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因子的发现
- 共18860题
果蝇的繁殖能力强,相对性状明显,是常用的遗传实验材料.请回答:
(1)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代中雌蝇表现型比例及雄蝇表现型比例如下表所示.
雄性亲本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理论上有______种.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
(2)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状眼雌果蝇CIB品系XeBXb,其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e,且该基因与棒状眼基因B始终连锁在一起,如图所示.e在纯合(XeBXeB、XeBY)时能使胚胎致死,无其他性状效应,控制正常眼的基因用b表示.
为检测经X射线辐射后的正常眼雄果蝇A的精子中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其他隐性致死突变,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雄果蝇A与CIB系果蝇交配,得F1,F1的性别及眼型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
②在F1中选取大量棒状眼雌果蝇,与多个正常眼且细胞未发生致死突变的雄果蝇进行杂交,统计得到的F2的雌雄数量比.
预期结果和结论:如果F2中雌雄比例为______,则诱变雄果蝇A的精子中X染色体上未发生其他隐性致死突变.
如果F2中雌雄比例为______,则诱变雄果蝇A的精子中X染色体上发生了其他隐性致死突变.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分析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代中雌蝇表现型比例及雄蝇表现型比例可知,子代中不论是雌性个体还是雄性个体,灰身:黑身=3:1,因此可以推出果蝇的颜色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且灰身对黑身是显性性状,亲本都是杂合子;雄性子代中长翅与残翅之比接近1:1,雌性果蝇中无残翅,说明控制长翅和残翅的基因为与X染色体上,且长翅是显性性状;雄性亲本的果蝇颜色的基因是杂合子,性染色体组成是XY,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雄性亲本果蝇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理论上有2×2=4种.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检测经X射线辐射后的正常眼雄果蝇A的精子中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其他隐性致死突变,可以用假设演绎法进行解答:
假设没有发生其他隐性致死突变,a、亲代雄果蝇A与CIB系果蝇的基因型为XbY和XBeXb,由于Be始终是连锁在一起的,因此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eXb:XbXb:XBeY:XbY=1:1:1:1,由于XBeY致死,因此F1的性别及眼型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棒状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1:1:1;
b、子一代中棒状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eXb,与正常眼且细胞未发生致死突变的雄果蝇XbY交配,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eXb:XbXb:XBeY:XbY=1:1:1:1,由于XBeY致死,因此F2的性别比例是雌果蝇:雄果蝇=2:1.
假设X射线辐射后的正常眼雄果蝇A的精子中X染色体上发生了其他隐性致死变异,致死基因为f.
a、雄性果蝇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为Xbf、Y和CIB系果蝇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为:XBe、Xb,子一代基因型及比例是XBeXbf:XbfXb:XBeY:XbfY=1:1:1:1,其中XBeY死亡,因此F1的性别及眼型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棒状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1:1:1;
b、如果发生隐性致死突变,子一代中棒状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eXbf,与多个正常眼且细胞未发生致死突变的雄果蝇(XbY)交配后的基因型为:XBeXb、XBeY、XbfXb、XbfY,且比例是1:1:1:1,其中XbfXb、XbfY、XBeY死亡,子二代全是雌果蝇.
故答案为:
(1)4 X 长翅在子代雌、雄果蝇中都出现,残翅只在子代雄果蝇中出现
(2)①棒状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1:1:1
②雌果蝇:雄果蝇=2:1 雌果蝇:雄果蝇>2:1(全是雌果蝇)
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aa→Aa:aa=1:1,表现型之比为1:1;Bb×Bb→BB:Bb:bb=1:2:1,表现型之比为3:1.因此,AaBb和aaBb杂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1)(3:1)=3:1:3:1.
故选:D.
请分析作答下列与遗传有关的问题.
Ⅰ.人的体重主要受多基因遗传的控制.假如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Bb(A、B基因使体重增加的作用相同且具累加效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回答:
(1)从遗传角度分析,其子女体重与父母相同的概率是______.
(2)有学者认为,利于脂肪积累的基因由于适应早期人类食物缺乏而得以保留并遗传到现代,表明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这些基因的频率未明显改变的情况下,随着营养条件改善,肥胖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肥胖是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Ⅱ.一种鹰的羽毛有条纹和非条纹、黄色和绿色的差异.如图显示了鹰羽毛的杂交遗传,请分析作答:
(1)鹰羽毛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控制鹰羽毛性状的基因遵循______ 定律.
(2)如图将F1中绿色非条纹鹰进行自由交配,F2出现异常分离比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I.(1)已知假如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Bb,由题意知,子女中与父母体重相同的个体的基因型中含有2个显性,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所以子女体重与父母相同的概率是+
+
=
.
(2)由于利于脂肪积累的基因由于适应早期人类食物缺乏而得以保留并遗传到现代,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这些基因的频率未明显改变的情况下,随着营养条件改善,肥胖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肥胖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II.(1)由于F1绿色非条纹自交后代有绿色和黄色,有非条纹和条纹,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绿色和非条纹是显性性状.由于绿色非条纹自交后代有四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6:3:2:1,加上致死的个体,则比例为9:3:3:1,因此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图形可知绿色与绿色相互交配,后代绿色:黄色=2:1,说明绿色中纯合子致死,只有杂合子.
故答案为:
I.(1)
(2)自然选择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
II.(1)绿色非条纹 基因自由组合
(2)决定颜色的显性基因纯合子不能存活
下列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错误;
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易位),B正确;
C、基因型为Dd的豌豆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D:d=1:1,但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C错误;
D、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
玉米为雌雄同株植物,玉米籽粒的颜色与细胞中的色素有关,如图1为控制玉米籽粒颜色的相关基因和酶(没有黄色和紫色物质时玉米籽粒为白色),其中基因A位于9号染色体,基因B、D位于10号染色体上,每对等位基因都是完全显性,不考虑配子形成过程中的交叉互换.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纯合黄色玉米粒,请在图2中画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可能的位置关系.(注:方框内只要画出与上述基因相关的染色体,用竖线表示染色体,黑点表示基因的位点,并标上相应的基因符号).______
(2)用该纯合黄色玉米与纯种白色玉米杂交,F1全为紫色玉米(AaBbDd),则亲本中纯种白色玉米的基因型为______.F1测交后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3)酵母菌可以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产生发酵产物,人们欲通过育种获得优良的发酵菌种.
某种酵母菌生活史中存在二倍体(类似于正常体细胞)和单倍体(类似于配子细胞)的世代交替(如图3所示),将此种酵母菌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形成多个菌落.若某一菌落中有子囊孢子出现,则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菌为______倍体;若某一菌落中酵母菌不再具有产生孢子的能力,则其最可能为______倍体.通过子囊孢子形成的营养细胞两两融合而得到的酵母菌会出现多种类型,其主要原因是______,从而可能得到发酵能力强的菌种.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上述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可知纯合黄色玉米粒的基因型为AABBdd.已知基因A位于9号染色体,基因B、D位于10号染色体上,则
(2)纯合黄色玉米(AABBdd)与纯种白色玉米杂交,F1全为紫色玉米(AaBbDd),说明亲本中纯种白色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F1产生的配子为ABd:AbD:aBd:abD=1:1:1:1,因此测交后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白色=1:3.
(3)由题意可知,能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菌为二倍体,而单倍体的酵母菌不能完成减数分裂过程,因此不能产生子囊孢子.营养细胞的两两整合相当于高等生物的受精作用,形成的子代有多种类型,本质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故答案为:
(1)
(2)aabbDD 黄色:白色=1:3
(3)二 单 形成子囊孢子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
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白色、红色和紫色,由A和a、B和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控制,有人提出基因对花色性状控制的两种假说,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假说一表明:当基因______存在时,花色表现为紫色;假说二表明:花色表现为红色的基因型是______.
(2)图示显示的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通过______进而控制性状.
(3)现选取基因型为AaBb的紫花植株为亲本进行自交:
①若假说一成立,F1花色的性状及比例为______,F1的白花中纯合子占______.
②若假说二成立,F1花色的性状及比例为______,F1中紫花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再取F1红花植株进行自交,则F2中出现红花的比例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由分析可知,按照假说一,花表现出紫色需要A、B同时存在;按照假说二,花表现出红色,必须是A不存在,B存在,基因型为aaB_.
(2)由题图可知,基因对花色性状控制是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花的颜色.
(3)由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A_B_:aaB_:A_bb:aabb=9:3:3:1.
①如果假说一成立,A_B_表现为紫色,A_bb表现为红色,aabb、aaB_表现为白色,则白:红:紫=4:3:9;F1的白花中纯合子的比例是aabb+aaBB=.
②如果假说二成立,A_B_、A_bb表现为紫色,aaB_表现为红色,aabb表现为白色,则白:红:紫=1:3:12;F1中紫花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AAbb、Aabb;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前者占,后者占
,F1红花植株进行自交,则F2中出现白花比例为aabb=
,则红花的比例是
.
故答案为:
(1)A和B aaBB、aaBb
(2)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3)①白:红:紫=4:3:9
②白:红:紫=1:3:12 6
用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全是黄色圆粒.F1自交得F2,在F2中杂合的绿色圆粒有4000个,推测F2中纯合黄色皱粒的个数(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用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F1全是黄色圆粒YyRr.F1YyRr自交,F2中杂合的绿色圆粒的基因型是yyRr,在F2中所占的比例是×
=
.已知在F2中杂合的绿色圆粒有4000个,所以F2总量为4000÷
=32000(个).又因为F2中纯合黄色皱粒YYrr占总数的
×
=
,所以F2中纯合黄色皱粒的个数是32000×
=2000(个).
故选:A.
豌豆花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Pp和Qq控制,都是独立遗传.假设P和Q同时存在时花是紫色的,其他的基因组合都是白色的,如用紫花和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中紫花:白花=:
,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P、p与Q、q所控制,只有当P和Q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即紫花个体的基因型为P_Q_,其余开白花,则白花个体的基因型为ppQ_、P_qq、ppqq.
(2)根据紫花×白花→紫花,
白花分析数据,转化为:
①P_Q_=
Pp×
Q_,即Pp这对基因的性状分离比为1Pp:1pp,推出亲本为Pp×pp;Qq这对基因的性状分离比为3Q_:1qq,推出亲本为Qq×Qq,两对基因组合可知,亲本为PpQq×ppQq;
②P_Q_=
Pp×
Q_,即Pp这对基因的性状分离比为3P_:1pp,推出亲本为Pp×Pp;Qq这对基因的性状分离比为1Qq:1qq,推出亲本为Qq×qq,两对基因组合可知,亲本为PpQq×Ppqq;
故符合条件的亲本组合为PpQq×ppQq或PpQq×Ppqq.
故选:D.
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LC为短腿,CC为正常,但CLCL胚胎致死.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F1.
(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中出现______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______.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______;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______.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______或______,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在火鸡(ZW型性别决定)中,有人发现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注:WW胚胎致死).这种情况下,后代总是雄性,其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题意,一只黑羽短腿鸡(BBCLC)与一只白羽短腿鸡(bbCLC)交配,F1基因型及比例为BbCLCL:BbCLC:BbCC=1:2:1,其中CLCL胚胎致死,所以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交配,由于CLCL胚胎致死,所以F2中出现3×2=6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BbCLC)所占比例为×
=
.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显性;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隐性.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属于基因突变.b基因翻译时,转录后缺失部位对应的mRNA上出现终止密码或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由于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即ZW与ZW个体杂交.由于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所以后代总是雄性.
故答案为:
(1)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 6
(2)显性 隐性
(3)提前终止 从缺失部分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4)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
孟德尔用具有两队星对性状的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换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种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亲本可以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yyrr,还可以是纯种黄色皱粒豌豆YYrr与纯种绿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后产生的F1都是黄色圆粒豌豆YyRr,A错误;
B、F1黄色圆粒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均为1:1:1:1,才能使子代出现9:3:3:1,B正确;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即结合的机会以是均等的,C正确;
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已知玉米籽粒黄色对红色为显性,非甜对甜为显性.纯合的黄色非甜玉米与红色的甜玉米杂交得到F1,F1自交或测交,预期结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杂交得到Fl为AaBb,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其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F2中黄色非甜(A_B_)占,红色甜(aabb)占
,二者之比是9:l,A正确;
B、单看其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它们均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因此会出现3:l的比例,B错误;
C、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FlAaBb与aabb进行测交,结果为红色甜:黄色非甜:红色非甜:黄色甜为1:1:1:1,C错误;
D、单看其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它们均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因此测交结果均为1:1,D正确.
故选:AD.
已知某植物花瓣的形态和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A、Aa、aa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BB和Bb控制红色,bb控制白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有5种:红色大花瓣(AAB_)、白色大花瓣(Aabb)、红色小花瓣(AaB_)、白色小花瓣(Aabb)、无花瓣(aa__),A错误;
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基因型(AAB_)其中AA占,B-占
,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
,B正确;
C、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能稳定遗传的后代有四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共三种表现型:红色大花瓣、白色大花瓣、无花瓣,C正确;
D、大花瓣(AA)与无花瓣(aa)植株杂交,后代基因型是Aa,不一定是白花小花瓣,可能是红色小花瓣,D错误.
故选:BC.
某种野生植物有紫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已知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是:A和a、B和b是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对a、B对b为显性.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紫花:白花=1:1.若将F1紫花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紫花:白花=9:7.请回答:
(1)从紫花形成的途径可知,基因是通过______进而控制紫花性状.
(2)根据F1紫花植株自交的结果,可以推测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其自交所得F2中,白花植株纯合子的基因型是______.
(3)推测两亲本白花植株的杂交组合(基因型)是______或______.
(4)若在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中,中间产物不是白色,而是红色(形成红花),那么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从紫花形成的途径可知,紫花性状是由2对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紫花性状.
(2)F1紫花植株自交,所得F2植株中紫花:白花=9:7,而9:7是9:3:3:1的变式,说明F1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由于其自交所得F2中紫花:白花=9:7,所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_B_,白花植株纯合体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
(3)基因型不同的两白花植株杂交,F1紫花:白花=1:1,即1×(1:1),说明亲本中有一对基因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另一对基因属于测交,所以两白花亲本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或AAbb×aaBb.
(4)若中间产物是红色(形成红花),那么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A_B_):红花(A_b b):白花(3aaB_、1aabb)=9:3:4.
故答案为:
(1)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
(2)AaBb aaBB、AAbb、aabb
(3)Aabb×aaBB AAbb×aaBb
(4)紫花:红花:白花=9:3:4
莱杭鸡羽毛的颜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其中B、b分别控制黑色和白色,A能抑制B的表达,A存在时表现为白色.某生物小组利用白色羽毛莱杭鸡作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一代(F1)全部为白色,子二代(F2)中白色:黑色=13:3.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用来杂交的白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型为______.
(2)子二代(F2)白色羽毛莱杭鸡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______,它们占的比例为______.
(3)若F2中黑色羽毛莱杭鸡的雌雄个体数相同,利用F2黑色羽毛莱杭鸡自由交配得F3.F3中黑色的比例为______,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
(4)如欲利用白色羽毛莱杭鸡杂交的方式来鉴定F2中黑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型,则选择用来杂交的白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型最好是______.如果后代______,则F2中黑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型为______;如果后代______,则F2中黑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型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分析已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2)已知F1的基因型为AaBb,黑色的基因型为aaB_(占3份),其余基因型均表现为白色(占13份),则二代(F2)白色羽毛莱杭鸡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占白色羽毛莱杭鸡的比例为.
(3)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黑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
),其中B的基因频率为
+
×
=
,b的基因频率为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F3中aaBB占
×
=
,aaBb占2×
═
,aabb占
×
=
,即F3中黑色的比例为
.
(4)已知F2中黑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可以选择白色羽毛莱杭鸡aabb与之杂交.如果后代全部为黑色,说明F2中黑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型为aaBB;如果后代既有黑色又有白色(出现白色),说明F2中黑色羽毛莱杭鸡的基因型为aaBb.
故答案为:
(1)AABB×aabb
(2)AABB、AAbb、aabb
(3)
(4)aabb 全部为黑色 aaBB 既有黑色又有白色(出现白色) aaBb
鼹鼠的毛色受两对相对独立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用黄色(A控制)鼹鼠与黑色(B控制)鼹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鼹鼠毛色遗传符合______定律,F2中灰色鼹鼠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2)F2中黄色鼹鼠雌雄相互交配,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3)在一次实验中发现F2比例并不是9:3:3:1,有人怀疑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有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探究这两对基因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课题小组利用多只F1灰色鼹鼠进行实验.请依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让灰色鼹鼠雌雄交配,观察并统计后代鼹鼠毛色及比例.
实验可能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
①若______,则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______,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③若______,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鼹鼠毛色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中灰色鼹鼠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有4种.
(2)由于F2中黄色鼹鼠的基因型有AAbb、Aabb,比例为1:2,所以雌雄个体产生的配子为Ab、
ab,所以相互交配后,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
=
AAbb、
=
Aabb):棕色(
=
aabb)=8:1.
(3)让灰色鼹鼠雌雄交配,观察并统计后代鼹鼠毛色及比例:
①若后代灰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则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子代情况为灰色(1AABB+2AaBb):棕色(aabb)=3:1.
③若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和B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子代情况为灰色(2AaBb):黄色(1AAbb):黑色(1aaBB)=2:1:1.
故答案为:
(1)自由组合 4
(2)黄色:棕色=8:1
(3)①后代灰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
②后代灰色:棕色=3:1
③后代灰色:黄色:黑色=2:1:1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