)5   不能

(3)ZaZa    芦花     

(4)4:1             

(5)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

(6)   

(7)5:1或1:5         

(8)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分析下列研究豌豆种子形状的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5年,孟德尔发现,用圆形种子的植株与皱缩种子植株进行杂交,子一代(F1)全部为圆形.F1自花授粉后,得到的子二代(F2)有圆形和皱缩两种形状的种子.其中5474颗是圆形的,1850颗是皱缩的,两者之比为2.96:1.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发现,豌豆的成熟种子圆形与皱缩的差异与淀粉代谢有关.1990年,M.K.Bhattacharyya等人指出,在皱缩种子形成的过程中,合成淀粉所需的一种分支酶(SBEJ)活性完全丧失,所以种子含有较多游离的蔗糖,而淀粉含量少.这样,会有较多的水分进入种子.当种子发育完成时,水分减少可导致种子体积减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与圆形种子相比,皱缩种子的SBEⅠ基因在一个外显子中插入了800个碱基对.

(1)孟德尔提出了______解释了材料一的试验结果.若将F2植株全部自花授粉,可以预测未来收获的种子中,圆形和皱缩形种子的比例约为______.若想通过“测交”试验来验验材料一中F1产生的花粉基因类型及比例,需要对表现型为______的植株进行去雄处理;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你认为豌豆种子皱缩这一性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得到的子二代(F2)中,圆形种子:皱缩种子=3:1,可推测豌豆种子形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孟德尔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了材料一的试验结果.设圆形的基因型为AA和Aa,则皱缩的基因型为aa.因此F2植株全部自花授粉后,圆形和皱缩形种子的比例为(×1+×):(×+×1)=5:3.由于豌豆是雌雄同株、自花闭花受粉,所以若想通过“测交”试验来验验材料一中F1产生的花粉基因类型及比例,需要对表现型为皱缩的植株进行去雄处理.

(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与圆形种子相比,皱缩种子的SBEⅠ基因在一个外显子中插入了800个碱基对,属于碱基对的增添,因此,豌豆种子皱缩这一性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故答案为:

(1)基因的分离定律    5:3     皱缩

(2)基因突变

解析

解:(1)根据得到的子二代(F2)中,圆形种子:皱缩种子=3:1,可推测豌豆种子形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孟德尔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了材料一的试验结果.设圆形的基因型为AA和Aa,则皱缩的基因型为aa.因此F2植株全部自花授粉后,圆形和皱缩形种子的比例为(×1+×):(×+×1)=5:3.由于豌豆是雌雄同株、自花闭花受粉,所以若想通过“测交”试验来验验材料一中F1产生的花粉基因类型及比例,需要对表现型为皱缩的植株进行去雄处理.

(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与圆形种子相比,皱缩种子的SBEⅠ基因在一个外显子中插入了800个碱基对,属于碱基对的增添,因此,豌豆种子皱缩这一性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故答案为:

(1)基因的分离定律    5:3     皱缩

(2)基因突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的.请分析下列杂交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一实验二

(1)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一对______性状,根据实验二可以判断,豌豆子叶______色是显性性状.

(2)实验一中,亲本黄色子叶(甲)的基因型是______,绿色子叶(乙)的基因型是______

(3)实验二中,F1黄色子叶(戊)的基因型有两种,即YY和Yy,这两种基因型中,YY所占的比例是______

(4)实验二中,F1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比例为3:1,主要原因是亲本黄色子叶(丁)中的等位基因Y与y在减数分裂时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的结果,丁产生的配子Y:y=______,体现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正确答案

解:(1)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实验二黄色自交后代的子叶有黄色和绿色,出现性状分离,可以判断黄色是显性性状.

(2)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为测交,所以亲本黄色子叶(甲)的基因型是Yy,绿色子叶(乙)的基因型是yy.

(3)实验二中,亲本黄色的基因型为Yy,子代黄色的基因型为YY和Yy,比例为1:2,所以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4)实验二中,F1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比例为3:1,主要原因是亲本黄色子叶(丁)中的等位基因Y与y在减数分裂时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的结果,丁产生的配子Y:y=1:1,体现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故答案为:

(1)相对  黄

(2)Yy  yy  

(3)

(4)1:1

解析

解:(1)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实验二黄色自交后代的子叶有黄色和绿色,出现性状分离,可以判断黄色是显性性状.

(2)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为测交,所以亲本黄色子叶(甲)的基因型是Yy,绿色子叶(乙)的基因型是yy.

(3)实验二中,亲本黄色的基因型为Yy,子代黄色的基因型为YY和Yy,比例为1:2,所以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4)实验二中,F1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比例为3:1,主要原因是亲本黄色子叶(丁)中的等位基因Y与y在减数分裂时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的结果,丁产生的配子Y:y=1:1,体现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故答案为:

(1)相对  黄

(2)Yy  yy  

(3)

(4)1:1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水稻的粳性与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粳性花粉遇碘呈蓝紫色,糯性花粉遇碘呈红褐色,生物小组某同学获得了某一品系水稻的种子,为了较快地鉴定出这种水稻的基因型,他们将种子播种,开花后收集大量成熟花粉.将多数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滴碘液,盖上盖玻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有呈蓝紫色和呈红褐色的花粉粒.

下图表示在同一载玻片上随机所得的四个视野中花粉粒的分布状况.黑色圆点表示蓝紫色花粉粒,白色圆点表示红褐色花粉粒.

(1)统计上述4个视野中的两种花粉粒数目,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2)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内绘制表示粳性和糯性花粉粒的数量关系图(直方图).

______

(3)根据统计结果,该品系水稻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______

(4)如果将此水稻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一完整植株,这说明了______

(5)如果将此植株作为亲本,让其连续自交,第Fn代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四个视野中篮紫色花粉粒数依次是3、5、4、3,平均值为3.8,而红褐色花粉粒数依次是3、3、4、4,平均值为3.5.

(2)在坐标内画直方图应首先确定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横坐标应分别是糯性、粳性,纵坐标是花粉粒数,数目应是平均数,柱形图如下:

(3)由统计平均数可知,2种花粉粒数量比例接近1:1,由此可知该水稻品系为杂合体.

(4)花粉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说明植物的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5)亲本的基因型为Aa,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的比例为(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n

故答案为:

(1)甲:3  3

乙:5   3

丙:4   4

丁:3   4

平均数:3.8   3.5

(2)

(3)杂合体

(4)植物的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5)1-(n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四个视野中篮紫色花粉粒数依次是3、5、4、3,平均值为3.8,而红褐色花粉粒数依次是3、3、4、4,平均值为3.5.

(2)在坐标内画直方图应首先确定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横坐标应分别是糯性、粳性,纵坐标是花粉粒数,数目应是平均数,柱形图如下:

(3)由统计平均数可知,2种花粉粒数量比例接近1:1,由此可知该水稻品系为杂合体.

(4)花粉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说明植物的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5)亲本的基因型为Aa,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的比例为(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n

故答案为:

(1)甲:3  3

乙:5   3

丙:4   4

丁:3   4

平均数:3.8   3.5

(2)

(3)杂合体

(4)植物的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5)1-(n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遗传病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D、d)控制的,以下是一个家族患该遗传病的系谱图,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Ⅳ-15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

(2)Ⅲ-11和13是近亲结婚,遗传病的发病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16有病而其父母正常,则双亲均为杂合子Dd.因此,15的基因型可能是DD或Dd.

(2)由于6有病,所以11肯定是杂合子Dd;同样,12无病而其母亲有病,所以12肯定是杂合子Dd.Ⅲ-11和13是近亲结婚,则遗传病的发病率为

故答案为:

(1)DD或Dd

(2)

解析

解:(1)由于16有病而其父母正常,则双亲均为杂合子Dd.因此,15的基因型可能是DD或Dd.

(2)由于6有病,所以11肯定是杂合子Dd;同样,12无病而其母亲有病,所以12肯定是杂合子Dd.Ⅲ-11和13是近亲结婚,则遗传病的发病率为

故答案为:

(1)DD或Dd

(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牛的黑毛和棕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Bb).已知两头黑毛牛交配,生了一只棕毛小牛.请回答:

(1)这两头黑毛牛的基因型是______,棕毛小牛的基因型是______

(2)这两头黑毛牛生出黑毛小牛的概率是______

(3)绘出这两头黑毛牛交配产生子一代的遗传图解:

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两头黑毛牛交配,生了一只棕毛小牛,可判断黑毛是显性性状,两头黑毛牛都是杂合体,其基因型是Bb、Bb,而产生的棕毛小牛的基因型是bb.

(2)由于两头黑毛牛都是杂合体,所以这两头黑毛牛生出黑毛小牛的概率是

(3)两头黑毛牛交配产生子一代的遗传图解如下:

故答案为:

(1)Bb、Bb  bb 

(2)

(3)遗传图解:

解析

解:(1)根据两头黑毛牛交配,生了一只棕毛小牛,可判断黑毛是显性性状,两头黑毛牛都是杂合体,其基因型是Bb、Bb,而产生的棕毛小牛的基因型是bb.

(2)由于两头黑毛牛都是杂合体,所以这两头黑毛牛生出黑毛小牛的概率是

(3)两头黑毛牛交配产生子一代的遗传图解如下:

故答案为:

(1)Bb、Bb  bb 

(2)

(3)遗传图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如果两头黑牛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子牛,请回答:

(1)黑色和棕色哪种毛色是显性性状?______

(2)若用B与b表示毛色的显、隐性基因,上述两头牛及子代棕牛的基因型应该是______

(3)上述两头黑牛交配产生了一头黑色子牛,该子牛为纯合子的可能性是______,要判断这头黑色子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好选用与其交配的牛是______

(4)若让X雄牛与多头杂合雌牛相交配,共产生20头子牛.若子牛全为黑色,则X雄牛的基因型最可能是______;如果子牛中10头黑牛,10头棕牛,则X雄牛的基因型最可能是______;若子牛中14头为黑色,6头为棕色,则X雄牛的基因型最可能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两头黑牛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子牛,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黑色是显性性状.

(2)两头黑牛(B_)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子牛(bb),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

(3)上述两头黑牛的基因型为Bb,它们交配产生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因此它们交配产生的一头黑色子牛为纯合子的可能性是;要判断这头黑色子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即选用棕牛与其交配.

(4)杂种雌牛的基因型为Bb,雄牛X与多头杂种雌牛相交配,产生的20头子牛,若全为黑色,则说明雄牛X很可能是显性纯合子,其基因型最可能是BB;如果子牛中10头黑牛,10头棕牛,即黑色:棕色=1:1,属于测交,则X雄牛的基因型最可能是bb;若子牛中14牛为黑牛,6头为棕色(bb),即黑色:棕色≈3:1,则X雄牛的基因型最可能是Bb.

故答案为:

(1)黑色

(2)Bb、Bb、bb

(3)     棕牛

(4)BB    bb   Bb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两头黑牛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子牛,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黑色是显性性状.

(2)两头黑牛(B_)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子牛(bb),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

(3)上述两头黑牛的基因型为Bb,它们交配产生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因此它们交配产生的一头黑色子牛为纯合子的可能性是;要判断这头黑色子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即选用棕牛与其交配.

(4)杂种雌牛的基因型为Bb,雄牛X与多头杂种雌牛相交配,产生的20头子牛,若全为黑色,则说明雄牛X很可能是显性纯合子,其基因型最可能是BB;如果子牛中10头黑牛,10头棕牛,即黑色:棕色=1:1,属于测交,则X雄牛的基因型最可能是bb;若子牛中14牛为黑牛,6头为棕色(bb),即黑色:棕色≈3:1,则X雄牛的基因型最可能是Bb.

故答案为:

(1)黑色

(2)Bb、Bb、bb

(3)     棕牛

(4)BB    bb   B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兔子的毛色灰色、青色、白色、黑色、褐色等,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灰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青色(b1)、白色(b2)、黑色(b3)、褐色(b4)均为B基因的等位基因.

(1)已知b1、b2、b3、b4之间具有不循环而是依次的完全显隐性关系(即如果b1对b2为显性b2对b3为显性,则b1对b3,也为显性).但具体情况未知.有人做了以下杂交实验(子代数量足够多,雌雄都有):

甲:纯种青毛兔×纯种白毛兔→F1为青毛兔

乙:纯种黑毛兔×纯种褐毛兔→F1纯种黑毛兔

丙:青毛兔×黑毛兔→?

请推测杂交组合丙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结合甲、乙的子代情况,对b1、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做出相应的推断:

①若表现型及比例______,则b1、b2、b3对b4为显性,b1、b2对b3为显性,b1对b2为显性(可表示为b1>b2>b3>b4,以下回答问题时,用此形式表示).

②若青毛:黑毛:白毛大致等于2:1:1.则b1、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

③若黑毛:青毛:白毛大致等等于2:1:1,则b1、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_

(2)假设b1>b2>b3>b4.若一只灰毛雄兔与群体中多只不同毛色的纯种雌兔交配,子代中灰毛兔占50%,青毛兔、白毛兔、黑毛兔和褐毛兔各占12.5%,该灰毛雄兔的基因型是______;若有一只黑毛雄兔,多只其他各色的雌兔,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黑毛雄兔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即可)______

(3)兔群中共有100只兔子,雌雄各半.已知基因型:Bb1、Bb4、b1b3、b2b4、b3b3、b4b4、b1b2、b1b4、b2b2、b3b4各10只.该兔群自由交配.假如种群多年来没有进化.则子一代中b1b2基因型频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丙的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1b4:b1b3:b2b4:b2b3=1:1:1:1,若b1>b2>b3>b4,则b1b4和b1b3均表现为青色,b2b4和b2b3均表现为白色,所以丙的子代中青毛:白毛大致等于1:1.

②丙的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1b4:b1b3:b2b4:b2b3=1:1:1:1,若青毛:黑毛:白毛大致等于2:1:1,则b1b4和b1b3均表现为青色,b2b4表现为黑色,b2b3表现为白色,所以b1、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b1>b3>b2>b4

③丙的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1b4:b1b3:b2b4:b2b3=1:1:1:1,若黑毛:青毛:白毛大致等于2:1:1,则b1b3和b2b3均表现为黑色,即b3>b2、b3>b1;b1b4表现为青色,即b1>b4;b2b3表现为白色,即b3>b2,所以b1、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b3>b1>b2>b4

(2)假设b1>b2>b3>b4.若一只灰色雄兔(B_)与群体中多只不同毛色的纯种雌兔交配,子代中灰毛兔占50%,青毛兔、白毛兔、黑毛兔和褐毛兔各占12.5%.该灰毛雄兔的基因型是Bb4

由于黑色雄兔的基因型可能是b3b3或b3b4,所以采用测交的方法检测黑色雄兔的基因型:

①让这只黑色雄兔与多只褐色雌兔交配.若后代全为黑色兔,则这只黑色兔基因型可能是b3b3

②让这只黑色雄兔与多只褐色雌兔交配.若后代全为黑色兔,则这只黑色兔基因型可能是b3b3;若后代出现褐色兔,则这只黑色兔基因型是b3b4

(3)已知兔群中共有100只兔子,雌雄各半,基因型:Bb1、Bb4、b1b3、b2b4、b3b3、b4b4、b1b2、b1b4、b2b2、b3b4各10只,所以Bb1、Bb4、b1b3、b2b4、b3b3、b4b4、b1b2、b1b4、b2b2、b3b4各占.可以求出各自的基因频率:B=×+×=、b1=×+×+×+×=、b2=×+×+=、b3=×+×+=、b4=×+×+×+×+=.根据遗传平衡:后代(B+b1+b2+b3+b42=(b1+b22+2×(b1+b2)(B+b3+b4)+(B+b3+b42,只有(b1+b22后代有b1b2,故b1b2基因型频率是2××=0.08.

故答案为:

(1)①青毛:白毛=1:1   ②b1>b3>b2>b4 ③b3>b1>b2>b4

(2)Bb4       让这只黑色雄兔与多只褐色雌兔交配.若后代全为黑色兔,则这只黑色兔基因型可能是b3b3;若后代出现褐色兔,则这只黑色兔基因型是b3b4

(3)0.08

解析

解:(1)①丙的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1b4:b1b3:b2b4:b2b3=1:1:1:1,若b1>b2>b3>b4,则b1b4和b1b3均表现为青色,b2b4和b2b3均表现为白色,所以丙的子代中青毛:白毛大致等于1:1.

②丙的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1b4:b1b3:b2b4:b2b3=1:1:1:1,若青毛:黑毛:白毛大致等于2:1:1,则b1b4和b1b3均表现为青色,b2b4表现为黑色,b2b3表现为白色,所以b1、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b1>b3>b2>b4

③丙的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1b4:b1b3:b2b4:b2b3=1:1:1:1,若黑毛:青毛:白毛大致等于2:1:1,则b1b3和b2b3均表现为黑色,即b3>b2、b3>b1;b1b4表现为青色,即b1>b4;b2b3表现为白色,即b3>b2,所以b1、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b3>b1>b2>b4

(2)假设b1>b2>b3>b4.若一只灰色雄兔(B_)与群体中多只不同毛色的纯种雌兔交配,子代中灰毛兔占50%,青毛兔、白毛兔、黑毛兔和褐毛兔各占12.5%.该灰毛雄兔的基因型是Bb4

由于黑色雄兔的基因型可能是b3b3或b3b4,所以采用测交的方法检测黑色雄兔的基因型:

①让这只黑色雄兔与多只褐色雌兔交配.若后代全为黑色兔,则这只黑色兔基因型可能是b3b3

②让这只黑色雄兔与多只褐色雌兔交配.若后代全为黑色兔,则这只黑色兔基因型可能是b3b3;若后代出现褐色兔,则这只黑色兔基因型是b3b4

(3)已知兔群中共有100只兔子,雌雄各半,基因型:Bb1、Bb4、b1b3、b2b4、b3b3、b4b4、b1b2、b1b4、b2b2、b3b4各10只,所以Bb1、Bb4、b1b3、b2b4、b3b3、b4b4、b1b2、b1b4、b2b2、b3b4各占.可以求出各自的基因频率:B=×+×=、b1=×+×+×+×=、b2=×+×+=、b3=×+×+=、b4=×+×+×+×+=.根据遗传平衡:后代(B+b1+b2+b3+b42=(b1+b22+2×(b1+b2)(B+b3+b4)+(B+b3+b42,只有(b1+b22后代有b1b2,故b1b2基因型频率是2××=0.08.

故答案为:

(1)①青毛:白毛=1:1   ②b1>b3>b2>b4 ③b3>b1>b2>b4

(2)Bb4       让这只黑色雄兔与多只褐色雌兔交配.若后代全为黑色兔,则这只黑色兔基因型可能是b3b3;若后代出现褐色兔,则这只黑色兔基因型是b3b4

(3)0.08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自花受粉、闭花传粉的花卉,其花的颜色有红、白两种,茎有粗、中粗和细三种.茎的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核基因控制,但不清楚花色性状的核基因控制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花色由A,a这对等位基因控制,该植物种群为自然种群,且红色植株均为杂合体,则红色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2)若花色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其体细胞中相应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化流程如图1所示.

①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符合孟德尔的______定律.

②该植株花色为______,其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基因型为______

③该植株进行测交时,应对母本如何操作?______.该植株自交时(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现象)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

(3)假设茎的性状由C、c、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有d基因纯合时植株表现为细茎,只含有D一种显性基因时植株表现为中粗茎,其他表现为粗茎.那么基因型为CcDd的植株自然状态下繁殖,请在图2方框内绘制柱状图表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正确答案

(1)①由图可知,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②由图可知,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红色,因此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的花色为红色,其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基因型为Ab和aB两种.

③该植株进行测交时,需对母本进行人工异花授粉的基本操作,该过程中对母本操作为:花未成熟前去雄→套袋→授粉→套袋.该植株能产生基因型为Ab和aB的两种雄配子和基因型同样为Ab和aB的两种雌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所以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1:2.

(3)当d基因纯合时植株表现为细茎,只含有D一种显性基因时植株表现为中粗茎,其他表现为粗茎.基因型为CcDd的植株自然状态下繁殖,后代为C_D_(粗茎):C_dd(细茎):ccD_(中粗茎):ccdd(细茎)=9:3:3:1,因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粗茎:中粗茎:细茎=9:3:4,据此画出相应的柱状图.

故答案为:

(1)红色:白色=2:1 

(2)①分离     ②红色   Ab、aB    ③花未成熟前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AAbb:aaBB:AaBb=1:1:2 

(3)

解析

(1)①由图可知,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②由图可知,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红色,因此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的花色为红色,其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基因型为Ab和aB两种.

③该植株进行测交时,需对母本进行人工异花授粉的基本操作,该过程中对母本操作为:花未成熟前去雄→套袋→授粉→套袋.该植株能产生基因型为Ab和aB的两种雄配子和基因型同样为Ab和aB的两种雌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所以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1:2.

(3)当d基因纯合时植株表现为细茎,只含有D一种显性基因时植株表现为中粗茎,其他表现为粗茎.基因型为CcDd的植株自然状态下繁殖,后代为C_D_(粗茎):C_dd(细茎):ccD_(中粗茎):ccdd(细茎)=9:3:3:1,因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粗茎:中粗茎:细茎=9:3:4,据此画出相应的柱状图.

故答案为:

(1)红色:白色=2:1 

(2)①分离     ②红色   Ab、aB    ③花未成熟前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AAbb:aaBB:AaBb=1:1:2 

(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类的眼睑有单眼皮和双眼皮之分,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研究眼睑的遗传方式,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该校的同学及家庭成员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如表.

据图回答:

(1)基因A和a的根本区别是______

(2)根据表中第______组调查结果,就能准确判断______为显性性状.这组双亲可能存在的基因型为______

(3)第二组中女生赵某和她的母亲均为单眼皮,她的姐姐和父亲均为双眼皮.那么

①控制人类眼睑遗传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

②赵某父亲的基因型是______,他传递给赵某的基因是______

③若赵某的姐姐与一个单眼皮的男性结婚,生一个双眼皮女孩的概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基因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所以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第一组亲本均为双眼皮,但子代出现单眼皮性状,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双眼皮为显性性状.第一组双亲均为双眼皮性状,子代少数个体出现单眼皮性状,因此他们的基因型组合为Aa×Aa、AA×Aa、AA×AA.

(3)①单眼皮、双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赵某为单眼皮,则其基因型为aa,她父亲为双眼皮,则其基因型为Aa,他传递给赵某的基因是a.

③赵某的母亲为单眼皮,其基因型为aa,她姐姐为双眼皮,则其基因型为Aa,若赵某的姐姐(Aa)与一位单眼皮的男性(aa)结婚,生一个双眼皮女孩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1)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一    双眼皮       Aa×Aa、AA×Aa、AA×AA

(3)①常    ②Aa   a    ③

解析

解:(1)基因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所以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第一组亲本均为双眼皮,但子代出现单眼皮性状,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双眼皮为显性性状.第一组双亲均为双眼皮性状,子代少数个体出现单眼皮性状,因此他们的基因型组合为Aa×Aa、AA×Aa、AA×AA.

(3)①单眼皮、双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赵某为单眼皮,则其基因型为aa,她父亲为双眼皮,则其基因型为Aa,他传递给赵某的基因是a.

③赵某的母亲为单眼皮,其基因型为aa,她姐姐为双眼皮,则其基因型为Aa,若赵某的姐姐(Aa)与一位单眼皮的男性(aa)结婚,生一个双眼皮女孩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1)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一    双眼皮       Aa×Aa、AA×Aa、AA×AA

(3)①常    ②Aa   a    ③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一种脚很短的鸡叫爬行鸡,由显性遗传因子A控制,在爬行鸡的遗传实验中得到下列结果:

Ⅰ.爬行鸡×爬行鸡→2977只爬行鸡和995只正常鸡.

Ⅱ.爬行鸡×正常鸡→1676只爬行鸡和1661只正常鸡.

根据上述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组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子代爬行鸡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正常鸡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

(2)第二组后代中爬行鸡互交,在F2中共得小鸡6000只,从理论上讲有正常鸡______只,其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爬行鸡______只.

正确答案

解:(1)在第一组杂交实验中,由于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两个亲本都是杂合体,其遗传因子组成都是Aa.因此,子代爬行鸡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Aa,正常鸡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前面分析可知F2代的爬行鸡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而不是AA,因此F2代的爬行鸡雌雄交配后代中正常鸡aa占25%即6000×25%═1500;可稳定遗传的爬行鸡AA约有25%,即6000×25%═1500.

故答案为:

(1)Aa、Aa AA、Aa aa 

(2)1500 1500

解析

解:(1)在第一组杂交实验中,由于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两个亲本都是杂合体,其遗传因子组成都是Aa.因此,子代爬行鸡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Aa,正常鸡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前面分析可知F2代的爬行鸡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而不是AA,因此F2代的爬行鸡雌雄交配后代中正常鸡aa占25%即6000×25%═1500;可稳定遗传的爬行鸡AA约有25%,即6000×25%═1500.

故答案为:

(1)Aa、Aa AA、Aa aa 

(2)1500 150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某种安哥拉兔中,长毛(由基因HL控制)与短毛(由基因HS控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生物育种基地利用纯种安哥拉兔进行如下杂交实验,产生了大量的F1与F2个体,统计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

①控制安哥拉兔长毛、短毛的等位基因(HL、HS)位于______染色体上;

②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

(2)F2中短毛雌兔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

(3)若规定短毛为隐性性状,需要进行测交实验以验证上述有关推测,既可让F1长毛雄兔与多只纯种短毛雌兔杂交,也可让______,请预期后者测交子代雌兔、雄兔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由以上分析可知,控制安哥拉兔长毛、短毛的等位基因(HL、HS)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雄兔中长毛(由基因HL控制)为显性,雌兔中短毛(由基因HS控制)是显性,因此亲本基因型为(雄)HLHL、(雌)HSHS,则F1的基因型为(雄)HLHS、(雌)HLHS

(2)F1雌雄个体交配得F2中雄性:长毛(1HLHL、2HLHS):短毛(1HSHS)=3:1,雌性:长毛(1HLHL):短毛(2HLHS、1HSHS)=1:3.因此F2中短毛雌兔的基因型及比例为HLHS:HSHS=2:1.

(3)若规定短毛为隐性性状,需要进行测交实验以验证上述有关推测,既可让F1长毛雄兔与多只纯种短毛雌兔杂交,也可让多只F1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杂交,后者为测交,子代雌兔、雄兔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雄兔既有长毛,又有短毛,且比例为1:1,雌兔全为短毛.

故答案为:

(1)①常 ②HLHS和HLHS(或答“HSHL和HSHL”) 

(2)HLHS:HSHS=2:1 

(3)多只F1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杂交 雄兔既有长毛又有短毛且比例为1:1,雌兔全为短毛

解析

解:(1)①由以上分析可知,控制安哥拉兔长毛、短毛的等位基因(HL、HS)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雄兔中长毛(由基因HL控制)为显性,雌兔中短毛(由基因HS控制)是显性,因此亲本基因型为(雄)HLHL、(雌)HSHS,则F1的基因型为(雄)HLHS、(雌)HLHS

(2)F1雌雄个体交配得F2中雄性:长毛(1HLHL、2HLHS):短毛(1HSHS)=3:1,雌性:长毛(1HLHL):短毛(2HLHS、1HSHS)=1:3.因此F2中短毛雌兔的基因型及比例为HLHS:HSHS=2:1.

(3)若规定短毛为隐性性状,需要进行测交实验以验证上述有关推测,既可让F1长毛雄兔与多只纯种短毛雌兔杂交,也可让多只F1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杂交,后者为测交,子代雌兔、雄兔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雄兔既有长毛,又有短毛,且比例为1:1,雌兔全为短毛.

故答案为:

(1)①常 ②HLHS和HLHS(或答“HSHL和HSHL”) 

(2)HLHS:HSHS=2:1 

(3)多只F1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杂交 雄兔既有长毛又有短毛且比例为1:1,雌兔全为短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基因的分离定律,甲、乙两组同学都将纯合的非甜玉米和甜玉米间行种植,分别挂牌,试图按孟德尔的实验原理进行操作,以验证F2的分离比.

甲组实验中,亲本的杂交如图所示(箭头表示授粉方式).实验结果符合预期:F1全为非甜玉米,F1自交得到F2,F2有非甜和甜两种玉米,甜玉米约占1/4.

乙组实验中,F1出现了与预期不同的结果:亲本A上结出的全是非甜玉米;亲本B上结出的既有非甜玉米,又有甜玉米,经统计分别约占9/10和1/1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实验表明,玉米的非甜是______性状(填“显性”或“隐性”).

(2)用遗传图解表示甲组的实验过程(相关基因用T、t表示).

(3)乙组实验中,F1出现了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是由于在操作上存在失误,该失误最可能出现在______环节.

(4)乙组实验中,亲本B的性状是______(填“非甜”或“甜”).

(5)如果把乙组实验中亲本B所结的全部玉米粒播种、栽培,并能正常结出玉米棒,这些玉米棒上的玉米粒情况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F1全为非甜玉米,F1非甜玉米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玉米的非甜是显性性状.

(2)要求写出遗传图解式,这也是常考的内容.要注意写准基因型、表现型、符号等,准确分析产生配子的种类,分析后代的比例.

(3)乙组实验中,在F1出现了与预期不同的结果,说明没有完全进行杂交,存在自交.这很可能是由于在杂交后没有进行套袋处理造成的.

(4)从实验结果分析,亲本A上结出的全是非甜玉米,亲本A是TT;亲本B上结出的既有非甜玉米,又有甜玉米,比例为9:1,亲本B为tt,表现为甜,所授的花粉为T和t.

(5)由题意可知,Tt占,tt占.产生t配子的概率为,故后代中出现tt的概率为,产生T_的概率为1-=.因此这些玉米棒上的玉米粒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非甜玉米:甜玉米=279:121≈27:13.

故答案为:

(1)显性

(2)

(3)套袋 

(4)甜

(5)非甜玉米:甜玉米=27:13

解析

解:(1)F1全为非甜玉米,F1非甜玉米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玉米的非甜是显性性状.

(2)要求写出遗传图解式,这也是常考的内容.要注意写准基因型、表现型、符号等,准确分析产生配子的种类,分析后代的比例.

(3)乙组实验中,在F1出现了与预期不同的结果,说明没有完全进行杂交,存在自交.这很可能是由于在杂交后没有进行套袋处理造成的.

(4)从实验结果分析,亲本A上结出的全是非甜玉米,亲本A是TT;亲本B上结出的既有非甜玉米,又有甜玉米,比例为9:1,亲本B为tt,表现为甜,所授的花粉为T和t.

(5)由题意可知,Tt占,tt占.产生t配子的概率为,故后代中出现tt的概率为,产生T_的概率为1-=.因此这些玉米棒上的玉米粒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非甜玉米:甜玉米=279:121≈27:13.

故答案为:

(1)显性

(2)

(3)套袋 

(4)甜

(5)非甜玉米:甜玉米=27:1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玉米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受其7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的控制,同时也受光照的影响.在玉米植株中,体细胞含2个A的植株叶片呈深绿色,含一个A的植株叶片呈浅绿色;体细胞没有A的植株叶片呈黄色,会在幼苗期后死亡.

(1)在正常光照下,AA植株叶片呈深绿色,而在遮光条件下却呈黄色,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

(2)在浅绿色植株体内某些正常细胞中含有两个A基因,原因是______,有一批浅绿色植株(P),如果让它们相互授粉得到F1,F1植株随机交配得到F2,…逐代随机交配得到Fn,那么在Fn代成熟植株中a基因频率为______(用繁殖代数n的表达式表示).

(3)现有一浅绿色突变体成熟植株甲,其体细胞(如右图)中一条7号染色体的片段m发生缺失,记为q;另一条正常的7号染色体记为p.片段m缺失的花粉会失去受精活力,且胚囊中卵细胞若无A或a基因则不能完成受精作用.请推测该浅绿突变体成熟植株甲的A或a基因是否位于片段m上?______(填“一定”、“可能”或“不可能”).假设A、a不位于片段m上,要确定植株甲的基因A、a在染色体p、q上的分布,现将植株甲进行自交得到F1,待F1长成成熟植株后,观察并统计F1表现型及比例.

请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

①若F1______,则植株甲体细胞中基因A位于q上,基因a位于p上.

②若F1______,则植株甲体细胞中基因A位于p上,基因a位于q上.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A植株叶片在正常光照下呈深绿色,而在遮光条件下却呈黄色,说明光照的有无会影响与叶绿体代谢有关酶的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叶片颜色.

(2)在浅绿色植株体的体细胞基因型为Aa,当有些细胞正在进行细胞分裂,基因已完成了复制但未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时,这些正常细胞中会含有两个A基因.有一批浅绿色植株(Aa),如果让它们相互授粉得到AA、Aa、aa,由于体细胞没有A的植株叶片呈黄色,会在幼苗期后死亡.所以成熟植株中只有AA、Aa,比例为1:2,a基因频率为=.F1植株随机交配得到F2,其中AA占、Aa占、aa占,aa死亡,则AA:Aa=1:1,即成熟植株中a基因频率为=.同理可推出:在Fn代成熟植株中a基因频率为

(3)浅绿色突变体成熟植株甲的体细胞基因型为Aa,如果基因A或a在缺失片段m上,则q染色体上没有基因A、a,又因为含有这样的q染色体的花粉或卵细胞都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则不能产生植株甲.因此,植株甲的A或a基因不可能在片段m上.

将植株甲进行自交得到F1,待F1长成成熟植株后,观察并统计F1表现型及比例.若F1全为浅绿色植株,则植株甲体细胞中基因A位于q上,基因a位于p上;若F1深绿色植株:浅绿色植株=1:1,则植株甲体细胞中基因A位于p上,基因a位于q上.

故答案为:

(1)光照的有无会影响到与叶绿素代谢有关酶的基因(A)的表达,进而影响叶片颜色

(2)这些细胞正在进行细胞分裂,基因已完成了复制但还未平分到两子细胞        

(3)不可能          ①全为浅绿色植株          ②深绿色植株:浅绿色植株=1:1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A植株叶片在正常光照下呈深绿色,而在遮光条件下却呈黄色,说明光照的有无会影响与叶绿体代谢有关酶的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叶片颜色.

(2)在浅绿色植株体的体细胞基因型为Aa,当有些细胞正在进行细胞分裂,基因已完成了复制但未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时,这些正常细胞中会含有两个A基因.有一批浅绿色植株(Aa),如果让它们相互授粉得到AA、Aa、aa,由于体细胞没有A的植株叶片呈黄色,会在幼苗期后死亡.所以成熟植株中只有AA、Aa,比例为1:2,a基因频率为=.F1植株随机交配得到F2,其中AA占、Aa占、aa占,aa死亡,则AA:Aa=1:1,即成熟植株中a基因频率为=.同理可推出:在Fn代成熟植株中a基因频率为

(3)浅绿色突变体成熟植株甲的体细胞基因型为Aa,如果基因A或a在缺失片段m上,则q染色体上没有基因A、a,又因为含有这样的q染色体的花粉或卵细胞都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则不能产生植株甲.因此,植株甲的A或a基因不可能在片段m上.

将植株甲进行自交得到F1,待F1长成成熟植株后,观察并统计F1表现型及比例.若F1全为浅绿色植株,则植株甲体细胞中基因A位于q上,基因a位于p上;若F1深绿色植株:浅绿色植株=1:1,则植株甲体细胞中基因A位于p上,基因a位于q上.

故答案为:

(1)光照的有无会影响到与叶绿素代谢有关酶的基因(A)的表达,进而影响叶片颜色

(2)这些细胞正在进行细胞分裂,基因已完成了复制但还未平分到两子细胞        

(3)不可能          ①全为浅绿色植株          ②深绿色植株:浅绿色植株=1:1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玉米籽粒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

(1)该黄色籽粒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

(2)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实验结果为F1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3)以植株A为父本(T在异常染色体上),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分析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______(父本,母本)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未分离.

(4)若(3)中得到的植株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______,其中得到的染色体异常植株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图一可知,该黄色籽粒植株9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2)若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让植株A进行自交产生F1,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Tt个体产生的配子中只有t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Tt):白色(tt)=1:1.

(3)以植株A(Tt)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tt)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含有T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黄色籽粒植株B(Ttt)中有一个t来自母本,还有T和t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4)若③中得到的植株B(Ttt)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则该植株能形成3种可育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Tt:t:tt=2:2:1.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即与tt个体进行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黄色(2Ttt):白色(2tt、1ttt)=2:3,其中异常植株(Ttt、ttt)占

故答案为:

(1)缺失

(2)黄色:白色=1:1

(3)父本    同源染色体

(4)黄色:白色=2:3     

解析

解:(1)由图一可知,该黄色籽粒植株9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2)若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让植株A进行自交产生F1,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Tt个体产生的配子中只有t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Tt):白色(tt)=1:1.

(3)以植株A(Tt)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tt)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含有T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黄色籽粒植株B(Ttt)中有一个t来自母本,还有T和t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4)若③中得到的植株B(Ttt)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则该植株能形成3种可育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Tt:t:tt=2:2:1.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即与tt个体进行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黄色(2Ttt):白色(2tt、1ttt)=2:3,其中异常植株(Ttt、ttt)占

故答案为:

(1)缺失

(2)黄色:白色=1:1

(3)父本    同源染色体

(4)黄色:白色=2:3     

下一知识点 :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遗传因子的发现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