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因子的发现
- 共18860题
已知明蟹壳色有三种情况:灰白色、青色和花斑色.其生化反应原理如图所示.甲物质积累表现为灰白色壳,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青色壳,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壳.基因A控制合成酶1,基因B控制合成酶2,基因b纯合则有酶3生成.基因a纯合后,物质甲(尿酸盐类)在体内过多积累,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已知基因A对a显性,B对b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分析回答:
(1)明蟹三种壳色的出现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
是______.
(2)请写出基因A控制合成酶1过程的遗传信息流动途径______.
(3)基因A和基因a的根本区别是______.
(4)两只青色壳明蟹杂交,后代成体只有灰白色和青色明蟹,且比例为1:6.若让后代的青蟹随机交配,则子代幼体中出现灰白色明蟹的概率是______.
(5)花斑色壳明蟹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若让AaBb×AaBb杂交,则后代成体中花斑色壳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正确答案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DNA→mRNA→蛋白质
二者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AAbb、Aabb
解析
解:(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由图可以看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A控制合成酶1过程的遗传信息流动途径是.
(3)基因A和基因a的根本区别是二者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4)根据“两只青色壳明蟹杂交(A_B_×A_B_),后代成体只有灰白色(aa__)和青色(A_B_)明蟹”,说明亲本青色壳明蟹的基因型是AaBB,后代的青色壳明蟹是AABB、
AaBB,由于青色壳明蟹是随机交配,应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A的基因频率是
,a的基因频率是
,则后代中AA的频率为
、Aa的频率为
、aa的频率为
,所以灰白色明蟹(aaBB)的概率为
.
(5)由以上分析可知,花斑色壳明蟹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若让AaBb×AaBb杂交,其中青色壳A_B_是,花斑色壳A_bb占
,灰白色aaB_和aabb占的比例是
,基因a纯合后,物质甲(尿酸盐类)在体内过多积累,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即50%的灰白色死亡,占
,因此AaBb×AaBb杂交,则后代成体中花斑色壳所占的比例为
.
故答案为: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
(3)两者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4)
(5)AAbb、Aabb
牵牛花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叶的形态由一对等位基因W、w控制,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下表是三组不同的亲本杂交的结果.
(1)根据组合______能够分别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理由是______.
(2)写出每个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
组合一______,组合二______,组合三______.
(3)第三个组合的后代是红色阔叶,让它们进行自交,所产生的子一代的表现型是______,相应的比例是______.
正确答案
三
因为对每对性状来说亲本都有2种表现型,而后代都只有1种,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rrWW×Rrww
Rrww×Rrww
rrWW×RRww
红色阔叶、白色阔叶、红色窄叶、白色窄叶
9:3:3:1
解析
解:(1)由于组合三中,对每对性状来说亲本都有2种表现型,而后代都只有1种,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因此,根据组合三能够分别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2)由于组合一白色阔叶×红色窄叶的后代红色阔叶:白色阔叶=1:1,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rrWW×Rrww;由于组合二红色窄叶×红色窄叶的后代红色窄叶:白色窄叶=3:1,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Rrww×Rrww;由于组合三白色阔叶×红色窄叶的后代只有红色阔叶,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rrWW×RRww.
(3)第三组合后代红色阔叶的基因型为RrWw,让它们进行自交,所产生的子一代的表现型有4种,分别是红色阔叶、白色阔叶、红色窄叶、白色窄叶,相应的比例是9:3:3:1.
故答案为:
(1)三 因为对每对性状来说亲本都有2种表现型,而后代都只有1种,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2)rrWW×Rrww、Rrww×Rrww、rrWW×RRww
(3)红色阔叶、白色阔叶、红色窄叶、白色窄叶 9:3:3:1
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 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
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
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1)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或______.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
能验证两对基因E,e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______.
(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3)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
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EE,Ee和ee的果
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
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实验步骤:
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______的果蝇杂交,获得F1;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Ⅰ.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实验一中灰体:黑檀体=1:,短刚毛:长刚毛=1:1,得知甲乙的基因型可能为EeBb×eebb或者eeBb×Eebb.同理根据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和丙的基因型应为eeBb×EeBb,所以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EeBb或eeBb.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E,e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乙的基因型可能为EeBb×eebb,乙的基因型为EeBb,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eeBb.
(2)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eeBb×EeBb,则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所以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
=
.
(3)由题意知,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如果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则此黑檀体果蝇的基因型为ee,如果是染色体片段缺失,黑檀体果蝇的基因型为e.
方法一: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EE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Ⅰ.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3:1,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4:1,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杂交关系如下图:
方法二: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Ee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Ⅰ.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7:9,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檀体=7:8,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杂交关系如下图:
故答案为:
(1)EeBb; eeBb(注:两空可颠倒);eeBb
(2)
(3)答案一:①EE
Ⅰ.灰体:黑檀体=3:1
Ⅱ.灰体:黑檀体=4:1
答案二:①Ee
I.灰体:黑檀体=7:9
II.灰体:黑檀体=7:8
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A:出现色素,AA和Aa的效应相同),B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B:修饰效应出现,BB和Bb的效应不同).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基因在解旋后,其中一条母链上的碱基G会被碱基T所替代,而另一条链正常,则该基因再连续复制n次后,突变成的基因A1与基因A的比例为______.
(2)为探究两对基因(A和a,B和b)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研究小组选用AaBb粉色植株自交进行探究.
①实验假设: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存在三种类型,请你在下表中补充画出其它两种类型(用横线表示染色体,黑点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
②实验方法:粉色植株自交.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粉色植株自交.
第二步: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和比例.
④实验可能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
a、若子代植株的花色及比例为______,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甲类型);
b、若子代植株的花色及比例为______,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乙类型);
c、若子代植株的花色及比例为粉色:红色:白色=2:1:1,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
色体上(符合丙类型).
(3)若假设b是科学的,请写出遗传图解(要求写配子)
______
(4)现有粉花植株亲本,若要快速培育出纯种红花植株最好采用______育种,其中花药C离体培养包括______两个过程.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由于DNA分子是双链结构,而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若A基因在解旋后,其中一条母链上的碱基G会被碱基T所替代,而另一条链正常,则该基因再连续复制n次后,突变成的基因A′与基因A的比例为1:1.
(2)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两对基因(A和a,B和b)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可以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一对染色体上,表现为连锁关系.探究过程如下:
①作出假设:假设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存在三种类型.
②实验步骤:第一步:粉色植株自交.第二步: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和比例.
③实验可能的结果及相应的结论(不考虑交叉互换):
a.若在两对同源染色体,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1:2:4:2:1:2:1(白白白粉粉白红红白);粉色:红色:白色=(2+4):(1+2):(1+2+1+2+1)=6:3:7;
b.当AB在同一染色体、ab在同一染色体的时候,令AB为G、ab为h,AaBb自交即为Gg自交,结果为 GG:Gg:gg=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1 其中白色:粉色=1:1;
c.当Ab在同一染色体,aB在同一染色体的时候,令Ab为H,aB为h,AaBb自交即为Hh自交,结果为HH:Hh:hh=AAbb:AaBb:aaBB=1:2:1 其中粉色:红色:白色=2:1:1.
(3)若假设b是科学的,其遗传图解见答案.
(4)现有粉花植株亲本,若要快速培育出纯种红花植株最好采用单倍体育种,其中花药C离体培养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故答案为:
(1)1:1
(2)①
④a、粉色:红色:白色=6:3:7 b、粉色:白色=1:1
(3)
(4)单倍体育种 脱分化和再分化
如图为基因型AaBb的生物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都发生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①过程.
故选:A.
人体手指交叠时,右拇指叠上为显性(R),左拇指叠上为隐性(r);多指为显性(B),正常指为隐性(b).一个多指、左拇指叠上的男人与一个正常指、右拇指叠上的女人婚配,生了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为多指、左拇指叠上的男孩,另一个为正常指、右拇指叠上的女孩.
(1)写出这对夫妇的基因型.父:______、母:______.
(2)写出这对双胞胎的基因型.男孩:______.
(3)假如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表现型为正常指、左拇指叠上的男孩的概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父亲的基因型为Bbrr,母亲的基因型为bbRr.
(2)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rr×bbRr,该男孩的性状为多指、左拇指叠上(B_rr),则其基因型为Bbrr.
(3)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rr×bbRr,他们再生一个表现型为正常指、左拇指叠上的(bbrr)男孩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Bbrr bbRr
(2)Bbrr
(3)
请根据遗传有关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某植物籽粒颜色是由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决定的,其中基因型为A-B-R的植株籽粒为红色,其余基因型的均为白色.据此分析:
①籽粒白色的纯合植株基因型有______种.
②将一红色籽粒植株甲分别与三株白色籽粒植株杂交,结果如表,则该红色植株甲的基因型是______.(填选项代号)
A、AaBBRr B、AaBbRr C、AABBRR D、AABBRr
(2)玉米籽粒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一.
①植株A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从基因数量变化来看,这种变化与基因突变的区别是______.
②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若F1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若F1______,说明T基因最可能位于正常染色体上.
③偶然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若植株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含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其中染色体(含染色体数)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①基因型A_B_R_的籽粒红色,则其红色籽粒的基因型共有2×2×2=8种;基因型A_B_R_的籽粒红色,其余基因型均为籽粒白色,则籽粒白色的纯合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即AABBrr、AAbbRR、AAbbrr、aaBBRR、aabbRR、aabbrr、aaBBrr.
②一红色籽粒植株甲(A_B_R_)×AAbbrr,后代中A_B_R_占50%,说明该植株B_R_中有一对是纯合的,另一对是杂合的;甲(A_B_R_)×aaBBrr,后代中A_B_R_占25%,说明该植株A_R_均是杂合的.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该红色植株甲的基因型是AaBBRr.
(2)①由图一可知,该黄色籽粒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缺失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丢失,而基因突变后基因数目不变.
②若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让植株A进行自交产生F1,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Tt个体产生的配子中只有t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Tt):白色(tt)=1:1.若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Tt个体产生的配子中只有T能参与受精作用,后代为TT、Tt,所以F1表现型全部为黄色籽粒.
若③中得到的植株B(Ttt)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则该植株能形成3种可育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Tt:t:tt=2:2:1.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即与tt个体进行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黄色(2Ttt):白色(2tt、1ttt)=2:3,其中正常植株(tt)占.
故答案为:
(1)①7 ②A
(2)①缺失 缺失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丢失,而基因突变后基因数目不变
②黄色:白色=1:1 全为黄色籽粒
③黄色:白色=2:3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试验,归纳出了遗传的基本定律.下表为测交实验的实验分析和记录表,请据表回答:
(1)该测交实验中的F1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实验的实际结果表明:无论______(填遗传学术语),测交后代中4种不同表现型的比例都是1:1:1:1,由此验证了自由组合定律的正确性.
(3)在F1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______,这就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4)将测交后代中的黄皱豌豆和绿圆豌豆杂交,后代中表现型为绿皱的概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黄圆
YyRr
正交、反交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1/4
解析
解:(1)由表可知,F1的基因型为YyRr,表现型为黄色圆粒.
(2)表中数据显示,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测交后代中4种不同表现型的比例都是1:1:1:1,由此验证了自由组合定律的正确性.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F1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将测交后代中的黄皱豌豆(Yyrr)和绿圆豌豆(yyRr)杂交,后代中表现型为绿皱(yyrr)的概率==
.
故答案为:
(1)黄圆 YyRr
(2)正交还是反交
(3)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
萝卜的根形是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现用两个纯合的圆形块根萝卜作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扁形块根.F1自交后代F2中扁形块根、圆形块根、长形块根的比例为9:6:1,则F2扁形块根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题意可知扁形基因型:A_B_;圆形块根基因型:A_bb或者aaB_;长形块根基因型aabb.根据F2表现型及比例可知,双显性个体表现为扁形块根(占所有F2的),而双显性个体中有一个纯合子(AABB,占
),所以F2扁形块根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故选:C.
假如豌豆种子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现有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和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杂交.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该杂交过程的遗传图解.
(2)杂交后代中,纯合子出现的概率是______,杂合子出现的概率是______.
(3)杂交后代中,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占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可以产生比例相等的4种配子,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可以产生一种配子,遗传图解如下:
(2)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和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杂交,后代纯合子出现的概率是×
=
,所以杂合子出现的概率是1-
=
.
(3)杂交后代中,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占1--
=
.
故答案为:
(1)
(2)
(3)
已知狗的毛色由B(黑色)和b(褐色)基因控制,此外狗毛色的形成还与I(i)基因有关.下图中的甲图表示狗毛色的遗传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与 b基因的本质区别是______.甲图实验结果说明狗的毛色遗传由两对基因共同决定,这两对基因的位于______对染色体上.
(2)若乙图为F1白毛狗的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则该图象来自于雌狗,判断的依据是图中______.正常情况下,细胞③正常分裂结束后能产生______种基因型的细胞.
(3)细胞①与细胞②、③相比较,除细胞大小外,最明显的区别是______.
(4)F2中,黑毛狗的基因型包括______.
(5)如果让F2中褐毛狗与F1交配,理论上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因此B与b基因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甲图实验结果中,F2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2:3:1,这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比例的变形,因此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图中细胞②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并且发生了着丝点的分裂,属于次级卵母细胞,因此该图象来自于雌狗.正常情况下,即排除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的影响,细胞③通过着丝点的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是相同的.
(3)细胞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两对同源染色体;而细胞②、③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经在减Ⅰ分离,故这两个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4)根据甲图中杂交结果,F2代中比例为1的褐毛狗基因型为bbii,F1代中的白毛狗基因型为BbIi,则亲本中白毛的必为BBII,因此B_I_表现为白毛;由于B(黑色)和b(褐色),所以B_ii表现为黑色,bbI_为白色.
(5)F2中褐毛狗基因型为bbii,F1代中的白毛狗基因型为BbIi,其产生配子为BI:Bi:bI:bi=1:1:1:1,因此后代基因型为BbIi:Bbii:bbIi:bbii=1:1:1:1,表现为分别为:白、黑、白、褐.
故答案为:
(1)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 2
(2)细胞②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1
(3)细胞①有同源染色体
(4)BBii和Bbii
(5)白毛狗:黑毛狗:褐毛狗=2:1:1
( 一农科所用某纯种小麦的抗病高杆品种和易病矮杆品种杂交,欲培育出抗病矮杆的高产品种.已知抗病(T)对易病(t)为显性,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其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请分析回答:
(1)培育的抗病矮杆个体的理想基因型是______,该基因型个体占F2中该表现型个体的______.
(2)F2选种后,为获得所需品种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3)在育种过程中,一科研人员发现小麦早熟性状个体全为杂合子,欲探究小麦早熟性状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EE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让早熟小麦自交,分析比较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______,则小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______,则小麦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培育的抗病矮杆个体的理想基因型是稳定遗传的纯合子,即TTdd;纯种小麦的抗病高杆品种(TTDD)和易病矮杆品种(ttdd)杂交所得F1为TtDd,F1自交所得F2中,抗病矮杆个体(T_dd)所占比例为,纯合抗病矮杆个体(TTdd)所占比例
,因此该基因型个体占F2中该表现型个体的
.
(2)F2选种后,有杂合子个体(Ttdd)存在,需要通过连续自交选择,淘汰不需要的个体,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
(3)小麦的早熟性状是显性的,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可通过将显性个体自交,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
①若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早熟(E_):晚熟(ee)=3:1;
②若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早熟(Ee):晚熟(ee)=2:1.
故答案为:
(1)TTdd
(2)连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
(3)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子代表现型为早熟和晚熟,比例为2:1
②子代表现型为早熟和晚熟,比例为3:1
番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二室果对多室果为显性,长蔓对短蔓为显性,三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红果、二室、短蔓和黄果、多室、长蔓的两个纯合品系,将其杂交种植得F1和F2,则在F2中红果、二室果、长蔓所占的比例及黄果、二室果、长蔓中纯合子的比例分别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设用A、a基因表示番茄红果和黄果,B、b基因表示二室果和多室果,C、c基因表示长蔓和短蔓.所以亲本基因型为AABBcc×aabbCC,杂交种植得F1为AaBbCc.F1自交F2中红果、二室、长蔓的基因型为A_B_C_,所占的比例=×
×
=
;黄果、二室果、长蔓的基因型为aaB_C_,所占的比例=
×
×
=
,其中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CC,比例为
.
故选:C.
下表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的部分性状.
(1)由表可知,果蝇具有______的特点,常用于遗传学研究.
(2)突变为果蝇种群的______提供原材料.在果蝇的饲料中添加碱基类似物,发现子代突变型不仅仅限于表中所列性状,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的特点.
(3)果蝇X染色体上的长翅基因(M)对短翅基因(m)是显性.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f)纯合时,仅使雌蝇转化为雄蝇.双杂合的雌蝇进行测交,F1中雌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雄蝇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4)若用野生型灰体果蝇培育成两个果蝇突变品系,两个品系都是由于常染色体上基因隐性突变所致,产生相似的体色表现型______黑体.它们控制体色性状的基因组成可能是:①两品系分别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和d1基因所致,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②一个品系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基因所致,另一品系是由于E基因突变成e基因所致,只要有一对隐性基因纯合即为黑体,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或图丙所示.为探究这两个品系的基因组成,请完善实验设计的步骤及结果预测.(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Ⅰ、用品系1和品系2为亲本进行杂交,如果F1表现型为,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否则,再用F1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怎样时,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请用遗传图解表示)
Ⅲ、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丙所示.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表格分析,果蝇有翅形、复眼形状、体色、翅长等多对相对性状.
(2)果蝇突变体的出现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果蝇突变型比表格中的还多,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3)由题意知,双杂合雌果蝇的基因型是FfXMXm,隐性雄蝇的基因型是ffXmY,测交后代雌基因型为FfXMXm、ffXMXm、FfXmXm、ffXmXm,由于ff使雌蝇转化为不育的雄蝇,所以雌果蝇只有FfXMXm、FfXmXm两种基因型,表现型为长翅:短翅=1:1;后代雄果蝇FfXmY(短翅可育)、FfXMY(长翅可育)、ffXmY短翅可育)、ffXMY(长翅可育)、ffXmXm(短翅不育)、ffXMXm(长翅不育),因此雄果蝇的基因型共有4种.
(4)Ⅰ用图甲Ⅰ品系1和品系2 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d2d、d1d,表现型都为黑体;
Ⅱ.用图乙Ⅰ品系1和品系2 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DdEe,则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体=9:7:
Ⅲ.Ⅰ品系1和品系2 为亲本进行杂交,F1基因型为,则F2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黑体=1:1.
故答案为:
(1)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进化多方向性(不定向性)
(3)长翅:短翅=1:1 4
(4)Ⅰ、黑体
Ⅱ、遗传图解
Ⅲ、灰体:黑体=1:1
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有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LC为短腿,但CLCL胚胎致死.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F1.
(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交配,F2中出现______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______.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______;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______.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______或______,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在火鸡(ZW型性别决定)中,有人发现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注:WW胚胎致死).这种情况下,后代总是雄性,其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题意,一只黑羽短腿鸡(BBCLC)与一只白羽短腿鸡(bbCLC)交配,F1基因型及比例为BbCLCL:BbCLC:BbCC=1:2:1,其中CLCL胚胎致死,所以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交配,由于CLCL胚胎致死,所以F2中出现3×2=6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BbCLC)所占比例为=
.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显性;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隐性.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属于基因突变.b基因翻译时,转录后缺失部位对应的mRNA上出现终止密码或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由于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即ZW与ZW个体杂交.由于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所以后代总是雄性.
故答案为:
(1)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 6
(2)显性 隐性
(3)提前终止 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4)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